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二战德军著名的三大文件。
"沙漠之狐"隆美尔亲述制胜秘诀与为将之道!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一手缔造全新的作战兵种"装甲兵",创建空前大胆的作战理念"闪击战"!
战略天才曼施泰因,推动空前大胆创新的"曼施泰因计划",一举击败欧洲军事强国法国。
★德军统帅视角下的亲历回顾和珍贵反思。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让对手都敬若神明的军事统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如何屡屡出奇制胜,如何保持部下旺盛不衰的士气?
其疾如风,侵略如火!风云变幻之际,首先拥抱新技术、新思维并大胆用于实践的,才能立于时代之巅!
上兵伐谋,兵者诡道!战略天才的宝贵遗产!
★任正非推荐阅读的战略思维经典。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有三位德军著名将领、元帅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首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
让听到炮火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
|
內容簡介: |
《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
在《闪击英雄》这本战争回忆录中,古德里安以其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德国装甲兵的组建、发展、作战史及其经验教训,介绍了他率领德国装甲部队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行动,以及对法、苏作战经过,并对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和德军统率机关进行了评论。
《隆美尔战时文件》
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整理隆美尔二战战时文档,讲述隆美尔在法国战场、非洲战场和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在法国负责防御作战的经历。罕见披露沙漠之狐的内心世界,揭示轴心国同盟还有希特勒的军队高层之间的运转内幕。
|
關於作者: |
《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
德国陆军元帅,出身于军官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1953年因病获释。战后,被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联邦国防军。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戴耀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从业33年,一直从事德国军事研究,论著、译著十余种。主要有:《论德国军事》《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德国总参谋部》《总体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等。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德国陆军将领,德国装甲兵和“闪击战”理论的创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将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的组织与推动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先后任装甲军军长、装甲集群司令、装甲集团军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5月10日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关押3年,因为在战争期间并未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而没有被列为战犯,于1948年被释放。之后一直在家中休养并撰写回忆录。
《隆美尔战时文件》
李德·哈特(B.H.LiddellHart),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隆美尔战时文件》《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
目錄:
|
《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
出版说明
译者前言
作者前言
第一编波兰战局
第一章暴风雨前夕
德国总参谋部和波兰问题
是战争还是恫吓?
第二章作战形势
德国军队的兵力和作战计划
波兰军队兵力及其作战计划
对波兰军队部署的思考
第三章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
在集团军群司令部
最初态势
第14集团军经加里西亚的开进
第10集团军对维斯瓦河的突破以及
对拉多姆的合围
集团军群司令部有人造访
布祖拉河会战
一段往事
占领华沙
桑河和维斯瓦河以东的最后战斗
怀念
东方集团军群司令
我们的民政管理领导
终结
第二编1940年西方战局
第四章陆军总司令部的失势
希特勒——冯?布劳希奇——哈尔德
第五章围绕作战计划的斗争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反对意见
“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
“A”集团军群为作战计划的斗争
第六章第38军军长
成为旁观者
向卢瓦尔河的突击
第七章两次战局间
“海狮”行动
第三编对苏战争
第八章“装甲兵突袭”
第九章克里木战役
接任第11集团军司令时的情况
两线的会战
突破彼列科普地峡和亚速海畔的会战
占领克里木
争夺伊顺地峡的战斗
追击
对塞瓦斯托波尔的首次攻击
斯大林攻势至占领克里木
刻赤半岛态势的发展
施彭内克伯爵将军的悲惨结局
“斯大林攻势”继续进行
“猎鸨”行动
夺回刻赤半岛
“捕鲟”行动
夺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在罗马尼亚休假
第十章列宁格勒—维捷布斯克
第十一章希特勒执掌军队最高指挥权
第十二章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路
斯大林格勒城下态势的发展
就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
最初印象和决断
接管指挥权时的形势
苏军对第6集团军实施攻击
奇尔河畔防线态势告急
围绕必要的决断而做的徒劳斗争
生与死的竞赛
错过拯救第6集团军的机会
第6集团军的最后战斗
第十三章1942—1943年在南俄的冬季战局
冬季战局的战略背景
作战主导思想
第一阶段:解救第6集团军的战斗
第二阶段:为保障“A”集团军
群后方通路畅通而进行的战斗
第4装甲集团军在顿河下游南岸的战斗
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战斗
第三阶段:为保障德军整个南翼后路畅通
而进行的战斗
第四阶段:“德军反突击”
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会战
哈尔科夫会战
回顾
第十四章“堡垒”行动
1943年春的战略形势
苏联人在作战上的几种选择
实施后发制人的打击?
