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茶经》是*为重要的茶学古籍,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调,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关注*多的茶书,然而对这部茶书的解读却远未穷尽。通过还原当时的工艺,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茶经》中的很多描述。而借助易学、儒学、仙学、中医、丹道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茶经》中隐藏的秘密
本书原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僵死的传统外壳,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古人曾体验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们似乎如此陌生,乃至不敢相信她的存在;但却暗入心髓、与我们血脉相连。其深刻的内涵与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完全值得我们付诸实践,哪怕作为我这样一个浅尝者,也十分确认这一点。
★《茶经》位居世界三大茶书之首,是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之作,凡学茶者必读此书;
★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其作品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极大;
★本书汇集100多幅珍贵而精美的唐代茶器图片
|
內容簡介: |
《茶经》是最为重要的茶学古籍,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调,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关注最多的茶书,然而对这部茶书的解读却远未穷尽。通过还原当时的工艺,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茶经》中的很多描述。而借助易学、儒学、仙学、中医、丹道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茶经》中隐藏的秘密
本书原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僵死的传统外壳,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古人曾体验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们似乎如此陌生,乃至不敢相信她的存在;但却暗入心髓、与我们血脉相连。其深刻的内涵与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完全值得我们付诸实践,哪怕作为我这样一个浅尝者,也十分确认这一点。
|
關於作者: |
陆羽,一介草根,却成为千古茶圣;风华年少,却著述千古茶经;江湖野人,却被请去编撰浩繁字典,陆羽身上有太多的谜团。易被我们忽略的是他的多方面深厚的国学修养与实践,这些是普通儒家学者所不具备的,而恰恰是这些特质,将引领我们进入《茶经》背后精彩的世界。
日月洲,又名明洲,文化学者、茶人,著有佛教文化随笔《佛国行》、《向西,灵魂跟着脚步》等,整理并校注香学典籍《香乘》。创立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致力于传统智慧在当下的生活化。
|
目錄:
|
《茶经》的秘密(一):风生水起
《茶经》的秘密(二):性命相关
陆羽:从笑话到神话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茶史第一公案:评选优秀茶妈妈
陆羽邢不如越的背后
诗人、女明星和一片树叶的故事
|
內容試閱:
|
找寻失落的幸福新版《茶经》序言
谈到茶文化,近年来最为核心的一个话题便是:中国有没有茶道?
理清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很多人质疑茶道也好,推广茶道也好,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点在哪里。
作为近年来茶道传播的主要线索,日本、台湾一系的路径影响甚大。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仪式感的隔膜,再加上商业社会时风浇薄,这个茶道让很多爱茶人产生了不适。这种不适需要有个表达的通道。
于是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也不必有茶道。有人认为中国的茶道就是舒服二字。也有人试图通过科学来解构茶道。还有人通过历史的梳理证明,明清乃至民国,那些文人雅士其实完全不知茶道为何物?既然如此,何来茶道的传统呢?
这些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不过和很多热衷推广茶道的贤能人士一样,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喝茶需要头上安头,搞一个茶道出来呢?
要理清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去现代商业的烟雾;放下学术概念的架构;也不必囿于近代的历史传统两个字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们何必抓住最令人沮丧的那个?
