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行动中的理性
》
售價:NT$
44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售價:NT$
390.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财富战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滕泰先生力作。滕泰曾应两届总理邀请问策中南海,在李克强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作了《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启新增长周期》的汇报。
深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及内涵的原理性简明读本。
全面阐述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主张,精准解读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透析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矛盾、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提出富国强民的顶层战略。
刘吉、范必、华生、徐林、巴曙松等联合推荐。
|
內容簡介: |
《供给侧的觉醒》是著名经济学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领军人物滕泰关于供给侧理论的原理性著作。书中介绍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从需求侧出发取得的经济成果,以及随之而来的弊端和困境。作者系统介绍了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结合世界历史发展,从贸易、金融、战争、人口、制度、科技创新争全新的视角,讲述供给侧改革给国家、企业、个人在财富观和财富战略上带来觉醒。
《供给侧的觉醒》是滕泰先生关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性简明读本,亦可作为深入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全新概念的辅助读物。本书由中欧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国务院研究室巡视员范必、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徐林、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联袂推荐。
|
關於作者: |
滕泰,著名经济学家,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供给主义经济学领军人物。毕业于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美国沃顿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MBA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所所长。曾任民生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作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领军人物、著名经济学家,滕泰先生曾应两届总理邀请问策中南海,并在2015年11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作了《从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启新增长周期》的汇报。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翌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本书为滕泰先生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性著作,亦可作为深入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全新概念的辅助读本。
|
目錄:
|
第一篇
新供给周期理论
看懂中国经济
第1章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多周期叠加 / 003
存货高峰与产能供给过剩 / 003
房地产库存过大造成地产投资下滑 / 004
设备投资周期与产能供给过剩 / 004
证券市场的负财富效应 / 005
钱荒影响及降息政策时滞效应 / 006
三大投资增速连续下滑,放大经济下行压力 / 008
长期动力与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 008
长期增长动力是否衰退 / 008
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 009
第2章 如何战胜经济周期
寻找周期答案 / 012
周期的本质:需求侧vs.供给侧 / 012
财富分配不公与商品供给过剩 / 013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由折腾到放弃 / 014
新供给长周期 / 017
其他财富周期理论 / 020
金融伸缩周期与美国经济 / 021
金融伸缩日本 / 023
金融伸缩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 023
供给侧的财富周期 / 024
气候和物种变化与生态财富周期 / 025
周期性的土地和粮食危机 / 026
技术革命周期 / 028
人口与资源投入周期 / 029
硬财富的周期性供给过剩 / 031
分工和制度演变对财富周期的影响 / 031
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 / 033
新供给主义周期理论看懂中国 / 035
第二篇
供给侧的财富源泉
第3章 人口与人力资本战略
财富增长的三个历史规律 / 043
财富革命出现在人口价值受到怀疑时 / 043
财富膨胀比人口膨胀滞后五十年到一百年 / 044
经济越落后,财富增长越依赖人口增长 / 045
从人口控制到人口红利的衰退 / 046
人口是财富的源泉 / 048
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人口的两重性 / 048
人口控制的不同选择 / 049
软财富时代的人口价值 / 050
人口迁徙与财富增长 / 051
从森林走向平原 / 051
垦荒与移民 / 051
奴隶贸易与财富创造 / 052
劳工替代奴隶 / 053
移民新趋势与财富流向 / 054
城乡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 054
