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我国的外语服务序《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GBT 30240,简称《规范》),2011年5月国家语委启动研制工作,2016年9月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历经五年多切磋琢磨,凝聚了全国数十位中英文专家、行业专家的集体智慧,也体现着我国数十年公示语译写的经验。我曾有幸与规范研制者同行过一段路程,知其志趣,知其认真,知其艰辛。而今终有所成,欣喜如同己作。《规范》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外国语言文字在境内如何规范使用的国家标准,它规定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并为3,700余条公示语提供了推荐使用的规范英语译文。《规范》的颁布实施,对扭转社会广泛关注的公示语英译不规范现象,改善我国的外语服务、推进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等,皆有意义。《规范》共有10部分,涉及交通、旅游、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商业、金融等13个服务领域,体量可谓庞大,内容可谓繁丰。为便于社会参照执行,研制组又编写了这本《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简称《指南》)。《指南》是解读性的、普及性的,它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规范》的主要内容、解读了《规范》的各项规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生命力在于社会的广泛使用。规范公共服务领域的英文译写,颁布《规范》只是一个起步,扭转公示语英译乱象,减少硬译、死译、胡译、依赖翻译软件而造成的翻译笑话,仍然任重道远。研制组以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编写这本普及读物,为《规范》的宣传普及、贯彻执行、监督检查,改善公示语的外语景观,相信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外语生活也在不断发展。除了政府间的国际交往、学校里的外语教育(包括外语学科教育和以外语为媒介语的双语教育),日常生活领域的外语使用也越来越多:报纸杂志上有外语新闻,广播电视上有外语节目,电影院里有外语大片,公共交通中有外语播报,城市景观里有外语标牌,跨国公司、国际社区、跨国家庭里有外语交际,网络里更是有丰富的外语内容。当前我国的语言生活以 双言(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双语(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为主,但日益增长的外语使用和正在形成的外语生活也不容忽视。2008年,国家语委曾组织对东、中、西部10省市区的16个大中型城市进行外文使用情况调查,涉及9个行业领域的1240个单位、机构或相关实体。调查结果显示:外文使用已进入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各领域,包括宾馆餐饮、公共交通、旅游景点、商品、商业街头、路名牌、机关公务、学校、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使用最多的是英语,往下依次为日语、法语、韩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外语的人员为10.81%,在工作场合中经常使用的比例为8.29%。外语生活的参与者不只是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士。外国人士在中国的语言生活,情况较为复杂:来华观光旅游的,可能会一些通用程度较高的外语(如英语),也可能只会自己的母语,但绝大多数不懂汉语;短期来华商务洽谈、文化交流的,普遍会英语,但汉语水平十分有限;长期在华工作、学习、居留的,有较多的汉语学习、使用与体验的机会,但仍或多或少存在阅读障碍。总体而言,在中国的外国人士很大程度上需要使用外语;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我国的外语生活就愈趋活跃。日益活跃的、尤其是在华外国人士作为参与者的外语生活,迫切需求我们提供并不断改善外语服务。如何加强外语服务,目前还有不少问题,尚存不少争议,亟待加强研究:第一,如何处理好外语和中文的关系。在一个固定空间或时间场域中,使用多种语言文字,就会形成语言竞争。如何认识、调节乃至掌控这种语言竞争,在供给外语信息、提供外语服务的同时,如何维护好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需要对参与竞争的各语言进行科学的地位规划和功能规划,需要通过政策法规明确公共服务领域外语使用的主要功能,明确外语信息的供给形式等。第二,如何把握好外语信息供给的适切性。面对在华外国人士数量的增长,外语信息的供给不能缺位、不能不足,同时也不能过度。社会使用、特别是市场主体不看服务对象、不问需要与否而盲目使用外语以炫耀自身档次的情况,当前还比较普遍。我在2012年就曾经说过:当前的公共外语服务,基本上还是理念性的,即自我感觉这是外国人士需要的,或是要树立礼仪之邦的国际化形象。出发点可嘉,但效果不一定好。应当深入进行公共外语服务的科学调查,看来华的外国公民需要哪些方面的外语服务?当前的满意度如何?应该如何改进?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哪些行业需要提供外语服务,需要提供哪些语种的外语服务等等。第三,如何处理好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关系。中式英语(Chinglish)是广为诟病、广受调侃的不地道的洋泾浜英语,比如将小心碰头逐字硬译为Be Careful to Hit Y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