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他们,才配得上*尊贵的中国人的称呼陈寅恪 胡适 傅斯年 辜鸿铭 沈从文 刘文典 王国维 钱玄同 李叔同 钱钟书 徐悲鸿在历史深处为我们引路。
★《民国先生:尊贵的中国人》全景立体式再现民国大师们的激昂时光,生动描绘了先生们的日常言行和人格魅力,深情讲述了先生们的情感生活和时代遭遇,深度展现了先生们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可谓一幅灿烂的民国巨星集体画像。
★先生们学贯中西,胆识过人,以其傲拔的风骨、高绝的学问展现出真名士之风采。他们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却不求苟全性命,为国传承与担当,努力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他们激情澎湃,狷介不羁,有个性,有风格;他们为民族自尊、学术自尊扮演先锋角色,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示范了风骨与风度。他们龙吟虎啸,各领风骚,写就了绝世气象。
|
內容簡介: |
那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虽然它不过历时百年,但它所造就的杰出人物,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明。它叫民国,那些杰出的人物被尊称为先生。
先生们忧国忧民、铁骨铮铮,他们微言大义、学识渊博,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照耀千古。他们著书立说、翻译西方经典、积极从政,集体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他们是动荡年代里的一道亮光。
本书通过精心的整理和论述,窥探那个年代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精神。这段历史很壮阔,很激昂,也很有趣,品味过后又让人心绪起伏。
自尊扮演先锋角色,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示范了风骨与风度。他们龙吟虎啸,各领风骚,写就了绝世气象。
|
關於作者: |
张笑恒,畅销书作家。其丰富的个人阅历、缜密细腻的笔法和一针见血的笔触,总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启示。代表作有《北大哲学课》《北大人文课》《南怀瑾的16堂佛学课》等。
|
目錄:
|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陈寅恪(1890_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诗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曾被众教授尊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寅恪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精通十多种语言文字,还包括梵文、突厥文等生僻语言。陈寅恪在史学研究上影响极深,一生信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谓文人也有铮铮铁骨。
一、活字典:教授之教授......................... 002
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006
三、陈寅恪与吴宓五十载惺惺相惜..................... 011
四、残生里的文化托命............................... 017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胡适(1891_1962),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新文化运动重要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胡适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胡适的影响在于但开风气不为师,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考据学、红学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为后人治学打开了新的局面,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一、胡适与文学革命............................. 022
二、小脚与西服式的婚姻..................... 030
三、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037
四、争议的人生..................................... 044
傅斯年梁山好汉式学者
傅斯年(1896_1950),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五四运动时为学生领袖,其学问让人惊叹,堪称民国学霸。傅斯年是山东聊城人,为人处世也是一副山东好汉的作风,直爽痛快,人送外号傅大炮。他晚年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后又到台湾大学担任校长,为这两所名校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一、国士无双:北大第一才子......................... 052
二、傅大炮..................................... 058
三、高山仰止双昆仑:傅斯年与陈寅恪................. 064
四、从北大校长到台大校长........................... 070
辜鸿铭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1857_1928),人称清末怪杰。辜鸿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脑后一直拖着辫子,可谓辛亥革命后为数不多的著名辫子。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儒家四书中的三部翻译成英文,并在欧洲出版,引起巨大反响,又因辜鸿铭所写《中国人的精神》,被西方人尊为东方文化的圣哲,辜鸿铭在西方刮起过一阵迅猛的东方旋风。
一、狂傲不羁之个性................................. 080
二、妙语天下的幽默大师............................. 087
三、东风西渐的功臣................................. 092
四、极热烈之爱国主义者......................... 097
沈从文永远的湘西少年
沈从文(1902_1988),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著名文化史专家,以《边城》闻名全国、蜚声世界,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年幼时成长于凤凰古城,少年时从戎,青年时脱下军装,拿起笔,为后世的读者带来了一篇篇诗一样的文字,述说着爱与美。
一、北漂青年:一个人在北京..................... 104
二、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09
三、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师生情......................... 116
四、生于边城,归于边城............................. 121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刘文典(1889_1958),堪称狂人,常口出狂言,为人桀骜不驯,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一生坚守文人气节。并且,他的学问是不得不让人佩服的,他是杰出的文史大师,对于庄子的研究堪称举世无双,又是著名的红学家,先后讲授过文选学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庄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龙等影响深远的课程,乃是一代国学大师。
一、怪诞教授....................................... 128
二、世上已无真狂徒................................. 134
三、疾恶真推祢正平................................. 140
王国维活在第三境界
王国维(1877_1927),近现代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是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观点剖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开风气者,其代表作《人间词话》让他闻名于世。王国维又将甲骨文学由文字学推演到史学,可谓开创性的思维。王国维五十岁时突然自沉于湖,留下千古谜案,让人叹息之余不禁要发问:究竟是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故,才会让一个大学者走上自杀之路呢?
