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NT$
3190.0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84.0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NT$
352.0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NT$
760.0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NT$
653.0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NT$
638.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NT$
1520.0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安东尼阿特金森是研究不平等的领军人物。对不平的研究无人能出其右。他是皮凯蒂的老师,是他引领皮凯蒂进入这一领域。相较于之前有关不平的研究,作者更侧重提出解决办法!
內容簡介:
安东尼阿特金森是当今收入不平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各主要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不平等研究项目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与以往只重点论证不平等的成因和历史趋势而对政策措施着墨甚少的著作不同,本书以英国为例,既说明了导致不平等的原因,尤其是公共政策方面的原因,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5条应对收入不平等的政策建议,并对这些政策建议的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虽然这些建议以英国为背景,但是正如作者一再强调的,这些建议是基于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其他国家来说,根据国情做一些调整也同样可行。
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重在提出问题,而本书旨在提出解决方案。
關於作者:
安东尼阿特金森(Anthony B. Atkinson)
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Nuffield College)研究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曾担任过皇家经济学会、计量经济学会、欧洲经济学会以及国际经济学会主席。曾在英国皇家收入分配委员会、养老金法律审查委员会、社会公平委员会就职。他曾是法国经济分析委员会的成员暨法国总理经济顾问。2001年,因为经济学的贡献被封为爵士。主要著作有:《英国的贫困和社会保障的改革》、《不平等的分配》、《不平等经济学》等。
目錄 :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问诊
第1章
大背景
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
经济学家和收入不平等
初步证据
不平等的维度
谁在分配中处于何种地位?
第2章
以史为鉴
证据来源
不平等曾在什么时候下降过?
战后欧洲的不平等程度降低
21世纪的拉丁美洲
我们现在身处何处?
第3章
不平等经济学
教科书中描绘的全球化和技术
市场力量和社会背景
资本和垄断势力
宏观经济学和人民
初步总结
第二部分行动建议
第4章
技术变革与抗衡力量
技术变革的方向
国家对技术发展的投资
抗衡力量
第5章
未来的就业与工资
不断变化的就业本质
充分就业与保障性就业
道德薪酬政策
第6章
共享资本
财富积累的驱动因素
小储户的真实收益
普享的继承
国家财富和主权财富基金
第7章
累进税
恢复累进所得税
遗产和财产税
全球税和最小公司税
第8章
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的设计
儿童津贴的主要作用
基本收入
社会保险的复兴
我们的全球责任
旨在降低不平等的建议
第三部分能做到吗?
第9章
缩小蛋糕?
福利经济学和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和效率之间的互补性
布丁好不好的证明
小结
第10章
全球化是否会阻碍行动?
福利制度的历史
全球化和对命运的把握
国际合作的空间
小结
第11章
我们能否负担得起?
税收福利模型
对英国的建议及其成本
(部分)建议的影响
小结
前进的方向
內容試閱 :
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
一听到不平等这个词,许多人就会想到实现机会平等。它频频出现在政治演讲、政党宣言和竞选口号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历史源远流长。理查德托尼在他的经典作品《论平等》中指出,所有人都应该能够平等地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继约翰罗默的研究之后,近年来的经济学文献都将经济结果的决定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无法控制的环境,如家庭背景;另一类是个人的努力。在前一个变量,即环境,对最终结果不产生任何影响时,就实现了机会平等。如果某个人学习非常勤奋,通过考试进入医学院,那么他成为医生后拿到的高薪只有一部分(并不一定全部)是来自他的努力。相反,如果他是靠父母的影响力进入医学院(譬如校友的子女可优先录取),那么这就是机会不平等。
机会平等这个概念相当诱人。然而,这是否意味着结果不平等就无关紧要呢?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对那些从关心公平竞争环境出发的人来说,结果不平等仍然意义重大。要想究其原因,我们需要先说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从本质上来说,机会不平等属于事前概念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公平的起点相反,再分配活动关注的多半是事后结果。那些认为结果不平等无关紧要的人或许认为,关心事后结果并无道理可言。他们相信,只要能为人生这场赛跑打造出公平竞争的赛场,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再追究其结果。而在我看来,基于以下三个原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绝大多数人认为,完全忽视发令枪响之后的事情是不可接受的。个体可能会付出巨大努力,但因运气欠佳而未实现好的结果。有些人会是因为出了错,而陷入贫困的泥沼。任何人道的社会都会为他们伸出援手。此外,不少人相信,在提供帮助时不应该深究受助者陷入困境的原因。正如经济学家拉维坎布尔和亚当瓦格斯塔夫指出的那样,对那些排队领救济粥的人进行评估,看他们到底是因为环境不利还是努力不足才沦落到这种地步,然后以此为先决条件发放一点点粥,这在道德上是令人反感的。
因此,导致结果依然重要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即使事前机会平等的确存在,我们也无法忽略那些结局惨淡的个体。
不过,结果的意义远远比这深刻,由此引出了结果不平等至关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我们需要区分竞争性的机会平等和非竞争性的机会平等。非竞争性机会平等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完成自己独立的人生项目。用运动来打个比方,所有人都有机会取得游泳证。与此相对,竞争性机会平等只表明,所有人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赛,但奖金的分配并不平均,如游泳比赛。在这个更典型的例子里,事后奖励并不是按人头均分,由此出现了结果不平等。正是因为奖金分配极不平等,所以我们才下大力气确保比赛的公平性,而且奖金的结构是由社会有意设计的。经济和社会安排决定了比赛的冠军最终得到的是花环还是300万美元(例如,2014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最高奖金就是300万美元)。奖金结构的决定因素正是本书首要关注的问题。
