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NT$
173.0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NT$
694.0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NT$
759.0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NT$
602.0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NT$
301.0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NT$
347.0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NT$
281.0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NT$
1989.0
編輯推薦:
★精装插图本!内附多幅精美彩色插图!再现四座城市生长、兴盛、变革、发展的轨迹!
★一本书带你读懂四座城市的三百年历史!
★美国华盛顿邮报年度畅销书!Booklist、科克斯书评、亚马逊书评等权威媒体重点推荐!《纽约客》《哈泼斯周刊》《西雅图时报》竞相称赞!
內容簡介: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1697年,爱上阿姆斯特丹的彼得大帝乔装打扮,在荷兰造船厂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的木匠,考察完这座运河之城后,他在靠近北极圈的冰冷沼泽地建造了它的复制品圣彼得堡。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休林赛化名胡夏米,在封闭且古老的帝国内部 发现了世上最具潜力的贸易港口上海。
1844年,巴特尔弗里尔爵士梦想着将印度沿岸的七座小岛建为大英帝国统治下最伟大、印度第一的城市孟买。
1981年,穆罕默德酋长笃信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是谁,在沙漠的一片荒芜中建起了如今包罗万象的城市迪拜
◎每一座城市都凝结着一个时代的野心
这四座城市虽然处在不同的国度,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身处东方却面向西方的门户城市;建造者们都怀着无比巨大的野心和愿景;它们的城市空间、文化都铭刻着鲜明的西方烙印,像是从古老的过去一下跃进了现代化的未来;如今它们面临着发展中的阵痛:城乡壁垒、财富分化、资源紧缺
作者创造性地捕捉到了这四座城市共同的精神特质,穿插叙述了三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史,揭示了一砖一石背后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
◎每一座城市都孕育着梦想与希望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每天约有20万人挥别故乡,涌入城市。怀抱美好梦想的新移民们却经常陷入两难:回不去的故乡和周围碎片化的西式城市景观让他们迷失,有形或无形的壁垒又让他们难以留下。一座能保障大多数人福祉的未来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作者试图告诉人们:未来城市的蓝图,理应由城市中的人民来描绘。
關於作者:
【美】丹尼尔布鲁克(Daniel Brook),作家、记者。《The Trap: Selling Out to Stay Afloat in Winner-Take-All America》一书作者,《Harpers》《the Nation》《Foreign Policy》《Slate》等杂志撰稿人。丹尼尔出生于纽约,目前居于新奥尔良。
目錄 :
Ⅶ 作者注
001前 言二十一世纪:导向
011第一章新阿姆斯特丹:圣彼得堡,17031825
041第二章上海跑马总会:上海,18421911
069第三章印度第一城市:孟买,18571896
097第四章喋血之城:圣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18251934
127第五章大世界游乐场:上海,19111937
153第六章在进步脚下的城市:孟买,18961947
