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NT$
245.0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NT$
449.0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NT$
352.0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NT$
352.0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NT$
250.0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收录31篇“冰与火之歌”系列前的中短篇作品,包括乔治·R.R.马丁十年来摘取过雨果奖、星云奖等桂冠的佳作以及之前从未在国内出版过的短篇!
·附带马丁自述、随笔、心路历程,不仅是故事,也是打开文学殿堂的钥匙,为您完整呈现了一代大师成长的点点滴滴!
·超值精美盒装版,内容厚达1300页,是马丁粉、冰粉、幻想文学粉的**藏品!
|
內容簡介: |
这是说给我们心灵听的,
这是说给孩子们听的——
那些梦想在森林里夜猎、梦想在空山中野餐,住在每个人心中的孩子们。
它用梦的语言写就,跟梦境一样真实,
比真实更真实。
本书中收录的31篇《冰与火之歌》系列前的中短篇作品,
包括了马丁十年来摘取过雨果奖、星云奖等桂冠的佳作。
他们之中,
有跨越茫茫星海寻找爱人的红发女郎莎拉;
有命中注定要遭逢厄运的心灵感应师情侣罗柏与莱安娜;
有在永冬的土地上逃避吸血鬼和风狼追杀的女猎手夏恩······
一个个甜蜜而忧伤、浪漫而狂野的故事,
折射出现实中失落的色彩,
照亮了一代大师的奋斗之路,
谱写出一段关于爱、勇气和不朽的梦想之歌!
“他们尽可以留着他们的天堂,但我死后,愿能魂归中土。”
——永远的梦想家,乔治·R.R.马丁
|
關於作者: |
乔治·R.R.马丁,1948年出生于美国,世界级奇幻
大师。其著名小说包括史诗奇幻经典之作《冰与火之歌》系列,《热夜之梦》《图夫航行记》《光逝》《风港》(均由我社引进,即将上市)等。迄今为止,他已获包括六尊雨果奖、两尊星云奖、一尊世界奇幻文学奖、一尊世界恐怖文学奖、十四尊轨迹奖、一次世界奇幻文学终身成就奖在内的无数奖项。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将马丁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人物”之一,肯定了乔治R.R.马丁在欧美文坛的至尊地位。
|
內容試閱:
|
一开始,我的故事只讲给自己听。
大部分故事只存在于我脑海里,但我学会读写后,偶尔也会写下几篇。我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作品,大概是幼儿园或一年级时,用黑白皮的学校作业本写的太空百科全书,每页画了一颗行星或卫星,附以几行关于它气候和人种的介绍。那些真实存在的星球——比如火星和金星——我靠从《闪电侠》和《太空游侠洛克·琼斯》中了解的只言片语来书写,其他的则自己编。的百科全书帅呆了,可惜我没写完。我从一开始就长于挖坑,不善填坑,因此我都是写来自娱自乐。
自娱自乐是我很小就学会的技能。我于1948年9月20日出生在新西泽州的贝约恩市,是我父亲雷蒙·柯林斯·马丁和我母亲玛格丽特·布雷迪·马丁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记忆里,直到四岁时全家搬进廉租房,我都没什么玩伴。此前,我和父母住在曾祖母家,同住的除了曾祖母,还有曾姨母、奶奶和舅公。我出生两年后,妹妹达琳才出生,之前全家只有我一个孩子,左邻右舍也没什么小孩。琼斯奶奶是个固执的女人,哪怕整条大街都成了商业区,依然拒绝卖掉房子,因此,我们是二十个街区内唯一的住户。
在我四岁、达琳两岁,而珍妮特还有三年才出生时,我父母终于搬进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寓。这公寓位于第一大道新建的联邦廉租房项目内。“廉租房”这个词让人联想起昏暗的混凝土荒原中矗立的腐朽高楼,好在赖德烈花园并非卡布里尼花园卡布里尼花园是芝加哥市有名的福利公寓,以肮脏著称,是犯罪分子的温床。。我住的楼只有三层高,每层六户人家,有操场和篮球场,街对面还有一座公园,傍着油腻的范库尔水道。那里的成长环境不错……而且跟琼斯奶奶的房子不同,那里有很多孩子。
我们一起荡秋千,滑滑梯,夏天戏水,冬天打雪仗,我们还爬树、溜冰,在街上打棍球。其他孩子不在时,有漫画、电视和玩具陪我打发时间。绿塑料兵人,戴帽子穿背心、手里的枪可以转的牛仔,还有骑士、恐龙和太空人。像每个美国熊孩子一样,我知道所有不同种类恐龙的正确名字(雷龙……该死,别纠正我)。我还给那些骑士和太空人都起了名字。
在第五大道上的玛丽·珍·多诺霍小学,我和迪克、简、萨利以及他们的狗“斑点”一起学会了认字。斑点总是跑来跑去,每次我见到它,它总在跑,你知道斑点为什么总在跑吗?因为它想逃离迪克、简和萨利,他们是世界上最迟钝的一家人《迪克和简》是美国儿童的基础读本。。我也想逃离他们,回到我的漫画书中……那时又称作“小人书”。我最早接触西方文学便是通过经典著作改编漫画,我还读阿奇漫画、唐老鸭和《快乐的火星人科兹摩》,但我的最爱是超人和蝙蝠侠……尤其是两人每月都联手出现的《世界最佳漫画》。
我能忆起自己写下的第一个完整故事,是从作业本撕下几页纸写的一个怪物猎人的恐怖故事。我把它以每页一美分的价格卖给同楼的孩子。第一个故事只有一页,我赚到了一美分。第二个故事有两页,我赚到了两美分。当然,交易还包括我本人免费声情并茂地朗读故事——我是廉租房里最好的朗读者,以大嗓门闻名。怪物猎人系列的最后一个故事写了五页,换得一个五美分硬币,正好够买一条我最爱吃的迷你士力架。我还记得当时有多满足。写故事,买士力架,太美妙了……
……但这一切因我最大的顾客开始做噩梦,然后把我的怪物故事告诉他妈妈而告终。他妈找了我妈,我妈又告诉我爸,美妙人生就此结束。我的故事从怪兽变成了太空人(火星人贾姆一伙,我后面会提到的),并且不再给任何人欣赏。
但我保留了看漫画的习惯。我把漫画书存在用装橙子的板条箱做的书架里,一段时间后,我的收藏塞满了整整两层书架。我十岁时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从此开始购买平装读物,这让我的荷包骤然缩水。由于深陷财政危机,十一岁时我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我已经过了看漫画的年纪。它们是小孩的玩意儿,而我差不多是个少年了。于是我清空了橙子板条箱,我妈将我的漫画书全部捐赠给贝约恩医院,供住院的孩子阅读。
脏又臭的病孩子哟想要我的漫画书吗?
