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290.0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NT$
345.0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NT$
295.0
《
推荐连接万物
》
售價:NT$
290.0
|
編輯推薦: |
孤独表达着孤单之痛苦
独处表达着孤单之荣耀
这是一本涉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孤独感的书,
它从多途径、多维度对孤独加以澄清和理解,
回答关于孤独的问题和争议。
|
內容簡介: |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名人推荐:
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的肉体是否离群索居,他们的灵魂也注定是孤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每每不合群,性格孤僻,特立独行。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风骨,而这种风骨,注定是要由人来体现的。
——张鸣
人类的痛苦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人们,至少临床上是这样,总幻想着摒弃孤独,宁愿伤精耗神地躁狂,也不愿或不能独处,养育孩子最大的功能也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不那么孤独。而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最终坦然接受最终的孤独——死亡。
——童俊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曾奇峰
书中对孤独感的讨论令人着迷,显然,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这是独特的。
——哈罗德?布卢姆
|
關於作者: |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Arlene Kramer Richards)
教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训练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培训分析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员。同时,理查兹博士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第39分会前任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研讨会进一步理解孤独与孤单联合主席,与人合著《梦的肖像画》,还参与了《幻想、神话与现实》《精神分析的光谱》,以及《倒错移情》等书的编撰工作。
露西尔斯派拉(Lucille Spira)
哲学博士,认证临床社会工作者,纽约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学院成员,该学院文学组主持人员。
亚瑟林奇(Arthur A. Lynch)
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理事会主席、资深教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兼职教授。他在纽约市私人执业,是认证精神分析师,与人合著了大量文章,涉及比较精神分析和历史精神分析。
|
目錄:
|
第一部分 孤独、创造性与艺术家
第一章 一个声音直达黑暗中的某人:想象
萨缪尔贝克特对陪伴的追寻004
第二章 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015
第三章 吾栖之肤036
第四章 孤独的形成与转化047
第二部分 孤独感的临床面向
第五章 孤独的影子: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070
第六章 客体澄清在治疗孤独的异性恋男性中的运用083
第七章 探索精神分析历程中孤独感在两个男性案例中的浮现102
第八章 孤独感的复杂性质121
第九章 见证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135
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章 分析师候选人的孤独:独处与被劝诱的认同161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督导分析师的视角181
第十二章 培训分析师的孤独194
第十三章 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208
第四部分 生命事件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四章 孤独与生命周期221
第十五章 玛丽莲梦露世界上最孤独的人235
第十六章 爱侣的死亡、悲伤的内心:精神分析的发展视角247
第十七章 士兵的孤独264
第五部分 总 结
第十八章 死亡是孤独之神281
作者介绍304
|
內容試閱:
|
孤独,是一种文化的风骨
《穿越孤独》推荐序
人是群居的动物,天生害怕孤独。所谓人的社会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自我培养合群的禀赋。为了能融入群体,单独的个体,每每要牺牲很多。作为人,即使能单独生存,一般也会把自己隐藏在群体里。
