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显微阐幽:古典文献的探故与求新

書城自編碼: 274072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图书馆学/档案学
作 者: 廖名春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65824203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0/2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96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NT$ 240.0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不被大风吹倒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NT$ 300.0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浪潮将至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廖名春,1956年生,湖南武岡人。武漢大學文學碩士,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暨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國成均館大學、臺北東吳大學、高雄中山大學、台南成功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先秦經典和出土簡帛文獻的研究。著有《周易研究史》《荀子新探》《帛書易傳初探》《新出楚簡試論》《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出土簡帛叢考》《周易經傳十五講》《中國學術史新證》《帛書周易論集》《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周易經傳與易學史續論》《孔子真精神〈論語〉疑難問題解讀》等書,在《歷史研究》《文史》《哲學研究》《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道)》等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50餘篇。
鐘慶財,江西贛州人。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哲學博士後(經濟社會學專業)。
李銳,湖北黃陂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甜甜,湖北襄陽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在站博士後。
目錄
國學體系重建的思考舒大剛001
黃帝之學考論葛志毅011
《論語鄉黨》篇色斯舉矣章新證廖名春027
《詩經》與清華簡之讎命姚小鷗高中華051
論《恆先》篇恆的概念與政治思想ShirleyChan055
從民可使由之看儒家的政治理念李景林065
馬王堆帛書《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瑣議李若暉087
論周代禮學是《老子》思想最基礎的知識背景寧鎮疆趙爭101
源流與同異再論郭店《老子》的絕棄李銳113
荀子與子思學郭梨華121
墨子《兼愛》的功利主義朱淵清135
《公孫龍子白馬論》新詮江向東141
郭店楚簡《語叢》中的一條認識論簡文梁立勇159
郭店楚簡與中國古典學研究鄧少平165
《周易》本經解釋方法問題述略吳國源171
張載易學的卜筮觀辛亞民207
明堂與《周易》楊可215
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詩經周頌》的性質新論孫飛燕225
試論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詩經》之關係黃甜甜235
釋清華簡《命訓》中對應今本震之字程浩247
惟尹旣及湯咸有一德新解陳民鎮251
張選青《七略別錄》輯本考述閆平凡259
索紞寫本《道德經》文本考證蔡卓267
端木賜字變遷考趙晶275
孔子適楚及其文學演繹陳瑤283
《晉書禮志》補釋兩則牛敬飛299
鄭樵《左傳》成書戰國說考辨陳鴻超313
《鬼谷子》用韻探析夏虞南327
枇杷源流考馮立351
商周籍田研究張靖357
胡適、梁啟超與《秋蟪吟館詩鈔》鄒新明375
訪談錄廖名春口述高中華整理381
後記409
內容試閱
國學體系重建的思考
舒大剛
四川大學歷史學院 古籍所
【摘要】本文提出了國學是國家學術,奠基了國人的知識結構;國學是國家信仰,維繫著國民的精神家園;國學是國家道德,維持著國民的基本素質;國學是國家價值,關係到國人的處事態度;國學是國家禮儀,影響著國民的行為舉止;國學是民族精神,孕育了國家的文化基因;國學是國家藝術,蘊含著國民特有的審美情趣和技能。並據此提出國學體系重建的思考,建議從信仰體系和價值觀、道德體系和行為守則、知識體系和特殊技能三體六面來思考國學學科建設和國學課程設置。
【關鍵詞】國學;中華信仰;價值觀;道德;禮儀
引言:
吾兄廖名春先生,生際花甲,高門令徒,發起紀念文集,此非僅僅尊師重道之舉,亦且以文會友,論道經邦之為也。因常請廖兄傳道西南,論道殊方,得以多聞緒論,受益良多。又蒙解析疑義,討論學術,於當下國學之種種鏡象,商略尤多。甲子之年,同遊黔中,得兄引薦,接受李軍先生委託,編撰貴州全省國學教材,遂將平時所聞,編為14冊優秀傳統文化讀本,涵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段。目前稿件初成,專家審閱,謂為頗有特色。茲將大學卷敘論,摘錄出來,以就教於我兄,並請正於高門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它是中華各民族先輩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歷史積澱,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物質創造、精神活動、制度設施、理性思維等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態、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突出標記,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清樸學的總結發微,以及近代新學的吐故納新等幾個歷史時期。