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NT$
245.0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NT$
245.0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NT$
840.0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NT$
840.0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NT$
1290.0
|
編輯推薦: |
1、著名诗人伊沙展现魅力教师的一面,精彩纷呈的课堂实录,独特的文学评论大集结。
2、受网友自发追捧的文学课,新浪微博、博客超百万点击,广受好评。
|
內容簡介: |
本书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韩敬源在听伊沙老师讲课时记下的四十万听课笔记,经过伊沙老师的整理润色,这四门课程的听课实录变成了熔铸他21年授课精华的一本充满创见、个性十足的大书”,关于写作、文学与人生。
|
關於作者: |
伊沙,当代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编选家,翻译家。
1966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已经出版各类著作六十余部,获多种诗歌奖项,应邀出席在多个国家举行的国际诗歌节。1998—2001年,在《文友》等刊物开设《世纪诗典》诗歌点评月专栏;2011年迄今,应网易之邀,主持《新世纪诗典》诗歌点评微专栏,均产生较大影响。
|
目錄:
|
目 录
第一课 你写故你在 002
第二课 回到身体的现场 005
第三课 面对“9 · 11” 008
第四课 回答学生字条 011
第五课 语言如此重要 014
第六课 母语是灵魂 017
第七课 寻找你的大师 020
第八课 “国家不幸诗家幸”? 023
第九课 从早衰到发飙 026
第十课 记住:你是“科班的” 028
第十一课 在迷狂中忘却目的 031
第十二课 “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034
第十三课 商业文学的诱惑 038
第十四课 “第一行,是上帝给的!” 042
第十五课 捍卫自己的个性 045
第十六课 探究人性的复杂 048
第十七课 推荐“才子读书法” 051
第十八课 用写作对抗无聊 054
第十九课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057
第二十课 玩的就是心跳 061
第二十一课 文学从来探讨的都是规律以外的事情 064
第二十二课 “大诗人往往出在广义的左派” 067
第二十三课 关心“子曰”,而非“我认为” 071
第二十四课 议论文要求你深刻 074
第二十五课 “深挖一口井”与“日日新” 077
第二十六课 写作课的图腾是狐狸 080
第二十七课 站在历史的废墟上并不可怕 083
第二十八课 我们既不理性也不感性 087
第二十九课 我为什么对自己祖国的文化如此刻薄 089
第三十课 我自尊故我在 092
第三十一课 自己给自己动手术 094
第三十二课 良好的直觉脚下踩着最大的真理 097
第三十三课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流芳千古 099
第三十四课 “写”是写作课的魂儿 102
第三十五课 “讲道理的批评和不讲道理的创作” 105
第三十六课 通向郭沫若的三条道路 109
第三十七课 文学史是“一座等级森严的墓园” 113
第三十八课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芦笛” 116
第三十九课 请大家听个故事 121
第四十课 像影子一样根植在你身后 125
第四十一课 如何做个好编辑 128
第四十二课 课桌上放了一张生日贺卡 131
第四十三课 你得研究“小说学” 134
第四十四课 舌尖上的诗歌 139
第四十五课 观赏或阅读一场战争 142
第四十六课 《霍乱时期的爱情》 145
第四十七课 《感情的时间》 149
第四十八课 “我敢与任何人为敌!” 154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indd 2 15-9-17 下午5:26
第四十九课 光“教书”不行,还必须“育人” 157
第五十课 上帝全知全能,当不了好作家 159
第五十一课 “涨满乳汁的三角帆” 163
第五十二课 最大彻大悟的人生是主动而为的人生 169
第五十三课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173
第五十四课 荒凉沙漠中的地下水 177
第五十五课 你们要有文化的尊严 183
第五十六课 任何早慧的天才都不以深刻见长 187
第五十七课 散文是个突破口 191
第五十八课 鲁迅老是被气活过来 194
第五十九课 文学史是杰出者的墓园 197
第六十课 最可怜的是散文 199
第六十一课 文学家就是吃饱了撑的替人类瞎操心 203
第六十二课 一个文人,做好文章 207
第六十三课 你把小说写成什么了 209
第六十四课 真大师涵盖流派而不是被流派笼罩 212
第六十五课 “诗人气质”的小说家 214
第六十六课 通俗小说不是文学的品种 217
第六十七课 只有追求永恒才会步入神殿 219
第六十八课 原本真是大诗人的料子 222
第六十九课 一个诗人失去感觉就是这么快 225
第七十课 郭沫若学的是莎士比亚 228
第七十一课 胡适的功劳是开放形式 230
第七十二课 “小一号”的诗人更纯粹 233
第七十三课 唯有学者留其言 237
第七十四课 两弯新月:闻一多与徐志摩 241
第七十五课 伟大的诗人、作家大都是偏左的 244
第七十六课 文学最巅峰的状态就是“独语” 247
第七十七课 “酒的滋味在于喝的时候” 251
第七十八课 废名会升值,冰心会贬值 253
第七十九课 散文是偏向中年适合老人的项目 255
第八十课 上海的繁华的确存在过 258
第八十一课 不要跟着这个时代一起烂掉 262
第八十二课 老舍小说是一种真实可信的文化 265
第八十三课 我对巴金本人的尊敬超过他的作品 267
第八十四课 沈从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270
第八十五课 这些可怜的才女 273