我们唯一需要的是回到古人的情境之中,体会他们曾体会过的幸福感。看看这种幸福感,是否值得我们去探寻,去实践,仅此而已。
如果我们需要把探寻与实践这种幸福感的过程用一个名词来总结,无需新创词汇,我们可以称之为茶道。
这些年喝茶的体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幸福,从这一平方尺开始》。我不知和茶道有什么关系,但是确实有多个万缘放下的瞬间,我相信是和古人相通的:我能明白陆羽用竹?搅拌沸汤投入茶末时的欣喜,能体会蔡襄凝神观察茗花时的惊艳。这种心情的相通,是所谓传统延续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些,所谓茶道也索然无趣。
而我们顺着这条路,再前行一步,就会明白,所谓的修行,也正是引入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乃至获得全然的自由。仅仅感官片刻的舒服,并未能给我们幸福的深度与力度,而茶道的修养,让我们得窥天地堂奥;逞论证悟,仅是过程中内在的巨大喜悦与生命品质的提升,也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人生境界。
从这个角度,便有了重新梳理古籍的想法,看看这里面是否有被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在历代茶书中,无疑《茶经》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开创性的一部茶学古籍。我的梳理也自然从《茶经》开始。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当我真正烤炙茶饼,看着缕缕茶烟生起,我才明白倪倪并非是形容茶饼软嫩,而是茶梗芽受热膨胀的真实写照。而令人费解的白红之色并非是茶碗衬托茶汤的颜色,而是依唐时制法,茶色的一个自然变化,于是上下文之意豁然开朗。而如漆科珠,恰是字面意思,给小颗珠子髹漆,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引申。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对于现代人来说,《易经》只是空泛玄学,而在陆羽那里,这些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至于中医、丹道、方术的种种观念,对于我们来说更是奇思妙想,对于古人来说却可能是通识。
于是我们在陆羽的鼎的设置与铭文上,在鍑的形制设计上,在他的俭与广的描述中,发现了更多的秘密。不仅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理念、陆羽个人的抱负,也昭示我们中国茶道深沉内敛、大气磅礴的内涵。而当你真正契会古人的情志,与古人会心一笑,所谓的茶道之争也就自然回到了原点。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僵死的传统外壳,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古人曾体验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们似乎如此陌生,乃至不敢相信她的存在;但却暗入心髓、与我们血脉相连。其深刻的内涵与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完全值得我们付诸实践,哪怕作为我这样一个浅尝者,也十分确认这一点。
一些说明
关于《茶经》的版本。幸有吴觉农、周靖民等前辈学者的努力,以及近年来沈冬梅、程启坤等人的梳理,在《茶经》的版本和相关史料研究方面已经没有大的障碍。本书原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因为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而且大部分校改也是吴觉农先生等人已做过并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故而没有详细的列出校改的个别字以及各版本差异。大家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各版本的细节,可以查阅原版文字并参考沈冬梅女士的相关文章。
关于《茶经》的成书时间,有不同的观点。根据陆羽的自传,并且对照《茶经》中产地描述与唐代的行政区划变迁,《茶经》成书应该不晚于761年。也有人根据圣唐灭胡明年铸以及出于对陆羽知识与能力的质疑,认为后面有所修改。这些仅仅是推测,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前面的观点相比缺少坚实的证据。实际上从流传的版本看,陆羽后面到过的一些地方并未有充分体现,反而让人更加确信第一种观点。
关于成书地点,根据史籍记载应该是在湖州。近年来有些学者出于其他目的和考虑,提出不同观点,过于牵强。
关于陆羽本人的生平,我在本书收录的《陆羽:从笑话到神话》有一个大概的介绍。单纯的年表可读性差一些,串起来讲一个故事会有不同。在与史料相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这也是一个尝试,效果如何由大家来评判吧。
本书收录的六篇文字,是我在校注《茶经》和梳理唐代茶文化过程中的随笔,原文发布在茗寿堂的微信公众号上,故而行文比较随意,风格也不统一。出版方认为可能会对大家有帮助,于是也放在这本书中。前三篇和《茶经》本身关系更密切一些,编辑建议放在正文前面,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启发。后面三篇则不局限于《茶经》,而是置身于当时大的茶文化背景之中,而了解这些大的背景,也对我们理解《茶经》不无裨益。
2016-07-12
日月洲于洗象阁
《茶经》的秘密(一):风生水起
今天起跟大家谈谈《茶经》,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容。
作为中国茶最为重要的历史典籍,已经被注释过多次,《茶经》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有的,人心不同。同样的文字,有的人看出天地大美,人生奥义;有的人看出人心冷暖,世事浮沉;也有的人看出政治经济,阶级斗争。之所以要花一点时间来探微,是因为对传统精神的陌生,对历史文化与实践操作的忽视,可能会让我们如盲对暗,错会前人之意,错失经典的宗旨与核心价值。
第一篇先从一个器物风炉说起。
坎上巽下离于中
