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NT$
240.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NT$
30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德里达一般被视为一位创造性超群、想象力澎湃且幽默诙谐的作家。坊间的导读往往侧重德里达作品的哲学性质以及谱系。罗伊尔的这本书则另辟蹊径,重点指出文学在德氏作品里,那种奇奇怪怪的重要性。为了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德里达的作品,他对德里达的著作作出了详细的参照,字里行间更交织着对其他文学作品的仔细解读,从而探讨德里达一贯的主张:解构就是“与文学和解”。作者罗伊尔一再强调,在德里达眼中,“文学”势必与其他问题(例如哲学、心理分析、政治与道德、责任与正义、法治与民主)息息相关,彼此不可分割。
|
內容簡介: |
在这本富于热情且充满挑衅性的导读里,作者罗伊尔会为读者清楚介绍不少德里达的“关键思想”,包括解构(deconstruction)、延异(difference)和将临的民主(thedemocracytocome),同时也兼顾了一系列也许不那么显眼的题目,例如地震、动物和动物性、鬼魂、畸怪、诗性(poematic)、毒药、礼物、秘密、战争和哀悼等。
|
關於作者: |
尼古拉斯·罗伊尔(NicholasRoyle),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Sussex)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心灵感应与文学:论心灵的阅读》(TelepathyandLiterature:EssaysontheReadingMind,1990)、《德里达之后》(AfterDerrida,1995)、《诡异》(TheUncanny,2003)及与安德鲁贝内(AndrewBennett)合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导论》(AnIntroductiontoLiterature,CriticismandTheory,1999);编有《解构:读者指南》(Deconstructions:AUser’sGuide,2000)。
|
目錄:
|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导读书?
丛书编者前言
致谢
书(篇)名缩写
1为什么是德里达?
2关键思想
3解构大地震
4拥抱自由吧
5增补
6文本
7延异
8世上最有趣的事情
9怪物
10秘密生活
11诗之断裂
12德里达之后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通用索引
德里达作品索引
雅克·德里达思想源流简图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为什么是德里达?
为什么是德里达?按照“劳特利奇批判思想家”系列的“惯例”,我必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更要碰碰运气,希望你会感兴趣(不过,我承认我并不能全盘接受和应对这个问题,原因我想你会渐渐了解)。但毋庸置疑,大家已经有最起码的理解及预设:“德里达”不是新上市的高能量饮料的名称,也不是下届奥运会的候选地。“为什么是德里达?”呢?我把问题放进引号,但它本来已是句引文。在这里,我正式引用德里达,他说:“警惕那看不见的引号,即使那只是个单词,里面的引号一样要警剔”(LO76)。对于“为什么是德里达?”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而这些理解又是否基于假想?是怎样的假想?
以下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段简介:
“德里达”,一个男人的名字,一位犹太裔、阿尔及利亚—法国籍的哲学家,生于1930年。
“这句话”,引用一下德里达最近较精彩的论文:“我们大可花无数年的时间去琢磨”(Dem54)。这个句子的各个部分,各自带出了有关德里达作品的一些重要问题:
(1)当某某的名字被放在引号里,会产生什么效果?引号又是什么?引号从哪里开始?“可引用性”(quotability)的限制是什么?我们如何决定什么应该或不应该放进引号?我们将会看到,德里达的作品如何“实践一种对引号谨慎但……广泛的运用”(SST77)。他的作品探索的是一种“不再可能板起脸孔地套用传统话语”的观念,旨在“动摇……带有引号的论述(discourse)与没有引号的论述之间的对立状态”,也就是动摇到“哲学的整体,理论的整体”(SST74-5)。
(2)何谓“名字”?它跟名字的持有者有何关系?名字是一己专属之物?专有名词(propernoun)真的是“专有”的吗?德里达会坚持这种逻辑:我们都是“[自己]名字的陌生人”(参见AC427)。提到“德里达”这个名字,他说:“我爱这个名字[德里达],不过当然,它不属于我(爱自己名字的唯一条件:它不属一己之有)”(AI219)。
(3)相对于女人,或相对于动物和机器,何谓男人?德里达让如此这般的对立或分类更为复杂难办。例如他关注到“复数形式的性别差异”(V163),主张以思维去“超越男女对立,更要打破双性恋、同性恋、异性恋等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分类”(Cho108)。德里达感兴趣的是批判思考——打乱直截了当的人禽之辨。“没有人可以否定,人类有能力亲身感受到某些动物身上所受到苦难、恐惧或恐慌、惊怖或惊吓”,德里达总结道:“动物直视我们,而我们迎之以赤身祼体。思考本身或许就在那一刻开始”(ATA397)。同时,他旨在用新思维去思考何谓机器(machine),构建机器、重复(repetition)、书写和死亡之间的亲密关系。他认为,如果没有机械性的重复,就不可能有所谓的书写和记忆;机器即是死亡,“机器之所以出现,关乎到死亡”(FSW227)。
(4)“犹太人”意味着什么?当有人因其希伯来血统或宗教而被识别出来,背后的潜台词及利害关系又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基督徒”的身份以同样的方式被加诸有关作家或所谓公众人物身上,又会如何?德里达说过,他是犹太人,也不是犹太人;他是基督徒,也不是基督徒。在身份问题上,宗教如何发挥作用?德里达受到“去宗教化的弥赛亚主义”(SM59)感召,他戮力“阻截一切通往神学的道路”(Pos40)。这样的一个思想家,我们应如何应对?