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堡垒”作战的设想
灾难性的拖延
进攻
总结
第十五章1943—1944年的防御战
指挥问题
与九头怪物的战斗
顿涅茨地区的首次会战
别尔哥罗德西部的会战和哈尔科夫
周围的战斗
在南方集团军群整个防线展开激战
向第聂伯河彼岸的撤退
焦土政策
争夺第聂伯河一线的战斗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会战
基辅争夺战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第二次会战
整个防线上的会战
尼科波尔的丢失
切尔卡瑟被合围
罗夫诺
清算的时刻……
战斗在泥泞中继续进行
附件1(节录)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军事简历
......
|
內容試閱:
|
《失去的胜利: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
第五章围绕作战计划的斗争
直到战争结束后,替代1939年10月29日由陆军总司令部拟制的“黄色进军计划”,并构成我们西线攻势基础的那个计划,才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知晓。根据那个计划,我们在西线迅速战胜法、英联军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对这个“新计划”进行报道的大概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他依据的是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我们的作训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的报告,并以我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计划。
因此,我认为,我作为主要参与者,现在应当依靠现有资料,对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作战计划的产生过程做一个描述。实际上,这个计划的基本思想确实出自我的头脑。我亲笔起草了多份备忘录,由集团军群司令转呈陆军总司令部。我们是想提出一个进攻作战的构想,以便能按照我们的观点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后,在我已经离开“A”集团军群参谋长位置后的1940年2月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亲自向希特勒陈述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通过集团军群司令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后,一直杳无音信,而在我见到希特勒后仅仅几天,陆军总司令部就依据我们的思想和建议,拟制了一份新的进军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将军以及我的同事布卢门特里特和特雷斯科夫一直同意我的思想,而且龙德施泰特先生还在我们呈送的报告上亲笔签名,以表完全赞同和全力支持。没有他的首肯,我们根本不可能一再向陆军总司令部呈文,以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
对于研究战史的军官和历史学家而言,对这个围绕一份作战计划所进行的思想上的争论进行全程分析,或许是值得的。但是,我不想重复介绍集团军群司令部呈送给陆军总司令部的呈文,以免使读者感到厌倦。那些呈文所提出的要求和理由,对今天已没有什么价值,它是专门针对当时那个特定时刻的,当时如果争取的话还有可能实现。如果想进一步研究西线攻势前期的历史,可以将陆军总司令部的进军指令(其中的主要段落)和本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呈文当作基础资料。
因此,我将首先介绍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的基本作战思想,然后再解释我是出于什么原因认为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希特勒)的战略方案是不完善的。接着,我将阐述与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相对立的基本作战思路,这也是我集团军群司令部战略方案的依据。最后,我还要简单地描述一下,在经过长时间的无谓争论之后,原来依据集团军群司令部思路拟定的作战计划最后又是如何被修改的——毫无疑问是根据希特勒的指示。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如果根据手头的陆军总司令部(和希特勒)的进军指令,首先对西线攻势所采取的基本战略思想做一个概述,我想这样来介绍:
