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NT$
403.0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NT$
454.0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NT$
398.0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NT$
2234.0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NT$
398.0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NT$
449.0
《
钛经济
》
售價:NT$
352.0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NT$
1469.0
|
編輯推薦: |
他是山西的“土皇帝”,也是山西的“模范督军”;他是识时务的俊杰,也是擅长打自己小算盘的“老狐狸”;他的一举一动不但牵动着政局,还引发了种种争议……
在辛亥革命中诞生,在军阀混战中成长,在北伐中走向辉煌,在抗日战争中打出模范战区的威风,又在国共内战中灰飞烟灭……
|
內容簡介: |
《晋军传奇》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了阎锡山和晋军的兴衰历史。作为历史上一支传奇的军队,晋军深度介入了国民党军阀内部及对外的许多重大事件。本书展现了中华民国时期晋军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热血卫国的精彩画卷,将晋军的传奇历史生动形象地重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本书还披露了阎锡山与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内幕,再现了民国时期国民党新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浓烟烈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三晋地区的社会风貌。
|
關於作者: |
常建忠,曾任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副团职参谋、苏州市沧浪区人武部政委,长期从事军史研究工作。除在报刊上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外,还曾先后参与编写《杰出将领聂凤智》《南京军区司令部大事记》,出版专著《吕梁响马》《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等。
|
目錄:
|
第一章 攫取“山西王位”
从“奸商”到政治家……003
从起义开始的“黑暗统治”……018
“有军队就有一切”……024
化敌为友,一致反“清”……029
阎锡山一逃太原……037
第二章 拥袁靠段
施权术,重掌实政……042
卑躬屈膝,舍义求权……047
编制“仿日式”军队……055
拥袁称帝的急先锋……058
改弦易辙,讨好新领导……061
大唱“保境安民”……063
讨张助段,独裁统治……069
第三章 整军备装
清除一切反动势力……078
“搞扩张,民遭殃”……081
火力造势,扩张晋军……085
扩编更名,成立“晋绥军”……088
任人唯“亲”,任人唯“乡”……091
有枪就有势……094
第四章 纵横捭阖之策
堵直系北上通道……098
幸得密报,调兵守城……102
三面埋伏,冯玉祥落荒而逃……105
打响北伐之战……108
拥蒋复职,再讨奉张……113
第五章 蒋冯阎桂大混战
编遣会议,各怀鬼胎……120
同演离合闹剧……128
墙头草,两边倒……134
“连环计”拆分冯、蒋势力……140
联唐反蒋……148
“笔”“舌”之战……152
中原大混战……159
阎锡山二逃太原……169
第六章 重新坐镇晋绥
内讧四起,各奔东西……178
“在生存中求生存”……183
依附日本,东山再起……188
赶走杂牌军,再创阎氏天下……192
“围剿”红军“一场空”……197
第七章 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不亡于共,也要亡于蒋”……206
“点出一支土蜡烛”……210
八路军大捷,阎锡山弃城而逃……216
忻口会战……228
阎锡山三逃太原……236
作战计划遭泄密……240
成立特殊“组织”,形成统一战线……245
倒戈反共、妥协投降……255
顽固派反共高潮,薄一波艰难战斗……265
阎锡山“老本输光”,玩火自焚……272
与日密谋,紧抓救命稻草……275
第八章 内战先锋
下山摘“桃”,与共党决裂……284
上党折兵,损失惨重……288
助纣为虐,全面内战……292
连失三战,政权“归还”人民……297
紧守高地……300
梁培璜临汾被擒……304
“逃跑计划”一场空……309
晋中战役,共产党大获全胜……316
第九章 走向灭亡
“誓与太原共存亡”……324
阎慧卿密室自焚……328
最后的“政治晚餐”……334
残枝败叶落无声……339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攫取“山西王位”
