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阅世奇言:靖康生死局
》
售價:NT$
347.0
《
前浪后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449.0
《
八路军史
》
售價:NT$
500.0
《
美味简史
》
售價:NT$
245.0
《
带团队
》
售價:NT$
347.0
《
变富:如何有效积累足够的财富
》
售價:NT$
403.0
《
大宋西军
》
售價:NT$
398.0
《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这不是一本纯传授知识的图书,而是通过作者遭遇的人、事以及由此而来的所思所想,传递一种潜意识里我们都欲进行的抗争。用作者本人的话说,让我们来一场文艺复兴式的个人抗争与搏斗,恢复对个体的感知,让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活着,有迫切的必要。
|
內容簡介: |
该书为知名青年撰稿人傅尔得近年关于影像文字的梳理。书稿包含多位海内外摄影师的介绍、评论、访谈等,还有作者游走世界采访摄影师、观看视觉媒介等遭遇的故事和感想等,名为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智识、精神、见解等各方面的养成过程。它比单谈外界的影像,更具情感性和另辟蹊径性。里面有包含一些个人的体悟,当然,大多谈影像为主。
|
關於作者: |
傅尔得,策展人,专栏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近年工作、生活于上海,频繁往返于伦敦、纽约等国际文化交汇之都。2015年,为大理国际影会策展《肌理之下:台湾当代摄影联展》,获2015年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策展人奖。
|
目錄:
|
目 录
自序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存 在
吉米尼尔森:存在,就是艺术
凯尔福特:走向人类的风景
等待,角色转换
文艺解决什么?
有态度的自拍
他是达明赫斯特的老师,他用照片作画
365天,524道菜
如何不成为一个造粪机
江 湖
茶与咖啡,两个江湖
陆元敏:没必要拍出好照片
鸟头:我们为什么要拍照
沈玮:没什么可说明,感受最重要
侠客老陈
没有个性的人
轨 道
草根的逆袭
那一年,包豪斯的大师们集体对一张照片进行了解读
彼此
另一种人类生存状况
教堂里的凤凰
梁思成,寻找文化的自信
塞尔吉奥拉莱:智利流浪小孩
欲 望
米高孔泰:拍摄名流三十多年
时尚,就是成为你自己
谁决定谁美
波普,安迪沃霍尔之外
波普艺术关法国人什么事?
悲哀的是,连本雅明都不可能靠投稿养活自己
安东尼奥尼:以摄影师之眼洞察这世界
人的欲望得要多大的地方来装?
交 情
城市的交情
纽约,向上看
海德堡,逝去的岁月
离别,得搭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所想要的,就是上路
台伯河流淌,我们情绪不同
执 着
马良:创作,就要很老实地蹚过这条河
沉寂五年后,大师格雷戈里克鲁森再出击
康兰丝:把荷花拍进了画廊
港版薇薇安迈尔
眼见为实?
