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NT$
653.0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NT$
638.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NT$
1520.0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NT$
454.0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NT$
505.0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NT$
1010.0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NT$
173.0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NT$
694.0
|
內容簡介: |
好的城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场所。创造促进人际交往的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街道作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社会行为提供背景。怎样才能创造出社交氛围浓厚的街道?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对这些平凡无奇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使它们成为支持一系列社会行为的场所。《街道》一书通过精心设计的研究,系统地考察了人们的行为和感知,从而开创了关于社区商业街道上社会行为的类型学,同时对街道的社会维度进行探究。维卡斯?梅赫塔表明,社交性并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结果,它同时受制于物质环境、土地利用、环境和土地的管理,以及被人们赋予特殊意义的场所等几项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规划、建筑、地理和社会学的学者和学生将从本书获得启示。《街道》一书的内容可以直接运用于实践,对于专业城市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及其他涉及商业街道设计、规划和执行的人员来说,都是不错的读本。
|
關於作者: |
维卡斯梅赫塔(Vikas Mehta)博士,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建筑和社区设计学院城市设计和建筑专业副教授。
|
目錄:
|
图表目录
致谢
引言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2
篇章介绍 4
第1章无处不在的大众城市空间 7
街道的重要性 9
为什么要支持街道建设? 10
什么是街道?街道的定义、意象和含义 11
社交性:公共空间的重要功能 20
社交型街道:定义 24
第2章街道的进化:社会简史 27
形成特性 28
街道决定居民点的发展 30
典型意象成形 32
直线型街道:规划的新单位 34
变化的意象:新功能、新规模 40
伟大构思 48
人民街道的复苏 50
第3章作为设计基础的日常社会行为 57
现代公共空间设计 58
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心理学理论 58
公共空间中的领域性 60
个人和人际距离 63
将人类行为作为设计的基础 64
第4章三条街道 67
研究地区 68
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 79
人们所处的位置 82
人们停留的时间 89
充满活力的场所:社会行为背景 92
人们对街道的看法 93
第5章社交型街道:社会行为类型学 97
被动社会行为:在人群中独处 100
短暂社会行为 106
持续社会行为 110
第6章街道上社会行为的满足条件 117
街道上的舒适感和愉悦感 117
街道上的安全感 120
自然环境的舒适度 127
人工环境的舒适度 128
街道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133
街道上的感官愉悦 134
街道上的归属感 145
多样用户,多种含义 152
街道上的领域性、人格化和控制 159
街道特征和社交性 165
作为场所的街道 174
第7章如何让街道具有浓厚的社交氛围:准则和应用 181
街道文化 181
准则 188
关于社交型街道的三个方面 202
街道、宜居性、社群意识和城市性 203
我们可以从这些街道中学到什么? 205
附录1前导性研究 209
附录2社群聚集场所(第三场所)的定义和判定 211
注释 215
参考文献 219
|
內容試閱:
|
街道体验人生百态。
安德烈布勒东(Andr Breton)
我们每天都会身处街道之中,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街道。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行走在街道上,开车行驶在街道上。我们每天上班、回家、购物都要经过街道,街道同时还是许多人娱乐的场所。在构建居住区形态,尤其是城市居住区形态中,街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里相当一部分的土地(13至12的比例)都用于建设街道上。街道作为主要基础设施,是迁移流动、连接和访问、运送设施和服务的主要枢纽;街道同时还给建筑物带来光和空气。然而,不论是在新城市还是在古老的城市,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街道,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最便利和无处不在的公共空间,支持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
本书以街道的社交性为主题。在对街道进行说明的时候,我提出街道作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一系列主动和被动的社会行为提供场所。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街道的,还是关于人的。本书从社会、心理及空间角度探索如何让街道能够更好地为人服务。如果没有社交场所和交流机会,我们的城市就将仅仅是私有化空间和一座座建筑物的组合。没有了街道这一空间,人们就无法享受作为市民的完整权利。人们无法去探索、创造、表达和分享;无法与不同于自己的人相遇而从中得到收获;无法去面对、忍受和解决冲突。