从“奸商”到政治家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乳名万喜。1883年10月8日,在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传出了“哇哇”的哭声,一个小生命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阎锡山。
相传,阎锡山母亲曲月清在生他的时候,梦游了五台山寺庙中的大孚灵鹫寺,在寺庙中将阎锡山生出。这位从寺庙中抱出来的阎锡山,长大后,却并不是什么庙中神灵转世托生、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菩萨。恰恰相反, 是山西的一个“土霸王”。
阎锡山的老家原在阳曲县坡子街,不知何故,在清朝初年迁移到了弯弯曲曲的滹沱河河曲大湾部的河边村。河边村因环绕五台山下的滹沱河水而得名。全村由许多堡子组成,人们把大的叫大堡,小则为小堡,阎锡山的家在永和堡。
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继承了祖上留给他的60多亩地,一半用来自耕自作, 一半雇用佃户耕种。
阎书堂经过多年的辛勤操持、精打细算,家底逐渐殷实起来。但小本经营的利润毕竟有限,这对于胃口很大的阎书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对家人说:
“光靠收租放债,猴年马月才能发财啊!这样发展下去,没有多大出息。要发大财,必须另辟生财渠道,搞大的买卖。”
“我们还是安稳一点好,能不饿着、冻着就行了。”阎锡山母亲不安地说。
“你们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啥事都不懂。”
最后,他决定投资商业。
阎书堂早年读过几年书,认识一点字,头脑转得也快。这年,正好近邻有一个姓邢的大户,开的一爿钱庄,由于投资本钱不足,总发不了大财。邢大户虽也想聚资生财,在商场立足发展,终因没有资金而望“商”兴叹。阎书堂打
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托人捎信,与邢大户联系合作经营。邢大户对阎书堂的情况原来就略知一二,在介绍人的撮合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定襄县共同经营这爿钱庄。
阎书堂经商的愿望实现后,决心在商场大干一番。他把收租放债积下的全部资金投入到钱庄,超过了邢大户的资金,理所当然成了大股东,当起了老板, 统揽了业务上的大权,一切都进展得比较顺利。
开始经营后,他对钱庄原来的商号“邢发财”不满意。他对邢大户说:
“我们合作经营,商号提得应更有意义。”
“这个主意好,那提什么商号为好?”
“我考虑了一下,叫‘吉庆昌’如何?”
“啊,不错,我赞成。”
于是,他们把钱庄的商号改为“吉庆昌”。意思是大吉大利,大喜大庆,生意兴旺,财源昌盛。
阎书堂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定襄县地域狭小,商人来往较少,商贾也没有五台县的多,资金周转不快,获取利润不大。照此经营下去,要发大财仍然没有指望。一日,他吃过晚饭,和邢大户协商说:
“我把咱俩经营的这一个多月来的收入算了一下,除去成本,剩下的就只有一点点辛苦费了。”
“那是为何?”
“难道你在这里做了这么多年的生意,一点也不清楚?”
“真的不知!”
“哦,难怪你发不了大财。”
阎书堂把原因一说,邢大户这才恍然大悟。这样他们就把“吉庆昌”迁到了五台县经营。
阎书堂到了自家县城后,凭借地理、人缘和自己略通文墨的优势,在商业上投机取巧,买空卖空,兴风作浪,短短几年工夫,就在五台这个小县城崭露头角。
阎书堂在生意兴旺之时,家庭却遭了不幸。阎锡山母亲突患急病,医治无效,不久便死去。阎锡山年仅6 岁就失去了母爱。
翌年,阎书堂继娶定襄县陈家营陈秀卿为妻。陈在过门时,见阎锡山调皮
捣蛋,不服管教,非常讨厌,便以自己不扶养前妻的遗子为条件,对阎书堂进行要挟。阎书堂娶老婆心切,便把阎锡山寄养到外公家中,可谓两全其美。
阎锡山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他的外公、外婆见他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爱,成了孤儿,也怪可怜的,就特别对他迁就照顾,以致阎锡山从小娇生惯养,放纵任性。爬树捅鸟窝,上房掏麻雀,吵架斗殴,样样少不了他。时常给两位老人带来麻烦与祸患。
阎书堂知道后,只好带他回家,阎锡山死活不愿跟父亲走,一边哭一边说:
“我不想回家,回家没意思,你给我滚开。”阎书堂见他哭得在地上翻来滚去,心里一阵酸楚,想想带回去吧,又害怕老婆责骂,便和老丈人商量,不如把他送入小堡私塾读书。一来收敛一下他的浪荡之心,二来也好叫他学着懂点道理。
刚开始时,老师教他读《百家姓》、《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子语类》等,他还算认真,能够熟读、背诵一些。到阎锡山10 岁时,又继续让他读《诗经》、《春秋》等。可是,越往后,他越读不下去,以至经常逃学。
但阎锡山在学习期间,收获还是有的,“锡山”这个名字就是他在学习时老师给他取的,以往人们都习惯叫他的乳名——万喜,直到老师给他取名后,人们才正式叫他阎锡山。
一次,父亲送他来校时,老师对他父亲说:
“孩子叫乳名总觉不妥,给你儿起个名,怎么样?”
