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修订本近世中国)

書城自編碼: 263608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学者
作 者: 罗志田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70726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2-01

頁數/字數: 356页
書度/開本: 16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掌故家的心事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15
《 大先生(财新思享家系列丛书) 》
+

NT$ 900
《 经与史:华夏世界的历史建构 》
+

NT$ 481
《 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 》
+

NT$ 315
《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
+

NT$ 484
《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中华史学丛书) 》
編輯推薦:
这位以传教士自居的留学生,又是一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改革运动、调和文化、革命武器和解放作用,正像一个个关键词,在在反映出他的意愿他想要改变中国的现状。这,就是他的梦想。
內容簡介:
胡适,这位以传教士自居的留学生,又是一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批判精神、改革运动、调和文化、革命武器和解放作用,正像一个个关键词,在在反映出他的意愿他想要改变祖国的现状,为中国再造文明。这,就是他的梦想。本书即是对1891-1929年间的胡适的解读。
關於作者:
罗志田,男,1952年生,著名历史学家。现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后曾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过一年。1987年留学美国。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硕士学位论文获历史系研究生最佳论文奖。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1994年至2003年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杰出教授,2003年起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外关系史,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目錄
新 序/ⅰ
第一章 引言:胡适的梦想与尝试/001
第二章 语境:从西学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015
一 西潮/018
二 谁改变谁的思想方式/024
三 西学为用/028
四 中学不能为体/033
第三章 受学:率性与作圣的徘徊/039
一 上庄:做人的训练/041
二 上海:眼界很小的商埠/054
三 成了新人物/060
第四章 留学:再造文明的准备/075
一 美国:吾所自造之乡/077
二 为国人导师之预备/089
第五章 关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101
一 为中国造不亡的远因/103
二 世界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关怀/111
三 祖国:你如何爱他/115
第六章 尝试:再造文明的起步/129
一 被人误解的文学革命/131
二 文学革命的社会诠释/142
三 激进中的新文化运动/150
第七章 讲学:但开风气不为师/167
一 初到北大/170
二 截断众流的新典范/183
三 思想与方法/195
第八章 议政:有计划的政治/207
一 并非不得已/209
二 问题与主义/216
三 国际的中国/223
四 好政府主义/232
第九章 落伍?暴得大名之后的反思/241
一 暴得大名不祥/243
二 我称他皇上/248
三 礼教与少年心/252
第十章 转折:新俄与社会主义/267
一 从威尔逊到列宁/270
二 英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275
三 社会主义对中国士人的吸引力/283
四 体验新俄/288
