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二战史(上、下)

書城自編碼: 260158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
作 者: [英]安东尼比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4361200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008/76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81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战争社会学专论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NT$ 299.0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NT$ 445.0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74
《 希特勒这样输掉了二战 》
+

NT$ 580
《 破晓的军队:从挺进突尼斯到解放北非1942~1943 》
+

NT$ 349
《 中途岛奇迹(胜利译丛) 》
+

NT$ 579
《 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上册) 》
+

NT$ 579
《 卡西诺战役1944:从冬季防线到罗马城下(下册) 》
+

NT$ 787
《 战斗的日子:从攻占西西里岛到解放意大利,1943~1944 》
編輯推薦:
安东尼·比弗是英国历史学家、历史题材畅销书作者。华盛顿邮报称,安东尼·比弗的书是确定的历史。即使托尔斯泰也会如此描述这本《二战史》——既伟大又渺小。
安东尼·比弗的《二战史》以精湛的笔触、细腻的描述,全景再现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强大叙事,扣人心弦的情节,利用目击证人的证词提供令人难忘的细节。从一个朝鲜士兵的曲折命运开始描述这场人类浩劫,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历史重现的感觉。
內容簡介: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
安东尼·比弗以精湛的笔触、细腻的描述,全景再现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他以时间为轴,辅以主要战役展开叙事,以丰富的原始资料,以研究战争进程中各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个人与群体的悲剧,权利政治的腐败,意识形态的虚伪,指挥官的极端利已、背叛、刚愎自用、令人难以置信的虐待狂以及不可预测的怜悯等众生百态;更多的细节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他不仅仅关注战事本身,也对当时的经济、文化及军事背景进行了介绍,完整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二战全史。
關於作者:
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英国历史学家、历史题材畅销书作者。比弗曾就读于温彻斯特大学和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后随军在英国和德国服役5年。他发表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比弗曾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被肯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是伦敦大学贝克特学院历史学、古典文学和考古学的访问学者。
目錄
(上)
引言1
1.战争的爆发17
2.彻底摧毁波兰33
3.从虚假战争到突然袭击59
4.腾龙和旭日的较量76
5.挪威和丹麦99
6.突袭西方111
7.法国沦陷140
8.海狮行动和不列颠之战174
9.战争波及各地201
10.希特勒的巴尔干战争219
11.非洲和大西洋战场243
12.巴巴罗萨266
13.种族战争292
14.“大同盟” 308
15.莫斯科之战321
16.珍珠港342
17.中国与菲律宾368
18.全球战事378
19.万湖会议及党卫军触角396
20.日本占领区及中途岛战役407
21.沙漠败仗422
22.“蓝色行动”——重启“巴巴罗萨” 440
23.太平洋反攻461
24.斯大林格勒476
25.阿拉曼和“火炬行动” 507
(下)
26.南俄罗斯与突尼斯527
27.卡萨布兰卡、哈尔科夫和突尼斯545
28.铁蹄下的欧洲大陆565
29.大西洋战争和战略轰炸590
30.太平洋、中国和缅甸618
31.库尔斯克战役630
32.从西西里到意大利652
33.乌克兰和德黑兰会议674
34.毒气大屠杀686
35.意大利——坚硬的腹部699
36.苏联春季攻势717
37.太平洋、中国及缅甸724
38.希望的春天749
39.巴格拉季昂行动和诺曼底768
40.柏林、华沙及巴黎787
41.“一号作战”与莱特岛804
42.未实现的希望821
43.阿登高地和雅典846
44.从维斯瓦河到奥得河869
45.菲律宾、硫磺岛、冲绳岛、东京袭击888
46.雅尔塔、德累斯顿、柯尼斯堡907
47.易北河畔的美国人924
48.柏林行动939
49.死亡之城973
50.原子弹及征服日本988
鸣谢1003
译者后记1006
內容試閱
战争的爆发

1939年6月至8月

1939年6月1日,格奥尔基·朱可夫Georgi Zhukov元帅,一名矮小精干的骑兵统帅,接到紧急命令让他立刻返回莫斯科(Moscow)。早在1937年开始,斯大林就发动了对红军内部的大肃反运动,一直持续着,就连朱可夫元帅也曾被指控有投敌叛国嫌疑,并被扣上了“人民公敌”的帽子,还被送入素有“绞肉机”之称的拉夫连季·贝利亚(Lavrenti Beria)的俄国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接受审讯。