鼓励还是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 054
从绝对剩余劳动力到相对剩余劳动力 / 055
移民三定律和财富效应 / 057
人口迁徙三定律 / 057
迁入地财富增加 / 057
迁入地的资源和就业压力 / 059
迁出地财富削弱 / 060
从人口战略到人力资本战略 / 062
第4章 制度创新是财富的源泉
产权制度的财富活力 / 066
土地产权的财富创造效率 / 066
促进硬财富的产权结构 / 067
软财富时代的产权分解 / 068
公共与私有 / 069
增长与公平 / 072
产权刚性与财富扩张力 / 073
文化制度的财富活力 / 075
如何建立适应软财富时代的文化体制 / 075
优化组织方式,发掘财富活力 / 076
自由经济制度与市场失灵 / 076
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失灵 / 077
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 077
如何形成最有财富创造力的制度 / 078
稳定的社会契约 / 078
市场化的渐进式改革 / 080
环境与文化的影响 / 082
中国财富增长的制度创新潜力 / 084
生态财富的制度选择 / 084
硬财富和软财富创造的产权制度潜力 / 084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角色 / 085
以人为本的科教文卫体制 / 088
第5章 新供给形成:技术创新优化资源组合
科技提升资源价值 / 090
农牧业技术与生态资源组合 / 092
农业技术与大河冲积平原 / 092
游牧业技术与山地、草原 / 093
生态环境依赖与自给自足 / 094
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095
硬财富突破生态约束 / 096
突破地球表层土壤生态约束 / 096
硬财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098
技术进步能否突破硬财富的资源约束 / 099
软财富突破硬资源约束 / 100
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 102
制造业升级进行时 / 102
服务业的空间 / 103
软财富战略 / 105
第三篇
供给侧的财富觉醒
第6章 供给侧的财富分配定律
生态财富分配规律 / 109
从占有人口到占有土地 / 109
黄宗羲定律 / 111
硬财富崛起 / 112
英国崛起并非偶然 / 112
德国凭什么起飞 / 113
前苏联的捷径 / 114
日本只有人口优势吗? / 115
上帝为美国做了精心准备 / 117
法国的幸运指数 / 118
硬财富分配定律 / 119
资本的财富支配 / 119
技术和管理的财富索取权 / 119
从新供给形成的核心资源到供给扩张中的稀缺资源 / 121
硬财富供给追逐劳动力大军 / 122
市场成为财富磁场 / 123
软财富分配定律 / 124
不同时代的财富分配全景图 / 126
第7章 财富观念的觉醒
告别陈旧的财富观 / 128
忘记财富自然论 / 128
告别农业财富观 / 129
抛弃硬财富观的约束 / 133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 136
财富创造三层次 / 136
越接近生产一线,财富效应越小 / 137
资源探索者拥有金矿 / 137
软财富创造者最富有 / 138
软财富战略 / 140
中国硬财富vs.美国软财富 / 140
普通商品vs.软财富 / 141
软财富的扩张 / 144
第8章 软财富的定价之锚
牛顿时代的过时理论 / 147
传统定价理论的实践困境 / 149
绝对价值还是相对价值 / 149
客观价值还是主观价值 / 150
粒子特性与波的特性 / 150
无法确定的供求关系 / 150
无法确定的投入产出结构 / 151
不确定的价值变化逻辑 / 152
软价值论 / 152
哲学和认识论基础 / 152
软价值取决于群体性认知 / 154
软价值取决于所在参照系 / 154
软价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 / 155
第四篇
财富的跨国
流动路线图
第9章 贸易优势聚集财富
三条古商路造就财富名城 / 159
丝绸之路上的金银财宝 / 160
京杭运河沿线的富裕城镇 / 160
昔日欧洲的财富聚集地 / 161
三大古商路的兴衰与财富转移 / 162
财富中心转移 / 164
当远洋船队取代马车和骆驼 / 164
铁路运输与大陆国家的崛起 / 165
电子商务与贸易新贵 / 168
贸易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 / 170
生态财富时代:贸易减少分工,创造财富 / 170
硬财富时代:贸易促进分工,创造财富 / 171
贸易与促进分工 / 173
贸易政策主导国家财富 / 175
开放还是保护 / 175
那些高唱自由贸易赞歌的家伙都曾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先驱 / 177
贸易体制和政策的衍生财富效应 / 180
第10章 金融优势的双刃剑
金融与大国兴衰 / 183
金融扩张与西班牙的财富漏出 / 183
人口不足百万的荷兰何以成为富国 / 184
英镑本位与英国实力扩张 / 185
当海外资产脱离英国金融控制 / 186
日本的金融优势 / 187
金融优势是一把双刃剑 / 188
金融资产是不是财富 / 189
货币软财富 / 190
虚拟资产非虚幻 / 191
实体经济的波长 / 192
创造货币不是银行的专利 / 193
富人的专利 / 193
从私人银行到国家银行 / 194
货币自发地出现? / 196
金融的财富创造效应和分配效应 / 198
金融因何而生? / 198
黄金、白银主导的财富分配 / 199
信用货币主导的财富再分配 / 202
其他金融软财富的财富分配效应 / 204
国际货币发行权 / 206
国际货币发行者的巨大利益 / 206
美元英镑之战 / 207
来之不易的欧元 / 209
人民币能否走向世界 / 213
金融主导权 / 217
金融主导权的利益 / 217
美国金融制度推广模式 / 218
国际金融发言权与国内政策独立性 / 219
汇率变化的主导者与接受者 / 221
没有人民币,世界经济将踟蹰不前 / 225
附录1 新供给主义宣言 / 227
附录2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基于中国改革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创新 / 236
参考文献 / 267
|
內容試閱:
|
第1章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经历过长达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回落,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面对连续五年的经济下滑,什么才是中国经济本轮下行的根本原因?这轮经济下滑是否已经触底?