五 苏俄走的是美国路?/295
六 社会主义是西洋近代精神文明/302
第十一章 诤友:走近国民革命/307
一 走向政治解决的文艺复兴/310
二 主动呼应国民革命/313
三 白色恐怖的刺激/322
四 与党化教育的合离/328
五 诤臣与诤友之间/333
第十二章 余论:《自由中国》与中国自由主义/347
內容試閱
新序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对同时代读书人影响最大的有三位,分别是曾国藩(18111872)、梁启超(18731929)和胡适(18911962)。能有幸写其中一人的传记,是非常荣幸的事。而其缘起,却非常偶然。
一 写作缘起
那是1994年,我回母校四川大学任教不久,在一次向隗瀛涛老师请教时,得知他受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委托,正主编一套强国之梦丛书。
出版社方面,是想以这套丛书去争取获奖,希望主编和作者的层次能比别的通俗读物高一些。基于这样的设想,策划者先确定了十位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中青年作者,然后敦请隗老师担任主编。那时隗老师正主持着一个重点项目的研究,本无余力他顾。但出版社促请甚殷,而隗老师更多出于支持年轻人之意(相当一部分丛书的作者或直接出自隗老师门下,或长期追随请教,有些人或也盼望有书出版可有助于升等),终于同意出山。
据我后来所知,出版社的立意是本着学术为现实服务的精神,想以这套书去争取五个一工程奖,故定位为普及性的通俗读物。策划者原计划在强国之梦之后续出一套强国之路丛书,以两套书来共同表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才能强国这一主题,以弘扬主旋律。据此设想,前一套书的撰写对象即做梦者,而后者则为走路者(以中共革命家为主)。前者包括一些不那么先进的人物,借以凸显后来走路者的高明。
这一设想后来证明有些书生气,至少两套书没有一起推出,使策划者的想法未能清晰地表露出来。其后正因丛书包括了像胡适这样不先进的人物,而又未对其做出有力的批判,引起一些社科奖评委的强烈反对,直接影响了全套书获任何奖的可能性。对此我个人负有直接的责任,因为胡适其人的入选,就是我提议的。
那时丛书似已启动,隗老师把策划者拟定的十位研究对象告诉我,并征询我的看法。记得其中包括洪秀全,而没有曾国藩、梁启超和胡适。我因少小失学,修养差而性鲁直,即冒昧提出:论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诚不可谓不大;但就对当时人的影响言,洪秀全恐怕还不如曾国藩(暂不论其革命与反动)。而近代最能影响其同时代人的,还有梁启超和胡适,这几人最适合古人知人以论世的取径,应列入研究对象。
我原不过顺便说说而已,没想到隗老师立刻予以鼓励,后来洪秀全与另一人果被删去,虽未曾加入曾国藩,却增添了梁启超和胡适。隗老师知道我写过有关胡适的论文,即命我担任胡适一书的撰者。我虽读过与胡适相关的多数材料,却从无为其写传的思想准备,自然不敢受命。但隗老师以胡适的尝试精神勉励我一试,并指出胡适列入这套书本由我提出,因此我也有义务担任此书的写作。就这样,我成了该丛书作者队伍中唯一由隗老师提名的作者(现在回想,原已约定的十位作者,有一两位或只能转写他书,是有些遗憾的)。
隗老师既出任丛书主编,立刻强调丛书的学术性(实际上,希望以著作升等的学人也只有写出学术著作才有用)。但新的问题很快就产生出来了:一方面丛书主编与一些作者希望强调丛书的学术性,我自己便深知写通俗读物需要特定的才能,并非人人能做(中年学人特别忙是今日的共相,我不仅不具备写普及作品的能力,也确实没有这么多时间;若非学术丛书,自然不敢参加)。但在另一方面,学术水准似非五个一工程的首要要求,若以获奖为目的,显然需要优先考虑其他的方面。编撰方的一部分人与出版方对此丛书的认知,其实已有较大的不同,而这一点不幸始终未予正式澄清。
我是后加入者,所以只出席了最后一次编作者与出版方的讨论会。在那次会上隗老师仍强调这是一套学术丛书,而出版社则再次提出希望尽量通俗的意见;部分作者则以为,学术著作写得好,也未必就影响销路。对这套丛书的定位,各方其实都在各自表述,不过都比较婉转。对各书体例(包括是否使用注释及使用多少注释)是否要一致,也出现了不同意见。后经主编裁定,研究取向和体例由各书作者自定。
这是一个颇具今日中国文化特色的妥协结局:各方都觉得自己的观点已说明白,并据此操作。结果是主编者按其所理解的编(包括写序言),作者按其各自的理解写,而出版社也按其所设想的那样出。后来其中某书曾引起一些争议,大概即因不同的作者依其自己对丛书的认知和定位去撰写,有的可能是在提高与普及之间走钢丝,有的也许根本就按通俗读物的方式在写。实际的情形是,这既非一套学术丛书,也不是一套通俗读物(拙作即尚未达到通俗读物应有的一些要求),大概也只能就各书论各书。