最后,关心结果不平等的第三个原因是,它直接影响了机会不平等这里指的是下一代的机会不平等。今天的事后结果决定了明天的事前赛场:今天结果不平等的受益者可以将自己获得的益处转移到子女身上,使他们在明天拥有不公平的优势。随着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程度日益加深,对于机会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受限的担忧也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家庭背景对于结果的影响既取决于背景和结果之间的关联强度,也取决于不同家庭背景之间的不平等程度。当代人的结果不平等是下一代占据不公平优势的来源。如果我们对明天的机会平等有所担忧,就必须关注今天的结果不平等。
对不平等的工具性担忧和内在担忧
因此,即使对那些将机会平等视为终极目标的人群来说,降低结果不平等也至关重要,它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同样,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价》和凯特皮克特米合著的《精神文明》等影响力颇广的著作也都指出了我们应该关注结果不平等的其他工具性原因。
他们认为由于结果不平等对当今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应该降低其程度。他们认为,不平等状况日益恶化引发了社会凝聚力缺失、犯罪率上升、健康状况不佳、未成年人怀孕、肥胖症和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政治学家则发现,收入不平等同金钱在民主选举中的影响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其特征是意识形态和财富不均共舞。经济学家将导致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的原因归结于不断上升的不平等。拉加德在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第三个里程碑是未来世界的不平等和增长质量。她解释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的研究告诉我们,降低不平等水平会提高宏观经济稳定,使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更强。不平等降低带来的效益有多大?对这个问题可以展开很多辩论。我将在第9章再次探讨不平等和经济表现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们需要降低不平等程度并不仅仅因为它会引发前面所描述的后果,而且有内在原因表明当前的不平等程度过高。这些原因可以纳入更宽泛的正义理论框架里来讨论。那些在100年前撰文探讨这类问题的经济学家很自然地使用功利主义进行思考。他们把每个人的效用水平加总起来计算全社会福利水平,认为过高的不平等水平降低了总效用之和,因为富人的收入额外增加一个收入单位(或更笼统地说,即经济资源)时,带来的福利增量相对较低。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和战后工党财政大臣休道尔顿(Hugh Dalton)描述的那样,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富人的1英镑转移到穷人手中,会减少不平等并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效用。
功利主义受到猛烈的抨击,特别是因为它只关注了个人效用的总和,而且用阿码蒂亚森的话来说,它完全不关注总效用在人们之间的分配,根本不适用于测量或判断不平等。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测量不平等时会采用分配权重,而且生活状况较差的人群权重相对较高。分配权重体现了与再分配有关的社会价值观,是人们担忧不平等的内在根本原因。只是人们对这些权重如何分配各持己见这从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描述的漏桶实验中可见一斑。奥肯提问说,如果道尔不避风险所说的1英镑从富人转移到穷人的过程中有部分漏失了,那么会发生什么。他从给出的答案中推断出,这1英镑的接收者的收入权重相对于捐赠者应该调高多少,才能使这个转移具有合理性。如果一半转移都漏到桶外,那么就应该使接收者的收入权重比捐赠者高出1倍。那些愿意给接收转移支付的穷人调高权重的人会支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进而降低不平等。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所有权重都给了最穷的人这种态度经常被归结到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上面,其实罗尔斯的理论内涵远远超出了这个极端案例所描绘的情况。
主张施惠于最贫困者的罗尔斯式态度可能听起来过于激进。然而主张削减收入所得税的政客的言论,与这个观点其实相去不远。他们认为减税会刺激经济活动,从而增加税收,而这些税收可用来提高最贫困人群的收入。从他们的论述来看,罗尔斯式的目标在本质上与平等主义并没有关系。使最贫困人群的福利最大化,可能导致分配极其不平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柏拉图比罗尔斯更为激进,他认为任何一个人的财富都不应该比最穷的人高出3倍。
这种平等主义的观点认为,不平等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穷人和富人之间存在差距,即使对最穷的人没有什么好处,也可能要采取措施来减少不平等。
罗尔斯的《正义论》在道德哲学家中掀起了关于社会公平本质的广泛辩论。与本书相关性最高的,是罗尔斯从获得初级产品的角度所构建的公平原则。初级产品是指,一个理性的人无论还有其他什么需求,他所应该想要的东西,大体上包括的类别有权利、机会、权力、收入和财富。
正如森所说,这个观点使我们远远超越了功利主义,但是未能考虑(人们)将初级产品转化为美好生活的显著的能力差异。
森建议把我们的关注点从初级产品进阶到能力,从根据人们的表现而可以获得的机会的角度来定义社会公平。可行能力法与罗尔斯法的区别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重点关注了在特定环境里,社会产品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譬如考虑到残疾人的上班成本可能高于体格健全的人。它不仅关心已经实现的结果,而且关心机会的多少。森把这一含义的平等视为个人自由的基本要素,他的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也是基于这个含义。
另外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行能力法拓宽了我们所探讨的社会表现和经济表现的范畴,特别是对25年前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产生了影响(Mahbub ul Haq,该指数参考教育、平均寿命和收入来确定各国发展水平并进行排名)。
对本书而言,可行能力法使我们重新回到人们担忧经济资源不平等的工具性理由上来,同时又是基于一系列连贯的公平原则。
在这个框架下,收入只是许多范畴中的一个,而且应该用环境差异和潜在的机遇来解释收入差异。当然,人们实际获得的经济资源仍然是不公平的主要来源,这也是本书重点关注不平等的经济范畴的原因。
但是,经济学家必须要对不平等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