然而,人又是有文化的动物,文化不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是需要创造的。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的肉体是否离群索居,他们的灵魂也注定是孤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每每不合群,性格孤僻,特立独行。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风骨,而这种风骨,注定是要由人来体现的。
孔子是孤独的。在他的祖国鲁国,他像麒麟一样,不被人认识。他虽然做过一任司寇,但是一直被投闲置散。他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君能够慧眼识人。厄于陈蔡,困于匡,郁郁不得志。他不是不能像他的后辈那样,投君主之所好,说点君主爱听的。吾从周,虽百折而不悔,知其不可而为之。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因为他不能玷污了自己的理想。当年理解孔子的人,屈指可数。老人家虽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真正继承孔子衣钵的,不过数人而已。
司马迁也是孤独的。其实,通古今之变的他,完全可以投君主之所好,用他无人能及的知识,为汉武帝设计最好的封禅大礼,提供最好的聚敛方法,规划最便捷的出征路线。这些事儿,哪怕他仅仅做了一件,富贵荣华,唾手可得。这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好的就是这一口。然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就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他要为中国做史者立一个碑,为文化的传承,定一个方向。让这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记叙中得以丰润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哪怕遭遇了这个昏暴皇帝的宫刑,依然忍辱负重,坚持下来。司马迁作为当时人写当时史,对自己的皇帝的批判,前无故人,后无来者。尽管在后世人眼里,由于好大喜功成为一种流行的历史观,汉武帝一直是雄才大略之主,但是,真实的刘彻,就是一个劳民伤财,为了自己的虚荣,把无数的生命和财产扔到无谓的战争中的暴君,一个听信方士、迷信巫蛊害死自己儿子的昏君。剥了汉武帝皮的司马迁,不仅在当年是孤独的,成为宦官之后,不齿于士大夫,而且,在后世也是孤独的,他的文笔虽说被称道,他的历史观,却久久不能得到认可。
所有有个性的文化人,都是孤独的。当他们潜心自己的事业时,每每忘记了俗事,不合俗流。多数人其实无法博得当事之名,即使没有藏之名山,也经常是在死后才为人所认识发掘。人称明末大儒的王夫之,其实在明末籍籍无名,他的成名,得等到两百多年之后,曾国藩来成全。就跟画家梵高一样,生前的一幅画作连换块面包都难,死后却可以卖到几千万。敢跟皇帝比书法的王僧虔,比完之后,皇帝问,卿与朕的书,孰为第一?王僧虔居然说,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说完这话,弄不好脑袋就没了,没了脑袋,就成了孤魂野鬼。所以,有这样胆气的书法家,也是孤独的。
敢于蔑视王侯权贵的人,敢于在皇帝面前说实话的人,都是孤独的。有权的人,无论是权臣还是君王,都喜欢奉承拍马。权力的秉性,决定了权力人的秉性。能耐着性子接受直言的皇帝,十个里,找不到半个。就连人称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听魏征的刺耳之言多了,也耐不住性子,要借机杀人,别的人就更不要提了。所以,但凡这样的人,都混不好,在众多奉迎中,很是孤立。受打击,遭排挤。明枪暗箭,多是冲他们来的。别人不敢做的事儿,偏偏你们敢,就凭这个,也是该死。但是,恰是这样敢于傲视权力的人,才为这个民族的文化,留下来一点脸面。
李白让贵妃捧砚,叫力士脱靴,为诗人长脸了;韩愈谏唐皇迎佛骨,柳宗元被贬边州,为文章家长脸了;苏东坡的乌台诗案,为诗人兼文章家长脸了;王阳明的龙场之困,为哲学家长脸了。如果他们天天歌功颂德,荣华富贵,我们这个民族,不仅诗没了,文章没了,连学问也没了。
贝多芬说,公爵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很多,但贝多芬只有一个。他无疑是孤独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整个法国都在称赞他们的勇士惩罚了野蛮人的时候,雨果站出来喝道:有两个抢劫犯,一个英国,一个法国,我作证!这个时刻,他肯定也是孤独的。在德雷菲斯案被民族主义迷雾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时候,左拉站出来说,你们都错了,我作证!他更是孤独的,孤独到几乎被疯狂的愚民打死。
孤独是一种风骨,有这样的风骨,文化才有活力,否则,无论多么华丽,多么绚烂,多么有气势,经过历史的沉淀,都会变成噪音和垃圾。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即使对有风骨的人一时不能理解,一时不敢面对孤独,也千万不要总是把这样的人投入监狱,打翻在地,踏上千万只脚。把这样的人踩进了泥里,民族的文化,也就在泥里了。
历史,只会记录,只会沉淀,不会原谅任何丑恶和罪恶。最终被历史记住的,不是成千累万的谀词和颂歌,而马屁和马屁精,只能成为笑柄。王公权贵,终归一抷黄土,舞谢楼台,也都雨打风吹去。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