因为出版社以通俗读物的要求操作,所以给各书撰写的时间相当短(出版社对学术研究所需的时间当然了解,若全无积累和前期研究,通常也只有通俗读物才可能在他们要求的短期内完成)。丛书交稿时,隗老师因其主持的重点项目已占去大部分时间,实无余力在短期内全部审阅各书,乃采取抽查方式。由于我是他唯一提名的参与者,且所居较近,就抽看了我那一本。拙作当然也尽量考虑了所谓可读性,仍基本是按照学术著作的要求写作的,尚能得到他的首肯(我想拙作也可能使他确认了自己所编的就是一套学术著作)。
丛书很快就出版了,由于各书体例不一,遵照隗老师的指示,这套书以单本的形式申请省社科奖。《胡适传》被四川省历史学会作为唯一的一等奖候选者上报,但在上一级评审时引起了争议。据说有人提出,研究胡适这样落后的人物,应对其做出有力的批判;而该书不仅未批判,甚至没有与胡适划清界限。结果讨论时从一等奖降到二等奖,再降到三等奖。此时隗老师拍案而起,代作者表示拒绝接受。
那情形,是另一位参与的前辈评委告诉我的,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隗老师的拍案而起。那位评委自己也很诧异,以隗老师向不与上级作对的一贯风格,何以能有那样的表现!的确,对那个年龄的学者来说,为一个刚出道的学者而冒与上级不保持一致的风险,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而且,隗老师的作为虽然维持了学者和省历史学会的尊严,但也直接断送了那套丛书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可能性(有此前科,恐怕连申报都难,遑论获奖)。我想,出版社和策划者一定都非常失望。
后有内部人士告诉我,其实先已内定,就是三等奖也不可能。据说隗老师拍案之后,有人念了一张纸条,表扬该书如何具有探索精神,甚至文笔也异常好;同时申明学术研究本无禁区,但这样研究胡适,不宜由政府来承认云云(因为那是政府奖)。结果,那一年的省社科奖,历史学科的一等奖竟然空缺,这在当年是相当罕见的。以今日的后见之明看,参与各方,从不同评委到主事者,其实也都尽量以其觉得合适的方式,表述了对学术的不同态度。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也不过就在十多年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还有那样多的禁忌。很多人可能也没注意到,像我这样连杨奎松兄都以为属于另类(在奎松兄那里并非贬义)的学者,其实屡屡获得隗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如今隗老师已驾归道山,不同人的心目中,隗老师或有不同的形象。我不知上面所说与一般人心目中隗老师的形象是否一致,这却是我的亲身经历,也是我记忆中的隗老师。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隗瀛涛老师的鼓励,要将我对胡适的一些看法较为系统地整理并表述出来就教于学界,恐怕还会是相当久远的事。当时勉强成书,或有辱师教,现在也只能自己承担责任了。
二 人物与时代
尽管中国史书以纪传体著称于世,本书的传主胡适却一则说他深深的感觉中国缺乏传记的文学,再则说中国的传记文学太不发达了,甚至可歌可泣的传记,可说是绝对没有。本书所引《胡适全集》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他的意思或许是中国过去的传记不够文学,曾自撰《四十自述》以为文学性传记的尝试。却不十分成功仅其中第一章类似小说式的文字,从第二章起,就因其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遂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略带讽刺意味的是,还有许多朋友写信给他,说后写的比前一章更动人。
其实文史本不分家,曾为法王路易九世作传的勒高夫就认为,传记比其他史学手段更能产生真实效果,故与小说家所采用的手段比较接近。史家凭借其对于资料和传主所生活的时代的熟悉对史料进行剪接,实即剥掉这些文献的外壳,让带动历史现实的理念显露出来,从而展现真实。且文笔的感人,往往以生活为基础,并因经历的可分享而使读者生同情。若叙事本以能仿生而生动感人,便无所谓文学与史学。历史叙述的生动,或即以史学的思想逻辑为后盾,通过表述的严谨而展现。
然而传记确实不容易写,勒高夫便视历史传记为历史研究最困难的方式之一。若写已成人物之人,又比一般传记更难。按梁启超的界定,所谓真人物,必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这类人的生平、言论、行事,皆影响于全社会;其一举一动,一笔一舌,而全国之人皆注目焉。胡适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了历史的人物我们现在日常表述皆用所谓白话文,这一几千年的巨变,便与胡适有着不可分的关联。