在肃反运动阴影的笼罩下,苏联那些高级将领们首当其冲的被划定为托洛斯基—法西斯间谍。大约30000人被捕。大部分高级将领直接被枪决,还有很多将领被屈打成招。早在两年前肃反运动开始的时候,处在被怀疑人列表中的朱可夫,就已经做好了随时入狱的准备。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逮捕的日子里,他早已给自己的妻子写好了遗书。“对你我有一个请求”,开头他这样写道,“不要哭泣,要保持淡定,并坚强地接受分离所带来的痛苦”。

然而,当第二天朱可夫乘坐的火车到达莫斯科之后,他既没有被逮捕,也没有被送入卢比扬卡监狱(Lubyanka Prison),而是被告知前往克里姆林宫,到斯大林的老部下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Kliment Voroshilov)元帅处报到。内战中此人是第一骑兵部队的指挥官,后就职于苏俄人民委员防御部(people’s
commissar of defence)。在大肃反时期,这位“平庸的、不知名的、愚钝的傻子”军人,通过尽心地揭发他人的手段,铲除了很多天才的指挥官,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就曾毫不避讳地称他为“军队中最大的一坨屎”。

朱可夫被告知立刻飞往苏维埃的附属国外蒙古(Outer Mongolia)。在那里他被任命为第57特别军(57th Special Corps)的军长,率领包括苏联红军和蒙古人的武装力量在内的作战部队,给予日本帝国军致命的反击。斯大林对本国军官取得的那些微小胜利成果感到很不满意。面临希特勒在西方发动的战争威胁,斯大林非常急切地想要把来自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挑衅扼杀在摇篮里。俄国和日本之间的敌对状态早在1905年沙皇时代的那场使俄国人民蒙羞的失败战争就开始了,当然苏联政府是绝对不会遗忘这个羞辱的。所以斯大林肯定会向远东派遣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日本军人受到来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公然挑战。自1936年11月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公约》(the Anti-Comintern Pact)开始,蒙古边境线上就不断地在增强兵力,苏联红军和日本关东军形成了对峙局势。1937年,随着双方摩擦事件的不断发生,边境的紧张局势不断升温,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摩擦是1938年的长丰事件(the
Changkufeng Incident)。该事件发生在哈桑湖(Lake Khasan)附近,也就是距离海参崴(Vladivostok)110公里的地方。

让日本人头疼的是,苏联竟然给予他们的中国敌人大力支持,不仅在经济上,还在军事上给予支持,包括提供 T-26坦克,派遣大量的军事顾问和空军中队“志愿兵”。更让日本关东军的指挥官们感到沮丧的是,1938年8月,日本裕仁天皇内阁官员们竟然阻挠他们对苏联的行为给予军事上的回应。内阁官员们的骄傲自大,建立在对苏联军队不会采取反击行为的错误判断之上。他们要求的只是确保边境上不会再出现摩擦事件。这当然是一种绝对的利己想法。东京的政府官员们不愿意派遣更多的关东军,他们只想利用最少的兵力来牵制住苏联军队。他们担心如若过多地在中苏边界投入兵力,会影响他们在中国南部与蒋介石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斗。

在东京的帝国总参谋部里,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支持关东军指挥层的这种侵略行为。但是帝国海军和日本国人民却对此感到深深的厌恶。来自纳粹德国的压力,让日本人不得不把苏联作为主要敌人来看待,这使日本统治阶层感到非常不舒服。他们根本不想在蒙古和西伯利亚(Siberian)边界一带,卷入一场北线战役中。这个分歧观点致使近卫文(Prince Konoe Fumimaro)政府垮台。但是这场存在于高级政府官员和军人之间的争论,随着欧洲战事的逼近而日趋激烈。陆军和右翼分子们大肆宣扬并且常常夸大北线战役中的伤亡人数。关东军对待东京的政策也变成了先斩后奏,司令部发布命令,允许指挥官就地正法那些临阵脱逃的士兵。 直到启动了所谓的“野战计划”之后,这种情况才渐渐消失了。“野战计划” ,即从军队的安全角度出发,允许在他们自己的防区内移动,而这无需上报帝国总参谋部。

