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结构。
|
關於作者: |
杨少涵,男,河南桐柏人。现任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3月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获哲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11年6月于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2011年7月-2012年11月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2012年11月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
目錄:
|
导 论 孔子中庸的根据与境界/1
**节 中庸的外在根据/1
第二节 中庸的内在根据/10
第三节 中庸的三重境界/20
**章 儒学之分化与《中庸》之课题/31
**节 孔子之“心学”与“情学”/31
第二节 儒学之分化与内化/39
第三节 《中庸》之课题/48
第二章 《中庸》形上课题一:道德本体之初证/58
**节 性作为道德本体之提出/58
一 道德本体之实践证成/59
二 道德本体之逻辑推论/63
三 道德本体之具体所指/67
第二节 中是道德本体之形式表示/77
一 中和与中庸/78
二 无过不及与不偏不倚/84
第三节 仁与诚是道德本体之实质内容/94
一 仁是道德本体之主观内容/94
二 诚是道德本体之客观内容/107
附 诚字含义之发展与定格/121
第三章 《中庸》形上课题二:道德终极根源之极成/126
**节 人格天不能成为道德的终极根源/126
第二节 《中庸》之自然天及其生生不已的特征/134
第三节 道德终极根源之论证/143
一 天命谓性/143
二 圣德配天/146
三 知人知天/149
四 尽性参天/152
第四节 道德终极根源之成因/158
一 周人农业生活对自然天之依赖/158
二 自然天之生命情感化为形上天/163
第四章 《中庸》之情感形上学/175
**节 未发已发与两种情感/176
一 未发已发都是从情感来说的/176
二 道德情感与感性情感/182
第二节 情体与情感形上学/193
一 道德本体与情体/193
二 《中庸》形上学是情感形上学/199
第五章 《中庸》之至诚工夫/206
**节 两种情感与工夫理据/206
第二节 先天工夫与后天工夫/218
一 致中与致和/218
二 戒惧与慎独/223
三 尊德性与道问学/228
第三节 至诚工夫/231
一 先天工夫与后天工夫各有其弊/231
二 中庸之道成为可能必须归结于至诚工夫/237
附 《中庸》概念正位图/247
第六章 儒学内化之完成与发展/248
**节 孟荀之争的实质/248
一 孟子以道德情感论心性与儒学内化之完成/249
二 荀子以感性情感论性又以认知之心治情性/271
第二节 宋明“心学”两派及其内在问题/299
一 朱子之认知派及其“性体无力”问题/300
二 陆王之良知派及其“两头明中间暗”问题/324
第三节 刘蕺山的“心之性情”及其对思孟学派义理结构之复归/358
附 论 《中庸》早出的疑点与推断/377
引 言/377
**节 《中庸》成书的九大疑点/378
一 “三同”/379
二 “华岳”/383
三 “仲尼”/385
四 文体不一,前后两分/388
五 遣词用字有秦汉痕迹/391
六 思想虚高,不类孔孟/394
七 晚周诸子不称引《中庸》/397
八 子思“困宋”作《中庸》/401
九 子思终年及其作《中庸》时的岁数/405
第二节 《中庸》早出之义理推断/408
一 总问题:孔孟之间还是孔孟之后/408
二 天道性命之上达与下贯/412
三 仁之内化与性之明确/418
四 仁性实现方式之逐步自觉/423
注释格式说明/429
征引文献/430
后 记/4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