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編輯推薦: |
1.本书位列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开出的2014年度**图书榜单,得到国际各大媒体推荐。
2.本书首次把政治制度乃至政客纳入金融系统脆弱性分析,是一个全新的角度,是至今为止对金融危机分析*为透彻的一本书。
|
內容簡介: |
为什么有的国家银行体系非常容易发生危机,而有的国家非常稳定?比如美国自1840年以来银行体系发生了12次危机,而加拿大却从未发生过危机;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家的银行体系,不仅危机频发,而且向居民和其他部门提供的贷款也极少。本书深入分析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政治和银行史,认为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并非由非预见的偶发事件造成。相反,这些波动源自政客、银行家、银行股东、存款人以及纳税人之间的博弈。而银行体系能否稳定,取决于制衡这些参与者的政治制度。因此,银行监管必须考虑政治因素。作者通过将政治史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分析政客、银行家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剖析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真正来源,为我们了解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减少金融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提供了极为有益且独特的视角。
|
關於作者: |
查尔斯凯罗米里斯(CharlesW.Calomiris)
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制度学HenryKaufman讲席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著有《从历史视角看美国的银行业放松监管》(U.S.BankDeregulationinHistoricalPerspective)。
史蒂芬哈伯(StephenH.Haber)
斯坦福大学人文学院A.A.andJeanneWelchMilligan讲席教授,胡佛研究所PeterandHelenBing高级研究员。著有《产权的政治学》(ThePoliticsofPropertyRights)。
|
目錄:
|
“比较译丛”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没有国家,无以成银行;没有银行,无以成国家
第一章 如果稳健高效的银行是如此美妙的主意,为什么这样的银行如此稀少?
银行业危机的非随机分布
银行服务不足经济体的非随机分布
有多少高效和稳定的银行体系?
为什么功能失衡的银行体系普遍存在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本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原因
第二章 银行交易博弈
银行业的基础
银行业面临的三大财产权挑战
利益冲突中的政府
金融财产权的政治逻辑
威权政体
民主政治
关于国家及其银行:从静态比较到动态概念
第三章 征服和生存的工具
“现代世界”的起源
主权债务合约的创新
股份制公司
特许银行和主权债务
汇票、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
特许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
商业银行、民主和工业化
政府特许新实体:中央银行和特殊目的银行
伙伴关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四章 有负担的特权
光荣革命和“银行交易博弈”
作为垄断性政府融资机构的英格兰银行
工业革命时期的金融“抑制”
让他们品尝通胀之果:英格兰银行和拿破仑战争
英格兰与苏格兰银行业的对比
第五章 银行和民主
不列颠治世的挑战
打破英格兰银行的垄断
不再是政府的垄断银行,而是最后贷款人
最后贷款人“严厉的爱”
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
20世纪的战争、帝国和选举权扩大
第二次三十年战争
1945—1970年受限制的银行业
监管套利、公众批评与1971年竞争和信用信贷管控改革
麻烦的20世纪70年代
撒切尔夫人和英国金融“大爆炸”
2007—2009年危机和银行业的未来
第二部分 银行家和民粹主义者联盟的代价美国与加拿大的比较
第六章 民粹主义的滞碍
农业民粹主义者和单体银行家联盟的殖民渊源
殖民银行,殖民之痛
“全国性银行”的开端
联邦主义与美国早期的银行特许
美国内部人银行体系的崩溃
南北差异:分支网络、清算所和存款保险
国内战争与全国和各州双层银行特许体系的建立
极不稳定的银行体系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大萧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存款保险
一个时代的终结:民粹主义者和单体银行家联盟的消亡
银行业整合
第七章 美国银行体系的新交易
问题的核心
挥之不去的政治影响
为什么通过银行体系实施收入再分配?
超级银行的兴起
通往地狱之路由善意铺就
民粹主义的丰收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政府支持企业的兴起
事与愿违
克林顿第三条道路的回归
为什么不反对?
高层盟友
全美金融公司及其伙伴
泡沫破裂之前的住房金融市场状况
结论
第八章 杠杆效应、监管失败和次贷危机
监管失败
在车轮下酣睡
火上浇油
为什么并非所有银行都选择冒险?
《多德—弗兰克法》的救赎?
结论
第九章 持久的合作伙伴
加拿大银行体系的政治根源
寻求持久的交易
联邦集权下的集中银行业
初始条件导致的深远影响
挑战与回击
持续的兼并
对持久博弈的修正:大萧条及其之后
是否有黑暗的一面?
