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編輯推薦: |
◆200位银行家起底真实、惊悚、不为人知的金融黑幕,骇人听闻,令人震撼。
◆真实的金融黑幕,比小说更惊悚。
◆现实版《华尔街之狼》,英国伦敦金融城每天都在上演的真实生死剧。
◆荣获著名NS Publieksprijs图书*奖。
◆一本深度揭露金融圈黑幕的*畅销书,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被誉为是继《说谎者的扑克牌》之后有关金融业的书籍中*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
◆欧洲金牌记者乔里斯卢因迪克历尽艰辛,深度采访了这些银行家,鉴于这些内部人提供的信息过于惊人,作者要求受访者在采访记录上签名确认所有内容的真实性。
◆书中曝光出的真相令人震惊,高高在上的金融业背后,有数不清的黑幕。对内部人,金融业所展现的是冷酷无情的录用-裁员制度、金钱至上的行事原则、人各为己的企业文化,以及对各种规则的蔑视,这直接导致从业人者的人性在与行业现状和金钱的缠斗中逐渐泯灭,那些离开金融圈的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祝贺你又回到了正常人的世界。
◆处于社会核心行业地位的金融业,对每个人的影响毋庸置疑,这就使金融业本身需要严密的监管,然而,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使众多监管者和评级机构成为帮凶
|
內容簡介: |
《胡作非为》200位银行家起底真实、惊悚、不为人知的金融黑幕。
《胡作非为》所有你不敢想的,他们正在做;所有你不敢做的,他们正在对你做。
《胡作非为》一部现实版《华尔街之狼》,内容真实,令人震撼,荣获欧洲NS Publieksprijs奖。
储蓄、投资、贷款、理财金融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然而,金融圈的真相却令我们毛骨悚然:所有你不敢想的,他们正在做;所有你不敢做的,他们正在对你做
你的每一分存在银行的钱,每一分投资于资本市场的钱,甚至每一分攥在手里的钱,都像你想象的那么安全吗?
那些看似毫无新意的独角兽公司,为何估值几十亿?
是谁导致金融危机?由谁埋单?下一场金融危机与我们何干?
金融行业如此高高在上、神秘又令人向往,金融从业者更是令人艳羡的高智商、高收入阶层的典型代表,然而,我们眼中的金融世界真的像它所展现的那么炫目吗?银行家是否真的值得人们信任?
真相,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凶险
全球经济,正在被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数年间,欧洲金牌记者乔里斯卢因迪克暗访了200位就职于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从业者,这些受访者冒着一旦暴露就会被解职或起诉的危险,为卢因迪克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揭露了金融圈令人毛骨悚然的黑幕:
受行业恐惧氛围恐吓和潜规则影响的圈内人,游走于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以对抗金融行业本身的冷酷无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性已经发生了可怕的变化;普通大众和投资者在银行家眼中不是提供服务的对象,而是可以随意宰割的傻瓜
;银行家们信奉金钱至上,指望他们来实现金融行业的安全性无异于天方夜谭;金融危机的余波尚在,然而没有一位金融圈人士愿意为此承担任何责任;事实上,自上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业没有任何改变,下一次危机随时都可能到来;更令人恐慌的是,诸多评级机构甚至知名的政客都已经沦为仰金融业鼻息生存的附庸
居于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核心地位的金融行业已经成为一颗定时炸弹,每一个人都随时可能被它炸得粉身碎骨,让我们看看金融圈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惊人黑幕吧!
|
關於作者: |
乔里斯卢因迪克JorisLuyendijk,畅销书作者,欧洲金牌记者,所著超级畅销书《像我们一样的人:曲解中东》在荷兰畅销25万册,并在16个国家出版。
2011年,卢因迪克受《卫报》邀请对金融行业开展独立秘密调查,同步开通以人类学视角看世界金融官方博客,引起全球轰动。200多位银行家冒着被解职或起诉的风险,向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揭开了金融世界骇人听闻的真相。
随着博客惊人的浏览量,以及《胡作非为》一书各个国家版本的发行,卢因迪克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各国主流媒体纷纷对其进行采访报道,卢因迪克也因此受邀在各国发表演讲。
《胡作非为》自2015年在欧洲上市,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版权销往多个国家,作者因此获得著名的NSPublieksprijs奖。
|
目錄:
|
1 沉默之墙 1
2 金融脉动和金融危机 27
3 入乡随俗 41
4 别人的钱 63
5 午夜凶铃 79
6 人各为己 99
7 雾都剪影 117
8 好饭真的不怕晚吗 143
9 胡言乱语 165
10 宇宙主宰 191
11 泡沫人生 209
12 谁也无法成为命运的先知 227
13 空无一人的驾驶舱 249
研究方法概述 263
致谢 267
|
內容試閱:
|