175第七章关上三扇窗户,打开第四扇窗户
207第八章从经济改革到彼得格勒:列宁格勒,1985年 圣彼得堡,至今
227第九章龙头:上海,1979年至今
245第十章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孟买,1991年至今
265第十一章迪拜股份公司,荣耀呈现全球化城市:迪拜,1981年至今
289结 论乌托邦一瞥
295尾 声从西方的窗口到世界的窗口
301致 谢
304文献与索引
325文献目录信息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新阿姆斯特丹:圣彼得堡,17031825
1679年,彼得大帝微服出巡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这座大都市充满多元文化的色彩,交织的运河潺潺流淌着,松软潮湿的土地上遍布小巧的红砖瓦房,它还是全球贸易系统的集散地。这座城市极具魅力它由500座桥梁连接的70多座岛屿组成不过,它的城市结构不仅仅是为了审美。这座城市还肩负着保卫荷兰作为海上霸主的财富和独立的重任。早在17世纪早期的时候,荷兰已经颇具先见之明地开凿了3条运河,船只能够直接行驶到商人们的仓库门口,大大缩短了装卸货物的时间。彼得大帝来到阿姆斯特丹时,土地面积不大的荷兰已经在海军规模上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拥有的商船数量远超其他国家的数量总和。阿姆斯特丹港拥有不计其数的木船,船上的桅杆高耸入云,远看像是从海面上生长起来的茂密森林,骄傲地宣告着从阿姆斯特丹肥沃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巨额财富。
当彼得大帝步行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他开始垂涎这座繁荣富饶的荷兰城市,甚至想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阿姆斯特丹。作为俄国的最高统治者,彼得大帝无疑坐拥无尽的权力和财富,不管他想要什么,最终总能实现心愿。返回俄国之后,他立刻决定筹建新的国都。
按照某位当代建筑历史学家的说法,建造圣彼得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命令。还有人说,彼得大帝决定建造城市就如同决定午餐吃什么一样简单。当地的民间传说认为,整座城市是从天而降、坐落在涅瓦河畔的神迹。事实上,年轻的沙皇本人曾经发誓说:如果上帝愿意让我活得更久一些圣彼得堡将成为另一个阿姆斯特丹。
彼得大帝直到20多岁才来到阿姆斯特丹,但是他对欧洲文化的向往早已萌芽。向他打开第一扇窗户的是莫斯科的德国人聚居区,在彼得大帝出生的那个极度排外、崇尚神权政治的俄国,都城中的所有外国人都被迫聚居于此,但是他们的生活颇为富足。对于俄国人而言,德国人是指称一切外国人的说法;俄语用Nemets来指称德国人,而这个词语实际源自mute后者是指不会说当地语言而保持沉默者。德国区(The German Quarter)是一座西欧风格的小岛,距离彼得大帝所居住的克里姆林宫仅有3英里远。3000名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和荷兰居民带来了他们本国引以为豪的时尚理念和建筑风格。在当时的莫斯科,四处都是随意歪斜的小巷,住宅通常都是粗制滥造的产物,马厩和厨房直接面向街道,使得这座都城散发出一种杂草丛生的乡村气息。对比之下,德国区的林荫道显得相当宽敞有序,两三层的砖瓦建筑围绕着庭院喷泉,布置得很规整。为了保持与祖国的联系,这里的居民还持续引进欧洲各国的各种报纸和书刊,使他们得以了解故土的新闻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然而,在17世纪的莫斯科居然只有不到10种世俗书刊,甚至没有一份本国的报纸。年轻的彼得大帝经常光顾当地的酒馆,与外国人畅谈至深夜,学习从他们的视角看待俄国以及俄国所缺失的种种。很快,他决定聘请外国专家,以弥补本国薄弱的西方科技水平。1691年,他从荷兰著名的赞丹市邀请20名技艺精湛的造船工人,并安排他们供职于他在莫斯科郊外建立的造船工厂。