彼特库尔特:图片是一种高级别的运动
摧毁者和偏执狂
老 去
金石声:踏上现代摄影之路
公众之眼:照片分享的175年
约瑟夫特尔浦:回到1948,自带盒饭参加奥运会
假如老去
以摄影相处的婆媳
当大师向大师致敬
马格南在苏富比卖裸照
怀 旧
有些问题躲不掉
杨福东:不确定性就是未来
|
內容試閱:
|
吉米尼尔森:
存在,就是艺术
17
怎么把钱花得有质感,是一门学问,比如,支持某种冷僻的梦想记录不可挽回的人类历史。
摩根大通从1905年开始,给美国摄影师爱德华柯蒂斯(Edward Sheriff Curtis)提供资助,第一笔资金75000美元,资助他拍摄北美印第安人。在30年中,柯蒂斯拍摄了80个印第安人部落,留下了40000多张底片,出版了19套书,让消失中的印第安人永远留在了影像里。
同样把钱花得有质感的,是一位名叫伯克霍兰(Marcel Boekhoorn)的慈善家。他给了英国摄影师吉米尼尔森(Jimmy Nelson)40万欧元的资助,让他拍摄现存于世的部落文明。2013年底,吉米尼尔森的第一本记录原始部落的书出版《在他们消失前》(Before They Pass away)。这本耗时3年的书,史诗般地记录了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35个部落的影像。
一页页翻开,唯有赞叹:他们的存在,就是一种艺术。
吉米尼尔森用图片勾勒了部落的共性:人类和自然环
18
境的和谐共生。他们的世界中没出现过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敬畏自然。他们更没经历过工业时代,男人集体狩猎,女人在家耕种,潇洒纯粹地活在天地之间,游历在山谷、森林、冰原,住简易搭建的房子,靠山吃山,衣不蔽体,披或者不披猎物身上扒下的皮毛,千年百年,过着跟祖先的祖先一样的生活。
现代文明世界的我们,要是与现实世界隔绝个三五年,出来就发现日子不会过了,周遭所有东西早已更新换代,街上熟悉的面馆,也不见了,面馆连着左邻右舍的那一排门脸房,都不见了。
我们破除了自然的神秘和恐惧,眼里却越来越看不到自然,体会不到清晨站在山坡顶端,朝阳升起时,面对一望无际森林之巅的震撼。
我们只能在吉米尼尔森的影像中,感受人类和自然原本共生的美。
在溪水里,在山顶上,在高耸苍劲的大树下,在葱郁的灌木旁,部落里的人们拿着安身立命的武器,穿戴上动物
《在他们消失前》书影
19
的牙齿和羽毛,集体站立摆出的群像,张张都像耗巨资打造出的时尚大片。
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纯粹美感不同,吉米尼尔森拍摄的部落个人肖像,则记录了传统和风俗之美,这美是部落族群在与生活的对抗中,外放出来的形式美。
为了对抗外在的不明凶险,他们在脸上画上独特纹路,涂抹夸张的颜色。为了让自己强大,他们在头、脖子和身上装饰动物的牙齿、骨骼或羽毛,好看起来面目狰狞。
每一个部落族人的装扮,都特立独行。一一看完后,我们会感慨推崇一种美和流行时尚的肤浅。相反,在他们身上,在皮肤的纹路和成年礼的烙印中,我们找到了社会亚文化的起源,比如朋克、文身、在身体上穿针打孔。
这本书压缩了时空的纵深,对人类学博物馆的魅力大概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它昭告我们,人类的初始样本仍鲜活地与我们并存,就在我们生活范围的边缘处。这种感觉,就像有人抱着一个婴儿来到你面前,说那是刚出生的你。于是,你看着自己初生时的样子,那种纯粹和稚嫩,美好到想哭。
但是,吉米尼尔森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并不是为了让你遁世和抒发怀旧情结的。为了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有时候,他和助手们会在毫无方向可言的烂泥和沼泽地中徒步两个星期;而有时候,他甚至租用了直升飞机。他的拍摄计划,有如人类学的田野式调查般严谨,目的就是为了在人类原始部落走向不可避免的消亡的途中,用影像记录下人类纯粹存在的美好。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用我的影像来保存世界上现存的部落。我并非想要阻止他们改变,因为我知道那不
20
可能,我只是要用视觉影像把他们记录下来,以此来提醒我们和后辈们,人类的纯粹和朴实生活之美,以及那些我们看起来已经忘记的文明世界的基本要素。
吉米尼尔森对文化多样性的天生敏感,从儿童时期就被激发出来了。我爸爸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在我7岁的时候,我到过的国家就已经比一般人这一辈子去的都要多得多。你可以想象,我在那么小的年纪,对周遭世界的文化的改变就已经非常敏感。而后来的摄影记者生涯,也让尼尔森继续保有这份天性,我走访了很多地方,像阿富汗、巴基斯坦、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前南斯拉夫。我还在中国待了三年,做了一个摄影项目《中国文学肖像》。