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多彩、歷久彌新的重要內涵,比如,關於太極生兩儀有天地然後有萬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關於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立足小康、嚮往大同的政治理想;關於天地之性人為貴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本主義學說;關於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的人生哲學;關於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博施濟眾的民本思想;關於仁政德治、政者正也隆禮重法的執政思想;關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關於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義利之和的實幹精神;關於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實踐哲學;關於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兼聽兼明的民主思想;關於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道德追求;關於人言為信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待人之道;關於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克盡職守的職業道德;關於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生活作風;關於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方法和處世方法,關於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勵精圖治、長治久安精神等等。都飽含充沛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益啟迪,也為當今治國理政、文化振興、道德建設、個性修養提供了有益啟示。
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化不僅走出國門,傳播周邊,對東亞文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漂洋渡海、影響世界,對西方的文化復興、思想啟蒙、政治改革、制度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欲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係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這些有益智慧和強大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① 而要很好地繼承與發展,系統瞭解傳統文化,正確理解其優秀精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就是首先應當解決的問題。
中國自從十九世紀末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或稱國學)大討論以來,百餘年間,對其內涵和定義的理解曾經五花八門,令人莫衷一是,時至當下,仍無定論。揆以國學的概念,它應該包含以下內涵:國學是國家學術,奠基了國人的知識結構;國學是國家信仰,維繫著國民的精神家園;國學是國家道德,維持著國民的基本素質;國學是國家價值,關係到國人的處事態度;國學是國家禮儀,影響著國民的行為舉止;國學是民族精神,孕育了國家的文化基因;國學是國家藝術,蘊含著國民特有的審美情趣和技能,等等。如此理解,國學的指向就十分清楚了。


一、傳統文化的三個層面
傳統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筆者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應當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倫理道德體系。它決定一個民族的理想人格,即做怎樣的人,怎樣做人的問題,是做君子還是小人,退隱之士還是仕族名宦,高人還是俗士,文明人還是江洋大盜?其次是信仰價值體系,它關係到國人的精神家園,即追求什麼,怎麼追求的問題,是追求入世還是出世,建功立業還是逍遙江湖,成仙還是成賢,出世成佛還是入世成聖?第三是知識文化體系。它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學識修養,即學習什麼,怎麼學習的問題,是重視人文還是重視自然?重視社會還是重視宇宙?按照傳統的說法就是重道還是重器,等等。前者決定國人做什麼樣的人,關係到道德自律和社會秩序等問題;其次者決定國人做怎樣的事,關係到精神家園和價值判斷的問題;最後者決定國人學什麼東西,關係到國人的內在修養和知識結構等問題。根據上述判斷,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徵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信仰體系、道德體系、知識體系。


二、傳統文化的信仰體系:一儒、二教、三統
中國自東漢以後就有所謂三教(即儒、釋、道)的說法。其實,儒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它只是一種教化,但也起到過構建精神家園和提升道德境界的作用;道有道家和道教之別,但是其基本特徵,或其立教哲學是相通的;佛教雖不產於中國,但是傳入中國後就被中國化了,成為中國佛教,與儒、道形成互補關係。
什麼是儒學?《漢書藝文志》有精闢的概括: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儒學的功能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是入世的、治世的學問。它的經典文獻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不僅是儒家的經典,也是中華歷史的寶庫。儒家的理論特徵是仁義,它的道統體系是堯、舜、文、武、周公、孔子。