1939年5月12日,第一次诺门罕事件(Nomonhan Incident)发生,此后不久又在那条河的周围发生了被苏联称作是第二次诺门罕事件(Battle of Khalkhin Gol)的战役。一支蒙古骑兵团穿过哈拉哈河(Khalkhin Gol),在那里波澜起伏的广阔草原上放牧他们毛茸茸的小马。随后他们向前推进了20公里,到达了蒙古人民共和(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的边境线,那里有座大村庄叫诺门罕(Nomonhan),被日本人视为不可逾越的边界线。驻扎在满洲的关东军将蒙古骑兵团赶回了哈拉哈河,但是蒙古人又反击了回来。这样反反复复的冲突事件持续了大约两周时间。红军加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队。5月28日,苏联和蒙古军队歼灭了一支200人的日本军队,并缴获了一些旧式装甲车。6月中旬,红军空军部队进行了定点轰炸行动,地面部队紧随其后推进到了诺门罕地区。

增援部队日夜兼程。6月5日,朱可夫到达指定地点,他授命将贝加尔(Trans-Baikal)地区的军队调遣至诺门罕军事防区,以增援当地的红军力量。然而苏联红军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后勤供给,因为他们已经行进到远离最近的铁路650公里的地方,只有使用卡车装载军需物品沿着公路送到部队所在地,可这需要整整五天的时间。这个巨大的困难,让日本军队产生了错觉,低估了朱可夫军队的战斗力量。

日本向诺门罕前线派去了由中将小松原道太郎(Komatsubara Michitaro)率领的陆军第二十三师和陆军第七师的部分军队。关东军要求加大空中力量,以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这引起了东京方面的关注。帝国总参谋部下达命令,禁止报复性的攻击行动,并且要求关东军派一名高级官员回东京汇报当前战况。这一命令打乱了关东军司令部的全盘计划,使他们无法在预定时间内施行作战计划。6月27日早上,关东军派出他们的飞行中队,对驻扎在外蒙古(Outer Mongolia)的苏联军事基地进行轰炸。东京的总参谋部对此狂怒不已,下达了一连串命令,禁止空军部队采取更进一步的攻击行动。

7月1日夜晚,日本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过了哈拉哈河,并且攻占了一座极具战略位置的山头,这对苏联军队的侧翼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之后,最终,朱可夫用他的坦克让日本军队退回到了哈拉哈河对岸。紧接着朱可夫率军队占领了河东岸的部分地区,便开始了他最伟大的阴谋——红军称之为马斯基洛夫卡(Maskirovka)。在朱可夫秘密的筹划一次大规模进攻的同时,他的部队表面上却风平浪静般只是镇守着自己的防线。极易被破解的密电码里,传达着要求运送更多燃料的误导信息,扬声器里传出开动打桩机的巨大噪音,署名为“苏联战士防御须知”的小册子,从天而降的散播着,甚至故意洒入敌人的防御区内,这些都是为了迷惑敌人。与此同时,朱可夫要求坦克增援部队,在夜色的掩盖下急速向阵地开进。卡车司机们也是日夜兼程,不畏艰险地把弹药从铁路沿线运到前线,为这场蓄谋已久的大战做好一切后方支援准备。

7月23日,日本军队从正面发起攻势,但是他们却没能攻破苏联军队的防线。而日军的后方补给问题,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延长再次发起攻势的间隔时间。然而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到目前为止,朱可夫的军队人数增加到了58000人,还有接近500辆坦克和250架飞机。

8月20日,星期天凌晨5点45分,朱可夫下令发动突然袭击,首先是三个小时的炮轰,接着就是坦克和飞机的轮番轰炸,紧随其后的就是步兵团和骑兵团。天气酷热难耐。气温超过了40摄氏度,机关枪和大炮有些塞膛,激起的灰尘和烟雾覆盖着整个战场。

在由三支步枪部队和一支伞兵旅组成的苏联步兵团的攻势中,日军的主要兵力正在一步步地被赶入合围圈之中,与此同时,朱可夫又派出他的三支装甲旅和一支蒙古骑兵师,从后面包抄日军,切断他们的后退之路。朱可夫的坦克军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趟过了哈拉哈河的一条支流,其中包括曾经在西班牙内战中助共和党人一臂之力的T-26s,还有后来演变为更快速的T-34的前身。这款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阵营的主力队员,日军那些老式坦克毫无优势可言。他们的火炮也不具备穿透苏军坦克外壳的本领。