但所谓“过了看漫画的年纪”也就持续了一年。每次我去凯利公园大道的糖果店买ACE双面书时,都会看见新的漫画摆在那儿。我忍不住去看那些封面,其中有些看起来实在有趣……那里有新故事,新英雄,新团体……
《正义联盟》的第一期打破了我的“成年誓约”。我一直很喜欢超人和蝙蝠侠同台亮相的《世界最佳漫画》,而《正义联盟》囊括了DC漫画所有的主要英雄。让我破戒的那一期封面是闪电侠与一只三眼外星人下棋,棋子被塑造成正义联盟的成员,一旦棋子被吃,英雄的本体也会消失。我没法不买它。
在我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之前,橙子板条箱又满了。这是件好事。若非如此,我便不会在1962年驻足于漫画书架前,被某本胆大包天地写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漫画杂志”的古怪杂志的第四期吸引。那本杂志并非DC漫画出品,它来自一个籍籍无名的三流公司,那家公司最为人所知的是一些不怎么吓人的怪兽漫画……但那本杂志看起来是关于一群超级英雄的,这可是我的最爱。于是尽管它定价十二美分,我还是买了下来(漫画杂志一般只要十美分!)。我的生活自此改变。
它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漫画杂志。斯坦·李和杰克·科比重新定义了小人书。“神奇四侠”颠覆了所有传统,他们不但不隐藏身份,其中一个还是怪物(石头人,他也立刻成为我的最爱),要知道那时候,其他超级英雄还都要长得帅才行。
他们不是联盟,不是社团,不是队伍,而是一家人。像所有真正的家人一样,他们没完没了地吵架。DC正义联盟的英雄只能通过服装和发色区分(好吧,原子侠很矮,火星猎人是绿色的,神奇女侠有胸,可除此之外,他们基本一个样),而神奇四侠各有特色。漫画人物有了个性,这在1961年是革命性的创新。
我第一次出现在印刷品上的文字便是“亲爱的斯坦和杰克”。
这篇文字刊登在1963年8月《神奇四侠》第20期的信件专栏里。我的来信评论见地深刻,头头是道——中心思想是斯坦·李的成就可与莎士比亚比肩。斯坦和杰克把我的名字和地址印在了那些溢美之词后面。
很快,一封连锁信发到了我的邮箱中。
给我的信。我挺惊讶的,当时我在玛利亚高中读书,正处于高一升高二的暑假,认识的人不出贝约恩和泽西城两地。没人给我写信。现在我拿到一份人名索引,上面说,如果我给名单上第一个名字邮去二十五美分,移除第一个名字,把我的名字加在最下面,然后寄出四份复印件,几星期内就能得到以二十五美分凑成的六十四美元。这笔钱足够我买几年的小人书和士力架了。因此我将二十五美分硬币用透明胶带绑在索引卡上,装进信封,邮给名单上最开头的名字,坐等发财。
我一个二十五美分硬币也没收到过,妈的。
但我收到了更有趣的东西。巧合的是,名单上第一个人出版了一本漫画同人志,定价二十五美分。显然,他把我的二十五美分当作了买书钱。他邮来的杂志印在褪色的紫色纸张上——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复写纸——印刷糟糕,绘图粗糙,但我不在意。杂志里有文章、评论、来信、海报,甚至有业余同人漫画及其他同人志的预览,有的光听名字就很酷。于是我粘上更多二十五美分硬币邮出去,不久,我就埋身于60年代新兴的漫画同人志潮流中了。
今天,漫画成了大产业,举世瞩目的圣迭戈动漫展到场人数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幻想大会的十倍。但如今虽然独立小漫画还在不断涌现,动漫界也有自己的专业杂志和同人志,却完全无法和以前那些“真正的”同人志相提并论。很久以前,这个梦想的殿堂就被商人接管了。出于最恶劣的动机,黄金时代的漫画被塑封起来发售,确保购书者无法真正接触内容,随时要冒收藏贬值的危险(要我说,最先想出把书塑封的人应该把自己封起来)。没人再管它们叫“小人书”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