阎书堂一听是塾师给孩子起名,自然是求之不得,举双手赞成。
塾师闭目摇头晃脑地说:
“按照你们阎家的家谱,排到万喜应属锡字辈,故名字应在‘锡’字上做文章。”塾师取得阎书堂同意后,想了几天。偶然记起古代杨载的两句诗:
“道人卓锡问名山,路绝岩头未面攀。”“锡”、“山”二字不正是我所要找的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童年时代的阎锡山,得到了外公、外婆的百般疼爱。但丧母之恸、寄人篱下、招人白眼的生活阴影,常常紧随着阎锡山,对他精神上刺激很大。因此, 他的心情、举止经常反常,时而沉默,一声不吭,时而狂奔乱跳,桀骜不驯。不是欺负同学,就是捉弄老师。老师打他手板、罚他站跪,毫无作用。所以,
时人编了一段歌谣:
“万喜,万喜,没戏,没戏,常挨板子,小手肿得不成样子,也是毫无法子。头发揉成一卷子,眼泪鼻涕流得到处是,裤裆还溢出尿点子,一个令人头痛的万喜子。”
为此,和他一块玩耍的孩子们都说,阎锡山咱们惹不起,说不准哪一天, 我们就要挨他的拳头,离他越远越安全。
阎书堂对儿子管也不行,不管更不行,实在是没有办法,就把他带回家去了。这时阎锡山的“四书、五经”也读完了,在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阎书堂看到钱铺里人手不够,就叫他在钱铺里帮忙。并教训他:
“你书读不好,就给我好好学做生意,否则,将来饭都没有吃。”
说来也怪,阎锡山对读书不感兴趣,对做生意却是一点就通,生意场上的鬼道一学就会。
转眼到了1899年,阎锡山16岁,父亲给他娶了个媳妇,并叫账房先生把账交给他管理。阎锡山对父亲倾心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从心底感激,事事惟命是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不仅把算盘打得精熟,而且学会了记账、算利息。他特别擅长应付来往客人,逢场作戏,练就了一套“生意经”。同时,阎锡山把父亲钻营、观风向、坑蒙拐骗、投机赚大钱等本事都一一学到了手。尤其是外出讨债,阎锡山更是冷酷无情,心狠手毒,寸利必争。穷人晚一会交,或是少半个子儿,他是绝对不允许的。若是穷人一时还不清债,他就逼穷人拿房子、土地作抵押。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根本不顾穷人的死活。
阎锡山父子不知榨取了多少穷人的血汗钱,也不知害死了多少穷人的性命。当时五台、定襄县一带的老百姓对他们的这些罪恶行径编了一段顺口溜:
吉庆昌,阎罗店,
吉庆昌,生死场,
迎面一副菩萨脸,
背后藏着一把刀,
你若欠下阎王债,
身家性命皆赔光……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侵略者每到一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危害波及全国,各地的商业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阎书堂开的这爿钱庄,虽在偏僻的五台县,但影响仍然很大。他们父子俩为趁机捞取钱财,野心勃勃,在一次金融投机中,买空卖空,投下很大的赌注, 结果鸡飞蛋打,不仅赔光了自己的流动资金,还倒赔了几百两银子。一些在钱庄投了股的人,一听到此消息,纷纷上门讨债,要求兑现银。阎氏父子两手空空,哪还有现银来兑付,看着一拨接一拨、没完没了的讨债人,两人顿时都傻了眼,大眼瞪小眼,痴痴发呆。阎书堂沮丧地对阎锡山说:
“不用说没现银兑付,就是把钱铺拆掉全卖光了,也不够啊!”
“爹,愁个啥。难道你忘了,以往我们出去收租,人家为了躲债,不也是人去屋空。我们为何傻呆着不跑?”
“对,还是我儿聪明,有主见。”
于是,阎书堂趁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摘下钱庄牌子,和儿子悄悄地溜回五台县河边村躲了起来。从此,“吉庆昌”也就无言宣告破产,销声匿迹。
有道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滩遭虾戏。”阎锡山和父亲回到河边村后,身无分文,一筹莫展。昔日的傲气也一扫全无,整日垂头丧气。其父对他说:
“我俩总不能饿死呀,这样吧,我先去商店当帮工,混碗饭吃。你也去村上卖烧饼。”
阎锡山还未等其父把话说完,就高声嚷嚷:
“那怎么能行啊,我的脸面往哪搁呀?”