《茶经》上说这个风炉要做成鼎的形状。鼎有三足,分别用古文(唐时古文指的是金文籀篆之类上古书体)写三行字: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好了,文字很明白,没有什么歧义,一看就过去了,但这里面大有来头。
首先为什么要做成鼎的形状?今人的注解往往容易从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可以肯定的说,鼎这种形制并不是从热效率角度考虑的。而且现存唐代风炉的实物来看,也基本没有陆羽这种形状的。因为鼎这种器物本来是煮东西的,不是炉子,现存的唐茶器中有一种直接用来煮茶的茶铛,相当于炉釜合一的简化版,倒是有点近似鼎的形状。那是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吗?好像也不太有说服力,并不是除了鼎就无法达到美观了。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下,再看这三行字。
坎上巽下离于中,这个说的是八卦,不了解的人会划过去。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八卦取象:坎象水、离象火、巽象风象木,下面木炭因风生火,上面以火煮水,这正好是一个煮茶之象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句话相当于把煮茶这件事儿用八卦取象翻译了一遍,重复了一遍,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就需要借用一点《易经》的知识了。
如果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经典,我想没有人会反对。儒家重视,道家重视,医家、玄学、方术也都重视,很重要的一点,易经提供了一个探讨、实践、体会自然、社会与人身关系的综合体系。所以儒家在面临道家强大的技术优势、佛教牢不可破的哲学高度的时候,往往要回到《易经》来应对。
《易经》由上古至中古的流传也逐渐形成了侧重不同的两个流派,一个是关注义理哲学的流派,一个是侧重象数实践的流派,当然这是为了叙述方便,实际上也是互有重叠。在陆羽时代这个分野已经明显了。官方所推重的自然是唐初大儒孔颖达的《周易正义》,而在民间亦不乏高人,比陆羽稍晚,巴蜀的李鼎祚编纂了一本《周易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易学著作。侧重实践的人可能更关注后者,因为保留了很多两汉时期易理实践的宝贵总结。从陆羽一生的性格与行迹来看,这两个流派对他都有所影响,孔氏的理解因为普及性高必然为大家所熟知,而陆羽的江湖背景也让他对周易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义理层面。
陆羽真的懂《易经》吗?还是随手写的坎上巽下离于中?懂不懂没法说,五经之首,谁也不敢说真懂;但是有一点,陆羽和易经的渊源甚深。因为陆羽这个名字就是他自己用《易经》占筮得来的。《新唐书陆羽传》讲他以《易》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得名陆羽、字鸿渐。而渐卦是什么?上巽下艮,艮是山,巽是木,山上之木,合一个茶字。当然渐卦还有更深的内涵合于陆羽一生,这是后话。
再一个,《陆文学自传》里面讲,他年青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占梦》三卷。这说明他对易学和术数还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然有一番实践和琢磨。所以陆羽这么来设计,应该不会仅仅是装饰。
崇德广业
我们回到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来看中唐时代民间的易学风气。这位李先生,可不是一位泛泛学究。他们兄弟本来是类似诸葛亮那种山中读书的高人,安史之乱,明皇幸蜀,李先生就给上了一篇《平胡论》。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民间人士,唐王朝风雨飘摇,那么多将相饱学之士都没招儿,您是哪位啊?奇怪的是后来就因为这么一个《平胡论》,给招了左拾遗,充内供奉。这个官不大,但是表示皇帝很重视他的意见,为什么?
清朝的学者考证,这位毫无背景,对《易经》理解还和主流学术观点相左的民间人士,能仅凭一篇文章被皇帝如此重视,只有一个原因,他在这篇文章里对安史之乱后来的发展做出了准确的预测,甚至提出了应验的解决方案。《蜀故》里面的记载是:预察胡人判亡之日期无爽毫发。我不跟您废话谈玄说妙,咱做个实验您看看对不对就行了。
后来代宗朝李鼎祚把他的易学大成之作《周易集解》给呈上去了,又一次引起了重视,当然面上大家还是谈孔颖达的东西,因为这是统一思想的需要。真正到实践层面,不得不重视这样的高人,这是中国统治者历来的传统。但是这种事儿又不太想让民众知道,所以像李鼎祚这样为往圣继绝学的人物反而史料很少,正史几无记载。
那么易经是不是一个算卦的书,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重视?其实这个问题在《系辞》里面就说得很清楚了。易的确和早期先民的占筮活动有关,但是更是圣人君子借以体察道之行运的体系。不管是什么理论体系,光拍脑袋想是不行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体会与检验。而在体契之后,圣人君子又可以用来化导苍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周易系辞》
至少在唐代,这个传统还是很有力量的,所以才会有李鼎祚这样的高人走出巴蜀的大山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周易集解》的开篇,李鼎祚就讲:
原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
换句话说,大到开创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的承续,一个个体的修养,周易提供的是正术。那么这篇著作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关系到国朝兴亡、百姓安康的钥匙,不仅仅是官方统一思想的面子工程,也对实践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只有我们看到了这个层面,才能对陆羽的一些说法有深一步的体会。
革故鼎新
坎上巽下离于中,是三个卦的纵向的组合。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卦,上离下巽,这是一个鼎卦。我们知道《易经》六十四卦本来就是象的组合,木风生火,自然与鼎相合。那么鼎又是一个什么卦呢?