最终,造访德国区已不再能满足彼得大帝对于西方的好奇心。他想要亲眼看到欧洲的真实样貌。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沙皇选择踏足他国领土的合法原因只有一个:在战争中屠杀外国人。在俄国的整部历史当中,只有一位王子曾以和平的方式前往西方,而这件事情要追溯到遥远的1075年。1696年12月6日,彼得大帝宣布自己即将前往西方国家,聚集起来的俄国贵族们被这个消息吓得魂不附体。不过,彼得大帝巧妙地宣称,他需要前往欧洲以掌握他们的先进技术,这将有助于他最终征服欧洲。彼得大帝后来总结说:我们需要欧洲在未来的几十年间继续存在,然后就要轮到我们去收拾他们了。为了窃取欧洲的科学技术,他决定不以彼得一世和俄国沙皇的名义前往欧洲,而是乔装成一个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俄国木匠,他出访的目的是要精进自己的木工技巧。为了圆满完成这项长达18个月的伟大的出访任务,彼得大帝带上了沙皇本人签发的介绍信,以防必要时返回莫斯科。在250名顾问组成的随行人员面前彼得明确表示,如果有人暴露他的真实身份,必定当场让他身首异处。这位沙皇甚至伪造印章以证实自己并非皇室成员,印章上面刻有一名造船工匠被工具围绕的图案,伴以铭文:我的身份是一名学徒,我需要老师的指点。
彼得大帝迫切希望看到荷兰的真实情景,这座仅有两百万人口的小国是欧洲最富有且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世界上的所有财富法国的美酒、挪威的木材、印度的香料都要经由荷兰的港口和贸易中心,而荷兰人则借此攫取大笔的财富。荷兰人最早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笔财富不流向制造者,而是流向经纪人和贸易者。因此,就在其邻国不断制造商品的时候,荷兰人轻而易举地谋取了大笔财富。
抵达荷兰后,彼得很快结交了一名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有合作关系的商人朋友,并且得到了在该公司造船厂实习4个月的机会。由政府特许成立的荷兰东印度股份公司不仅是一家单纯的贸易公司,它有着征服全球的骇人气势。这家公司被授予荷兰与亚洲的专有贸易权,他们的势力远不止于进口和出口商品;它还能建立殖民地、交涉订约、制造货币、征收赋税,甚至发动战争。
这家公司权力的终极来源在于其掌握的技术大批船只铸就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流动城市,它成型于荷兰,但是其影响力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在受训的造船厂里,彼得就像真正的造船学徒一样不断学习,最终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这位拥有世界六分之一土地的统治者就住在狭促简陋的木头房子里,每天清晨自己铺床叠被,制作简单的早餐,等到日出后满怀欣喜地拿着斧头和刨子去工厂报到。他的穿着也和荷兰木匠一样:一顶圆锥形的毡帽、宽松的及膝短裤以及无领红夹克。在实习期将满的时候,彼得的督导发给他一张资质证书,上面写着在建造百尺护卫舰彼得和保罗号的整个过程中,彼得无疑展示出了一名优秀而技艺精湛的木匠所具备的特质。此外,彼得在我的指导下对造船工程进行了详尽透彻的研究并绘制了设计草图,我认为他的表现足以证明他能够胜任这项技艺。
尽管造船厂的工作相当繁重,彼得仍被周围城市的面貌所吸引,他时常在不同街区闲逛。在这座城市绿树成荫的街道和运河两边,阿姆斯特丹的专业人士阶层就住在高耸而优雅的住宅里面,他们在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供服务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内身居要职。以宽容著称于世的阿姆斯特丹,接纳的不仅有才华出众的西班牙犹太人,还有在故土饱受迫害的法国新教徒们。这座城市中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受过教育的多元居民们掌控着社会的运行,整个城市的运作模式更偏向于共和制,而不是君主制。
然而,真正吸引彼得的并非荷兰的民主制度,而是那里先进的科学技术。某一天,隐姓埋名的沙皇正在研究打印技术,他在观察活字印刷机后,命令随行人员携带一台机器返回俄国。还有一次,他去聆听关于人体解剖的演说,观察荷兰医生解剖人体,详述为全身输送血液的动脉和静脉系统。他在代尔夫特拜访了安东冯列文虎克,并且见识了他的突破性发明显微镜。透过精心设计的高科技镜片,列文虎克仔细研究了自己的精子,将科学的理性运用到看似神圣又神秘的人类生殖问题。