“不行,那你能干什么。都到啥时候了,还要顾脸面。”阎书堂又劝了阎锡山一会儿,最后,阎锡山为了不饿肚子,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卖烧饼了。
阎锡山卖烧饼活像个哑巴,只顾逛西街,串东巷,不敢吆喝。所以村里的人都说“阎锡山卖烧饼铁嘴一张,不敢吆喝半字”。
阎氏父子在河边村度过了一段“不光彩”的日子以后,一些债主和兑钱帖子的人,听说他俩躲到了河边村,急忙追踪到这里,找阎书堂算账。
阎书堂吓得两腿发抖,惶惶不安地对阎锡山说:
“人倒霉时,喝冷水也塞牙,这下可是山穷水尽、穷途末日了。怎么办呢?”
阎锡山看到老子焦急的样子,反而显得若无其事,走过来安慰老子说道:
“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德国军队攻到了咱们的五台县龙泉关,清朝政府正派玉昆、董福祥率部到五台山守备。我去当兵,你外出躲债。咱们还是远走高飞,一走了之。”
阎书堂听阎锡山这么一说心里更加慌张,急忙说:
“使不得,使不得,你可是我阎家的独苗,你们结婚两年没有给我生个后代不说,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咱阎家不就断后了吗……”
“爹,我主意已定,咱们还是逃债要紧,先躲过眼前的灾难再说。”阎锡山看着父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还想说下去,连忙打断了他的话。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阎锡山就朝五台城方向走去,走到五台山附近正好碰上守备的清兵。清兵小头目张西五见到他后,操着一口河北唐山话问道:
“你叫么名?从哪儿来啊?干么事来的?”阎锡山一一解释清楚后,张西五叫阎锡山去当了一名马夫。
阎锡山当马夫,名声不好就算了,可这活儿,实在不是人干的玩意儿。挑水铡草,打扫马圈,一样也不能发生差错,否则,张西五的皮鞭是享受不起的。阎锡山想再这样下去非把自己累死不可。于是,他乘夜深人静时,开小差溜了回来。
阎锡山回到家一看,来讨债的人仍是纷纷拥上门来,逼得其父整日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到了晚上,阎锡山对父亲说:
“爹,天无绝人之路,三十六计走为上,你为何不逃呢?咱们远走他乡,逃得远远的,看他们有什么办法。”
阎书堂望着儿子,眼睛眨个不停,一声长叹,点了点头。
他俩背着简单的行李,趁着色如黑漆的夜晚,先逃到定襄、崞县躲了一阵子,又辗转到了山西省府太原。
他俩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只好住在偏僻的柴家巷小店。本想在这里先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目前的窘迫生活,无奈太原也是一片萧条凄凉景象。父子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要知今日窘况,何必当初。
面对现实,父子俩又不甘心,商量着如何打发眼前的日子。阎锡山看父亲左思右想,绞尽脑汁,仍是没有什么好的主意,就说:
“爹,太原城里难道你一个熟人也没有?”
“对,对啊,怎么不去找他呢?”阎书堂经儿子一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便自言自语起来。阎锡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爹,你左一个对,右一个找的,搞得我如坠五里雾中。”
“哦,我说的是去找咱家的世交五台老乡魏老五。”
魏老五,山西五台县人,当时住在太原柳巷。阎书堂在没着没落的时候决定去找他,是有由来的。
当初魏老五的父亲和阎锡山的祖父都是同乡好友,魏老五平时做点小买卖, 也喜欢占点小便宜。一次魏老五到邻村去做小生意,一个十一二岁模样的小孩, 跑过来二话不说,抢过魏老五的东西,转身撒腿就跑。魏老五大喝一声“站住”,准备追赶这个小孩。可腿还未动,只听扑通一声,小孩摔倒在地,“哇哇”地喊叫起来,惊动了孩子的家人,一伙家丁马上把魏老五五花大绑,带到财主周卜义家关了起来。魏老五惹了周大财主家的少爷,这下可不得了。魏老五父亲急忙找阎锡山祖父托人疏通,才免于大祸,救了魏老五一命。
阎书堂带着阎锡山找到了魏老五的住处,拜见了魏老五。魏老五一见是阎书堂,喜出望外,热情欢迎,昔日旧恩仍然未忘。一阵寒暄过后,指着阎锡山问这是谁家的孩子。阎书堂只顾说话,忘了介绍,赶紧对魏老五说:
“这是我儿阎锡山。快叫魏叔叔!”