多周期叠加
存货高峰与产能供给过剩
存货是衡量企业产品供给是否过剩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当企业的存货增长达到一个相对高点的时候,就意味着产销率下降,产品出现了明显的过剩,经济将进入下行周期。如果我们用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存货情况,2014年10月,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72.5亿元,增长21.7%,增速比一、二、三季度分别高出21.6个、14.3个和1.7个百分点。企业产成品资金的快速上升表明企业产品销售出现阻滞,部分产品被迫压库。
房地产库存过大造成地产投资下滑
截至2015年10月,全国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出现了20连跌,跌幅近九成,而库存面积已增至68632万平方米,这种势头还有继续的态势。房地产市场形势尤其是积压的库存量,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去库存的关口。地产投资的持续萎缩,必将影响到上下游的钢材、水泥、建筑、装修、家具、地产广告等一系列产业。由地产下跌造成的投资下滑,至少还要持续两年以上,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备投资周期与产能供给过剩
设备投资周期既是决定未来产能的标志,同时也是拉动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2005年到2008年,中国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3.5万亿元、4.56万亿元、5.93万亿元、7.48万亿元,每年增速都在30%以上。
从2009年至2015年,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开始下行,但连续四年的设备投资高速增长,已经造成中国企业产能的大量增加。另外,中国虽然出台了4万亿元的扩张投资计划,但是每年不足2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尚无法弥补地产投资和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2015年1月至10月,投资增长10.2%,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2014年全年回落5.7个和5.5个百分点。如果说存货周期仅仅代表了短期产量的过剩,那么设备投资周期则意味着长期产能供给的过剩。
证券市场的负财富效应
除了实体经济的下行周期之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熊市之后,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两次股灾。2007年到2014年,中国股市投资者财富在熊市中大大缩水,个人投资者户平均损失10万元以上。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中国股市经历了一轮从温和的改革牛市到疯狂的杠杆牛市的过程,投资者尚未来得及收获,不期而至的去杠杆就造成了市场断崖式的下跌,中国股民第一次尝到了崩盘的滋味,半年之后,喘息未定的股市又迎来了熔断造成的第三次股灾,证券市场的负财富效应严重影响了居民购房、购车以及其他高端消费需求。
一般而言,证券市场财富效应分为四个阶段。在牛市的起步阶段,证券市场是没有财富效应的,它的作用是把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吸引到资本市场。一定要等到牛市的后半期,从资本市场上撤出来的资金才开始转移到实体经济消费领域。正财富效应一旦产生会一直持续到熊市的初期。在熊市后期,资本市场仍然处于蒸发财富的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这一轮的快速杠杆牛市和连续千股跌停式的迅速崩盘,使牛市的正财富效应还没来得及发挥就直接进入熊市负财富效应阶段,目前仍然处于熊市后期,资本市场对消费的作用仍然是负财富效应。
钱荒影响及降息政策时滞效应
2010年一季度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经济事实上经历了两次货币政策紧缩:一次是2010年到2011年为了控物价、控房价的双紧政策;一次是2013年钱荒以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迅速攀升。而与此同时美国、欧洲、日本连续执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结果美国逐步走出危机、反弹复苏,而中国经济却连续五年下行。
其次,滞后的货币政策也是造成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3年钱荒以后,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重点转向降低融资成本,2014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来降低融资成本,11月开始降息。不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要真正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至少都有半年到一年的时滞。这个时滞在经济学中称为J曲线效应。直到2015年3月,短期融资成本才有所下降,四个月后,长期融资成本才出现下降趋势,而从长期融资成本下降到企业投资增加又需要一个半年以上的时滞。
三大投资增速连续下滑,放大经济下行压力
2014年至2015年中国三大投资增速均出现下滑,极大地放大了经济下行压力。第一个是企业厂房设备投资的下滑。2013年钱荒之后,高融资成本在2014年开始逐渐向实体经济传播,导致众多民营企业关闭实体经济,而转向高利贷,企业的厂房设备投资的增速从2013年的20%以上,下降到2015年的个位数,2015年9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仅增长9.3%,增速不足2013年同期的一半。第二个风险是房地产投资。过去几年,房地产的融资渠道受阻,银行、信托、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等渠道出现断裂,投资增速从2010年9月的36%,下降到2015年11月的1.3%,房地产投资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第
三个是地方投资的下滑。2015年前三季度,地方项目完成37.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回落5.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呈继续下滑态势。
长期动力与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长期增长动力是否衰退