结论
第三部分 威权主义、民主转型和银行交易的博弈
第十章 墨西哥
失去的19世纪
稳定威权下的裙带银行体系
1897年《通用银行法》
并非一切如意
分崩离析:墨西哥革命
无力回天
1924—1925年会议
革命制度党完美威权统治下的银行业
革命制度党和银行
第十一章 当威权终结
脆弱的交易
如何出售新窃取的银行?
1995—1996年银行危机:对革命制度党威权统治的致命一击
民主化和新银政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机器:巴西帝国的银行业与国家财政
漫长的孕育
通货膨胀税的萌芽
新世界的君主:唐佩德罗一世时期的通货膨胀税
保守无为的国家
无为政府,无为银行
第十三章 巴西通货膨胀税的民主化结果
再见,奴隶制;你好,信贷宽松
再见,君主统治;你好,金融诈骗
旧共和:以不变应万变
通货膨胀税再现:第四巴西银行
从旧君主到旧共和
威权民粹主义下的银行业政策
规避通货膨胀税的恶性循环
军事威权统治下的
|
內容試閱:
|
翻开本书的每位读者无疑都至少有一个银行账户。但大多数人几乎完全忽视账户安全问题及该银行的偿债能力。这种信任和自我满足,源于过去四个世纪不断推敲、设计并完善的一整套极其复杂的制度化安排。如果没有这些政府强制性的安排,我们很可能彻夜难眠,担心自己的财产不翼而飞,因为银行在设计之初就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企业。
不稳定的根源在于:银行的日常运营依赖于仅可由政府提供的三套财产权保障。1银行需要强大的政府。但除非银行家能够说服当权者和他们合作,否则政府权力的行使并不一定能够使银行家受益。
政府和银行家的伙伴关系无法回避。认为可以回避的想法无异于一个乌托邦之梦——这不禁让人想起约翰·列侬(JohnLennon)的著名歌曲《想象》(Imagine),在这首歌里,列侬想象了一个可以在无国家情况下运行的人类文明。尽管列侬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但那些想象自己可以在无国家情况下生存的银行家会发现这难以实现。银行家依赖于国家的行政监管权。而这一权力并不在银行家的控制之下: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伙伴关系,该权力可能并不会站到银行家一边。正如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似乎曾经说过,无论是好是坏,成功的银行家希望解决财产权这一根本问题,为此,他们必须同拥有武器并可以发动战争的政府站在一起。
然而,政府是各不相同的。在某些政治体系中,决定权集中于一人,他有近乎绝对的权力和无限的自由裁量权。在另外一些体系中,决定权以选举权的形式分散至全体成人,而选举产生的官员的权威和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约束。当然,还有一部分政治体系位于上述两极之间。政府与银行家伙伴关系的本质在不同政治体系中各有不同。本章有三重研究目的:阐述银行体系为什么无法脱离政府和银行家伙伴关系而存在;探寻在此类伙伴关系中,内在的基本利益冲突是什么;揭示决定各政体的制度差异如何缓和或激化其中的部分利益冲突。
试图同时缓和政府和银行家伙伴关系中的所有内在利益冲突是异常困难的。有些政治体系能够实现平衡,名义上是民主制度,却用强大且约束性的制度压抑民粹主义潮流;然而,这种政治体系较为少见。因此,政府和银行家伙伴关系中的内在利益冲突使得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体系呈现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银行业的基础
要完全理解银行的潜在脆弱性有多大,对国家的依赖度有多广,有必要先不考虑银行和政府所建立的制度安排(如法律体系对于权利的保护、股东的有限责任制、政府监督管理机构等),而是充分探究银行业务中一个内在的核心问题,即财产权问题。下文将讨论法律、监管以及政府机构的建立如何缓和这些财产权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鼓励人们把存款取出并放到床垫下,而是希望提出对两个关键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没有政府积极参与的银行体系不存在?为什么在涉及银行体系的相关问题上没有政府能够成为完全中立的仲裁者?简言之,本书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索银行为什么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与政治息息相关。
让我们从基本问题开始:银行能够产出什么,又需要投入什么。银行的主要产出,即银行的产品是债务合约,主要形式是借款人对银行的欠条。银行的主要投入也是合约,主要形式是银行对储户的欠条。尽管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当你把工资存入银行之时,你便向银行提供了一笔贷款。银行的基本商业模式因此变得非同一般:它的产出和投入均为贷款。