什麼是道家?《漢書藝文志》曰: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道家通曉歷史變遷、榮辱無常,故知白守黑、知盈守謙,以此求益,其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是一種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處世態度和治事心法。東漢後期誕生的道教,即是以道家的哲學和處世態度為主,再融合方術、科技、鬼神信仰乃至醫藥而成,其基本哲學依然是清虛自守的理論。
佛教本產於古印度,但是傳入中國後就被中國化了,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隋書經籍志》在講到佛經時說:(釋迦牟尼)舍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略)華言譯之為淨覺。其所說云,人身雖有生死之異,至於精神,則恒不滅。此身之前則經無量身矣,積而修習,精神清淨,則成佛道。天地之外,四維上下,更有天地,亦無終極,然皆有成有敗。一成一敗,謂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則有無量劫矣云云。佛教不僅知曉世事無常,還明白宇宙無常,所以追求精神清淨精神永恆,這一哲學與中國的忠孝倫理,與老莊的清虛自守、無為而治思想結合,便形成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從無常無爭的角度與儒之進取、道之灑脫形成互補格局。
儒、佛、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又以儒學為主幹,以佛、道為輔翼,形成有中心、有層次的多元互補、良性互動的結構。自儒家而言,自是以仁義為主,以清虛、超脫為輔的。自釋教、道教而言,雖然他們灑脫,但是吸收儒理正是他們要行教中國、避免非議的重要措施。無儒即無以立教,無儒則無以行世。但反過來,若無二教,儒者未免太辛苦、太沉重,故需三教互補、各取所需。
三統是以夏、商、周三代為代表的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繫的文化系統。《禮記表記》引孔子的話說: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在價值觀上是尚忠,其哲學是重視天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在價值觀上是尚質,其倫理是重視祖先;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在價值觀上是尚文,其規範是注重仁義禮樂。夏、商、周重天命或天道,重鬼神和孝悌,重禮樂和仁義這三大特點,就構成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此三統實際代表中國文化發展的三大階段或三種路徑。夏人忠質,是未脫離自然的狀態;殷人尊神,是信仰形上的狀態;周人尚文,是文化自覺和自信的狀態。由於有此三種境界,從而形成了中國人天人相與鬼神無欺敬天法祖的信仰系統,仁民愛物詩書禮樂文明秩序的文化系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博施濟眾民本法治的政治系統。如果再將三統加以提煉,即道、孝、仁(或天、祖、民),分別代表了尊重自然、尊重祖宗、尊重民意的價值取向。至荀子,乃形成天地君親師的全民信仰。


三、傳統文化的道德體系:五常、八德、十義
倫理道德規範及其內容,是一個民族文明與否的標誌,也是一個社會發展進程的基本鏡象。中華各個民族雖然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但在道德倫理方面,卻是基本相同,或者說是基本趨同的,五常八德和十義就是各族共同遵守的倫理規範。
五常即五種基本的道德觀念。中華民族是有尚五的習俗,有所謂五倫五行五色五音五味,甚至五方五季五穀,其中最基本的、影響道德最深的則是五倫(五品)、五行(五教)和五常。五倫(五品)和五行(五教)始見於《尚書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偽《孔傳》:五品,謂五常。遜,順也。布五常之教,務在寬。孔穎達疏五品,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義、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為五常耳。當時的五品即父、母、兄、弟、子五種血緣關係,五教(五常之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
五行觀念始於《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火、木、金、土五者之間是相生相勝的關係,仿佛人類的德行,故稱人的五種品行為五行。《孟子盡心下》曰: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仁、義、禮、智、聖,當時稱為五行,至董仲舒以信易聖,形成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從而成為影響中國兩千餘年的基本倫理。五常是大眾道德、社會倫理,是普遍的、全民的。與之相關聯和互補的還有:個人修養的孝悌忠恕勤誠敬寬廉恥,待人處世的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形而上哲學的天道性命情變通時中和等等。個人修養是立身之本,社會倫理是處世之本,形上哲學是立命之本。立身有本而孝為先,處世有方而仁為首,立命有道而天為極,天孝仁(即敬天、孝親、愛人)三者,就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核心,與前述三統(即夏人尊命重天道、殷人重鬼敬祖宗、周人尊禮貴仁義)恰恰互相貫通。
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較之五行、五常更為具體。《管子牧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這裡明確提到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安全的四種力量。孟子強調個人內在修養和人格自覺,從孝悌忠信入手,提出仁政主張。《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孝於親,悌於兄,忠於上,信於友,本屬五倫,卻被孟子政治化了。此後孝悌忠信與禮義廉恥結合,成為八種德行。明商輅《奏疏》:人生八歲入小學,教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事,以正其心術;十五入大學,教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以明於體用。此其教有次序,故學有成效。將八德作為士人初學(小學)就應當薰習養成的基本品行,而將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作為大學階段的深造功夫。