“魏叔叔。”
“嘿,孩子真是只愁生不愁长啊,几年不见长这么高了。好,好,今天你们不要走,一定要在我这里吃饭。”
魏老五摆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款待阎氏父子。席间,阎书堂谈起了这次落难的前前后后,请魏老五看在昔日同乡难友的分上,帮儿子阎锡山找个出路, 混碗饭吃。
魏老五挺讲信义,爽快答应为阎锡山找个活干。为使阎书堂满意,魏老五还认阎锡山做了干儿子。不久,阎锡山在“荣盛店”里当小伙计。
阎锡山在店里干活很卖劲,老板对他印象也很好。阎锡山来此时虽只有十七八岁,但做生意可是个有心计之人,在为人处事方面更会耍心眼。所以, 阎锡山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朋友,特别是与居住在“四海店”里的张瑜、黄国梁两人整天厮混在一起,形影相随。
有一天,闲来无事的阎锡山对张、黄二人说:
“在这里,我看是咱们三人最亲近了,不如干脆‘桃园三结义’,结为兄弟,以后有什么事也好互相照应。”
张、黄二人一致赞成。于是,三人喝了鸡血酒,拜为换帖兄弟。阎锡山按年龄排在最后,但点子最多。所以,老大张瑜、老二黄国梁遇事,都要听这位老三的。
从此,三人闲来就凑在一起,高谈阔论,天南海北,天上地下,无所不谈。但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关于自己将来的前途。这天夜里,阎锡山与张、黄二人又开始攀谈起来:
“眼下,我们三人整日低三下四,受别人的管制、欺负,仅仅是为混口饭吃而已,何时才是我们的出头之日。”
“是啊,长期这样下去,永远也翻不了身啊!”张瑜说。
“对啊,我们还是找个出路,远离这个地方吧。”黄国梁说。
张、黄征求阎锡山的意见,让他拿主意。阎锡山涉世较早,见多识广,想了想说:
“我们想要飞黄腾达,光宗耀祖,非得找个靠山,才能一步步往上爬。目前还不是时候,但我们要长个心眼,一有机会,千万不能放过。”
“对,对。”张、黄异口同声。
时至清朝末年,清政府为维护统治,急需用一批忠实于朝廷的知识分子。但清廷平时不培养,急来抱佛脚,一时半刻到哪儿去找,只好加紧训练。于是, 清廷从国库中拨出专款,在各省开办学堂。
1902年,清政府在山西先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后来又成立了法政、武备学堂等。
一日,阎锡山父亲在太原街上闲逛,见一群人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便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一瞧,原来是巡抚衙门张贴的武备学堂招生布告,便从头至尾仔细看了两遍,把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内容默记在心里,一路小跑,去“荣盛店”找到了阎锡山,把武备学堂招生的消息告诉他,并极力鼓动他去报考。
阎锡山听后异常兴奋。因为他一直非常羡慕清朝文武官员那副神气活现耀武扬威的派头,时时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有个一官半职。阎锡山送走父亲后, 转身寻到张、黄二人,对他俩说:“告诉你俩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机会来了……”
“有什么好消息,你赶紧说呀。”阎锡山刚一开口,就被张、黄二人打断。
“你俩莫急,等我把话慢慢道来。刚才我父亲来告诉我说,山西武备学堂要在太原招生,我想了想走从戎翻身的路较适合我们,不如一道去试一试。”张、黄认为阎锡山说得有理,决定一起去应试。
等到考试的这一日,天刚蒙蒙亮,三人便早早起床。阎锡山打开门,一股清新湿润的空气迎面而来,使阎锡山精神为之一振。他抬头往东边望了望,只见东方出现了瑰丽的朝霞、湛蓝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不用说是一个晴朗的天气。三人提前赶到考场,参加考试。结果,三人都被录取。
阎锡山进入学堂后,感觉来之不易,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便对张、黄两人说:
“我走上社会较早,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都尝过不少,最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筹莫展,实在让人揪心。”
阎锡山每天出操,总是第一个到场,走队列、搞训练也很刻苦。对教员更是百依百顺,绝对驯服,学堂里的蔡武开教员对阎锡山的表现非常满意,蔡对学堂主持李廷飚说:
“此人学武是块好料子,我们可以重点培养。”
“现在为时尚早,以后再说吧。”李廷飚认为还不到时候。
结业考试,阎锡山学习成绩优良。
1904年,清廷在各省武备学堂选派一批优秀学生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分配山西赴日学习的名额有50人。