陆军总司令部(根据希特勒10月9日的指令)企图利用强大的右翼兵力,通过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击溃可能位于比利时的法、英军队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这个强大的翼侧突击应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主要突击。它由“N”集团军级支队A和“B”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大将)组成,在下莱茵和北艾费尔展开。“B”集团军群由三个集团军编成。德军北翼共计30个步兵师和快速师的大部(9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相当于德军在西线总兵力102个师的几乎一半。
“N”集团军级支队的任务是击败荷兰军队,“B”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则从吕蒂希B南、北两侧,经比利时北部向前推进。进攻中,将利用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强大装甲兵力,一举将敌人击溃。(关于“A”集团军群的任务,我在下面再谈。)
10月29日,对(10月19日下达的)第一个进军指令(见附件1)做了修改,荷兰被排除在外。这或许是依据陆军总司令部的建议。
根据新指令,“B”集团军群以两个(第4、6)集团军为第一线,另两个(第18、2)集团军为第二线,由吕蒂希两侧向前推进。后来,荷兰再次被纳入作战计划中,并由第18集团军负责对付之。
担负决定性作战任务的“B”集团军群,其南翼安全由“A”集团军群负责。“A”集团军群下辖的两个(第12、16)集团军共22个步兵师(但没有快速部队),在艾费尔南部和洪斯吕克展开,经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向前推进。
第12集团军在“B”集团军群左翼成梯次配置,随“B”集团军群一起推进,以避免“B”集团军群在进攻中翼侧遭敌攻击。
第16集团军在通过卢森堡之后,向南转,在萨尔河与色当东部的马斯河之间,紧贴着马其诺防线的北沿构筑防御阵地,以保障整个作战行动的纵深翼侧安全。
“C”集团军群留下两个集团军和第18步兵师,以保障卢森堡边界至瑞士边界间西壁工事的安全。第17步兵师和两个快速师留作集团军群预备队。
此次作战的目标,在10月19日进军指令的第一条中被作为“总企图”(根据10月9日希特勒签署的国防军统帅部指令)规定如下:
“尽量多地击溃法军及其盟军,同时尽量多地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领土,作为未来对英空战和海战的基地,以及鲁尔区的辽阔前哨地。”
陆军总司令部在该指令的第二条中,为两个集团军群规定的第一个进攻目标为:
“消灭荷兰军队,尽量多地击溃位于边境要塞中的比利时军队,在比利时北部及中央迅速集中强大,尤其是快速兵团,为强大北翼的继续推进和迅速占领比利时各港口创造条件。”
在10月29日的修正进军指令中,陆军总司令部对“总企图”做了新的界定,使“B”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扩展:
“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领土上牵制和歼灭尽量多的法军部队,为继续在陆上和空中与英国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兵力配置和任务”一节中,陆军总司令部为“B”集团军群规定的目标为:
“消灭位于索姆河北部地域的同盟国军队,一直突贯至海峡各港口。”
“A”集团军群的掩护任务虽然大体如前,但实际也有所扩大;它的右翼(第12)集团军现在需在菲迈及其南部,以尽快的速度渡过马斯河,通过法国的边境工事地带,径直向拉昂方向推进。
两份进军指令所规定的作战企图可大致概括如下:
利用一次(强大的)右翼突击,击溃在比利时的法、英军,(较弱的)左翼负责对此突击实施掩护。就地域而言,作战目标为夺取海峡港口。实施首次打击后应当如何,指令并没有指明。
反对意见
这两份进军指令中所拟定的作战计划,首先给我带来的对立情绪更多是感情上的,而不是理智上的,这很特别。陆军总司令部的作战企图,基本是对1914年著名的施利芬计划的模仿。使我感到羞耻至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居然无能到除了重复一个陈旧的方案之外,再也提不出另一个良方的境地,尽管它是出自像施利芬这样的名人。如果重复一个陈旧的、敌我双方曾共同经历过的战争计划,结果会怎样;况且敌人肯定对这个计划的重新启用早有充分准备!因为,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军人都肯定明白,比起1914年对凡尔登—图尔—南锡筑垒防线来,德国人更不愿意也不可能攻击马其诺防线。