不仅如此,子贡早就说过,君子之过,就像日月之食,其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对胡适的全面批判,遍及哲学、史学、文学、教育、政治等众多领域,足见其在近代影响的广泛。从他二十多岁暴得大名开始,胡适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他完全符合梁启超界定的真人物,亦即子贡所说的君子。
但正因此,胡适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后来则褒多于贬。趋势虽然明显,但仍存歧义。20世纪90年代后,胡适研究在大陆渐成热点,论著日多,海外亦不少。各家虽仍有争议,关于胡适的许多具体的方方面面,却又已渐有论定的意味,这就更增加了写胡适的困难。
历史表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本无限曲折。胡适一生讲话写文章,都有意要清楚浅显,也以此著称于世。然而这位最希望为人理解的思想家,恰又是最不容易理解的。他自己就曾叹谓,许多他细心用力的文章,却不为世人所注意;而随意为之的作品,常多得喝彩。到1961年,他看了别人选的《胡适文选》后说:你们都不读我的书,你们不知道应该怎样选,还是让我自己想想看。选他文章的人当然是愿意并认真读他文章的人,但在胡适看来,仍不能算知音。可知他与读者的关系,到老也还是有心栽花花不开。
这当然有读者一面的原因,从前述胡适写《自述》的尝试便可知,他本以为读者会喜欢小说式的文字,却有许多朋友认为,他按照谨严的历史叙述方法所写的,反更动人。而胡适自身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如胡适研究者周明之先生所说,他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听众,说不同的话。与晚年胡适过从较多的唐德刚先生以为,胡适说话有高度技巧,在此范围内,他又是有啥说啥。
这是唐先生积多年与胡适接触经验的甘苦之言。正因此,对胡适所说的话,就不能全从字面看,而必须仔细分析,才可以从其高度技巧之中,求得其有啥说啥的真意。胡适一生都非常重视一致,主张一个人应言行一致、今昔一致,为此而不惜调整一些与个人相关的记录(详后)。但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尤其成为人物的人,很少能不受时代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真正做到今昔的一致。中国古人早就主张多闻阙疑,或许历史传记与文学传记不同之处,就是能够懂得尊重因资料匮乏而留下的缺损和空白,不去设法填补打碎了一个人一生之中表面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那些中断和不连贯之处。
而且,如勒高夫所说,在历史传记这个极端困难的领域里,恰隐伏着变动中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因为历史的变动在传记中也许比在别的地方更加清晰。人能弘道,道亦弘人。一个时代可能因为某个杰出人物而得到表述,某一个人也可能因为时代的重要而引人注目,并在时代被弘扬的过程中表述自己。孟子早就提出论世以知人的方法,反过来,也可知人以论世(对任何人物的研究,必对其所处的时代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双向处理孟子的知人论世方法,有助于对历史人物及其时代的共同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代表着一种观察方法,即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这种观察方法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故陶孟和强调,一个人生在世上,必定与他生存的环境有相互的影响,有无限的关系。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万不可以把他所处的时势并他所处的环境抛开。而且这时势环境是立体的,是过去的生活积久的结果,要追溯既往才可以了解。
今日若要研究胡适的时代,自然要多注意那些得到喝彩的文章;如果要理解胡适本人,则不得不去揣摩那些用了心力却为人冷落的篇章。且两者就像知人与论世的关系一样,本是互补的。只有在理解了胡适本人及其不为世所注意的一面,明了其为世所知和不为世所知的诸多原因,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胡适那个时代;同时,也只有在尽可能深入地理解了胡适所处时代之后,才能进一步领会胡适身处特定时代那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陈寅恪语),以期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胡适语)。
