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NT$
347.0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NT$
352.0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以人文精神贯穿全书 | 将市场经济制度视为演化的结果 | 突出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澄清“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 | 系统介绍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 | 大量本土案例,植根中国情境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经济学原理”的配套教材。作者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看作动态的、演化的、带有不确定性的世界,尤其强调了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并系统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理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教材的静态均衡、完全理性的市场观念和缺少人文精神纯事计算等缺陷。本书全面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不失独到的见解和鲜活而贴近中国读者的案例,使读者一览经济学全貌之余,获得全新的启发。为方便课堂教学及学生自学,本书设有“课堂讨论”“延伸阅读”“思考与练习”等内容。
|
關於作者: |
张维迎,1959 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 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4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 ;1990 年 9 月入牛津大学读书 ;1992 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 年获博士学位 ;1994 年 8 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2006)和院长(2006-2010)。主要著作包括 :《企业的企业家
: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 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 30 年》(2008),《市场的逻辑》(2010),《什么改变中国》(2012),《通往市场之路》(2012),《博弈与社会》(2013),《改革新启蒙》(2014),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2000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2 年,获得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 年,选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 30 年,经济 30人”;2011 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 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
目錄:
|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1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1.2经济学研究什么
1.3怎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4市场的逻辑
1.5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6经济学的历史和未来
第2章 偏好与选择
2.1幸福与价值
2.2个人偏好和约束条件
2.3鲁滨孙经济学
2.4鲁滨孙经济的多元化
第3章 交换、分工与货币
3.1直接交换
3.2分工和比较优势
3.3间接交换与货币
3.4市场经济
第4章 消费者选择与需求曲线
4.1最优消费组合选择
4.2比较静态分析
4.3个人需求曲线与需求法则
4.4需求弹性
4.5需求的加总和市场需求曲线
第5章 生产与供给曲线
5.1生产技术
5.2生产成本
5.3利润最大化
5.4供给曲线
第6章 供求与价格
6.1市场与均衡
6.2均衡的实例分析
6.3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
6.4政府干预的效率损失
6.5一般均衡与非价格机制
第7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7.1合同收入与剩余收入
7.2派生需求和要素的需求曲线
7.3劳动力市场与工资
7.4资本市场与利率
7.5地租和租金理论
7.6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与政府干预
第8章 企业家与市场过程
8.1市场的背后
8.2企业家的职能
8.3发现不均衡和套利
8.4创造不均衡和创新
8.5企业家成功的内在素质和外部环境
第9章 竞争与垄断
9.1垄断的经济概念和政治概念
9.2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
9.3传统经济学的垄断定价理论
9.4传统经济学的寡头竞争理论
9.5反垄断法的是与非
第10章 外部性和公共产品
10.1帕累托效率标准
10.2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10.3外部性与科斯定理
10.4外部性概念的谬误
10.5公共产品
第11章 非对称信息与市场
11.1非对称信息的概念
11.2所谓“市场失灵”的若干例子
11.3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市场机制
11.4声誉机制
11.5政府管制与市场声誉
第12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12.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12.2宏观经济学简史
12.3国内生产总值
12.4通货膨胀
12.5失业率
12.6结语
第13章 经济增长
13.1有关经济增长的一些事实
13.2经济增长的来源和增长核算
13.3主流经济增长理论
13.4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
第14章 经济波动
14.1经济波动的两个特征事实
14.2经济波动的解释框架: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4.3总需求曲线
14.4总供给曲线
14.5总需求总供给框架下经济波动的解释
14.6结语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5.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5.2货币政策
15.3财政政策
15.4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15.5结语
第16章 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理论
16.1经济周期的三大特征
16.2生产结构、企业家预期和货币
16.3关于增长和周期的分析
16.4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理论的启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关键词索引
|
內容試閱:
|
前言
本书特色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经济学原理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学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已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版本不少,既有从外文翻译而来的,也有中国学者撰写的。我之所以再撰写这本《经济学原理》,是因为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到,不少教科书讲授的市场理论是有缺陷的,有些方面甚至是误导的。与已有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不同,本书试图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融入经济学课程,并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
具体来讲,本书有如下特色:
第一,本书贯穿人文主义精神。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这一定义将经济学变成了一门计算科学,市场仅仅被当作资源配置的机制。本书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理解为人类通过分工和交换进行合作的制度。本书假定,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指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一时的快乐。市场的逻辑是,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这也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尊重人的自主性,在平等和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本书的这一视角或许有助于纠正传统经济学的物质主义倾向。