我们知道,对一个卦的诠释,因为可操作的空间很大,反而特别需要慎重,一定要有所来由。我们按照《周易集解》的体例,先看《序卦》。
《序卦》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这是在讲这个卦的来由,鼎卦前面是革卦,革是水火相息,意味着破坏,变革肯定要有破坏,这个无法避免,我们今天这个国家面临的所谓改革情势也是一样。旧的状态已经无法持续,重要的是新的东西能否随之建立。所谓空间换时间,能不能尽快顺利的进入新的阶段、新的状态。这个新的建立,就是鼎。鼎卦互体乾、约象兑,乾为金,兑为泽,什么意思呢,革命带来了水火相息,我们用金属来做一个鼎,鼎里面放上水,水火就不再相克、相息了,而是相生了,因为一个新东西的建立,这些力量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了。生的东西可以变熟了,这是鼎。
《杂卦》里面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鼎新这个词由此而来。
陆羽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他们这一代人都是在开元盛世中成长起来的,虽然陆羽本身出身贫寒(这是与渐卦的变化相合的),但毕竟也是和李杜一样见识过唐王朝的巅峰状态。忽然一夜之间,安史之乱把一个繁华的大帝国搅得底朝天,我们的大天子都跑到四川去了,陆羽也随难民南渡。这种强烈的反差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大家必然渴望一个新的太平之世。
为什么一个足上写的是圣唐灭胡明年造。有的人根据字面理解为这是安史之乱平定之后第二年造的风炉。但是和《茶经》的写作年份不合,成书好像没那么晚。其实这里是一个祝福的祈祷词,我这个是灭胡之后造的鼎,那胡还能不被灭了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暗示策略。这个年份是虚的,但是灭胡的愿望是真实的。这种愿望不仅体现在这个祝福词当中,也体现在用鼎这个象来革故鼎新上,这几个足的内容一定要联系起来看,绝对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胡写的。
再回到鼎卦。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鼎这个卦名和其他表义的卦名不同,鼎本身就是象。鼎是什么呢,是下面以木烧火,煮东西的一个器物。但是这个器物和一般的锅不同,我们知道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之类的成语,究其来源,鼎是一个象征权位的十分庄重的器物。圣人用鼎上供天帝,也用鼎来养贤。如果从国家的层面讲,这个圣人就是指帝王。
对后面这段话的理解可以看出义理和象数派的差异,按大儒孔颖达的解释,这个代表了圣人谦巽养贤,所以信息通达,六五得中应刚,革新就容易成功。而从象数派的理解看,这些固然没问题,但不是附会出来的,而是推导出来的。当然这个比较玄了,目前我也是一知半解,这里就不展开了。
负鼎之才
最后看《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这个文字也不难理解,正位指的是九三,凝命需要解释一下。《周易正义》认为凝是严整之貌,把凝看做形容词。而《周易集解》引郑玄的注:凝,成也。应该说郑玄的说法更准确一些。凝从本义来讲还有自然聚集而使坚固的意思,那么这个成的意义还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君子可以理解成国君,陆羽表达的是对天子的祝愿,这个说得通。但陆羽恐怕意不限于此。
在《茶经》后面的文字中,这个风炉的三个窗口上有六个字,连起来就是伊公羹,陆氏茶。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伊公是指伊尹,我们知道伊尹是商初的贤相,不仅是贤相,而是圣人。所以后来称伊尹为元圣、孔子为至圣。和孔子不同的是,伊尹不像孔子那样颠沛流离,而是真正的帝王师,完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 (《孟子万章》)
换句话说,伊尹自称是先觉悟的圣人,来把大道传给大家。这个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贤相了,别的贤相没法和他去比,如果硬要对比的话,这个是相当于开化群蒙的先知摩西一类的人物。实际上这也不算夸张,因为中华文明很多开创性的东西的确和伊尹有关系。
好个陆鸿渐,真不是一般的狂啊。先别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伊尹的出身?他原来是奴隶出身,后来被莘国国君的庖人收养。看到这里让我们想到什么呢?陆羽出身微贱,是被智积禅师收养的孤儿。再往下看,伊尹出身庖厨之家,创五味调和之论,也是咱们的烹饪始祖。更为关键的是,伊尹由厨入宰,是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这个是不得了的。这也是陆羽要比附的最重要原因!