提到我在感情上对作战计划的恶感,自然是冤枉了陆军总司令部。因为首先,计划是出自希特勒,而不是陆军总司令部;其次,事实上,这个计划并不是彻头彻尾地照搬施利芬计划。一种普遍认为是照搬照套的看法,其中只有两点是正确的。第一,1914年像1939年一样,德国都将进攻重点放在了北翼;第二,都必须通过比利时。除此之外,1914年的计划和1939年的计划截然不同。
首先,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1914年还能像施利芬那样利用作战的突然性。尽管不是全部军队都需通过比利时,但将德军大部兵力集中在北翼,当时还是可行的。但是,1939年希特勒的类似企图无法掩敌耳目。
其次,1914年可以像施利芬所希望的那样,法国人会提前向洛林发动攻势,从而给我们帮了大忙。但是,1939年不可能再希望敌人为我们帮这个忙。敌人会投入强大兵力,抗击我们取道比利时以及荷兰的突击,而且与1914年不同的是,敌人将会采取正面抗击的形式。法国人不首先在整个战线的中央采取主动,但它可能后发制人,对我们取道比利时的主力实施强大的反突击。因此说,施利芬计划决不能简单重复。
此外,我已经搞清楚了,不管是陆军总司令部还是希特勒,都不曾想完全照搬施利芬计划的模式。施利芬计划的主旨在于全面、彻底地取得对法作战的胜利。也就是说,利用一次大规模的深远迂回,从北面将敌人包围,从而将法国北部的敌军一网打尽,之后经巴黎北部向前推进,最终将敌人的全部军队压至梅斯—孚日山—瑞士边界一线,迫其投降。为此,要冒在阿尔萨斯遭敌反突击的风险。同时,希望敌人向洛林发动进攻,从而为德军大规模包围战取得全面胜利助一臂之力。
而在1939年的作战计划中,争取全面、彻底歼敌的思想是没有的。作战目标十分清楚,是取得对比利时北部同盟国军队的局部胜利;同时夺占空间,占领海峡港口,为后续作战准备基地。
当时的冯·布劳希奇大将和他的总参谋长在拟订进军指令时,或许想到了毛奇的话,这是毛奇在论述总参谋部一书的引言中谈到1870—1871年战争时说的:
“任何一个作战计划都不可能准确地预计到与敌主力首次遭遇后的情况。只有门外汉才相信,在一次战局过程中,一个事先决定的、考虑到所有细节直到战局结束的思想,能够自始至终地加以贯彻。”
陆军总司令部如果以此作为其思路的基础,那它是想在第一目标——取得对比利时北部敌人的局部胜利和占领海峡港口——达成后,为决定是否和如何进行下一步作战留下余地。
然而,根据我在措森受领进军指令时所听到的,又不得不推断出,陆军总司令部认为在法国战场上取得全面胜利的可能性,如果不说绝对没有,至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多次对本集团军群的视察,更加深了我的这个印象。集团军群一再提出的必须争取全面胜利的提示,从来就没有引起陆军总司令部的真正注意。同时我也相信,即使希特勒当时也不相信有一举将法国击败的可能性。他可能首先想到的一个事实是,当我们1914年进攻失利后,没有事先占领对英进行潜艇战所需要的基地。于是,他现在对占领海峡港口给予了极大关注。
现在已经十分清楚,一次像施利芬计划那样的一举全面击败法国的作战,已是不可能的事。由于上文讲到的形势变化,已经不具备这种前提。但是,如果陆军总司令部想在局部目标达成后继续作战,以求彻底击败法国,那么它就早应将首次作战列为达成这个最终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争取将北翼敌军全部歼灭,以便为第二步即歼灭在法国的西方国家剩余兵力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其次,为第二步的作战创造一个有利的前提。
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作战计划无法满足为实施第二步行动,即达到全面歼敌的这两个条件。
德国的突击集群“B”集团军群,它的43个师在突击到比利时境内时,将遭到20个比利时师,如若将荷兰也包括在内,那就要再加上10个荷兰师的抗击。尽管这些师的战斗力远远低于德军,但他们可依托(吕蒂希两侧和阿尔贝运河畔)强大的要塞体系或地形障碍(在比利时,有一直通安特卫普要塞的阿尔贝运河,在南部有以那慕尔为轴心的马斯河筑垒线;在荷兰,有无数条纵横的江河),实施顽强低抗。
除这些敌军外,数天之内,德军还将遇到法、英军(全部为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反突击。他们早已在比利时、法国边界准备就绪,随时抗击德军。
德国的进攻翼侧不再可能像1914年那样,对敌军实施一次突然的大规模迂回包围。随着英、法军的到来,德军就必须与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进行在某种程度上的正面较量。首次交战的胜利只有靠战术手段来取得,进攻胜利的战略基础已经没有了。
如果敌军指挥巧妙,可以避免在比利时全部被歼的命运。即使敌人未能守住安特卫普—吕蒂希—马斯河(或瑟穆瓦河)筑垒线,也必须估计到敌人仍能保持一定战斗力,退至索姆河下游彼岸。在这里,他们可以利用强大预备队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而到此时,德军的进攻锐气也被一路削弱。而“A”集团军群就其兵力而言,也无力阻止敌人构筑一条由色当东部马其诺防线顶端至索姆河下游的防线。这样,德军就陷入了与1914年秋季作战结束之后相类似的处境。唯一的收获是占领了海峡沿岸一个宽大的海岸基地。除此之外,既未能消灭比利时境内的敌军,从而争取到实施决战的足够优势,也未能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有利条件。由陆军总司令部计划的作战只能是一个局部胜利,别无其他。