相比一般人而言,他对文化的多样性更加敏感,也更乐于接受。同时,他也希望这世界所丰富的,就让它继续丰富下去。
在装扮和群居中,部落族人强化了身份和文化认同。或许,对于自己的文化,他们并不自知。面临此境,摄影师有着自己的期许:我想让部落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比我们的更加纯粹和美好,没有腐败和贪婪。我想让他们为自己的真实而骄傲,要保护并保存好这份真实。
吉米尼尔森所做的,就是要展示人类最初的灵魂,并和它的消失对抗。
在跟部落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自己的灵魂,也被无数次地召唤出来。
有一张照片是三个蒙古Kazakh部落的男人,他们肩上停着老鹰,站在山顶。那张照片花了三天时间才拍完,因为每天早晨的光线都不足。第四天早上,山顶的温度到了-20C,光线非常美丽。当我脱下手套按快门的时候,我
21
的手几乎跟相机冻在了一起。我开始大喊大叫,当我回头的时候,看见有两个女人已经跟着我们到了山顶。她们中的一个马上过来,轻轻地把我的手放进她的外套里,直到我恢复知觉。当时我并不知道那个部落的女人都是伊斯兰教的逊尼派教徒,也就是正统的伊斯兰教,但是她们在当下为了救我,破了宗教禁忌。
人类之间的纯粹美好,是可以超越宗教的。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吉米尼尔森都存在心底,回到现代社会后,反复讲给人听。
吉米尼尔森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谦卑:在任何时候,接触任何人,你必须放下自己的身段和骄傲。
说实话,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最新款的苹果和三星智能手机,并不能代替我们仰望星空和思考道法自然。
很久之前,我在Youtube网站上看过一些表现原始部落的影片,那个未进入文明的野蛮世界,我一分钟都不想待。部落仍旧是那些部落,显然,吉米尼尔森在这个项目的
关于《在他们消失前》,本书作者在《睿士》(ELLE MEN)杂志的采访报道。
22
拍摄中,摒弃了现实中部落社会的残酷和野蛮,刻意营造了浪漫感。或许,这就是吉米尼尔森想要放大给我们看的地方。
他们的存在,其实是在呵护着人类的灵魂。现代社会缺失的,他们那里还有。
2013年12月
吉米尼尔森:生于1967年,英国摄影师,1987年开始摄影师的职业生涯。2009年开始拍摄大型项目《在他们消失前》,踏遍全球各地,拍摄原住民及其正在消失的生活形态。
23
每天盯着手机里全国空气污染指数实时监测软件,看着北京上海武汉等各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都会令人心惊肉跳到头皮发麻,就连出个门,都成了一件颇为悲壮的事情。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爆发频率和危害程度,一次又一次地超出了人类脆弱的经验。而当末日预言再一次破灭时,人类更应该内省:现实环境并非一蹴而就,是我们,一砖一瓦年复一年地改变了它原先的模样。
美国摄影师凯尔福特(Kyle Ford)就将镜头对准了我们身在其中却视为寻常的场景和画面,他带着人类的自省,凝视着从原始一步一步走进现代的风景。
从2007年起,他花了4年的时间,跑遍了整个美国,完成了一个名为《第二自然》(The Second Nature)的私人拍摄项目。从画面上看,他的作品虽然雅致而平静,但丝毫掩饰不住他在这个主题上所洋溢的热情。他敏感地将我们熟视无睹的画面进行提炼,凝视他的作品时,我们能感受到他在取景时对原始自然所展开的深沉想象。这些想象
凯尔福特:
走向人类的风景
24
给予我们的,是对自然保护、人类审美的思考。
凯尔花了如此大的精力来搜集处于人类活动各个层面中的自然风景,大概就是想要一个解答: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花了多长的时间,又进行了怎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抉择,才把世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凯尔的凝视,是人类和地球之间如何相处的一种见证。
当我们正沉浸在水族馆的海豚表演中时,凯尔却在一旁,默默地架起了他的迪尔多夫 Deardorff 810 胶片机,冷静地旁观着取景框里的画面。当我们从观看席上下来,和他一起旁观现场时,会不由自主地引发这样的思考:海豚这个物种,是怎样一步步地变成娱乐人类的工具的?