所以陆羽是有负鼎之志的。这个是不是一厢情愿的猜测呢?不是的。在陆羽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的一个诗友,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和陆羽有一个连句诗,就是你一句我一句这样写下来的《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第一句耿湋讲的,现在已经成为经典了: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湋对陆羽很欣赏,是陆羽的粉丝。他的话赞美的很到位,但是陆羽不接受。陆羽是怎么回答的呢?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
这个回答很巧妙,说自己不是什么,恰恰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抱负。陆羽不在意什么墨客、茶仙,而是负鼎的伊尹。但是,很可惜,这个抱负没有实现。所以负鼎之志的确是陆羽的初衷而非随意之词。当别人赞他墨客茶仙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回应这些称号,而是很可惜没有实现当初的抱负。
再回到伊尹。所谓伊公羹,伊公见商汤时烹调了一份鹄鸟羹,商汤吃得很爽,问他这怎么弄的?于是伊尹就由此开始发挥了,这个很精彩。古人和今人不同,认为道理都是相同的,烹饪和治国也是相通的,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是这样。(现在是技术官僚的时代,复杂性和古时候又不一样了,但指导思想仍然是想通的。)从这里我们陆羽借陆氏茶想要说什么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思路顺理成章,不过严谨一点,我们还要问问,是不是对陆羽的意图有点过度诠释了?
其实我们整体看《茶经》,类似的地方并不少见,只不过之前大家没有顺着这个思路去想过。比如《茶经》说到鍑: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我看到的解释大多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说耳(锅两边的把手)做成方的是为了保持平衡,这就离谱了。把手无论做成什么形状,只要两边对称都是平衡的。陆羽的考量显然不在于此,我们需要放在前面的上下文中去理解,才能看出端倪。这番话显然不是说给闲喝茶的人听的,是说给有心人听的。
本想长话短说,还是拖长了,大概把李鼎祚说的治国这个方面涉及了一下,修身的部分涉及到丹道、中医、风水等等,内容很多。这部分连同鼎的另一足,我们下次再讲。
一之源
茶者,南方[1]之嘉木[2]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3]。其巴山峡川[4],有两人合抱者[5],伐而掇之[6]。其树如瓜芦[7],叶如栀子[8],花如白蔷薇[9],实如栟榈[10],蒂如丁香[11],根如胡桃[12]。瓜芦木出广州[13],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14]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15],兆至瓦砾,苗木上抽[16]。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17];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18];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19]。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20],三曰蔎[21],四曰茗[22],五曰荈[23]。周公云[24]:槚,苦荼。扬执戟[25]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26]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27]
其地,上者生烂石[28],中者生砾壤[29],下者生黄土[30]。凡艺而不实[31],植而罕茂[32]。法如种瓜[33],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34];阳崖阴林[35];紫者上,绿者次[36];笋者上,牙者次[37];叶卷上,叶舒次[38]。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39],性凝滞[40],结瘕疾[41]。
茶之为用,味至寒[42],为饮最宜精行俭德[43]之人。若热渴[44]、凝闷[45]、脑疼、目涩、四支烦[46]、百节[47]不舒,聊四五啜[48],与醍醐[49]、甘露[50]抗衡也。