尽管缺乏有效的反坦克炮的支持,但是日本军人还是在奋力地战斗着。中尉定梶(Sadakaji)一直挥舞着他的军刀,指挥自己的坦克部队向前冲刺,直至被炮弹击中而当场身亡。日本士兵一次次冲出掩体进行反攻,把燃烧的物体掷向苏军坦克,这给苏联进攻者带来了重大的损伤。朱可夫并未因此而泄气。当贝加尔(Trans-Baikal)前线的总司令到前沿阵地来视察,暗示他此时应该暂停攻势的时候,朱可夫对此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假如此时停止攻势,然后又开始进攻,他反驳道:那么苏联军队将会“因为我们的犹豫不决”遭受十倍于现在的损失。

尽管日本士兵从未有过屈服的念头,然而关东军过时的指挥战术和老旧的武器装备,注定他们只能以失败告终。小松原(Komatsubara)的军队被包围了,长时间的困兽之战使这支部队伤亡达到了61000人,这基本就等于彻底地毁灭了这支部队。在双方的对垒过程中,苏联红军伤15251人,亡7974人。8月31日早上,战斗结束了。与此同时,德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Nazi-Soviet Pact),就在谈判结束的同时,德国向波兰边境集结了大批军队,开始为发动欧洲战争做好一切准备。单独的冲突事件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综观世界时局,斯大林决定在对待日本提出的停火请求的问题上,格外地小心谨慎。

原本担心自己会被逮捕的朱可夫,却在他回到莫斯科之后,受到了斯大林的亲自接见,并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金星勋章。此时的苏联红军正处在危难时刻,朱可夫的这场胜仗,无疑带来了震撼性的影响。这场意外的失败让日本军队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受挫感,而他们的中国敌人,无论是民族主义者还是共产主义者,却因为对手的失败而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东京,主张与苏联对战的“北进”派别不得不接受现实而做出让步。以海军为主的“南进”派别,从此占了上风。1941年4月,《苏日互不侵犯条约》(Soviet–Japanese Non-aggression Pact)签订,这使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的柏林小小的松了一口气,然而就在几周后,德国便发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第二次诺门罕事件的失败,使得日本调整了后来的侵略计划,他们开始觊觎法国的殖民地、东南亚的荷兰和英国,甚至包括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也就是在1941年冬天,东京拒绝了德国提出的再次向苏联发动战争的建议,这不仅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果的转折点,也决定了远东战役的最终结果,还有希特勒与苏联进行的那场生死较量的最终结果。

希特勒在战前制定的那些策略,并没能一一付诸行动。那时候,比起向苏联发动战争,其实希特勒更希望与英国结成联盟,然而后来,实际行动却变成了他先发制人地挑起了与法国的战争。为了稳住东翼,以便首先全心投入西线战役中,希特勒迫使他的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与波兰交涉,希望与之结成联盟。波兰人很清楚地知道触怒斯大林的后果,而且他们认为希特勒的意图只是想把自己作为一颗围绕德国的卫星,当一把保护德国的大伞来利用,因此在对待结盟的事情上格外的谨慎小心。可是,波兰政府却因为自己的投机主义心理而做出了一系列的错误举动。当1938年德国进驻苏台德区的时候,波兰便集结军队进入了捷克斯洛伐克省的特斯臣(Teschen),华沙的波兰政府就此声称,早在1920年开始这里就已经有波兰人生活了,与此同时,波兰的国境线也向前推至了喀尔巴阡山(Carpathian Mountains)一带。这一举动不仅遭到苏联政府的极力反对,同时也让英国和法国政府感到坐立不安。然而波兰的这种过度自信的行为却无形地对希特勒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波兰人原本是想建立一个对抗德国的中欧集团——也就是他们所谓的“第三个欧洲(Third Europe)”——可是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妄想。

