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內容簡介: |
《中医跨文化传播:中医术语翻译的修辞和语言挑战》从多视角多?多维度探讨了中医术语的特性及翻译方法,借助中医学?翻译理论?术语理论以及语言学,对中医术语的生成机制?句法语义乃至修辞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术语翻译的方法,明确提出:中医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挑战来自中医中医术语的语言修辞特性,这种特性不仅源于汉英语言的差异,也源于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中医与西医的巨大差异,采用源语导向的方法即以语义翻译为主,方能使中医思想不至于在目的语文本中失真,原因是,目的语导向的方法提供明显为读者熟悉的术语,便于理解,但掩盖了中西医的差异,未能尽显中医概念的深刻而独特的内涵,《中医跨文化传播:中医术语翻译的修辞和语言挑战》首先相关翻译理论和术语理论对中医翻译进行理论上的阐述,继而对西医术语英译?德译?汉译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对中医术语英译的启示,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此外,《中医跨文化传播:中医术语翻译的修辞和语言挑战》评析了诸多中外中医术语译者及研究者所提出的关于中医术语翻译的见解,以寻求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术语源语导向的翻译方法,包括借用?借译?独立于源语构词等?
|
目錄:
|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中医翻译相关理论和术语理论
1.1 中医翻译相关理论
1.1.1 相关翻译理论
1.1.2 中医文本与其他领域文本的区分
1.1.3 中医翻译的历史性
1.1.4 谁是中医译者
1.1.5 中医翻译中的语言与概念理解
1.1.6 中医翻译中需考虑的具体问题
1.1.7 中医翻译评估和选择
1.2 专门用途语言和术语理论
1.2.1 专门用途语言的概念
1.2.2 专门用途语言术语的特性
1.2.3 术语形成
1.2.4 术语严格性
1.2.5 科技术语翻译的规范与统一
1.2.6 术语翻译
第2章 西医——源语导向翻译的实用模式
2.1 拉丁文医学术语的德语和英语译文
2.1.1 拉丁文术语的形成
2.1.2 翻译方法
2.1.3 一般用途语言(LGP)对等语
2.1.4 借词和借译
2.1.5 独立于源语的构词
2.1.6 影响方法选择的因素
2.2 西医术语的汉译
2.2.1 目的和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对中医术语英译的启发意义
第3章 中医术语的特性
3.1 汉语的特征
3.2 术语之形成
3.2.1 语义变化
3.2.2 词素变化
3.2.3 语法变化
3.3 术语学视角下的中医术语
3.3.1 中医术语理据
3.3.2 中医术语和概念的统一性
3.3.3 中医术语之定义状况
3.4 小结
第4章 中医的传播与翻译
4.1 西方对中医的接受及影响接受的社会文化因素
4.1.1 传播的历史
4.1.2 西方医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
4.1.3 中医的综合性和自然性特点
4.1.4 有限的兴趣
4.1.5 未能将语言视为知识获取的关键
4.1.6 翻译缺乏
4.1.7 双语词典滞后
4.1.8 调整
4.2 中医术语翻译的方法
4.2.1 Mann的术语
4.2.2 Porkert的术语
4.2.3 谢竹藩的术语
4.2.4 CEMD术语体制系统
4.2.5 Maciocia的术语
4.2.6 李照国的术语
4.2.7 Unschuld的术语
4.2.8 Wiseman的术语
4.2.9 总趋势
4.2.10 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第5章 术语翻译方法推荐
5.1 借用(拼音译写)与借译
5.2 原则
5.2.1 理据性意义和语义翻译
5.2.2 翻译单位
5.2.3 保留一般用途语言(LGP)对等性
5.2.4 多元对等性和概念统一性的保持
5.3 翻译方法在中医术语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5.3.1 翻译LGP意义上的词语
5.3.3 翻译引申意义的词语
5.3.4 西医对等语
5.3.5 缩小目的语的选择
5.3.6 对语义翻译的偏离
5.3.7 尽量减少多元对等语
5.3.8 术语源语导向翻译的程度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1章 中医翻译相关理论和术语理论
本章意在确立中医翻译相关理论及专门用途语言(LSP)术语翻译的方法,综述当前有关术语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主题方面的文献浩如烟海,但综合的翻译理论才开始形成,翻译所引起的问题揭示了语言学分支中的某些非连续性?为了理解中医术语翻译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翻译理论?借用理论?中医翻译的特殊性和术语理论中的趋势?
1.1 中医翻译相关理论
本节首先描述这两个文化领域中有关翻译的思想,指出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的各种趋势并探索翻译的语言学?文学?语文学或人类学方法?中医翻译须应用基于中医文本的特殊性的翻译理论和原则,方能产生精确传达中医思想的要义同时又能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的译文?
