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古老的敌意》北岛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北岛作品集系列丛书。
|
內容簡介: |
7月20日,北岛在2011香港书展上作题为"古老的敌意"的演讲。他援引诗人里尔克《安魂曲》中的名句--"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他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与所处时代、母语以及自身的某种紧张关系,并在演讲中批判"粉丝文化"。
大约一个世纪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二十世纪开始的岁月,在汉堡和不来梅之间的小镇沃尔普斯韦德Worpswede聚集着不少艺术家和作家,包括里尔克。他们一起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在狂欢之夜乘马车郊游。其中有两位年轻漂亮的女画家就像姐妹俩,金发的叫波拉,黑发的叫克拉拉。里尔克更喜欢金发的波拉,但不愿意破坏这对理想的双重影像。在观望中,一场混乱的追逐组合,待尘埃落定,波拉跟别人订了婚。里尔克选择了黑发的克拉拉,与她结婚生女。七年后,波拉因难产死去,里尔克写下这首《安魂曲》献给她。
这段插曲,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里尔克的诗歌写作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纵观里尔克的一生,可谓动荡不安,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四年间,他就在欧洲近五十个地方居住或逗留。里尔克在《秋日》一诗中写道:"谁此刻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写照。
里尔克的这两句诗"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对我来说有如持久的钟声,绵延不绝,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乱世,或许可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对于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说,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写作、如何理解并处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来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与书写的源头;"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与悖论。
|
關於作者: |
北岛,赵振开,1949年生於北京,现居香港。1978年与朋友创办《今天》文学杂志并任主编至今,作品被译为三十多种文字出版,牛津版作品有:《守夜:诗歌自选集》、《蓝房子》、《午夜之门》、《青灯》、《时间的玫瑰》、《在天涯》、《七十年代》 合编、《城门开》、《波动》。
|
目錄:
|
辑一
一个四海为家的人
野兽怎么活,诗人就该怎么活
另一种声音
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越过王朔向老舍致敬
我的记忆之城
用“昨天”与“今天”对话:谈《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访谈录
附录 致读者
在历史偶然的钢丝上:关于“星星画会”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
越界三人行:与施耐德、温伯椿对话
辑二
古老的敌意
翻译与母语
致2049年的读者
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缺席与在场
失败之书
远行
附录 致读者
硅谷的夏娃
劝君更尽一杯酒:为葛小佳送行
悲情往事:悼张枣
辑三
用另一双眼睛寻找幽灵
|
內容試閱:
|
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著名的老报人萨空了先生曾在三十年代末这样写道:“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至少将有一个时期要属于香港。” 我在香港定居两年半了,一直在寻找香港的文化定位,因为那是寻找我自身定位的重要的参照系。最近我读了陈冠中先生写的文章《九十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收在牛津大学出版社《下一个十年:香港的光荣年代?》一书中)。这篇文章让我很震动:一是陈冠中先生把长达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社会文化的源流讲得如此清晰透彻,再就是这香港社会文化的演变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
香港的文学与文化曾几度繁荣,花开花落,而萨空了先生的夙愿至今还未实现。不仅如此,今日香港离此目标越来越远,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更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香港,金钱就是上帝,血压随股票升降,月亮为楼市圆缺;在香港,全世界最富有的资本家,为了卖掉自己的灵魂,甚至精心操控超级市场平日与周末的价格差;在香港,两极分化深如沟壑,在发达国家(地区)中基尼系数排第一,但不必担心穷人造反;在香港,平等的光滑表面下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流民、失业者和外籍佣人…… 由于教书的缘故,我和年轻人接触较多。让我最担忧的还是香港的年轻一代。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被送上一条生产流水线——他们的一生早已被注定。
这条流水线看起来安全可靠,但代价是,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被资本被父辈被媒体被网络劫持了——他们没有好奇心,没有视野,没有读书欲,没有独立性,没有自我表达能力,是的,他们一无所有。我相信,香港年轻人的自杀率与此有关,年轻人普遍的心理问题与此有关。
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是香港的现在与未来,没有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加入,一个再富裕的香港也是没什么希望的。为了他们,必须改变香港这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是每个住在香港的作家与知识分子的责任。而我们能做的,是如何激发他们打开心灵的空间,诗意的空间,创造与想象的空间。
什么是诗意?“诗意的栖居”,如今几乎已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用语,甚至和“豪华典雅,高尚至尊,欧式风格”之类的陈词滥调混同。我想在这里有必要重温经典,看看二十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人诗意地栖居》一文中,海德格尔是从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开始的:“‘……人诗意地栖居……’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好像还勉强过得去。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在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扰。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日的栖居也因劳作而备受折磨,因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因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惘……” 他接着写道:“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完全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 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地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从海德格尔这一论断出发,我们不得不进一步追问,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值得庆幸的是,与内地相比,和大中华地区的许多城市相比,香港有众多的优势:一、行政主权的相对独立;二、基本完善的法制社会;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P172-1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