1939年3月8日,当德国部队占领了布拉格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地方之后,希特勒告诉他的将军们他想要吞掉波兰。他极力说服他的将军们,一旦德国吞并了波兰,就可以把波兰的丰富资源为我所用,并且还可以控制欧洲中部以南的广大区域。在向西发动进攻之前,希特勒决定用战利品而不是外交手段来稳住波兰的情绪。他甚至向波兰政府谎称说,他下一步的战略计划是彻底毁灭美国的“犹太民主主义(Jewish democracy)”。

3月23日,希特勒下令占领了立陶宛的梅梅尔(Memel)地区,并将它归入东普鲁士(East
Prussia)。希特勒的战争计划明显加快了脚步,因为他担心英国和法国重整军备的过程会提前结束。3月31日,张伯伦在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会议上对波兰做出了承诺,可是希特勒却并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4月3日,希特勒下令他的将军们执行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Operation White),并预计在8月底结束这场战争。

张伯伦不愿违背自己的反共产主义的本意去与斯大林打交道,同时他也过分高估了波兰人的实力,因而未能及时建立一个防御集团,以阻止希特勒穿过中欧和巴尔干半岛(Balkans)地区。实际上,英国人对波兰做出的承诺,早已巧妙地把苏联排除在外。当德苏贸易会谈的报告出来之后,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做法才引起了张伯伦政府的重新审视。本来就厌恶波兰人的斯大林,对英国和法国政府没有站出来坚决与希特勒对抗的做法感到非常失望。斯大林对英法以及波兰的厌恶之情,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年前讨论有关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的问题上。斯大林甚至还怀疑,英法两国企图使尽浑身解数想要引发德苏战争,以避免德国将战争矛头指向自己。当然,斯大林更愿意坐观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互相争斗的好戏。

4月18日,斯大林试探性地向英国和法国政府提出建议,表示愿意与他们缔结盟约,共同抵御威胁中欧国家的侵略者。英国人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外交部长哈利法克斯勋爵(Lord Halifax)和他的第一秘书长亚历山大·贾德干先生(Sir Alexander Cadogan)的共同反应就是,这是苏联策划的一场有阴谋的“恶作剧”。张伯伦担心,假若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那么就会激怒希特勒。另一方面,斯大林的这个提议也刺激了希特勒,迫使这位元首开始寻找与苏联独裁者之间的共同利益。毋庸置疑,波兰人和罗马人都是十分多疑的。他们担心苏联会要求自己允许红军进入并穿过他们的领土。而法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把沙俄视为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因此在苏联提出的结盟建议中,扮演着极力撮合的角色。法国认为自己不能抛开英国而单独行动,于是他们便向伦敦施压,希望英国政府能同意本国军事力量与苏联政府商谈有关联合出兵的事宜。英国人犹豫不决的态度并未打动斯大林,斯大林依然固我地进行着他秘密向西推进战线的计划。同时,他的眼睛也盯向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芬兰(Finland,)、波罗的海诸国(Baltic states)和波兰的东部地区,尤其是1920年战败后被迫割让给波兰的白俄罗斯(Belorussia)和乌克兰的部分地区。5月,就在谈判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人不得不最终接受了这个结盟条约。但是从反反复复的谈判过程中斯大林感觉到,这是英国政府为争取备战时间而采取的缓兵之计。

更何况,在8月5日才出发前往列宁格勒的法英军事代表团,竟然乘坐的是速度最慢的轮船,这更加重了斯大林的怀疑之心。带队的法国艾梅·杜芒(Aime Doumenc)上将和英国海军上将雷金纳德·普伦基特—厄恩利—厄尔—德拉克斯(Reginald Plunkett-Ernle-Erle-Drax)阁下,丝毫没有决定权,他们能做的只是向巴黎和伦敦汇报。当然,还有一些原因也注定了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来访。杜芒和德拉克斯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红军部队在运送军需物资的时候必然得穿过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而斯大林对此路线丝毫不作退让。而这一要求绝对是波兰和罗马尼亚两国都不会同意的。何况两人都对共产党,尤其是斯大林持以怀疑态度。时间在一点点的溜走,这场不成功的谈判拖延到了8月下旬,尽管法国人很迫切地需要一个这样的结盟协约,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说服华沙政府接受斯大林的这一要求。波兰总司令爱德华·希米格维—雷兹(Edward Smig?y-Rydz)元帅这样说道,“德国让我们失去了我们的自由,然而俄罗斯却要掠夺我们的灵魂”。