1.1.1 相关翻译理论
翻译与语言使用共存,提出一个综合的翻译理论实属不易?翻译是源语话语在目的语中的再创造,因此,对翻译过程的理论解释与对语言的理论解释密切相关?众多翻译理论家,包括Steiner(1975:248-311)和Newmark(1995:100),都认为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的确不易,虽然应该科学地研究翻译,但没有翻译科学一说?Bell(1991:15-20)?Snell-Hornby(1995)?Baker(1992)却对建立综合翻译理论持乐观态度?不过,关注翻译理论的人来自不同的学科,只认识到各自领域的有限要求(Snell-Hornby 1988:14;Baker 1998:280)?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将语言学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应用于所有的人类语言的翻译中,而不只是宗教和文学翻译中?翻译理论日益受到口头话语?写作?新闻?法律语篇?通告?指示语?报告?科技文章和广告的影响,《圣经》翻译通过Eugene Nida大大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文学翻译继续起着主要的作用?现代语言学的兴起提供了有关翻译方法的问题的新见解,破解了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僵持局面,翻译理论家对语篇意义各个方面的理解越来越清楚,并进而明白将不同方法应用于翻译中的所失与所得及发生的变化?
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语篇特征难以在另一语言中得到再现,对原文的某些特征要优先考虑,即判定某些特征比其他特征更重要,为客观区分起见,需要一些标准?如下原则被广为接受:每个翻译模式(文学翻译?科技翻译)遵守取决于语篇类型的一套具体标准,而这些标准受制于译文的目的(Jumpelt 1963:268-269)?Jumpelt的理论体现了语言学翻译理论中所采用的方向?按他的观点,翻译过程中总有所失或有所改变,因此译者不是以完美翻译为目标,而是必须确立优先考虑的方面,即语篇的哪些方面必须在译文中明确体现出来,文本类型不同和翻译目的不同则要求翻译方法不同,这种翻译问题观对所有的现代理论家来说是可接受的?
1.1.1.1 翻译的语言学描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一直试图用语言学理论描述翻译问题和过程?早期的先驱者是Fedorov(1953)?Nida(1964)?Catford(1965)?Eugene Nida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有关翻译思想的文章,其翻译方法形成于《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所举的例子来自《圣经》翻译,并应用诸多当代语言学理论讨论翻译?正如Newmark(1995:9)所评论的,Nida讨论了几乎所有的翻译问题,所应用的语言学理论包括转换语法?成分分析?话语分析,引用的例子来自各种语言和文化?Nida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中详细解释了基本翻译问题的性质,不同语言映射现实的方式不同,因而存在不对等性?他描述了词汇的层级结构如何因语言不同而异,词语如何出现在不同的搭配中?他也讨论了词语习语意义的用法,以及词语如何传达不同的情感意义?
早期翻译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试图重新定义对等,Nida的对等概念是基于如下思想: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等同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他区分了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意在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尽可能契合,动态对等意在等效?他承认两种方法就特定目的而言都是有效的,但得出说:动态对等翻译要求以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确保更清楚地传达源语篇的基本意义,因而作为一般方法更合适?
翻译理论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从词语和短语层面转向语篇和社会语境这一更高层面,但这并不是说词语翻译问题不那么重要了,相反,词语翻译复杂度有所增加?这是因为Cruse(1986)和Halliday(1978)提出了在词语和话语层面上的四种意义:命题意义?表情意义?被预设的意义(反映选择和搭配限制)?被引发的意义(反映方言和语域)?显而易见,由这四个标准(和次标准)所决定的两种语言词语之间的精确匹配的可能性比同一语言中的两个词语要小?
1.1.1.2 语篇语言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
语篇语言学反映了对语篇整体的日益浓厚的兴趣,超越传统语言学对词语?小句和句子的关注,聚焦于更大的表达单位(张美芳,黄国文 2002)?语篇被理解为多层面的复杂结构,不仅仅在于各部分的总和?语篇语言学吸收了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养分,语用学就是研究控制说者在社会交往中语言选择的因素,话语分析关注交际对话语境中的表达?语用学和话语分析都强调语篇的交际情景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将语篇语言学应用于翻译问题中就是利用对比语篇类型,对比不同语言中相似的语篇,以评价语篇的许多不同方面(语域?话语特征)的差异性?按其观点,需分析语篇信息的所有方面方能在译文中传达之,正如Fawcett(1998)所指出的,需要进行语篇语言学语域分析(语旨?语式?语场)和语用分析(言语行为?格赖斯原则)方能综合理解翻译过程?Hatim和Mason(1990:36-54)?Bell(1991:161-197)和Baker(1992:16;119-260)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1.1.1.3 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晚期Vermeer(1978)提出的目的论反映了总体转向中的新发展,这种转向是指从语言学和形式主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功能和社会文化导向的翻译概念(Schaffner 1998)?目的论从语篇语言学中得到启发,其兴起的背景是翻译理论家越来越关注非文学文本类型,如学术论文?使用说明书?导游手册?合同书等?在这些语篇类型中,围绕翻译的语境因素不能忽略,这些因素包括目的语篇读者和委托人的文化?skopos是指语篇的目的或功能,人的行为决定于其目的,因此翻译过程不应由源语篇?源语篇对其接受者的效果或作者赋予源语篇的功能所决定,而是要由语篇在目的语中所具有的功能或目的来决定?目的语篇的目的可能与源语篇的一致,也可能与其不同?