山西巡抚衙门指定武备学堂录取20名。阎锡山在武备学堂学习时,常常得到教员的欢心,自然是首选人物。经过统一考试,阎锡山、张瑜、黄国梁、温寿泉、乔煦、王宝善、张维清等被选上。
是年7月,根据清廷要求,各地人选赴日学习的学生一律到京都集中,而后一同前往。
阎锡山在京住了个把月,在这期间,他认真读了曾祖父给他介绍的《瀛寰志略》一书,使他学到了许多历史、地理等知识。出发这天,兵部侍郎姚锡光来到学生中间,对即将赴日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训话:
“你们都是朝廷选派出去学习的,不要辜负了朝廷对你们的期望。现在革命党活动得很厉害,你们到日本后,不要跟其接触,一门心思学习,回国后报效朝廷。”
阎锡山等到了日本后,先进入振武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日语和近代科学知识后,又到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阎锡山无时无刻不怀着出人头地、高人一等的抱负,学习时比在山西武备学堂时更认真,更用心。休息时,张、黄二人来约他外出,阎锡山也毫不理会,继续学他的功课。
阎锡山在学习上是这样,对日本的教官更是唯唯诺诺、恭维至极,以至日本教官山本井一在众人面前常夸阎锡山:大大的用功。
他对日本的学生也是极力巴结。在此期间,阎锡山与当过他队长和教员的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以及日本同学土肥原、樱井隆治等人暗中也常来往。
1913年,樱井隆治曾秘密到太原访问过阎锡山。这些人都是日本极端军国主义的首要人物,一贯执行“侵华反苏”政策,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京国际法庭审判会上都被判为甲级战争罪犯。
1905年,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清政府腐败透顶的统治深恶痛绝,纷纷成立各种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由旅居日本的孙中山、黄兴等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也积极活动,招兵买马,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吸收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爱国人士加入同盟会,同时也吸引留日青年学生来同盟会活动中心,倾听孙中山精彩的演讲。孙中山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等思想使阎锡山深受启发。他对好友张、黄说: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如此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演讲,孙先生的革命胆略和杰出才干让我敬佩至极。”
“我们也有同样感受。清廷开口一个忠于朝廷,闭口一个效忠清王朝,都是他妈的欺骗人的鬼话。”
“临行前清官还假惺惺地提醒我们不要与革命党人来往,我听了同盟会员的演讲,不但没受害,反而更清楚地认识了清政府的丑恶面目。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连一个弹丸之地的日本都不如,可想清王朝的没落腐败程度。”
三人越谈越激动,早把清官的“教训”抛到了九霄云外,决定一起加入同盟会,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活动。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各省成立了分会。不久, 阎锡山、赵戴文、温寿泉、何澄、景定成等,由同盟会骨干会员、山西分会总干事谷思慎介绍,于10月28日正式加入同盟会。此后,阎锡山的“革命”干劲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参加演讲活动有他,散发传单更少不了他的影子,且经常在留日学生和同盟会人士中间来往奔走,力争给同盟会会员留下好印象。
为了能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与器重,阎锡山在把同盟会纲领背得滚瓜烂熟、进行一番领悟的同时,精心选择了纲领中的“恢复中华”一条去请教孙中山。为此,孙中山耐心地给阎锡山讲解。中间,阎锡山为表现得“虚心好学,积极革命”,还不时向孙中山请教问题。阎锡山走后,一直在旁的黄兴对孙中山说:
“后生可畏,我看这个青年不错啊!”
孙中山微笑着向黄兴点了一下头。可见,阎锡山在孙中山面前花的功夫不可谓不深。之后,同盟会在孙中山领导下,又选拔28 名军事骨干成立了“铁血丈夫团”组织,作为回国后各军事运动的骨干力量。阎锡山和山西籍的温寿泉、乔煦、张瑜等人参加了这个组织,随时准备为民主革命捐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