这中间文本(胡适自己)和语境(胡适所处时代)的微妙互动关系,是本书试图着力之处。本书初版后,很多读者都注意到其与很多传记的写法不同,如一开始就专辟一章来讨论传主所处的语境,便曾使一些评论者感到不习惯。其实,为已成历史人物者写传,常不得不如是。勒高夫为路易九世作传,便经常中断对他生平的叙述,以交代他在不同时期中所遇到的那些问题。他谦称这些不同时期各有其标志,它们令历史学家感到困难,而自己试图把这些困难的性质交代清楚。实际就是他对这些时代标志的理解与其他史家不同,故不能不中断对传主的叙述以说明其时代。
三 写实与写意
研究人物者自然都想还原其本相,但究竟何为本相或真相,其实不太说得清楚。有的研究者自信甚强,以为通过所谓科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研究对象到超过其本人的程度。对此我有些存疑。盖不论什么外在内在的因素增添了身在山中而不识真面目的可能,每个人大概还是自己最了解本人。正因为其了解自我,所以或有不欲人知的主观努力(或谓遮掩)。研究者能从其立身行事之中探索到一些其不欲人知的部分,已甚难得;进而能对研究对象有所谓同情之了解,尤大不易。若云认识其人超过本人,多少有些以不知为不有(傅斯年语)的倾向,或不过凸显研究者的大胆敢言而已。
进而言之,对历史人物真相的把握捕捉,还有一个形似还是神似的问题。两者之中,后者更难,即王安石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也。然而不论形似还是神似,都仅到似的程度;能似,就不简单。对史学来说,重建出的人物究竟是否似尚难判断,遑论所谓真。在这一前提下,或不妨尝试先寻求呈现历史人物的丰富面相,即尽量重建传主已确立形象之余的部分;若能于固定的典型象征之外,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以见之于行事的方式写实亦兼写意,重构出传主人生经历的丰富,说不定反因此而趋于接近其本相。
闻一多在写杜甫时曾说:
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要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
由于看不见祖宗的肖像,便将梦魂中迷离恍惚的,捕风捉影,摹拟出来,聊当瞻拜的对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慰情的办法。所以,他所描绘的诗人杜甫,虽不敢说这是真正的杜甫,却可以说是他个人想象中的诗圣。
这是一个重要的见解。一方面,往昔的追忆需要一个可知可见的具象,否则难以寄托;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仰慕和崇拜的凭借,其实只是一个想象的摹拟物。中国古人对此有很深入的思考,所以不重偶像(此用其本义),而多以牌位表出,是很典型的写意。但后来终抵挡不住人情的需索(或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渐出现画像雕塑一类写实之物,现已基本取牌位而代之了。然而恰因写实物品多系晚出,反蕴涵着较多的想象,未必就比写意的牌位更接近实在。
有时候,写实之物甚至真如闻先生所说,不过是捕捉梦魂中迷离恍惚的影子而已。《梦溪笔谈》曾记唐明皇梦钟馗捉鬼,命画工吴道子图之,道子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居然极肖明皇梦中所见,上大悦,劳之百金。这就是一个捕梦捉影的实例,其作品究竟算是写实还是写意,还真需要费心斟酌。惟梦不易说,说即难免痴人之讥。偏向科学者如胡适,就以为做梦都有生活的经验作底子;则明皇所谓卿与朕同梦,或其作底子的生活经验相近乎?
过去的思想史研究或受哲学史影响,似偏于理智,而相对忽略情和感的部分。思想家的传记也相类。其实人的苦与乐,人对自然和他人的感知、感受甚至感应,都是古人特别重视的,在既存研究中却显薄弱;或因研究须严谨,而将研究对象纳入一种理智体系,遂被理性化了。其实我们思想史中很多人物的情感都很丰富,其感性的表现往往被压抑而不显,似还有伸展的余地。
今日科技的力量给史家以极大的帮助,胡适的容貌、声音都有记录而可亲近,但是他的性情、思想和心灵中的种种隐秘,仍不能不据史料和想象以重建。本书无意全面地重新诠释胡适及其时代,不过重建一些过去较少为人注意的史实,希望能为认识和诠释胡适其人及其时代,做些微的补充。
胡适自己曾提出,写人物传不能细大不捐,当着重剪裁,当抓住传主的最大事业、最要主张、最热闹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书写。其余的细碎琐事,必须有可以描写或渲染传主的功用,才能存留。本书即以此为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并为了接近传主想要清楚浅显的风格,尽量写得流畅些。一些繁杂的分析和史事考证,或已另文陈述,或当独立探索,在本书中就适当简化了。至于再现了多少他的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就要请读者诸君看了下文后予以指教了。