事实上,1940年由于“B”集团军群指挥高超,给比利时境内的敌人以毁灭性打击,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被迫投降,尽管我们对德军指挥和装甲
兵团的战斗力充满信心,但这样一个结果事先还是无法考虑到的。但是如果敌方指挥巧妙一些,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敌人在比利时北部遭到的惨败,其原因应归结于我们后来对作战计划做了修正,使在比利时作战的敌人后方联系全部被我“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切断,并被迫撤离索姆河。
最后,还有一件事是陆军总司令部的作战计划没有想到的:果敢坚定的敌军指挥所具有的战斗力。他们并不缺少这样的指挥,尤其像甘末林将军这样的人物,即使在我们这里也享有很高声誉。战前贝克将军拜访他时,就留下了良好印象。
敌军果敢的指挥有可能阻止德军取道比利时的突击,同时对德军南翼部队的北翼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突击。即使原本计划支援比利时和荷兰的兵力已投入比利时,他们也能为实施这样的反突击集中50—60个师——当然会削弱马其诺防线的驻军。在此期间,向西挺进的“B”集团军群离海峡或索姆河口的距离愈近,敌军对德军北翼纵深的反突击就愈加有效。“A”集团军群的22个师能否阻止敌人的反突击,难下定论。但不管怎么说,作战行动如果照此发展,那就难以为争取在西线战场赢得最终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
上文讲到的我在研究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时想到的反对意见,构成了我们数次向陆军总司令部呈文,力促接受我们的作战观点的基础。这其中难免或多或少有些重复,所以我想将与陆军总司令部作战企图相对立的观点,简单地加以概括。
1.西线攻势的目标必须是在陆上寻求决战。像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所提出的局部目标,无论就政治付出(破坏三国的中立)还是军事付出而言,都不尽合理。德军在欧洲大陆的攻击力,对我们来说是决定性要素。为了局部目标将其消耗掉,实不可取,况且已考虑到了苏联的因素。
2.我们的进攻重点必须放在“A”集团军群,而不是“B”集团军群。计划中的“B”集团军群的突击将会与预有准备的敌军正面遭遇。进攻也许会取得初期战果,但最终会停止在索姆河畔。真正有希望的是,“A”集团军群经阿登山地(敌人认为我决不会在此处使用装甲部队)对敌实施一次突然袭击,继而向索姆河下游推进,在索姆河前方将敌人投入比利时的军队退路切断。仅仅通过这一手段,就有望将位于比利时的敌军北翼全歼,从而为在法国赢得最终胜利创造前提。
3.这既是我们的主要希望,同时也是德国攻势的主要危险所在。
如果敌人处置得当,它会避免在比利时实施对其不利的决战,有可能撤到索姆河彼岸。同时集中所有兵力对我南翼实施一次大规模反突击,力图将在比利时境内或下莱茵前方的德军主力合围。尽管我们不大相信法军统帅部会采取如此大胆的做法,其盟国也肯定不会赞成,但我们不能不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但是,一旦我们取道比利时北部的攻势在索姆河下游受挫,敌人至少会成功地利用其预备队建立一条绵亘的防线。这条防线可能始自色当东部马其诺防线西北端,利用埃纳河和索姆河的江河障碍,直至海峡。
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对敌军在我南翼即马斯河两侧或马斯河与瓦兹河之间的展开,必须在其初露端倪时就予以粉碎。必须割裂敌人在这一地域的防线,为我们将来迂回马其诺防线创造条件。
4.必须以“A”集团军群为整个作战行动的重点。尽管出于地域原因,起初在“B”集团军群方面投入较多的师,但“A”集团军群不能只配属两个集团军,而必须是三个集团军。
其中,一个集团军经比利时南部,渡过马斯河,之后继续向索姆河下游突击,从背后攻击“B”集团军群当面的敌军。另一个集团军必须向西南方向推进,任务是粉碎敌军集中兵力旨在马斯河西部地域攻击我南翼的任何企图。第三个集团军按计划在谢尔克—穆宗之间的马其诺防线以北组织防御,以掩护整个作战行动的纵深翼侧。
因作战重点由“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为此要求:
首先,另外准备一个集团军(鉴于空间的原因,该集团军在我们的攻势取得进展后再投入使用,但必须事先做好准备);
其次,需要强大的装甲部队。
这就是我们集团军群司令部多次向陆军总司令部呈文的要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