凯尔也会用他的大画幅相机来凝视一棵三百多年树龄的橡树。决定保留下这棵树的人已经不存于世,但正是对这棵树生存与否的决定,让其作为美的现实而延续下来。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来决定自然的变化,将一部分消灭,将另一部分保存,这种明显带有倾向性的筛选,同时决定着自然和审美的趋势。最终,只有幸存的才会被认知。
虽然,凯尔说他其实不想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做评价,他只呈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最后的评价得由观者自己去做。即便如此,当我们看到这棵老态龙钟却挺拔依旧的橡树时,那渗透着自然的宁静与尊严、沮丧和无奈的情绪,瞬间便从那唯美的画面中喷涌而来。这棵橡树中心对称构图的平稳画面,使我们在感受它和周遭环境之间平衡与和谐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人类的审美记忆。
凯尔的视觉语言,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一路走来饱含了深情,却也无疑流露了对社会发展不完美的遗憾。虽然他尽量以低调、中立的画面呈现,但依然掩饰不了镜头背后
25
的悲观态度。
在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合力下,自然原本的野蛮生长早已面目全非,现实如此。即使是摄影界早期的大师级人物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他镜头下那一片片美到令人惊叹的未被践踏的荒野,也早已不单纯了。相对于亚当斯来讲,在拍摄美国风景这一点上,后起之秀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就显得更务实,一如他的画册《不寻常的地方》(Uncommon Places)所宣示的:凡大自然所在之处,也就是人类所在之处。这一点和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地形摄影的代表人物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所认为的一样:所拍摄的风景,都是经人类改造过的。
可见,在探讨人类和风景的问题上,凯尔并不孤单。他在镜头背后的沉思,很多人都尝试过。而最后的结果,是引来更多的人开始看待第二自然。
在他清晰流畅的视觉叙述里,我们环顾了身处现代城市之中的生活经验,陷入了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纠葛的深刻思考。不管是出现在室内电视画面中的山峦、户外林荫道上的大型广告牌,还是写字楼大厅的墙体画,抑或是被公路从中劈成两半的山川这些画面,都是对自然保护和人类审美的搜证,也是围绕这些主题所进行的提问。
而问题的结果,很难有绝对的回答,凯尔仍在继续他的求解。在以人类为主导的审美选择和发展改变中,自然逐渐改变了它原本的样貌。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自然做了大量正义的牺牲。正像凯尔所说,不管对你来讲是否明显,整个自然其实已经被人们的影响所改变。真正扩张的自然不再存在,现在的自然只存在于人类的改造中。所有我们周遭被称为自然的事物,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受人类改造的程度有多大。的
26
确,从自然的角度,它一直在被改变,只是程度的问题。
人类在追求文明的过程中,一直在控制和改变着自然。而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对自然产生着各种向往。那正是因为,人类早已清楚,现如今的自然,已然是凯尔镜头下的第二自然。我们多久没有见过像凯尔镜头下那棵橡树那样充满了生命力的、刚猛有力张牙舞爪生长的植物了?那种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热情,大概会成为人类永远追求的记忆。
我在巴黎卢浮宫的花园里看见过一棵棵树,它们或是被修剪成半径和高度接近统一的圆锥体列队在道路两旁,或者是一根根枝桠被修剪成各种几何体拼凑的糖葫芦串儿。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树,我就在想,人类有时候是不是太过无聊?