修订说明
这是本书的第三版了。第一版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995年)。第二版是中华书局的修订本《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2006年)。征询了一些年轻人的意见后,这一版恢复初版的书名。
第二版售罄后,据说网上已出现议价本。而不少旧雨新知前来索书,皆无以应,也觉歉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提出再版,二十年前的小书尚有人记得,使我感动。然而对于再版,与出第二版时一样有些踌躇。原因也相同即使个人学无进展,他人的研究又已出了不少,似不能不做修订;而课业以外,文债积压甚多,若进行全面修订,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以目前的工作状况,那样的时间实在无法挤出。不得已,仍只能出个简易修订本。
初版的叙述实际只到北伐前,且20年代有许多重要内容也未曾包括在内,连整理国故都语焉不详。当初的引言曾说:因了丛书的体例、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有许多思考不到成熟的层面,此次没有写入本书,也只能俟之以未来。从那以后,我曾写过数篇相关的文章,然因他事繁多,始终没有时间来续写全书。二版的修订,原来的18章内容基本未动。第9章完全打破重写,增改为两章,所处理的时段也延续了数年,基本止于20年代末。再以后二十多年的胡适,希望将来能续写以成全传,或单独写一本后传。
与二版的修订相比,这一版的引言是整合旧说重新撰写的,最后一章是从第11章中切割出来改写的,其余各章内容基本未动,仅做了些纠谬的处理。初版所属丛书的立意,是希望能面对较多的读者,故注释西书的出版信息,皆模仿外国某派,仅注明出版地和年代。待出第二版时,已尽量增补为更详尽的模式,然有些西书一时难觅,不能不仍依其旧。其余所引各书,当年也都是找到什么版本就用什么版本,连胡适自己的著作也是如此,这次也没能统一,仅新写部分尽量使用后出的通行版本。
初版时曾说:本书的写作取向,是希望言人所未言,写出一些胡适较少为人注意的层面。故凡有已发表的研究,且个人能基本同意的,除极少数必不可少者(如余英时师的研究)大量采入而注明之外,一般均不多着墨,只略述及以维持全书的连贯性。当时余师关于胡适的宏文,大陆少有人能看到,所以较多引用,也是希望让更多人得以分享。今既未能全面修订,亦暂不删略,以顺文气。
自本书初版以来,与胡适相关的资料又出版了不少,有些在第二版新增章节中已使用,还有很多当在今后全面修订或重撰时参考。由于近年胡适研究偏热,论著甚多,而现行图书发行方式使穷尽已发表刊出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非常困难之事。个人虽已尽力搜求,难保不无缺漏。另外,因论著多而参阅时间不一,有时看了别人的作品,实受影响而自以为是己出者,恐亦难免。故凡属观点相近相同,而别处有论著先提及者,其专利自属发表在前者,均请视为是本书利用他人成果而未及注明,还请读者和同人见谅。
鸣谢
尽管本书尚不成熟,恐有辱师教,但我仍愿意在此衷心感谢成都地质学院子弟小学、成都五中(烈五中学)、四川大学、新墨西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各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以及这些年来我所私淑的各位老师。他们在我修业问学的各个阶段中都曾给我以热诚的关怀和第一流的教诲,在我毕业之后继续为我师表,诲我不倦,这或许是我比一些同辈学人更为幸运之处吧!本书若幸有所获,悉来自各师的教导。
本书是在许多师友的热心鼎助下完成的,从勉励敦促、指点迷津到代为搜求资料,涉及海内外老中青学人甚多,全体列名则名单太长,且其中不乏声名极盛者,若点名似有借力之嫌,谨向他们深表感激之意!不过我仍要提到几位先生:素不相识的武汉大学易竹贤教授,当年慨然允借十八巨册之《胡适的日记(手稿本)》,使本书初版得以完成;耿云志先生和周质平先生,这些年来编辑了众多与胡适相关的资料,皆蒙赐赠,大大便利我对胡适的研究;久居美国未曾到过四川的同乡李天一兄,抱负至高,人如其名,本习史学,屈尊以写电脑程式为生,却不忘有故人曾写胡适,在远不遗,不时惠我以相关剪报。皆深感而难忘!
另外,第二版时,蔡军剑先生曾代为将全文细心校阅一过,苏州大学的鲁萍老师曾代为核对全部胡适日记的引文,减少了若干错讹之处,也要在此致谢!仍存的错误,自然由我自己负责。年来身体的调理维护,在成都每依靠老友孙锦泉教授,在京则常亲近胡有衡大夫,故能继续秉笔,精力不衰,是要特别致谢的!
2014年12月16日于旅京寓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