现在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也就是说多数人每天都会与街道打交道。虽然街道一词的用法和含义会因文化而异,但是从类型学上来说,尤其当我们考虑到城市居住区时,街道是个泛文化空间。比起其他城市基础设施,街道更能记录和决定城市形态的历史。(Moudon,1987,13)街道是城市设计的有力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街道来理解一座城市。从行人的角度看城市中的街道,就如同看着这座城市,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街道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可以从多种视角(本义上和喻义上的)去分析作为公共空间的街道的物质空间维度和社会活动维度。我们之所以可以做这样的解读,是因为街道是个集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于一体的多元空间,它是不明确的、不断变化的、具有互动性的、复杂的和多义的。这种矛盾性和多元性使街道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这本书是关于街道的,但同时还是关于城市的,是关于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宜居,进而达到使环境可持续发展。
好的城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场所。在城市和社区中创造促进人际交往的空间是城市设计、建筑和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街道都起到了支持各种社会交往的作用。作为社会空间,街道是人们集合、会面、参与社区活动和畅所欲言的场所。街道为一系列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体验提供平台。当然,这些行为并不都是亲密的或者轰轰烈烈的,但是人毕竟是社群动物,因此大多数社会行为和社会体验都是具有意义的。身处他人之中的独处也属于社会行为。街道可以是让人独处、放松和思考的去处,但同样重要的是,在街道上我们可以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进行或主动或被动的交流。与陌生人分享空间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忍耐,学习新的观点和看待世界的新方式,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更具创新性。社会也将因此变得复杂而丰富,文化得以向前发展。
作为无处不在的空间,街道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街道存在于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大型公园、甚至人烟稀少的郊区内。在这些地方,街道不能也没有必要做到充满浓厚的社交氛围和生气。当然,几乎每座城市中都会有几条住宅区街道,它们起着为邻里交往提供平台的作用,这些街道可被归类为社交型街道。人们在如何打造更具浓厚的社交氛围的居住环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我所关注的并不是住宅区街道。本书以地方性商业街道为讨论对象,包括主要街道、商铺集中的商业街和社区商业街道等,这些街道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满足社区和城市居民的商业、娱乐和社会需求。但是即使讨论的是地方性或者社区商业街道,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只对部分人开放的街道,而是那些作为构成城市公共空间主要要素的街道。在本书中,当我使用街道一词时,所指的街道是公共街道,而不是只对部分人开放的街道或者私有街道。同时,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只有在特定节日或者因为特殊活动才显得生气勃勃的街道,而是那些在平日里就充满浓厚的社交氛围和活力的街道。本书不会涉及室内购物商场,因为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城市设计师对街道感兴趣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就论述过街道和人行道的意义,鲁道夫斯基(Rudofsky)在《为人民的街道》一书中强调了街道的社会和文化作用,林奇(Lynch)也在其作品中做了类似的叙述。在这之后的几十年内,人们在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和建筑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街道的著作相继诞生。安德森(Anderson)的《关于街道》、阿普尔亚德(Appleyard)的《宜居街道》、穆东(Moudon)的《为公众使用的公共街道》、雅各布斯的《伟大的街道》等作品都使街道有了新的定义:街道不再仅仅是迁移流动的枢纽,它已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过去的20年间,关于街道各个方面的著作层出不穷,这其中包括了法伊夫(Fyfe)的《街道意象》、索思沃思(Southworth)和本-约瑟夫(Ben-Joseph)的《街道和城镇的形成》、史丽克(Celik)等人的《街道》以及最近由洛凯图-西德里斯(Loukaitou-sideris)和伊恩霍奇特(Ehrenfeucht)撰写的《人行道》。然而,即使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出能够促进社会交往的环境,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即便有所提及,也鲜有人提到街道。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少数作品关注发生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里的社会行为,而在这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多数是对城市广场的研究。1其他关于街道的书籍和文章都集中于对住宅区街道和住宅区空间的研究。2一些研究,比如拉普卜特(Rapoport)对无文字记录时期街道的泛文化研究(1990),关注的是如何使街道更加适合步行,并不涉及社会行为。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现存的著作都把物质环境研究与对土地利用的使用和管理、商铺以及给予人们特殊意义的场所的研究区别开来。与此同时,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却都意识到要把物理特征与给予人们价值的社会和经济活动隔离开来是很困难的(Jacobs,1993,270)。其他一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街道的方方面面:有的关注城市形态的历史,有的关注地理特征,有的把街道作为政治空间来讨论。3有些作者从建筑角度出发,根据自己个人的审美标准提出建造出色街道的见解;有些作者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和有趣的发现,但并没有把物质环境的作用考虑在内。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作品把街道作为社会行为发生的场所进行系统讨论,并对社会行为进行详细归纳,也未有作品根据实证研究为如何创造社交氛围浓厚的街道提出具体建议。