如果自然的正义牺牲有其必要和必然,那么,人类对自然过度改造呢?大概,就会出现我手机里频频爆表的空气污染指数,它们每天都会让我头皮发麻。
2013年2月
凯尔福特 :摄影师,生活在香港,工作在世界各地,作品主要关注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再现,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
27
床上的关系,是情侣和夫妻的关系。
有了孩子,情侣之间的关系、角色和责任等,势必发生重大的改变。男女间情侣角色的扮演,需要充分的爱情和爱欲。而准父母,已然不再是纯粹情侣的关系。
男人,可以对睡在身边的女人保持无限的热忱。可情人一旦变成了孩子的妈,对大多数男人来讲,要对一个孩子的妈保持永远的情欲和热情,都会有内心的挣扎。
而对女人来说,当了孩子的妈,关注的或许不再只是男人。对男人,她大多会产生不一样的期望,将他看作孩子的爸。或者,如果他善尽一个孩子的爸的角色,她就会很满意。
自然,改变的并非仅此而已。
就像俄罗斯摄影师亚娜罗曼诺娃(Jana Romanova)所担心的,她在接受身边的朋友陆续做了准父母的事实的同时,依然无法想象生活要是没有了自在的旅行和促膝长谈的夜晚,将如何继续。
等待,角色转换
28
所以,改变的,不仅仅是责任,也有原本无尽的自由的骤然消失。
《等待》(Waiting)是亚娜罗曼诺娃于2011年完成的一个私人拍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她拍摄了40对即将成为父母的情侣熟睡在床上的样子,以此来表达情侣的角色、责任在等待中转换的过程。
男人,在做了准父亲的同时,或许失去了一个情人,但赢得了一个孩子的妈,人生或许更加丰富。亚娜以年轻女性摄影师的视角来聚焦这个社会问题,或许会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傅尔得:在拍摄过程中,你呈现的是拍摄对象的自然熟睡状态?还是精心设计后的摆拍?
亚娜:这个项目的拍摄想法非常简单,对于所有我拍摄过的夫妻,我都是晚上到他们家住着,等到第二天早上再开始拍。他们都知道我会在早上拍摄他们,只是不知道精确的时间。通常,我会选择在周末早上的六七点钟来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为了不吵醒他们,我的一切行动都非常缓慢,尽量做到拍摄过程的安静。但有时候,他们也会在拍摄过程中醒来。在我的这个系列中,有好几张,其实他们已经醒过来了。但是我认为,这些对最后的结果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傅尔得:在你的照片中,拍摄对象睡觉的姿势,以及他们房间的陈设等,可以透露很多信息,这里面有些东西是故意摆的吗?还是你只是等到了这种时机的出现?
亚娜 :我的这个系列中,很多拍摄对象并不是我的朋友。
29
两年前我开始进行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拍摄的大都是我认识的人。此后,我渐渐开始在社交网络中找拍摄对象。可以这么说,这个项目并不仅关于我个人的朋友,而更多地是关注20岁到30岁之间的、生活在大城市的俄罗斯年轻人。画面中展示的他们睡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卧室,我没有改变他们生活环境中的任何一样东西,照片中的任何陈设,都在它们主人原先摆放的地方。一开始,我只是想要展现他们在等待小孩降生过程中与对方的关系。但是,当我拍完了40对夫妻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双方的关系,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仔细看我的照片,就可以看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日常都会做些什么,他们的经济状况,等等。这又像是在人们睡觉的地方做一次私密调查。
傅尔得:刚刚你说到,这个系列中很多都不是你的朋友,如果是不熟的朋友,拍的时候感觉是否会不一样?
亚娜:的确,他们中间只有几对是我的朋友。其他我不认识的拍摄对象,就像前面所说的,都来自社交网络。对于我的朋友,拍的过程中我可以抓到更多东西。但是,就我不认识的拍摄对象来说,实际上可以这样讲:我认为系列中最有意思的片子,都来自我从网上认识的夫妻。可能是因为,在拍他们的时候我会更加精力集中,正因为不认识,反而会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这就像每个人一样,对于新的朋友,我们的好奇心会更加强烈。
傅尔得:在你这一系列的作品中,相机的角度都刚好在床的几近垂直的上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角度?
30
《等待》系列之一 亚娜罗曼诺娃摄(图片由亚娜罗曼诺娃提供)
31
亚娜: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反复从很多不同的观看角度进行了尝试,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不仅能够看到他们睡觉的全部画面,也能同时看到房间的样子。我发现,在有些照片中,以从上至下的角度来看,他们好像在床上奔跑或者飞翔,这真的是一种非常魔幻的感觉。所以,我决定以这个视角来拍完整个系列。
傅尔得:当你在拍的时候,相机是怎么摆放的?拍摄过程中,你认为技术上最难的地方在哪?
