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NT$
302.0
《
河流之齿
》
售價:NT$
270.0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NT$
406.0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NT$
259.0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NT$
302.0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74.0
|
編輯推薦: |
他卖过菜、种过地,做过银行小职员,是中国文学界的草根传奇!
他远居僻壤边缘之地,却心守故土,拥有一支俊逸出尘之笔,被诸多文学大腕惊为天人!
他是得奖达人,四摘梁实秋散文大奖,斩获台湾几乎全部重要文学奖项,累计20余次!
他是一位被公推为可能与余光中、杨牧、汪曾祺等并列的散文大家!被誉为书、画、诗、文均绝妙的当代奇才!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冯杰语)
我记得童年,睡前姥爷怕我冷,就将被子叠个筒状,点燃豆秸烤一下,就趁机钻到里面。美梦才是一方*好的乡村器皿,映着一泊温暖的童年。(冯杰语)
|
內容簡介: |
《九片之瓦》是冯杰的散文集,包括《九片之瓦》《在纸上飞行》《盐是瞌睡的泪》《纸说,看到红》等经典篇目。在《九片之瓦》中,冯杰细数物的长相、音声、身世,如瓦上生松,在小小的立足点上凝聚了天地的精华。他在纸上走村串乡、出入古今,站在乡村俯瞰城市,于喧嚣中保有一份闲心素情,三两句即醒脑,转个弯就撞见幽默。在他笔下,乡村被人格化,我们也被打回原形:他引领我们与乡村交会,实现精神的归乡。
|
關於作者: |
冯杰,1964年生于河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获过台湾《联合报》散文奖、《中国时报》散文奖、梁实秋散文奖、台北文学奖、宗教文学奖等,两岸出版有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泥花散帖》《一个人的私家菜》《撚字为香》《田园书》《猪身上的一条公路》《马厩的午夜》《野狐禅》《说食画》等。部分散文作品入选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台湾高中语文试卷。
|
目錄:
|
一把碎银
九片之瓦
器皿记
读手记
癸巳记
水做的一条绳
在纸上飞行
树知道自己的一天
驿马(拟古)
蟋蟀手记
草志(三题)
乡村黑白
兔子的故事
画龙话龙俺都不点睛
乌鸦口语词典
盐是瞌睡的泪
看我姥姥在乡村淋醋
惘然录
素色土布织就的民谣
另类河流
葵花葵花与鬼
两个人的铁铺
关于驴的一些家什
月光转身而去
离星子三尺高的地方
虱说新语
麦田守望者
散帖(二题)
脸谱
乡村屠宰场
乡村晚自习手艺
刺猬皮之歌
会大于集记录一种景象
一张1975 年的报表
豆腐万岁
讲土语的酒
红薯的人道主义
纸说,看到红
草木恪守神约
|
內容試閱:
|
冯杰的散文(序)
孙 荪
冯杰在文坛上一直是和诗连在一起的。十多年来,青年诗人冯杰已经是个越来越响亮的名字了。他因为诗,得了省政府的表彰和一些重要奖项,诗集出版于海峡两岸。
后来,他有了小说。现在又有了这么多散文。和已有的诗文相比,他的散文是对北中国的中原乡村纯粹个性化的、我的解读。
在冯杰这里,这是北中国,或者叫北中原,极其广大、广阔、广袤;可又很具体、很小,是一方可用目光丈量的田野,一个可以拥抱在怀的村庄,一样可托于掌中的物事。
冯杰熟悉它,熟悉到如数家珍,说道起来它,左右逢源,驾轻就熟。这是冯杰的优势。俗云熟能生巧,巧能生花。但这不是定式,只是说能,一种可能性。要使能成为事实,把优势发挥出来,还必须找到或者说练就某种方式。
从冯杰的文章可以感觉到汉大赋的思维和架构特征的影响,尽管他的文章不是走汉赋尤其大赋一路。我是说他掌握对象的方式。
对熟悉的东西,他把它们从地平面上收拢以后,挂起来晾晒,然后去仔细分析。由单个连类而及林林总总,自阳面阴面抵达方方面面,从蛛丝马迹中寻绎其来龙去脉,在事物的类别和差别比较中展示其特征。