自1978年起开始实施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制、股份制等制度改革,在原有的技术和资源背景下,造就了财富增长的飞跃。这一阶段的增长可以概括为斯密增长:增长的动力源自分工和效率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健全,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和成熟技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投入能源原材料等方式,保持了10%左右的GDP增长率,逐渐达到了工业化的高峰。这一阶段的增长叫作库兹涅茨增长: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人口、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转变、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转变、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等。
进入21世纪后,据统计,我国的能源消费占全球总量的21.5%,GDP占全球的12.3%,这说明GDP的能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显然,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
从人口分析,目前中国经济活动人口比例在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未来将显著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a 也已经出现。人口红利和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潜力令人担忧。
从制度变革角度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之后,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那样大规模的体制改革、类似于加入WTO之后卷入全球经济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增长动力,也在衰减。
从需求方面分析,如果居民消费需求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放缓、财产性收入增速放缓、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等因素制约,只能保持稳步增长;如果在公路、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了较大改进之后,大规模基本建设需求高峰过去,那么中国经济会不会面临着长期增长动力的衰退呢?
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是贫困陷阱b 的阶段,储蓄不足、资本不足、消费不足、生产能力不足,这些造成恶性循环。一旦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就叫作起飞阶段。中国人均GDP 2001年突破这个阶段以后,绝大部分居民都既是庞大市场的构成者,又是剩余商品的提供者,同时人均储蓄超过1000美元又是一个储蓄资本的提供者。在有市场,有生产,有资本生成能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连续几年平均增速达到10%。
人均收入3000美元附近则是低中等收入国家能否完成产业升级、步入高收入国家的敏感阶段,即中等收入陷阱a 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到外部冲击,经济增速大幅回落,从而长期徘徊于这一经济发展水平,无法突破。尽管我国人均GDP已经在2014年达到约7485美元,是否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然未知。
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亚洲的马来西亚,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其中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高速发展,但很快遭遇金融危机,重回3000美元的水平。
上述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过缓。(2)城市化进程出现问题,南美好多城市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3)资本项目开放造成金融风险和国家财富损失。(4)从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
那么中国会不会面临同样的挑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再来看一些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例子: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这些地区和国家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成功进入了发达地区和国家的行列。
韩国的突破方向是制造业产业升级。在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起飞以后,机床、设备制造业拉起了增长。新加坡是服务业起的作用比较大,成为著名的科技园、花园城市、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等等。
这些地区和国家都是小经济体,对中国的可借鉴性似乎不够,那么中国将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当前的经济下滑周期是短周期,还是意味着一个财富高增长时代的结束呢?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财富战略来应对包括外部冲击在内的多重挑战呢?
面对以上复杂而严峻的经济形势,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扭转中国经济下行颓势,成为十八大以来各方共同的迫切诉求。2012年11月9日,笔者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呼吁从供给侧发力,重启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决策者开始把眼光转到供给侧,纷纷提出各种挖掘深层次动力的改革措施,由独奏合奏逐渐演进成一曲供给侧改革的交响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