采不时[51],造不精,杂以卉莽[52],饮之成疾,茶为累[53]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54],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55]。有生泽州[56]、易州[57]、幽州[58]、檀州[59]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60],使六疾[61]不瘳[62],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1]南方:唐太宗时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结合后文,此处的南方概指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等八道。
[2]嘉:美好。
[3]尺:此处唐尺约合今日30厘米。当时茶树高度从数十厘米至十数米不等。今日在云南普洱、临沧、版纳等地多有十数米的茶树,个别可达二三十米高。
[4]巴山峡川:概指今重庆东部奉节至湖北西部宜昌一线。
[5]两人合抱者:直径在1米以上,今日云南南部、西南部散布着这样的大茶树,高度和上文的上限接近。此种茶树的树龄至少在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也从侧面印证秦汉时期的茶树地理分布。
[6]伐而掇之:伐,砍;掇,拾取、采摘。此处指对于此种野生大茶树,因不易采摘,当地山民用砍伐的破坏性方式来采茶。前些年滇南及毗连其他国家的山区对于野生大茶树亦有此种破坏性的取茶方式,现在这种现象已随着对古茶树的重视而大为减少。
[7]瓜芦:对于瓜芦有不同理解,瓜芦亦即皋芦,我国南方一种叶大而味苦之树木,有以为即是苦,亦称苦艼(苦丁),属冬青科之大叶冬青,非山茶科植物。亦有学者认为,此处皋芦为茶之一种。从语言学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所谓皋芦是从西南地区早期对茶的称呼演化而来,是音译,此说似较为合理。这种称呼后来又和其他植物的称呼出现了混淆。
[8]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9]白蔷薇:蔷薇科落叶灌木,所开白花与茶花相似。
[10]栟榈:即棕榈科之棕榈树
[11]蒂如丁香:蒂字其他版本有作茎、叶、蕊、等,蒂和茎皆可说通,叶、蕊则不当。丁香,即桃金娘科之丁香。
[12]胡桃:胡桃科之胡桃。
[13]广州:陆羽时代广州为岭南道治所,范围大概为今日广东省中南部地区。
[14]蒲葵:棕榈科常绿乔木。
[15]下孕:向下发育生长。
[16]兆至瓦砾,苗木上抽:此处所指未详。一般说来,茶树伴随根系的伸展,地上的苗木会上抽与分枝,地上与地下是相辅相成的。兆,有裂开之义,或指根之分裂,或指根生长令土裂开。瓦砾,一说指硬土层。
[17]《开元文字音义》: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编成的一部字书,今已佚,个别文字存于后代其他书籍中。此文说明在陆羽之前,茶字已经进入官修字书中。
[18]《本草》:此处本草指唐代李勣、苏敬等人所撰的《新修本草》(后称《唐本草》),今佚,存部分残卷。
[19]《尔雅》:我国第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战国末年至汉初。现存共19篇,解释字义词义及各类名物,列入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中。
[20]槚:音jiǎ,《尔雅释木》槚,苦荼。槚字本指树木,后来借用指茶,借用的原因,可能与茶在土著山民中的发音有关。
[21]蔎:音sh,本指香草,亦指茶,可能是因为茶之香气。不过下文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说明蔎可能是从古蜀语发音而来,用此字来代指茶。
[22]茗: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茗字似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先民对茶的称呼,不过实际上茗和其他几个名词的用法多有混淆。
[23]荈:音chuǎn,《玉篇》:荈:茶叶老者。荈和茗一样,是专门指代茶的字,而非借用字。但也有学者认为,荈是由荈诧(司马相如《凡将篇》)省略而来,而荈诧来源于对土著民族发音的音译。
[24]周公云:古人认为《尔雅》是周公所作。
[25]杨执戟:指西汉学者、辞赋家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曾任黄门郎,故称执戟。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26]郭弘农:指两晋时期大学者、易学术数大家郭璞(276324),博闻多识,诗赋亦佳。被杀后追封弘农太守,故称郭弘农。
[27]此段引文来自郭璞的《尔雅》注。
[28]烂石:此处指山石经过长期风化与自然冲刷,碎石缝隙形成的富含矿物质与腐殖质的土壤,肥力较高,通气孔隙多,排水亦好。
[29]砾壤:指砾质土壤,含有部分碎石砂砾,含腐殖质不多,排水透气性较好。
[30]黄土:指粘度较高的黄壤,底土有粘盘层或硬盘层,影响茶树根系伸展,且通气性较差,肥力不高。