消息传得真是太快了,一阵恐慌冲击着整个交易室。而当电话铃响起的时候,人们马上就可以猜到一二。我们会用最无辜和最平和的语调说:嘿,你一会儿是否可以尽快来一下20层?但当事人比我们更清楚要发生的一切。你永远也不会希望接到人力资源部门无端打来的电话。最经常的情况是,每当我们打去电话,那些银行家们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我们需要私人化地传达信息,因此只要我们无法按程序完成这些,他们也就不必承担官方的裁员风险。所以当事人总是会从自己的办公桌前消失,甚至不接电话。当他们把电话的听筒拿起,他们的脸上就会流露出无比惶恐的表情。一些人在接到电话后就必须马上打包自己的随身物品。他们会痛哭流涕,大声叫嚷,或者看上去完全像疯了一样。在与我们进行面谈后,通常情况下,5分钟之内他们就会被公司保安请出大厦。至于那些有机会接触到敏感资料的银行家,他们将被严格禁止再碰自己的办公桌和手机。我们就曾经抓到一些试图往U盘里拷贝文件和向私人邮箱中发东西的人。他们现在竟敢这样对我,这是很多人在离开的时候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只不过这么做可不明智,毕竟不经意间它有损你的身份。往好处想想吧,说不定你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那是一个出奇暖和的秋日夜晚,很适合到外面坐一坐。在仔细端详了一下酒水单后,这名员工关系经理点了一杯上普瓦图长相思(Haut- Poitou Sauvignon Blanc)。她将近30岁,在一家银行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她告诉我,在第20层楼进行面谈的最初的那5分钟里,很多人都拒绝和她握手,或者有意避开她的视线。相比于把气撒在和自己多年来一直共事的经理身上,拿你不认识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出气可要容易得多。当事人的经理经常也会出来打抱不平,把所有的事情都归咎于人力资源部门。
她承认,几乎每天组织一场像这样针对单一员工的裁员会议会让你有一点泯灭人性,但是大范围的裁员会更让你头痛。她所在的银行是一家全球性金融机构,而任何一个地方的裁员结果都必须在24小时内公示。在那些日子里,她每天可能要开15场会议,电话会从早上7点一直响到晚上10点。你虽然坐在那里,但是脑子里总是在试图盘算着下一个人员的情绪反应,他们中的某些人会非常激动。对于手持工作签证的外国人,他们必须要自被解聘之日起30日内离开英国。想象一下,这些人也有自己的朋友、恋人有些人还会基于自己对过年时奖金的预期提前消费。但现在他们什么也得不到。解聘总是发生在秋季左右的原因之一就是你不需要再为这些人支付奖金了,而奖金池对于留下来的人来说则会变得更大。
这些内容无疑算得上是银行中不为人所知的事情,就像人力资源部经理在她的邮件中所写的那样,金融城的大门距离你只有5分钟的行程。
在此之前的所有采访中,没有任何一个银行家会和我谈论行业中的这类问题。但是当我意识到并开始有意询问之后,我才发现几乎每一个受访者都有各自的恐怖故事。你接到了同事的电话,嘿,你能帮我拿一下我的外套和背包吗?这时,她已经被拦在了安检通道的外面;你刚刚吃完午饭回到办公室,突然发现旁边的办公桌上已经空空如也;你本以为你的某位同事正在度假,结果却看到一位新同事坐到了她的座位上;这一刻你们还在一起实施项目,而下一刻你们却会彼此拥抱,说上一句好吧,再见,因为保安正准备把他请出大厦;会上,你建议纳塔利(Natalie)再进行一下别的测试,而你的领导摇了摇头说纳塔利今后不会再在这里了,于是你知道纳塔利已经被解雇了;还有更糟的,早上,你照常刷着你的门禁卡,但只听到哔哔的声音,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禁止进入办公场所了,你跑去向前台接待人员反映情况,她们朝电脑屏幕上扫了一眼,
随后却告诉你:请你先在那边坐一下,一会儿会有人来接你。
受访者们会给这种突然解职冠以这样的词汇:处决。类似的还有很多。每年,像高盛和摩根大通这些大名鼎鼎的顶级投行都会炒掉那些表现最差的员工无论他们为公司创造了多少收益。这被称为精简
(cull),同样的说法我们会用在销毁疯牛或者农民有意减少牧场内獾的数量的时候。嗯,是的,我们在精简,受访者会这样回答,或者说:遇上精简一位年轻的经纪人向我解释了其所在银行调整内部等级制度的方式。每过6个月,人们就要对其同事的表现进行评定,即所谓的360度考评(360-degree reviews),考评的结果会从表现优异达标一直到最令人难堪的不达标。他意识到,这类制度使办公室政治变得非常重要。你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向那些真正的高级人员问好。团队成员虽然合作,但也会为在测评中得到更高的级别而竞争。正如你所想象的那样,朋友会给朋友更好的评价。100个人里只有3个人可能获得表现优异的考评结果,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清楚排在最后那百分之几的人将被剔除。
我听到的这类故事越多,就会对在投资银行中工作着的人们有着更深的同情。但是相比于内心恐惧与其衍生物以及指责文化,职业保障的缺乏更是投行行业内广泛存在的问题。
如果你能出去5分钟看看外面的世界,你的眼界也就有5分钟。这就是零职业保障的本质。忠诚不是绝对的,而持续存在的是变化。你不可能永远指望一个人,最好的人才被挖走只是个时间问题,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悬在每一个人的头顶:裁员潮、处决和精简每年都可能到来。和你相伴的是丛林法则,而不是无法可依。在这样的环境中,期望内部控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又有多少理性可言呢?
我把这些告诉了一位刚刚得知自己将失去12名团队成员的合规官。他一再要求我不要透露任何有关他的细节,甚至包括他大概的年龄。听上去耳熟吗?他点了点头,同时补充道,深深的焦虑迫使每个人保持孤立,我的经理不希望我和他的上级有什么接触和联系,因为他从不想让他的上级有其他的信息来源。信息传送渠道完全是被他垄断的。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真正手握权力的独立的人的集合,他们中的每一个都管理着他们自己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经常会谈到我的世界,或者将某家银行称为我的组织。你并不是在为银行工作,你只是在为某些人工作,而他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认为,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银行在接受新制度或规则的时候总是不能够一步到位。每个人都只会将其中的一部分实施于自己的世界。这也就是当雄心勃勃的管理者上任之时裁员潮如此频繁的原因。首先,你要向人们证实一个更高的目标:我能够实现这些,我可以为此狠得下心削减成本;其次,你可以聘请到新的雇员,而他们则会感激你的知人善用。如此一来,你就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