亚娜:说到这个,我也觉得很有趣。因为每个人都会认为,我用了一些非常复杂的设备将照相机放在接近天花板的地方,然后用遥控来控制拍摄。但实际上,我只用了一架很普通的家用梯子,爬上去后,用三脚架将相机架起来,用自拍模式让相机延后10秒自动触发快门。很简单吧?说到技术上最难的地方,我倒是想到了一点:我的照相机和三脚架加起来大概有3公斤的重量,每次拍摄的时候,我都会想方设法让它们千万不要掉下去砸到他们身上。
傅尔得:你为什么选择在清晨拍摄?是因为光线的原因吗?
亚娜:我选择在早上拍摄,也不尽然是因为光线的问题。当然了,早上的光线是最美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早上,睡觉中的人大多处在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这也是《等待》这个系列的关键要义等待醒来的过程。
傅尔得:你睡在拍摄对象家里吗?画面中有很多人呈现出来的睡姿是裸露的,原因是他们中很多人有裸睡的习惯,
32
还是为了附和你的要求?
亚娜:我的拍摄对象在自己的家中,都会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来穿什么或者不穿什么,穿多或者穿少。我从没有告诉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该穿些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一切都是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且,我跟他们之间根本没有讨论过类似于这样的问题。
傅尔得:在等待及拍摄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吗?
亚娜: 或许是因为我闯入了人们的私人生活,而这个层面的生活,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展现在外人面前的,所以,每一次拍摄对象不一样,情况都会不一样,也会有不一样的趣事。事实上,在我拍摄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我个人的感觉并非一成不变。在开始的阶段,大概是两年前,在早上六七点钟进入他们的卧室时,我得承认,我真的非常不自在,因为那会感觉自己像是电影中的秘密侦探。但拍到后面阶段时,我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观察和等待拍摄对象的一举一动中,那个时候,我甚至都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傅尔得:一张照片你大概会用多久的时间来拍?我的意思是,在一对拍摄对象家里,你会花多长的时间拍到你想要的画面?
亚娜:通常,拍摄一对伴侣,在早上一到两个小时的拍摄中,我基本上能得到让我自己满意的一张片子。
傅尔得:这个系列在非常私密的空间进行,大多数人可
33
能会拒绝你的请求。已经被拍的人,他们答应拍摄的原因是什么?
亚娜:我花了大概两年的时间来做这个系列。之所以时间这么长,是因为绝大多数被我问到的人,都不愿意自己的私生活被侵扰到。我写了大概300多封邮件,发给社交网络上具备拍摄条件的人,问他们是否可以让我来给他们拍这样的照片,最后大约只有15%的人答应了我的请求。我想,他们答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可以因此拥有其他人所不能有的家庭照片。因为,我给了他们每一对伴侣我认为最好的一张片子。
傅尔得:你所拍摄的对象,都正处于等待小孩出生的过程中,女方都是在怀孕的不同阶段,对吧?
亚娜:我尽力地去展现他们在不同阶段中的样子,最早的是怀孕2个月的,而最晚的,是在我拍完之后的第二天,就生出了小孩。
傅尔得:我在网络上看到你关于这个系列的摄影书,书的扉页上写着To My Parents,你是想对你的父母表达什么吗?
亚娜:事实上,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对他们表达的,我只是想要将这本书献给他们。因为,很多年前,他们也处于同样的等待状态,等待我的到来。当然,没有他们,我的这个系列也不可能存在。
傅尔得:之前看到你的文字描述,你说你的朋友陆续成为准父母的消息,让你十分震惊。你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
34
旅行和促膝长谈的夜晚,生活将如何继续。请问,拍摄结束之后,跟拍摄之前相比,你自己对结婚生子的看法有改变吗?
亚娜:说到我自己想法的改变,我想并没有。我只是从那些我所拍的人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对伴侣之间的关系也增加了不少认识。而且,当我得知那些当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小孩,如今已经2岁时,就会生出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我想,这真是不可思议。
傅尔得:你的主题是等待,这种等待于你自己而言,是一种什么?