(5)“阿尔及利亚—法国人”(Algerian-French):不止一个身份,来自或属于不止一个国家——特别是阿尔及利亚和法国这种有着历史瓜葛并制造“身份认同障碍”(MO14)的国家——究竟是怎么回事?
(6)何谓“哲学家”?被称作哲学家意味着什么?当哲学家或哲学不可避免地要括上引号,这说明了什么?某些德里达的读者急于指出德里达最称职不过的作家身份,但如果“作家”(和其息息相关的“文学”)都必须置于引号之内呢?德里达曾说过:“我很好奇世上还有完全纯粹的‘作家’或‘哲学家’吗?毫无疑问,我两者皆非”(HPH189)。
(7)当我们说,某某出生了、“他出生了”(hewasborn)、“我出生了”Iwasborn,又或者是没有标示过去时态的一句“生于1930年”(bornin1930),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出生了”(wasborn),或“出生”(isborn),两者在时间及时态上都有点怪怪的。(在法语里这种模糊更为明显:jesuisnée,可同时解释为“出生了”和/或“出生”。)“出生”意味着什么?在何种意义上,我们竟然可以察觉到“出生”这个事实?在德里达看来,“这个问题引起的焦虑是挥之不去的”(MMW339)。每次诞生也是“一个绝对的开始,是世界的另一起源”:它是个惊喜,是一起“不能回首分析”的事件(DA543)。
(8)“生于1930年”:日期是什么?日期是独异(singular)的,无可取代的。它“不回头,不重复”(TSICL42),它“用来铭刻每一刻的独特性,但正因如此,它捉不住独特的一刻……日期总是被消抹(effaced)。同时铭刻,同时消抹(PTP378-9),例如“9.11”——或任何其他日期,不也就是这样吗?日期是奇怪的,用德里达的话来说,日期是“我们向时间和空间抛掷的网状符码,试图减少或掌控复数形式的差异(differences),截停差异,锁定差异(AC419)。
(9)最后,上面引述有关德里达的介绍文字,以“生于1930年”作结,但其实似乎没把话说完,或其实已道出了弦外之音,幽灵般(ghostly)肯定着有关人士依然在生、生活着或将继续生活。这又是什么意思?“活着”、“继续活着”,又是什么意思?幽灵性(ghostliness)又是什么?本书会论及这些德里达提出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围绕着“为什么是德里达?”而运作如常的,是什么假设、信仰、幻觉或幽灵?显而易见,我们可能更应把问题改写并理解为:“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德里达的书?”或“为什么我想要或需要读这本书?”
由此带出了两个不同的可能。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德里达的书?”)至少是你我同样在乎的。而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想要或需要读这本书?”),大概对你来说更为切身。我们不能忽视“为什么是德里达?”这个问题的弦外之音,以及发问者语调的含义;这个问题正在呼吁你们去解答,同时亦在寻求解答,好像在问:读者们,快解释一下,为什么是德里达呢?为什么想要或需要认识德里达呢?为什么大家要对他感兴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