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NT$
4488.0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产生。《共产党宣言》从根本上划清了无产阶级政党同各种工人团体的界限,为建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为无产阶级政党开展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本书探讨了《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特别探讨了《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每个历史发展的重大关头, 《共产党宣言》都被中国共产党列为干部必读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內容簡介: |
本书探讨了《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特别探讨了《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阐释。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实现新的跨越。
|
關於作者: |
张荣臣,河北人,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党的学说史教研室主任。其专著主要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产党执政――理论、历史、规律》(红旗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和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与机制》(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
目錄:
|
绪 论001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产生
一、《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社会历史背景002
二、《共产党宣言》奠定了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022
三、《共产党宣言》发表的重大意义033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发展
一、1848年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的总结040
二、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国际工人阶级政党的努力050
三、巴黎公社革命和在民族国家内建党的理论059
四、19世纪80~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067
第三章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产生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产生背景084
二、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主要内容087
三、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历史地位096
第四章
俄共(布)执政的道路和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
一、俄共(布)走向执政的道路100
二、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107
三、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122
四、列宁晚年的改革设想128
第五章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共产党的执政模式
一、第一个共产党执政体制的形成132
二、第一个共产党执政体制形成的原因136
三、第一个共产党执政体制优缺点142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对执政的探索和苏东剧变
一、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对执政的探索148
二、苏共改革的停滞和走向衰亡159
三、20世纪末苏东剧变及其教训162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毛泽东的建党学说
一、共产国际的建立196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9
三、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产生和发展213
四、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历史地位229
第八章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执政党的作风问题238
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241
三、党的八大后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248
第九章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的执政党建设思想26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69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76
第十章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来推进党的建设282
二、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284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
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95
后 记305
|
內容試閱: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家、思想家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工人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它从理论上阐明了工人阶级政党为什么要建党,建立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党等根本问题,其创立者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其标志就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一、《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社会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形成的标志,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的来源是什么,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论述的根据是什么,是什么使他们借助这个资本主义民主发展产物的东西来作为工人阶级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工具呢?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所必须关注的。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和理论,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理论也不例外。毛泽东曾指出: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这里虽然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但它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样是适用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近两个世纪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也不可能产生,《共产党宣言》也不可能发表。
(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15世纪就已萌芽,16世纪60~70年代,荷兰发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到1640~1688年,在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到18世纪中叶,稳步地掌握了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已经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羁绊,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标志是纺织机的发明,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织机,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机。以后又发明了水利机,一次可以纺好多个纺锤。并随后在欧洲各国逐步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工业革命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影响。第一,经过工业革命,工厂手工业被大机器工业所代替,现代工厂制度建立起来了。手的解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从来没有过的飞速发展。第二,资产阶级最终战胜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只靠血统或出生高贵就可以不劳而获的观念在动摇。自由、平等这些资产阶级所追求的理想成为社会现实,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化。第三,由于现代生产力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人们的交往,人类思维水平和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精神上的解放,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工业革命调动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发展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逐渐表现出它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它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谓生产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生产实行统一的社会管理,并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成果。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劳而获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目的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这样,资本家总是在自己的企业中尽量地加强管理,以打败竞争对手,攫取更多的利润。这就造成了个别企业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竞争之间的矛盾,使社会生产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坏,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像资产阶级所宣扬的那样,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上实现了人类理性。相反,它是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滞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适应,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也越来越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矛盾,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是无法解决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好地组织生产,更加有效地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生产极大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社会包括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就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首先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即资本主义社会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能被推翻,要实现暴力革命需要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无产阶级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在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形成和发展起来。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是在英国。1679年5月,英国议会围绕着约克公爵(即后来的詹姆士二世)是否继承王位问题,形成了两股相互对立的势力。赞成者被骂作辉格(意为苏格兰强盗),反对者则被对方斥为托利(意为爱尔兰歹徒)。后来这两股势力在议会中互相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逐渐形成了两大党派。虽然他们还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既无固定的组织系统,也无政治纲领和相对固定的领袖,但已经是政党的萌芽。