希特勒对于英国和法国试图把罗马尼亚也拉入防御同盟,以对付德国进一步的入侵行为的做法感到十分愤怒,于是他认为该是重新审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了。8月2日,在柏林的办公室里,里宾特洛甫首先阐释了与苏联建立新型关系的观点。 “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地区不存在任何问题”,里宾特洛甫对希特勒这样说道,“因此在这一地区里我们与苏联也不存在任何要解决的矛盾。”

里宾特洛甫丝毫没有回避德国的入侵目标是波兰的问题,但是他暗示希特勒要一点点地来蚕食这块口中之肉。两天后,驻莫斯科的德国大使发表声明说,德国一直以来都认为波罗的海诸国是苏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月14日,里宾特洛甫表示,他将访问莫斯科进行一次会谈。新任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指出,苏联非常介意德国派兵增援日本军队的事情,当然,此时的德日军队已经被苏联红军团团围困在了哈拉哈河两岸,然而尽管如此,他还是强调说苏联当局希望举行这场会谈,并且对波罗的海诸国的问题特别的关注。

对斯大林来说,有利之处显然是越来越多了。其实,早在《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候,斯大林就开始考虑要怎样对待希特勒了。准备工作早在1939年春就展开了。也就是在那一年的5月3日,NKVD(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军队为了粮食问题的外交事务而犯愁。斯大林下令,“清除犹太人部” , “关闭‘犹太人教堂’”。于是,经验丰富的苏联外交官马克西姆·李维诺夫(Maxim Litvinov)因其犹太人身份而被撤职,取而代之的是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紧接着很多犹太人也被捕了。

同希特勒达成协议,这样就可以在德国挑起西方战争的时候,斯大林能够紧紧握住波罗的海诸国和比萨拉比亚,更不用说波兰以东的地区了。斯大林已经预见到了希特勒的下一个攻击目标会是法国和英国,因此他也十分乐于看到在这场血腥的西方资本主义大战中,德国的力量能被大大的削弱。这也能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把因为自己发动的大肃反运动而削弱的红军军事力量和低迷的士气重新建立起来。

对于希特勒而言,与斯大林签订盟约,可以保证他的战争计划顺利进行,他可以在不用同盟支持的情况下,首先入侵波兰,然后攻打法国和英国。德意之间所谓的《钢铁协定》在5月22日正式签署,但是却几乎没发挥任何作用,因为直到1943年,墨索里尼都坚持认为他的国家还未做好战争的准备。而且希特勒一直相信自己的直觉,尽管法国和英国对波兰做出了承诺,但是当他真正要入侵波兰的时候,法英两国一定会坐视不管。

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野心越来越明显。谴责波兰作茧自缚的舆论声也越来越大。希特勒不允许出现丝毫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的迹象,因为此时,他绝对不会放弃任何发动战争的蛛丝马迹。

无疑,希特勒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煽动者,借着撕毁《凡尔赛和约》收回了西普鲁士(West Prussia)和西里西亚(Silesia)部分地区的契机,他将德国人民憎恨波兰的情绪推到了巅峰。但泽自由市(The Free City of Danzig)和连接波兰和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Polish Corridor),无情地将东普鲁士(East Prussia)与德意志帝国分割开来,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也成了《凡尔赛和约》中最大的不公正之处。5月23日,希特勒声称,即将爆发的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场夺回但泽自由市的战争,更重要的是为德国人民在东方寻求生存空间的战争。有一份报告显示,在波兰大约有80万德国人正在遭受压迫。8月底之前,还有7万名德国人为了躲避压迫逃回了德国本土。不出所料,希特勒向波兰政府施压,要他们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波方声称,这些德国人涉嫌参与颠覆波兰政权的活动,所以才会被镇压。先不论事实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在德国人在波兰受到迫害这件事情上,纳粹党人把它无限渲染夸大化了。