彼得向来具备工程师、发明家以及逻辑思维者的特质。不过,在荷兰他开始把人类视为机器。正如机器一样,人类由一系列复杂但最终归于理性的系统组成,例如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正如任何的机器内部,更换输入信息会改变最终的输出结果。他对自己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将象征王权的权杖换成短斧,将金色的长袍换成及膝短裤,他完成了从俄国沙皇到荷兰工匠的转变。尽管在最初这只是一种策略和伪装,但是数月供职于造船厂的某些瞬间里,毡帽和红马甲不再是简单的服装,而是成为他的一部分。最终,他真的成为了一名木匠。他甚至获得证明木匠资格的资质证书。
在遍访阿姆斯特丹的旅途中,彼得还意识到:如同我们穿衣打扮所遵循的时尚原则,我们设计的城市结构建筑也在塑造着当地的人们。他们作为输入的一部分也是能够被改变的。因此,阿姆斯特丹也算是创造现代人的加工厂。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走在拥挤的街道上,航行在运河中,与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且抱持不同信仰的人群交往,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变得更国际化、更精通先进科技且更加现代化。就像是设计精良的锯木厂能将粗糙的木材打造成规整可用的木料,经过精心规划的城市同样能将粗野的民众塑造成文明的公民。如果说人类社会是一种理性的系统,那么社会变迁就是一个工程学问题。
仅仅引入西方科技和专家正如他在莫斯科造船厂所做的那样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与之相反,彼得决定筹建现代化的锻造厂:效仿阿姆斯特丹,为俄国建造一座新都城,他还要强迫自己的子民效仿西方人的穿着和举止。彼得不仅要引进西方的科技,还要全盘引进西方的一切事物。
彼得本人则要审慎地挑选即将引进的具体方面。他认为,荷兰的共和制度的某些传统并不适合俄国的国情。彼得原本想要处决两名违抗旨意的手下,但是他的荷兰朋友告诉这位年轻的沙皇,在荷兰共和国的法治下,只有法院才能发布处决令。作为友善的客人,沙皇决定赦免手下,不过他还是震惊于此处对于他的神圣王权的限制。几周后,在他造访伦敦时,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得知彼得的真实身份,于是邀请他前往观看英国议会的整个流程。彼得坐在大厅里,看着英国国王应对众位议员提出的无礼问题1688年,威廉三世在经过光荣革命后登上帝位,还签署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彼得大帝对身边的随从说,他认为臣下直言敢谏是好事,但是王权因此受限是他绝对不能容许的。他发誓说,这种事情绝不会发生在俄国的土地上。
然而,俄国沙皇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事即便是改变自己国家的地理面貌。彼得大帝总结在荷兰的亲身经历时说,荷兰的现代化在于它丰富而有利于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海洋资源。相较而言,俄国的落后在于其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四周都为陆地所包围。如果说地理环境是关键因素,那么国王只需下令改变俄国的地理面貌。为使自己的国土与海洋相连,彼得大帝策划组建一支现代化的武装力量,攻打位于涅瓦河三角洲地区的西向港口。而已经居住在那里的瑞典人必须迁走。
彼得大帝在1698年返回莫斯科,随后着手计划建立俄国的新国都,但是他尚未决定建都的具体地址。尽管俄国没有港口,但是这并未阻碍他的准备工作。他可以立即着手计划,让自己的子民看起来像是西方人。在返回莫斯科的第一天,彼得大帝将众大臣召集到宫殿里,亲自替贵族们刮去胡子,以跟上欧洲的最新风尚。彼得大帝随后命令理发师前往莫斯科的各个出入口。此后,所有抵达都城的男性游客都要被强制性地刮去胡子,然后才能进入这座城市。
刮胡子只是开始。在彼得大帝回国后的第一场国宴中,这位沙皇拿着剪刀出现,逐一为贵族们剪掉华袍上的长袖。他给出的解释就是:这些东西只会阻碍你们的行动。假设你们不小心打破玻璃杯,长袖可能会不小心将玻璃碎渣带到调味料里面。不过,鉴于俄国贵族们在正式宴席上的粗鲁表现,彼得大帝的改革远不止于剪掉他们的长袖这么简单;不实用的长袖就是俄国骄奢的贵族生活的象征。俄国需要实干型的领袖人物,就像彼得大帝在荷兰造船厂表现出来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