政党实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实际是资本家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后在政治上想同封建贵族分权。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政党产生的经济条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上发展起来以后,他们废除了封建特权,有了自由竞争的权力,就必然要求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在确立了这种制度之后,就要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表现在资产阶级内部就是要求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成立的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政党。
资本主义议会制的出现是政党产生的政治条件。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在议会中为实现自己的政治要求而组织起政党。1688年英国发生所谓的光荣革命,政党也作为资产阶级议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进入英国政体中,政党随着这个政体产生和发展起来。
政党的产生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各个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建立了政党。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政党是阶级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工具。但政党也有一种社会功能,政党的这种功能在政治社会的发展中表现为:反映社会需求。社会各个阶层通过政党反映自己的需要,首先是反映自己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需求;提供社会和政府管理人员。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政党可以通过推荐它的成员任公职来实现自己的政策;制定政策。政党必须制定比较完善的政治纲领来宣传自己,赢得支持。而社会也根据各党的纲领和政策来判断这个党的利益背景和价值观;政治整合。政党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除了作为阶级的代言人,还有一个考虑整个社会需要的问题,否则就不能吸引最广泛的群众。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政党的形成和发展就带有整合社会需要的功能。如果没有政党的有效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得不到实现,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政治宣传和灌输。为了赢得最广泛的群众,政党必须进行最广泛的政治动员,首先是党内的政治动员,进行党内教育。除了教育党员和干部外,还对党外群众进行政治宣传,使社会更好地了解和支持他们。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这时候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包括对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政党的发展已脱离了单纯宗派小集团时期,而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机器之内,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的模型。以英国为例,1832年的选举改革,扩大了选民的范围,政党更加注重自身的活动。1833年,托利党改称保守党,并在全国设立保守党本部,协调其活动。1839年,辉格党改称自由党,并建立了全国性组织。两党还先后举行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党的全国领导机构和制定统一的党纲。两党已从议会内的政治集团,发展成为全国性和群众性的、旨在夺取议会选举胜利从而上台执政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两党在议会内外争夺权力。
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的事实,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根源和基础。而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新变化,也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各个政党的活动构成了他们对政党的最初看法。在已知的最早的马克思的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尽管他还没有摆脱黑格尔的影响,把国家和法看作是人类理性的化身,但对政党,却已经认识到它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一思想在恩格斯那里更为明显,在1842年他写的《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国内危机》和《各个政党的立场》等文章中,恩格斯甚至在这时候就已经认识到党派、国家还有法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他还预见到工人政党将成为英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
(二)工人运动的出现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有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是以私人占有为特征的,到一定程度,非但满足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生产力向着更大的社会化发展,矛盾不可避免。表明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是经济危机。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一次世界范围的、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在危机中,商业停顿,信贷停止,工厂停业,整个社会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社会化大生产已经开始起来反抗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要求一个新的所有制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发展并日益尖锐起来。无产阶级是同资产阶级一起,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最初是在圈地运动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后来工业革命又打破了手工业者的饭碗,他们同破产的农民汇合,形成了一支无产者大军,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前身。
无产阶级虽然是同资产阶级一同发展起来的,但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给无产阶级带来同资产阶级一样的经济利益,它一出现,就是作为受苦受难的阶级出现的。在资本原始积累初期,资本家为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地欺压工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写道:资产阶级的这种令人厌恶的贪婪造成了这样一大串疾病!妇女不能生育,孩子畸形发育,男人虚弱无力,四肢残缺不全,整代整代的人都毁灭了,他们疲惫而且虚弱而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为了要添满资产阶级的钱袋!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反抗和斗争,但这时,工人阶级还不成熟,对资本主义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的阶段,还只是经济社会上的一个自在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还停留在捣毁机器,破坏厂房和要求提高经济待遇阶段。19世纪中叶,英、法等国已跨过了资本原始阶段,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也稳定下来,但对无产阶级来讲,仍处在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的境地。
新制度表明,资产阶级所大力宣扬的理性王国,对无产阶级来讲,只不过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这促使广大工人思考自己贫困的根源,这时候,在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工人起义和罢工,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特别是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1838~1842年英国出现的群众性、政治性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的武装暴动都已经多少带有现代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了,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运动现在已经被看做现代被压迫阶级即无产阶级的运动,被看做他们反对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历史上必然的斗争的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被看做阶级斗争的形式。
法国的两次工人起义直接面对的是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代之以资产阶级金融贵族的统治。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可是所得到的微薄工资却不能养家糊口。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待遇,工人们提出了自己的工资条件,在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后,工人们举行示威游行以示抗议,国民自卫军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工人们被迫拿起武器,举行起义。起义群众曾一度占领了里昂市政府,但由于没有一个正确的组织,起义最后失败了。1834年4月,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斗争的性质,工人们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起义经过6天的浴血奋战,终归失败。里昂两次工人起义是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无产阶级不再是反对自己敌人的敌人,而是反对直接的敌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带着自己的政治要求走上了政治舞台。
在法国两次工人起义失败后不久,英国发生了宪章运动,这是工人阶级走上独立道路的又一标志。1838年开始的宪章运动的直接导因是工人群众对1832年的议会改革和1834年的新济贫法的强烈不满,而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的不断贫困化。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带来了无穷的利润,而广大的工人却受着无尽的灾难。1832年的议会改革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它只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成果。1834年的新济贫法,又取消了对穷人的补助金,而让穷人进习艺所自食其力。工人们从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中,看到了自己利益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性。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争取政治上的地位,才能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于是,他们于1838年提出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签名运动,到1839年5月,签名已达125万人。7月,英国议会否决了人民宪章。1842年5月2日,宪章派第二次向议会递交了有300多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但又遭议会的否决。这次工人们举行了大罢工,虽然罢工被镇压下去,但它却唤醒了无产阶级的觉悟。列宁曾给宪章运动以很高的评价,说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两次织工起义,是当时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虽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如英国和法国,但德国的工人受着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双重压迫,他们同英国和法国的工人一样,也难以忍受资本家对他们的压榨。6月4日,他们捣毁了工厂的机器,并同前来镇压的军队进行了搏斗。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德国工人和英国、法国的工人一样,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对这次起义评价很高,认为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
恩格斯在评价三大工人运动时说:一些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却老早就发生了。1831年在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在1838~1842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即英国的宪章派运动,达到了高潮。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的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先进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也就是说,到19世纪40年代,创建一个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条件已经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