8月17日,德国军队在易北河上进行军事演习,两位来自大使馆的英国军官,作为观察员被邀请同行,他俩明显地感觉到,这些年轻的德国军官“非常自信,并且笃信德国军队是所向披靡的”。但是他们的上将和那些年长的外交部官员们却感到焦躁不安,因为一旦德国入侵波兰,就会引发一场欧洲大战。希特勒时时刻刻都在说服大家,英国是绝对不会参战的。其实将军们十分担忧会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然而不管怎样,希特勒都坚信,即将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一定会打消将军们的这种顾虑。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英国和法国会宣战,8月19日,海军元帅埃里克·雷德尔(Erich Raeder)率领小型战列舰(pocket
battleships)“德意志号”(Deutschland)和“格拉夫·斯佩号”(Graf
Spee),还有16艘U型潜艇,出航驶向大西洋海面。

8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德国外交部长在威廉大街宣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正式签字生效。此时的希特勒正在位于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的伯格霍夫(Berghof)山庄休养,当斯大林同意在协议上签字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的时候,他兴奋地紧握拳头,一边敲击着桌面,一边对他的随从人员高喊道:“我做到了!我做到了!”“每个在咖啡馆的德国人都应该尖叫,因为这意味着和平”,一些英国大使馆的官员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不久后,大使内维尔·亨德森(Nevile Henderson)先生便向伦敦汇报道,“极大的放松是此时柏林的状态之一……德国人民再一次地对希特勒先生表示赞许,因为他能够不用战争的手段就可以达到他的既定目标。”

英国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而对于想要借助签订条约而从他们的传统盟国俄罗斯身上获得更多利益的法国来说,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西班牙的佛朗哥和日本的统治阶层也感到无比的恐慌。他们都觉得自己被无情地出卖了,《反共产国际协约》(Anti-Comintern Pact)的提倡者,现在竟然与莫斯科结成了联盟,而此前他们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这个消息让东京政府近乎崩溃,也同样让蒋介石和中国民主主义者们深受打击。

8月23日,里宾特洛甫飞往苏联首都,开始了他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访问。在这两个极权主义政体签订的有关瓜分中欧的秘密协议中,涉及到了几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斯大林要求得到整个拉脱维亚(Latvia)地区,在希特勒三番五次打电话胁迫下,里宾特洛甫同意了这个要求。就在公开的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的协议都签订之际,斯大林提议为希特勒干杯。他对里宾特洛甫说,他知道“德国人民将会更加爱他们的元首”。

同一天,内维尔·亨德森先生飞往贝希特斯加登,给希特勒送去了张伯伦写的一封信,这是张伯伦为了避免战争而做的最后一搏。希特勒对之不予理会,反而义愤填膺地指责英国支持波兰人坚持反对德国的行为。尽管极力在劝解,亨德森最后也不得不感叹道,“这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还是一名下士的男人,非常迫切地渴望在下一场战争中成为一名战无不胜的大元帅。”就在那天晚上,希特勒向德国军队下令,做好三天后入侵波兰的准备。

8月24日凌晨3点,柏林的英国大使馆收到了来自伦敦的一份代码为“王侯”( Rajah)的电报。大使们,很多甚至还穿着睡衣,开始匆忙地烧掉使馆里的秘密文件。正午时分,所有在德国的英国人便收到了一份警告,要他们立刻离开德国。不久前才从贝希特斯加登回到柏林的大使亨德森,与他的参谋人员打了一夜的桥牌,此时已经筋疲力尽。

第二天,亨德森又去拜见了刚回到柏林的希特勒。希特勒提出,等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之后,会与英国签订一份条约,但是当亨德森提出,为了保证条约的顺利签订,德军必须停止入侵行动并且从捷克斯洛伐克撤兵的时候,希特勒怒火冲天。希特勒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如果必须发动战争,那么现在发动总比等到我55岁或者60岁的时候好。然而真正让希特勒感到意外和震惊的是,那天晚上英国和波兰签订了《英波条约》(Anglo-Polish Pact)。

在柏林,英国外交官们设想着种种糟糕的情况。“我们已经将所有的随身行李都搬到了大使馆宴会厅里,”其中一位大使这样写道,“这里看起来就像是维多利亚车站,大批的乘客正在等待火车接他们前往港口。”而在英国、法国和波兰的德国大使馆的人们,被告知立刻返回德意志帝国或者前往中立国。