亚娜: 对我而言,等待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就是等待小孩的降生;第二层,是我刚才说到的等待醒来;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意思,就是他们所有的人,都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等待着人生发生几乎颠覆性的改变。在我拍摄的时间点,他们正处于通常的情侣和将有小孩的父母这种角色的过渡中,我对他们这种身处于边界的状态,非常着迷。
2012年5月
亚娜罗曼诺娃:纪实摄影师,1984年生于俄罗斯,工作、生活于圣彼得堡。其作品关注在后苏联时代各国对集体身份的认知。亚娜的纪实摄影项目,发表于许多国家的摄影展览和摄影节上,如葡萄牙、芬兰、阿根廷、美国、荷兰等。
35
在看《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之前,我对它的内容没有做丝毫的预设,完全不知道这会是一出什么样的戏,要看的原因,只是觉得小剧场的话剧十分接地气,是如把脉般对社会某种真实情绪的探讨,即便是故作矫饰大声嚷嚷的宏大挣扎,也有其态度。
在演出黑幕换场的短暂几秒钟的间隙里,我发现自己可以很自然地仰起头,枕在椅背上,在全场的黑暗中肆意享受到某种喜悦。那是一种很浪漫的自由,属于你一个人,但那世界又不只是你一个人,那是一个辽阔的天地。
这是一种感动,并不是戏有多好。戏也好,只是没有那么好。跟海报上有内容有宗旨的简短介绍比起来,演出反而是一种散漫的无厘头,再叠加一些无厘头,你可以笑,严肃地笑,荒诞地笑,心酸地笑,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跟严肃的愤怒相比,自嘲显得更高级;重要的是,不管跟狗一样活着,还是像狗一样活着、苟且地活着,我更关心的是,这小剧场的文艺,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文艺解决什么?
36
小剧场的文艺,它不解决你的吃饭问题。选择做一个艺术家,或者向这个范畴靠边的职业的人,有一个普遍的宿命,就是不能求物质,或者说,是无法求。但它或许能给你一瞬间的快感,或是锋利的一刀;它不解决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它可以让你附庸,但只能当你用有态度的独立姿态跟它摩擦、相处时,才会产生火花和升华;它不解决你的豪华轿车和名牌包包,它甚至阻碍你变得更为精明、算计、圆滑、锋利和冷酷。
它解决什么呢?它解决空间的问题。
比如说,让你暂时脱离一班拥挤的地铁,可以消隐在嘈杂的人群和闭塞的办公室。它如一扇窗,延展你的空间,让你在世界之外拥有另一个世界,让你任何肆意的、狂妄的、变态的、无厘头的情感,都可以策马奔腾。
它解救你如顽石的日子,让你柔软。
如同大多数人一般,把日子过成了顽石般无可救药,在日复一日中,不再关心云淡风轻,也不关心鸟语花香或者,有那么一刻,它让你发现自己仍有温度地活着。它如一道闪电,或是一道流过你体内的电流,让你瞬间肌肉颤抖,从休克中醒来。或者,你的人生一直在等待那一刻,甚至你不知道自己在等待着,但当它击中你时,你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救赎。
它解决生死。
死是宿命,结果都是死,只是怎么死。好比大家都在海里,挣扎是丈量你跟漂浮在若隐若现之处的浮木之间的距离,类似于小剧场的文艺,它让你挣扎,但这挣扎远甚于放弃希望后的僵死,那是主动放弃、死心后任环境处置你的生死。
37
现实是没有额外的安慰的,很多人都是没有靠岸的,也没有岸可以靠。而如小剧场的文艺,可以构成一瞬间的、暂时的慰藉,它是黎明前永无止境的黑暗中让你产生幻觉的一簇烟火。
文艺应该是自由的。在另一个延展的空间里,可以没有边际地谈及任何事情,没有孰优孰劣,没有高尚低贱,没有机构认证,没有条条框框,不受任何指挥和影响,它是没边界的出口,你怎么走,走到哪,都是个人的事情。
它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它应该是自由的。任何的束缚,任何的作茧自缚,都是不自由,一点点的不自由,都会让你再也柔软不起来。
2014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