第八十六课 形式自觉说明他们是很专业的真诗人 276
第八十七课 先玩通现代再说 278
第八十八课 说不完的鲁迅 281
第八十九课 鲁迅是值得你们读一辈子的作家 285
第九十课 年少成名遗憾多多的曹禺 288
|
內容試閱:
|
第二课:回到身体的现场
写作的开始与人身体的感觉有着天然的联系。
发自身体的自恋也会被带到文学创作中。自恋似乎是个社会意义上的贬义词,实际上在人真实的生命感觉中,自恋无处不在。不光女人爱照镜子,男人也一样,自恋不分男女老幼,人皆有之。自恋甚至是自信的一个源泉。当然你不要过分,一过分就走向反面。
写作中的自恋比生活中的自恋更有价值,比如王朔写作,写一页自己读一读:我怎么这么聪明啊!他要求自己写的每一页都要把他逗笑一次,达不到撕掉重来。外人看起来就像个闭门造车的狂徒,实际上是作家写作最出彩的时刻,是全心投入的迷狂,就是要敢于大胆地自我肯定,毫不谦虚,谦虚有时就是装B。谁说骄傲一定使人退步的?本省有个农民作家说“开始写作如上法场”,与王朔那种状态比,你说哪种状态更有利于写好?还需要我来回答吗?这甚至就是城市作家与乡土作家的区别,现代作家与传统作家的分野。
正常人都会把来自身体的自恋转化成自信,也让自信变得具有生命的依据。在作家写作的现场所呈现出的,与你最初的设想大多时候是有出入的。按图索骥的写作没有创造力可言。如果你一生都不知自恋为何物,那你活得太可怕了,或者生下来就有残缺。如果你永远沉浸在自恋中,那也非常可怕,一个潜在的疯子。有时候我说我对自己永远比你们对我残忍,说的就是写作中对自恋的抑制和反拨。
文学写作中的自恋和生理上的自恋是有区别的,更多指向一种自我肯定,往往构成一种有益的正面力量。
身体写作是一种十分高级的写作,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写作,因为一旦你身体的感觉不对劲,你的写作将得不到任何保障。这时候,你之所写恐怕还不如平庸的知识写作。
在中国的文化氛围里,身体写作甫一诞生,就要受到道德的审判,会被当作后娘生的。在写作中强调身体在场,关注来自身体乃至生命的全部感觉以及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和所有人性的欲望,你冷静审视自己是个什么东西……狭小的自恋便得以超越。
身体写作如果不能从“形而下”通向“形而上”,就是极其危险的写作,最后在文学史上将落得徒具“革命意义”而无“艺术贡献”的下场。但是,即使冒此风险,面对僵尸般的当代文坛,我也愿意大力倡导“身体写作”——事实上,连这个词都是本老师在1996年首次脱口而出的。
强调身体在场其实就是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场感(拒绝转移现场)。你去读,李白的诗歌都有很明晰的生活现场,“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一人独酌的现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一人看山的现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两人相送的现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什么现场?人与动物、自然同在的现场!《将进酒》——与友同欢共饮的现场,写得多么有声有色!同样由我发明的“事实的诗意”指的就是身体在场的写作——它意味着:你是生命与生活的在场者,你的身体感觉、写作意识和你手中的笔是相通的。你不应该抽离人的身体性去强调文本的艺术性,不要将你接收的事物关在抽空的意识中。我甚至可以这样讲,对于创作而言身体感觉大于其他任何一种感觉。人通过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感知世界的存在和真实,把其中任何一种和外部联通的感觉切断,人就有缺陷了。总而言之,写作者要有意识地注意到来自外部东西对你感官造成的刺激。
感觉是写作准备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阅读也是,有人一开口就问这个诗歌表达了什么意义?多年的僵化教育形成了追问意义的强迫症,你给自己感知文本的机会都不留够,就开始追问意义,放弃感知你等于毁灭了对一首诗的阅读和欣赏。如果你来问我意义,我更愿意告诉你,你读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它就是什么,让“意义”见鬼去吧!顾城诗歌《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你把这首诗的“意义”搞懂了有什么用?你不如直接感知它,体验它,阅读就算完成了。
文化是要刺激和激活一个民族的生命力的,文化如果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没有这种作用,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对生命力形成压迫和摧残,这种文化就是病态的。生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身体性,你现在能想象出我们的老祖先是怎样一步步堕落到让女人们摧残自己的天足的?最后一批小脚妇女留下了触目惊心的X光片,好端端人的趾骨变成了鸡爪子!我看着它就仿佛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行至末路的可怕的缩影!
让你的身体变得敏感起来,敏锐起来,这是你的文字感觉通向精准和质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要分得清什么是疼痛,什么是自由。
中国文化中有着强烈的趋同的集体无意识,开始写作时你当具备这样的常识——你无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除了你自己,你代表不了任何人。文化中固有的趋同性常常让我们成为受害者和迫害者。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传统深厚不一定是好事情。趋同性就是我们文化中的传统,其根本原因在于后天的文化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不断渗透所造成的严重积水。传统如斯,我们只好回到身体,回到原初,回到生命的现场,重新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