任何一家企业,若其主要产出和投入都是偿还债务的承诺,则这一企业必然是不稳定且高风险的。首先,银行家开始了一项困难的平衡操作:从储户手中借钱然后贷给借款人,但是银行家无法准确预测借款人是否会偿还贷款。即便是最诚实可信的借款人也可能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而违约,并可能让储户损失储蓄。2其次,银行家要将储户和借款人的合同期限一一匹配,即使存在这种可能性,难度也异常之大。银行储蓄通常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取,但这些储蓄所支撑的贷款则可能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收回。事实上,银行家面临的风险是,即使银行并没有丧失偿付能力,忧心忡忡的储户也可能蜂拥而至提取存款,而银行金库里或许并没有足够现金来满足储户的所有提款需求。3
上述两个问题(在银行学著作中被称为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公认解决方案就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缓冲。第一种缓冲叫作股权资本,是股东投资在银行里的钱。借此,银行能在部分借款人违约时仍足额支付储户存款。第二种缓冲叫作现金资产。银行并不把所有钱用于放贷,而是将部分钱用作储备。4银行越大,其存款和贷款规模越大,也就需要更多的股权资本和现金资产来实现审慎经营。
因此,银行业的逻辑是,通过吸收存款和筹集股权资本来支持运营,并将资金贷给可能偿还贷款的借款人,同时还需保留一部分现金形式的资产。只要储户和股权资本的提供者愿意给银行提供资金,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和现金缓冲,且贷款违约的风险不是太大,那么,银行家就可以运营一家兼具安全性、稳定性和盈利性的银行。然而,知易行难。
为什么投资者愿意提供资本缓冲?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显而易见。因此,银行家,更多情况下是银行内部人(通常是创立者,常常身兼经理和董事二职),需要获得股权投资者的信任。但是,用什么可以制约银行内部人不过度冒险或挪用公款而造成投资者损失呢?5银行内部人可能提供多种渠道,以便外部投资者监控银行内部人的行为,但不可避免会存在漏洞。6而且,在银行合伙人关系中,银行内部人要求投资者以所有财产承担责任:如果企业失败,每一个合伙人都对公司所有债务负有责任。7更糟糕的是,银行从制度设计上来说,便是杠杆率非常高的企业:它从一群人手里借钱再借给其他人。外部投资者因此承受了巨大的风险。简而言之,银行内部人需要外部人的投资来稳定整个银行并吸引储户,但通过这种方式,银行内部人将风险从储户身上转移到了股权投资者身上!
银行如何引诱外部投资者承受如此高的风险?有几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银行内部人士通过将大量个人财富投资到银行作为股权资本,以使外部投资者确信,贷款组合是安全的。法律体系也可以提供保护,防止银行内部人士的贪污和欺诈行为损害投资者利益。最后,限制股东的责任会降低股东风险。有限责任意味着股权投资者不共同或单独对银行所有损失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他们作为少数股东的损失会被限制在其投资额的一定倍数之内。8
若缺乏上述外部股东保护措施,则吸引外部股权投资者将非常困难,而大幅拓宽银行仅作为中世纪放债者的角色也相当困难,所谓中世纪放债者是一个可以放债并收取利息但是无法大量吸收存款的中介。经过发展,最终有限责任制银行通过将股东风险和其投资资本相挂钩的方式打破了规模的界限。毫无意外,这个理念迅速传播,已成为目前全球大型公司的基本组织形式。事实上,在大多数国家,第一家寻求给其股东颁发有限责任许可的企业便是银行:银行这种特殊的有限责任制比一般企业早出现了几十年。9
银行不能简单地宣布其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或者拥有其他法律保护方式。只有政府可以提供这些保护。政府通过银行许可来给予其特权,之后再通过法庭来强化执行。许可并不仅仅是执照,它还是银行和政府间的合同。合同规定了一系列银行责任,如银行所得税、资本税、银行必须持有充足的政府法定货币或国家债券,以及银行运营必须接受政府监管等。同样,双方的合同也保证了银行的一系列重要特权,如发行可用于对公或对私支付的法定货币的权利,持有政府存款的权利,当然还有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
自然,政府可以使潜在的银行家为了许可而慷慨解囊——尤其是在政府限制许可数量的情况下。许可的稀缺性不仅使银行盈利增加,也有助于银行在许可期间的融资。如果许可具有稀缺性,那么银行便可获得垄断性利润,而潜在股东将在入股时为此支付溢价。少数股东愿意支付的溢价对于银行内部人来说是一种免费的资金来源,也可减少实缴资本的缓冲资本,而这样更能吸引储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