[31]艺而不实:艺,种植。艺而不实,有多种解释,有理解为栽培扎实、结(果)实、土壤压实等等,都不太可靠。其中有二种解释较能说通,一种是栽培(艺)的茶相比较于野生的茶,结实较少,故称艺而不实。另一种解释是凡艺而不实指如果不用实生的方式种植,而用移植方式的话,就会植而罕茂。
[32]植而罕茂:植此处概指移植、移栽。我国古代认为茶移植不宜成活,陆羽之后渐渐传为不可移栽。明郎瑛《七修汇槀》: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即是说茶不可移植的特性引发形成了婚礼中的吃茶习俗,寓意从一而终。
[33]法如种瓜:中国古代种瓜之法可参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二《种瓜》。成书于唐末五代的《四时纂要》对当时的种茶之法有所记载。
[34]野者上,园者次:这里所说的可以指自然环境:山野中的茶要好于园地茶;亦可指野生茶要好于茶园种植的茶。当然这里所说的野生茶,并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品种上的野生茶,而是长于山野无人照看的茶。
[35]阳崖阴林:或以为此处指向阳的山崖上有树木遮蔽之地。但从古文的行文习惯来看,此处应指向阳的山崖、或者有树木遮蔽的林地。宋黄儒《品茶要录》: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其叶疏以暴,其味强以肆,必资荫以节之。这是从阴阳相济的角度来看种茶的选地。山地海拔高,较为寒冷,且日照时间有限,适于阳光照射较为充足的阳面。而平地本身日晒充足,需要有林木遮阴调节。这些现在仍然是适用的。
[36]紫者上、绿者次:此条有诸多不同理解,现取较为合理的两种:一种说法如吴觉农《茶经》述评:唐时制茶无发酵之法,依蒸青制法,紫茶之苦涩较适于当时的饮用习惯。另一种说法来自对顾渚等茶区的考察:古代自然杂交的群体种新梢萌发初期茶芽尖端呈紫色者,品质较好;而新梢成长后期茶芽紫色较少,转为绿色,嫩度较差。今日有些群体种中仍可见此现象。
[37]笋者上、牙者次:笋者,指茶芽肥壮如竹笋者;牙者,大多理解为芽者,指相对细弱的茶芽。又因《茶经》中牙、芽并用。故此处牙亦有人理解为如牙齿之上下对生之形,如茶之夹叶,亦可说通。
[38]叶卷上、叶舒次:新叶初展叶缘背卷是某些良种的特征,而嫩叶初展即平往往叶质硬脆,品质较差。
[39]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生长在山阴谷地的茶因为缺少日照,叶小质薄,品质较差。
[40]凝滞:凝结积滞。
[41]瘕疾:瘕音jiǎ,腹中结块的病。《素问大奇论》马莳注瘕字曰:瘕者,假也。块似有形,而隐见不常,故曰瘕。
[42]味至寒:寒,中药四气寒、热、温、凉之一,代表药的性质与功能,一般寒性的药材有清热、解毒、泻火、滋阴等作用。唐代对于茶的药性认识,有不同的观点,大部分认为性寒或微寒,但如陆羽所说的至寒的说法不多见。陆羽此言未必完全是中医的观念,也是文化上意蕴。关于茶在中医药性方面的观点,亦有性温之说。尤其后代不同地区,不同茶类,不同工艺出现之后,茶性温说日渐增多,代表性有普洱茶、武夷岩茶等等。
[43]精行俭德:精行,指行为细致,注重品质;俭德,言自我约束,谦让有德。结合在一起有追求生活品质而又不务奢华之意,是茶之品格象征。
[44]热渴:中医病症,指因实热而口渴。
[45]凝闷:凝滞不畅。
[46]四支烦:支同肢,烦,疲劳困乏。
[47]百节:全身的骨节
[48]啜:喝,啜之本义。
[49]醍醐:作酪时,上面凝结的油状物。是乳制品最为精华部分,佛教喻为最高妙的佛法智慧。
[50]甘露:甜美雨露,喻为仙水。
[51]采不时:采摘时节不合适。
[52]卉莽:指杂草。
[53]累:妨害
[54]上党:古郡名,唐时上党县属潞州府,在今山西省长治市。有学者认为古籍所记上党人参是今日的党参,但全面考察历史记载,历史上上党所在的太行山区应该是曾有人参出产的,并非是和党参混淆,而且一直被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此仍然有所记载,但后来因为种种自然与人为的原因而灭绝了。
[55]新罗、百济、高丽:曾经存在于今日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就历史地名(隋)所指:高丽包括朝鲜半岛北部,含辽东半岛大部,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新罗则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在陆羽时代,百济高丽已相继灭国,新罗占据朝鲜半岛大部。此处是据历史上的习惯所指。
[56]泽州:治所位于今日山西省晋城市。
[57]易州:治所位于今日河北省易县。
[58]幽州:治所位于今日北京市。
[59]檀州:治所位于今日北京密云县。此四州与茶无涉,只是举人参的例子,故只简列治所,不详述沿革。
[60]荠苨: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略似人参。
[61]六疾:六种疾病: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泛指各种疾病。
[62]瘳:chōu,病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