如果赋予目的语篇的功能不同于源语篇的功能,则目的语篇的地位提升,与源语篇地位相当?因此,目的论受到批评主要是因为它没有明显区分翻译和改写(Schaffner 1998)?在Reiss?Vermeer等的著作中所见到的这种对目的语篇的偏向在某种程度上被Christiane Nord(1997)所纠正,Christiane Nord强调翻译的双重功能类型(文献性和工具性)的重要性?文献性翻译通常有元语篇功能,向目的读者告知原文的某些方面及其交际情景,往往是直译的,为目的读者再现语篇?加上注解来让目的读者了解源语篇世界,这便是语文法翻译?文献性翻译有时涉及异化,将异国情调的表达法引入目的语篇中,对目的读者产生的特殊效果异于源语篇表达法对源语篇读者产生的效果?虽然文献性翻译据称是对原文的再现,但工具性翻译在目的语中充当原文?既然目的语篇接受者不同于源语篇接受者,其功能可能不同于源语篇的功能,Nord提出的忠实性概念并非指对语篇及其表面形式的忠实,而是译者既对源语篇又对目的语篇负有义务?按照功能目的论,中医药翻译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特点的翻译“目的”,合理地结合文献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之原则,使译文达到“准确性”“简洁性”“一致性”和“约定俗成”这四个标准?
1.1.1.4 文学翻译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创造性文学是翻译的主要领域?虽然应用语言学渗透于对翻译问题的考察中,但文学翻译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创造性文学的特征之一便是形式不能与内容分离,因此文学翻译的理想是在目的语中既反映形式又反映内容,这一理想只能部分实现,寻找翻译的规约性规则是徒劳无功的?以色列学者Ita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了多元系统论,Gideon Toury进一步发展了此理论,其中心观点是:以有关强势和成熟文学的语言(英语?法语?俄语)为译入语的翻译比以新兴或弱势文学的语言为译入语的翻译更加具有目的语导向,这自然意味着翻译方法的倾向因语言外因素不同而异,因而不应以规约性原则来评判(Shuttleworth 1992)?类似的是,欧洲文学翻译理论家同样认识到,在翻译中达到精确的对等是不可能的,为在目的语读者中达到特定目的而必然对目的语篇进行操控(Snell-Hornby 1988:22),鉴于此,译者是一个中介者,而且是目的语篇的合作作者?Lawrence Venuti不愿接受更强势的文化在译文中强加其价值观的倾向,认为英语世界不仅应用高度目的语导向的翻译方法,而且对翻译文学抱拒斥的态度,在英语国家中,翻译作品在整个出版物中所占的比例比欧洲大陆国家要低得多(Venuti 1992:12-15,1995:5)?
表面上看来,文学理论家似乎对术语翻译无甚贡献,这主要是因为文学翻译理论关心的是形式,而术语翻译则关注内容?不过,在中医知识的传播和翻译中,文学翻译理论家描述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接受文学传统中有关相对实力的多元系统观,用“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取代文学传统,便能理解为何中医在西方传播不理想?在西方,西医及其以外的保健概念居于中医理解之上,而这一点促进了目的语导向的改写的倾向?在文学翻译中接受目的语导向与创造性文学的特征相关,即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离性和由创造欲引起的翻译困难,这些困难在其他的翻译领域,如知识库的跨文化传播,不那么明显,可以从文化优越性来理解在这些领域为何未运用源语导向的方法?
1.1.1.5 语文学视角下的翻译
来自时空遥远的文化的文本的翻译,被称为语文学翻译?一般认为,意义和指代是从语篇中推断出来的,翻译的第一要求是传达语篇所表达的内容,在理解全部意义之前,译文阐释张力应与原文的一样?语文学者和人类学者的目标是了解语篇所植根的文化,因此,他们采用源语导向的翻译方法,确保完整地保留形式和内容?如果目的语读者不甚理解语篇,译者可通过加注来解释,一般采用直译法,但目的不同,所用方法不同(Duranti 2004:154-160)?
语文式翻译是Nord所称的文献式翻译的一种?关于术语的语文式翻译方法,Paul Unschuld提出的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与Nida的动态对等方法一样,都不是源语导向的,许多人认为Nida的动态对等方法乃是过度意译(Hatim Mason 1990:7;Gentzler 1993:52-60)?Nida(1964:167)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中区分了以下几类语词:①有现成对应语的语词,如river?tree?stone?knife;②识别文化不同但有着相似功能的对象的语词,如book;③识别文化特色物体的语词,如synagogue?cherubim?jubilee?他说,第一类语词的翻译通常不成问题,第二类术语需要作出选择,即在表征指代对象的形式但功能并不对等的语词和识别功能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语词之间作出选择,对于此种情况,Nida提供了四种解决方法:加脚注的形式对等语(形式对等翻译);确立功能对等语(加注或没加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