與五常相聯繫的還有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順、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仍然是五倫的具體落實,但更加合理易行。只講五常容易概念化,只講五教容易片面化,只講八德也容易被專制者所利用,成為壓迫他人的工具。只有十義都講,才具有持久性和可行性。《禮記禮運》首先提出十義: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慾,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捨禮何以治之?人有七情,天有十義,七情是私慾,十義是天理,只有人情服從天理,私欲聽從公義,才能理順五倫之中人欲、天理的關係,八德才得以深入人心。


四、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四部、六經、七學、九流、十藝
文獻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現形式。
四部即經、史、子、集,是一種文獻著錄系統,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知識體系。古代文獻分類,早期是六分法,後來是四分法。六分即六藝、諸子、術數、方技、兵書、詩賦,基本包括了中國古代的經典學術、思想流派、科學技術、醫藥知識、軍事思想和文學創作等內容。四部即經、史、子、集。大致而言,經部是以《六經》闡釋文獻為核心的經學體系,史部是以總結經驗為目的的史學體系,子部是以儒為首、諸子互補的子學體系,集部是以真善美誠為核心的文學體系。
六經又稱六藝,本是禮、樂、射、禦、書、數六種技藝,後來兼指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周禮大司徒》載鄉大夫職掌: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裡,六藝與六德六行相對待,即六種具體技術。至漢初,六藝始與六德、六行合一,進而與六經結合,成為培養君子人格、進德修業、安身立命的經典文獻,也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七學本指七類學校,後來演變為七種專科學術。《論語》記孔門教學,或稱其以四教:文,行,忠,信。或記其弟子有成就者凡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二者其實相通,文即文學,行即德行,忠即政事,信即言語。漢立太學,設博士,教之五經。及南朝宋文帝立國子學、玄學、史學、文學(《宋書雷次宗傳》),儒、道、文、史四學並重。唐代學校發達,學校門類達到歷史鼎盛。《舊唐書職官志》云:有六學:一國子學,二太學,三四門,四律學,五書學,六算學。《新唐書》則增加廣文館,凡七學。這七學涉及的學科有:經學(儒學,含小學)、史學、玄學、文學、法律、算學,如果再加上醫學,基本可以概括中國古代的專科學術了。
九流即諸子百家,是在儒學產生後形成的既與儒爭鳴、也與儒互補的學派,東漢班固明確指出:儒、道、墨、名、法、農、陰陽、雜家、縱橫、小說等同源異流,相反相成: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以六藝為本根,兼采諸子百家學說,就可以得到來自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觀點的幫助,共同鑄就王者之業。
十藝,即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博物、雅趣。中國傳統士人有著非常廣博的知識素養和十分全面的才學技能,真正具有文質彬彬的君子氣質。由於中國漢字和漢語的特有功能,特別是中華的悠久歷史和博大文化,塑造出了中國士人在書法、繪畫、琴瑟、音樂、律呂、詩歌、詞曲、楹聯、文章、歌賦等學問藝術方面,在古玩、花卉、鳥獸、蟲魚、天文、歷數等風雅情趣方面,以及在刀劍、騎術、垂釣、畋獵等雅趣方面,都與其他文化圈內學人迥然異趣,別具一格。這些學識、才情、藝能和修養,構成了中華士人獨特的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


五、餘論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體系可以歸納為:一儒二教、三統四部、五常六經、七學八德、九流十藝。這五組概念可以互補,如一儒與九流互補,形成十家,同時也反映了在佛教傳入、道教產生之前,儒學與諸子相反相成的互補狀況。二教與八德(含十義)互成,因為在中國的任何宗教都不能不顧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統與七學亦如此,三統是精神信仰,七學是具體知識,形上、形下互補。四部與六經的關係,正體現出六經居首、影響四部的歷史和現狀。五常與十藝,五常主德行,十藝主才藝,二者的結合,就是文質彬彬君子完人的完整形象。
以一儒、二教、三統、四部、五常、六經、七學、八德、九流、十義及十藝所代表的傳統文化體系,分別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價值追求、道德與守則、知識及技能,這些方面之於士人塑造、君子人格的養成,主要還是內在的,屬於內聖範圍。那麼,這些修養還將發揮其外王價值,體現於治國平天下、經邦濟國的實踐價值之中。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也是中國士人的必然歸宿。因此,本書在一、二、三、四編有關傳統文化體系、亦即士君子人格修養的講述之後,還要設立第五編,專門講述中華士人的經濟之術,亦即禮樂為本、政刑為輔,經濟、軍事為用的系統思想和文化,藉以體現出中國文化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敬天保民民貴君輕禮本政末德主刑輔食貨並重工商並舉上兵伐謀仁者無敵等治國理政智慧,力求完整體現出中華文化體用不二、本末兼賅的突出特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