本书运用城市设计和规划、建筑、社会学、环境心理学、哲学、政治学及地理学的理论和思想,探讨城市街道成为社会公共空间典范的可能性。《街道》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创造社交型街道的工具。本书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理论和历史角度解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街道,接着讨论作为设计基础的日常社会行为。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出社交氛围浓厚的街道?第二部分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设计和管理方法。我对三条街道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并对其他几条街道进行了观察,从而开创了关于街道上社会行为的类型学。同时我在第二部分中说明了创造具有浓厚社交氛围的街道的必要性,重点关注支持社会行为的具体街道特征。本书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实证研究的发现,在结尾部分为如何创造社交氛围浓厚的街道提供一套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准则。
《街道》一书采用基于环境行为科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问卷调查和采访,去分析发生在街道上的社会行为以及参与者的感知。希望借由本书能让城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政策决定者和管理者重视街道的设计和管理,使它发挥支持社会行为的基本功能。
篇章介绍
第1章首先介绍了作为城市空间的街道,确定其重要性,并强调街道必须是便利和重要的公共空间,同时说明街道是个多维空间,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接着我讨论了街道的各种意象和含义,例如街道可以是社区生活和交流的场所,也可以是政治管理和压迫的空间。现存的关于公共空间的文献有很多,本章引用相关文献讨论公共空间的重要功能社交性。第1章的结尾阐释何为社交型街道,强调并非所有的街道都能够或者有必要做到既具有浓厚的社交氛围,又充满生气。本书中我所聚焦的是那些可供社区居民、访客、员工甚至流浪汉购物、进餐、逗留、散步、庆祝、抗议和生存的街道。
第2章简要地讨论了街道的历史,首先追溯街道这一概念如何在永久居民点出现之前得以产生,紧接着讨论街道在早期城市中的进化。本章第二部分运用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范例,阐释街道是如何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被建造出来的;这一部分同时介绍街道是如何在城市中发挥着精神的、宗教的、社会的、经济的、有益健康的和审美的功能。第三部分考察了在新理念和现代城市规划新模式推动下城市和街道的变化,提出街道在功能上的转变(从日常社会空间转变为交通枢纽)。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当今街道在含义和用法上的演变,以及街道在当代城市社会的复苏。
第3章在基于理解日常社会行为的基础上讨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我首先考察了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并对在创造和评价公共空间时,重要性胜于设计思考的视觉美学传统进行讨论。第二部分运用环境行为研究,分析存在于非私有化空间中的人类行为,讨论公共空间中社会行为研究的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并指出这些理论和方法与现代派设计思维原则是有所区别的。在第三部分我从心理学角度对街道进行分析,涉及场所、领域性、人格化和控制、个人和人际距离等方面。本章最后一部分提出我们可以对公共环境(如街道)的特征与置身其中的人的行为(行动)和看法(情感)如何相互作用进行实证研究,进而为街道的设计和规划提供思路。
第4、5、6章构成本书的实例分析部分。第4章对作为研究对象的街道进行介绍,提供其所在的城市和社区的背景信息,同时介绍了衡量街道社交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第4章第二部分以三条街道中社交氛围浓厚的空间为例,用行为地图、照片、草图等方式报告了研究发现。本章以我设计的街道社交性指数为结尾。
第5章在第4章的基础上,提供了发生在街道上的一系列社会行为的详细记录。在这些记录的基础上,我创建了关于街道上社会行为的类型学。这些行为包括:身处他人之中的被动社会行为、短暂社会行为,以及帮助塑造个人和集体特性的持续社会行为。我在本章中讨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如在公共场合中的独处、观察他人、与朋友家人会面、乐器弹奏和群体活动等。
在第6章,我对研究发现进行分析,总结出能够支持街道社交性的必要特征。在本章中我讨论了街道上社会行为的满足条件,详细地讨论了支持、促进或者限制社会行为的具体因素。我同时还讨论了影响街道使用的因素安全感、归属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舒适度、便利性、领域性、人格化、控制及感官愉悦。纵然街道是社会交往的场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街道作为人们交流、学习和生存的空间,它是无处不在、普通至极却又十分重要的。在本章接下来的部分,我就从这一角度对街道进行解读。在这一部分,我讨论了街道对于不同人的不同含义,总结不同使用者对街道环境感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本章的下一部分,我讨论了街道上的领域性、人格化和控制,并指出支持社交性的具体街道特征。在最后一部分我介绍了街道上社交氛围最为浓厚的空间,并挖掘街道作为一个具有意义的场所的无限可能性。在这一章中我将以各种形式说明环境与街道上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包含记录不断变化的街道使用领域的地域图;采访记录;实证研究的数据和图表;记录成人和儿童对街道使用情况的图画、草图、照片及其他影像资料;以及其他定性定量研究方式,以期为创造社交氛围浓厚的街道提供建议。
在最后一章中,我首先讨论了当今时代不断变化的街道文化,敦促设计师、规划师和政策决定者去认识和学习拥有不同文化的社交型街道。在这一章的第二部分中,我提供了研究发现和其他相关实证和理论研究,制定了关于如何创造和维持社交型街道的一套完整的设计、规划和管理准则。在本章中我还讨论了社交型社区商业街道的功能:使街区更加宜居;增加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使人们感受城市文化。在本章最后一部分我讨论了街道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可能性、局限性和可能遭遇的挑战。
虽然本书把街道当作有形的公共空间来研究,却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对它进行讨论。我把街道作为重要的、无处不在的日常社会空间进行介绍,并从街道的物理特征、用途、设施、使用和管理以及街道对使用者的意义等角度讨论了街道使用者的感受。本书同时涵盖物质环境、社会及心理维度,旨在发现如何让街道使用者能够拥有舒适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社交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