于是,乡村的瓦成了大文章,草的俗名成了大文章,野菜的学名和乳名成了大文章,虫成了大文章,鸟的转换借代成了大文章,玉米的纲目成了大文章,马、驴、蟋蟀都成了长长的妙文,由北中原特有的词汇和方言延伸出系列式五彩缤纷的美文表面上单调、沉静的乡村显出内在的丰富、活跃。
在很多人写过的北中原面前,冯杰的渊博,冯杰的细微,尤其他有些奇特的见解,好像并不与谁重复,却时有心眼多人一窍目光胜人一筹的地方。
这是一位长期入乎其内又不断出乎其外的人对故乡的解读。
我注意到,冯杰不止一次以散帖做文章题目。
这是借用书法上的一个用语。其意约等于诗歌的无题,又如在任一篇散文上题曰散文几题。但冯杰之意显然比这要深。
冯杰有一篇文章写他看见五代时书法家杨凝式的手札《韭花帖》,如醉如痴,感到帖上好像下起了五代十国的古典细雨,韭花开得如此爽朗,字里行间透出绿意,字们一个个新鲜可口到能吃。冯杰爱好书法到了这种不可救药的地步,又尤其偏爱书法中的小品册页如《韭花帖》之类,所以以之比他心目中的散文。
作者是有才情的,虽未到才华横溢,但时有漫出堤岸的情况。可能因乎此,形式要求比较谨严的诗就可能有放不进或者放不下他内心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情况。于是,他诗之外,又诉之于散文,而且情有独钟于散文中被他称之为散帖的特别自由的一种。
于是,他的散文中的思绪常如他家乡河边飘荡飞扬的柳丝,文章结构则似作者家乡五月挂满枝杈的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这类散帖式的集束式妙文把感性和学识,加以整理、梳理,与想象、联想、延伸、引申相连接、相融会、相比拼,把古与今、中与外、俗与雅、乡与城、他与我,组接而成出乎意料的蒙太奇,见解感悟则像夏日雨后的新鲜蘑菇,出没于其间。
我想起有人评论草书的话:晋人之妙,法度端严,中萧散为胜耳。又想起鲁迅说汉末魏初文风清峻、通脱的话。冯杰的散文有魏晋风乎?总之,是多少得了散文之要旨的。
读冯杰的文章,我还发现一点有趣,这就是一种优越感。
有一篇文章敞开了这样一个秘密:有人问冯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诗人,他这样回答:一个人的童年在乡村度过,长大后走到繁华的城市,然后回忆,这种回忆与怀念的过程,就是一个诗人的过程。哪怕你不写一行具体的诗,你也是诗人。
这回答的正确与否姑且悬置。可贵的,是回答者作为一个作家在心理上精神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的深厚而又可靠的根基在于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学资源价值的认识。北中原乡村,作为文学资源,冯杰可以说是自豪的拥有者和自觉的使用者。像乡村夜晚无边无际的月光一样,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任意拥有随便取用。
这不光指他在文章中的知识和智慧:那种不掉书袋却纷至沓来,反常越轨的小幽默、小俏皮、小卖弄,奇文妙语矢口而至。其所以能够这样,多半来自诗歌写作的语言磨炼,也来自解除束缚后的松弛和随便,更来自作者对表现对象的熟稔而产生的自信。这后一点尤其重要。
这位以局外的乡下人为荣的诗人,能够悠然自得地体味看似平庸的乡村生活,站在乡村而从容地俯瞰社会尤其是城市,在喧嚣浮躁的世声中保有一份闲心素情。正是这种心情让他能够有深度地和感觉记忆中的乡村相交会。乡村被人格化了,不只是泛化的父母之邦,而就是姥姥、母亲、妻子、情人。进而,作为文学作者心目中的乡村,被大自然所置换。作家以接近至纯的状态,审视由自然创造的乡村的自然。这样,他诉说的既是自家的光荣也是自然的美妙。为此,他常能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
在冯杰的文学活动中,散文还是诗余的地位,只是偶或为之,从文体的意义上,还在试验。虽然中国农民有会推磨就会推碾之类关于触类旁通的格言,但一种文体由生到熟,到卓尔不群,除了才情和感性,不能不赖于磨炼和体味中的不断创造。自然,随着人生历练的展开,他的人文视野也将拓展。我是感觉到了冯杰的文学潜力的。我对我的预期很有信心。
于一心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