8月26日,星期六,德国政府取消了坦嫩贝格战役(Battle of Tannenberg)胜利25周年的纪念庆典。然而实际上,这场庆典只是用来掩饰东普鲁士的军队数量的。一天前,旧式美国战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Schleswig-Holstein)就已经抵达了但泽,表面上看来这是一次友好访问,但是波兰当局却根本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报纸杂志上满篇报道,说这艘战舰将要轰炸波兰,目标是维斯图拉河(Vistula)口的韦斯特普拉特半岛(Wester-platte
Peninsula)。

那个周末,柏林的人民享受着暖暖的阳光。万塞(Wannsee)的格林瓦尔德(Grunewald)海滨浴场,挤满了晒太阳和游泳的人。尽管公告已经清楚地写明了作战计划,然而人们悠闲放松的状态,好像根本就不会爆发战争似的。在英国大使馆里,官员们开始畅饮地下室里的香槟酒。在他们的记事本里这样写道,大街上的德军数量迅速的在增加,许多士兵都穿着新式的黄色长统靴,而这些皮革还没有来得及打蜡上油。

在权衡了英国和法国对波兰的支持态度之后,就在原计划要发动入侵战争的前一天晚上,希特勒改变了主意。他仍然寄希望于英国对波兰的支持态度会有所动摇。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推迟入侵时间的命令,勃兰登堡(Brandenburger)突击队攻入了波兰,并且占领了一座重要的桥。

希特勒当然希望发动入侵波兰的战争,所以他假装同意与英国、法国甚至是波兰签订协议。因此,一系列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希特勒拒绝讨论任何波兰政府提出的事项,他将谈判的时间定在8月30日的午夜时分,然而他却不邀请任何来自华沙的大使参加。他还拒绝墨索里尼政府的任何斡旋提议。8月28日,他再次下令德军,做好9月1日入侵波兰的战争准备。

另一方面,里宾特洛甫的言行也让波兰和英国大使琢磨不透。他总是习惯性地凝视远方,然后陷入沉思,而完全忽略他周围的一切,似乎他眼前的所有人都没有资格分享他的思想。8月30日中午,谈判的僵局状态结束了,里宾特洛甫同意与亨德森会面。亨德森要求知道条款的具体内容。里宾特洛甫“拿出了一份很长的文件”, 亨德森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这样写道,“他用德语读给我听,或者更准确地说,他用极其不耐烦的口气,一气儿念了过去……当他读完,我请求他把文件拿给我看一下。里宾特洛甫先生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我的请求,轻蔑地把文件往桌子上一摔,然后告诉我,现在已经过了午夜时分,没有一名波兰大使前来柏林谈判,因此,这次谈判已经失效了。”第二天,希特勒就颁发了入侵波兰的一号指令“白色方案(Operation White)”,而这次入侵行动早在5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

由于在以前的冲突中有超过一百万人死亡的前例,因此巴黎拒绝出兵,并默认了希特勒的入侵行为。9月1日,虽然英国的广播电台里传出了要求立即疏散伦敦的儿童的消息,但是,大部分的英国人却仍然相信,纳粹党领导人只是在吓唬他们而已。波兰人不会有这样的幻想,然而华沙却没有丝毫恐慌的痕迹,相反是迎接战争的决心。

纳粹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制造一个符合自己的战争计划的宣战借口。密谋行动由莱茵哈德·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代表党卫军全国领袖(Reichsfuhrer-SS)海因里希·希姆勒(
Heinrich Himmler)全权计划和组织。海德里希仔细挑选了党卫军中最可信任的一队士兵。他们得制造一起德国邮船在波兰境内被袭击的事件,然后还要偷袭波兰的边境城镇格莱维茨(Gleiwitz)的无线电台,把德国邮船被袭击的事件从这个无线电台发布出去。纳粹党卫军从萨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营里挑选了几名穿着波兰士兵服的俘虏,给他们吃了迷幻药,让他们听从自己的指挥,在党卫军士兵袭击了邮船之后,这些波兰俘虏被当场杀死,尸体被留下来当做证据。8月31日下午,海德里希给他的上级打了一个电话,报告说他已经布置完毕,并且编好了待发布的密电码:“祖母死了(Grandmother Dead)!”请求审核通过。在欧洲爆发的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批受害者是来自集中营的那几名被谎言欺骗谋杀的波兰俘虏,这令人心寒不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