第二,本书将市场经济制度作为演化的结果。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消费和生产的两分法开始,直接分析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和生产者的最优选择,然后分析价格机制如何实现市场均衡。(或者倒过来,先分析市场供求均衡,然后再分别分析消费者选择和生产者选择。)这样的分析结构给读者一个印象,似乎市场是天然存在的,而不是演化而来的,从而使读者看不清市场制度的价值所在。本书从消费选择和生产选择合一的“鲁滨孙经济”开始,首先讨论这样的自然经济中个人如何决策,并引入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研究交换和分工如何提高社会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并实现双赢,再转向研究市场经济下的消费者决策和生产者决策。这样的分析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市场作为人类的自愿合作制度的价值所在。市场首先是创造价值的制度,其次才是分配价值的制度。
第三,本书突出了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家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套利行为和创新活动,市场才趋于均衡,新产品和新技术才不断涌现,才有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但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见不到企业家的踪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假定世界是确定的,人的偏好和生产技术是给定的,每个人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完美的计算能力。在这些假设下,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市场的均衡和稳定。在均衡时,人们只需循规蹈矩地行动,企业家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真实世界是,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拥有完全信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预测未来,如何获得和加工信息,就成为做出有效决策的关键。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和对信息最警觉的人。本书不仅描述了作为均衡状态的市场,而且把市场作为一个由不均衡趋向均衡的过程、一个不断用新的均衡代替旧的均衡的过程,把企业家的套利和创新作为这个过程的驱动力量。在我所概括的“斯密-熊彼特增长理论”中,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第四,本书澄清了传统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市场的有效性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上,任何偏离完全竞争的假设都会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完全竞争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都很小,不足以影响价格,个体行为没有外部性,并且交易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由此,传统经济学给出了三种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非对称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并且,传统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本书则证明: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没有竞争;所谓的“垄断”,实际上是真实市场中的竞争手段;外部性本质上是个产权界定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本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因此,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传统市场理论的失灵,不是市场本身的失灵;所谓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都不构成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理由。
第五,本书系统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传统教科书中宏观经济学部分的经济波动理论,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书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波动理论和政策主张也做了系统介绍。但在我看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并不是我们理解经济波动的正确理论,运用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实际上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波动。相比之下,由哈耶克创立的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有解释力,哈耶克由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非常遗憾的是,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对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只字不提,了解这一理论的专业经济学家也寥寥无几。我相信,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可以避免(至少减少)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
本书的目的是使得读者学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思维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市场是如何运行的。为此,本书把抽象的理论叙述与现实的案例分析相结合,希望读者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大量引用的中国本土案例,将一扫经济学教科书惯常给人们的隔靴搔痒的感觉,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这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9. 1. 2 对垄断的经济概念的批判
垄断的经济概念存在很多缺陷,它是十分武断和随意的。
首先,一个市场究竟是垄断的还是竞争的,完全依赖于对市场的定义。 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义,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被判定为是垄断的,也可以被判定为是竞争性的。 举例来说,可口可乐公司是垄断者吗? 如果以商标定义商品,那么它就是垄断者;而如果将“软饮料”视为一个市场,那么它就不是垄断者。
迷你案例
谷歌是不是垄断企业
可想而知,对外,谷歌当然不会宣称自己是垄断企业。 但它到底是不是垄断企业? 这取决于:它垄断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谷歌以做搜索引擎起家。 截止到 2014 年 5 月,它占有 68% 的市场而它最强劲的对手——微软和雅虎,分别占有大约 19% 和 10% 的市场。 如果这还不足以显示出它的优越,还有一个事实——“谷歌”已经成为一个动词被编入《牛津英语大词典》。 而这是“必应” 微软推出的一款搜索引擎做不到的。
但是假设谷歌刚开始是一家广告公司,那情形就不同了。 美国搜索引擎广告市场的规模是每年 170 亿美元,网络广告市场的规模是每年 370 亿美元。 整个美国广告市场的规模是 1 500 亿美元,而全球规模达到 4 950 亿美元。 所以,即使谷歌完全垄断了搜索引擎广告市场,也只占全球市场的 3. 4% 。 从这个角度来说,谷歌只是这场竞技赛中的一名不起眼的小卒。
如果我们把谷歌定位为多元科技公司,会怎么样呢? 这个假定很合理,因为除了搜索引擎,谷歌还做其他十几款不同的软件产品,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安卓手机、可穿戴装置。 但是 95% 的收益仍然来自搜索引擎广告,其他产品的收益在 2012 年只达到了 22. 5 亿美元,而且针对科技消费者的产品的收益只占了一小部分。 全球科技类消费品市场的规模达到 9 640 亿美元,谷歌只占了不到 0. 24% ——与垄断相差十万八千里。 谷歌把自己定位成一家科技公司,可以躲开注意力,省去麻烦。
资料来源:彼得·蒂尔等,《从 0 到 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信出版社2015 年版,第 33—34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