一、不善交际善学问................................. 146
二、人生三境界..................................... 151
三、王国维与罗振玉................................. 156
四、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161
钱玄同简化汉字的先驱
钱玄同(1887_1939),著名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旗手。他一生致力于汉语、汉字的研究,是《狂人日记》的催生者,也是今天我们熟知并广泛运用的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的率先提出者,为简化汉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从不批卷子的教授............................... 168
二、新文化运动中自导自演唱双簧................. 172
三、竖起脊梁,竖起学问............................. 177
四、钱玄同和他的家族............................... 182
李叔同半生潇洒半生僧
李叔同(1880_1942),一生传奇,是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创作的《送别》被人传唱至今。李叔同年轻时可谓风流才子,多才多艺又相貌堂堂,东渡日本留学,开启了中国话剧的篇章,他所作的诗、词、字、画等均有极高成就,在民国年间就已全国闻名。后李叔同回国任教,三十九岁时突然削发为僧,放弃家庭与事业,专心研究佛法,晚年为弘法四处奔走,圆寂前留下悲欣交集四字,同他的人生一样,很多人是看不透的。
一、才子变高僧..................................... 188
二、人生第三层楼................................... 196
三、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徒约定....................... 202
四、念佛不忘救国................................... 209
钱锺书最后一位大师
钱锺书(1910_1998),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锺书所在无锡钱氏名人辈出,他年少时就显露出极高的智慧与天赋,被人冠以才高八斗的称谓。他于1929年因英文、国文近乎满分而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进而成为清华第一才子,并与杨绛结下了一世情缘,抗战时期所作《围城》引发轰动,至今仍有很多人记得里面幽默讽刺的经典句子。其他重要著作如《谈艺录》《管锥编》更是奠定了钱锺书的地位,两本著作均用文言文写成,钱锺书引经据典、见解深刻,思想深邃间迸发智慧的光芒,被称为最后的大师。
一、文化昆仑....................................... 214
二、嬉笑怒骂一生不羁............................... 219
三、钱锺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 225
四、沉默的晚年..................................... 233
徐悲鸿洒脱坚韧的千里马
徐悲鸿(1895_1953),一代画坛巨匠,他的绘画思想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徐悲鸿以画马享名于世,他笔下的马有灵魂,那灵魂就是他自己的放荡不羁、铁骨铮铮。徐悲鸿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等,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徐悲鸿与书画的不解之缘......................... 238
二、徐悲鸿与马..................................... 244
三、人生路上的两大导师:康有为与蔡元培............. 248
四、画不出来的真情 252
|
內容試閱:
|
狂傲不羁之个性
1857年,马来西亚半岛的槟榔屿的一个橡胶园内,诞生了一个中外混血的婴儿,婴儿的父亲叫作辜紫云,辜紫云在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担任总管的职务,娶了西洋女人为妻,他为婴儿取名辜汤生,辜汤生后来字鸿铭,一代传奇人物此时还没有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出生在这种环境下的辜鸿铭从小即能接触多国语言,聪明的他很快熟练掌握了马来语、英语、葡萄牙语,由于橡胶园主布朗先生没有子女,便把辜鸿铭认作义子,教习他阅读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布朗先生曾经对辜鸿铭说过这样一番话: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时值中国正逐步被列强欺压,幼小的辜鸿铭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辜鸿铭十岁的时候随着布朗夫妇来到了大英帝国,在这里接受最好的教育。辜鸿铭先后掌握了德文、法文、拉丁文,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文学、哲学。青年学者辜鸿铭继续进修,在欧洲各地游学,凭着自己的天才和勤奋,掌握了十来门语言,并获得了包括文、理、工、哲等多科的十几项文凭、学位,已然在欧洲崭露头角。
1880年,二十四岁的辜鸿铭辞别欧洲,回到阔别近十四年的槟榔屿,被英国殖民政府派往新加坡任公务员。两年后,辜鸿铭在新加坡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清朝官员马建忠。马建忠国学根底深厚,曾以李鸿章幕僚的身份被保送至法国巴黎大学,为学贯中西的人才。马建忠与辜鸿铭用法语交谈,两个人从政治、法律、社会、文学等等方面,推心置腹地谈了三天三夜,马建忠看出辜鸿铭是个极难得的人才,便劝他回归祖国,做一个炎黄子孙。
辜鸿铭想起来十岁赴英国前父亲的亲口叮嘱: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辜鸿铭遂决意踏上那片辽阔的家园,那个叫作中国的地方。及至这时,辜鸿铭才逐渐学习汉语、汉字,成为了真正学贯中西的学者。
或许是因为成长经历非同寻常,辜鸿铭的性格里也颇带着狂傲不羁的本色,他曾自述道:我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不但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本夫子也算得是独特的一个了。我是一个标准的东南西北人。
早在英国时期,辜鸿铭的狂傲本色就已显露了。当时他在英国乘公共汽车,正拿着《泰晤士报》阅读,车上有几个英国年轻人对于黄种人很感兴趣,不停地对辜鸿铭指指点点,辜鸿铭遂把报纸倒过来看,英国人见了都乐开了花,说道:这个亚洲人,连英文都不懂还看报纸,报纸拿倒了都不知道。辜鸿铭等他们笑完,用一口正宗的伦敦口音自言自语道:英文这玩意儿太简单,不倒过来看还真是没什么意思!这几个英国年轻人大惊失色,赶紧下车逃走。
提到辜鸿铭,就不得不提他的辫子。在1930年的一篇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这样描述道: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此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这根辫子几乎成了辜鸿铭的标志性符号,并且常作为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来议论:一个生长于外国的中国人在封建王朝被推翻后仍留着其象征意义的辫子,这个话题每每能让人提起兴趣。然而在辜鸿铭的辫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意义。
有人说辜鸿铭是个叛逆者,总要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辛亥革命胜利后几乎全国人都剪去了辫子,辜鸿铭作为少数留辫子的变成了众人的焦点。辜鸿铭确实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常有惊人言论和行为,并且其学识渊博,旁人又往往反驳不了。然而透过表面看内在就会发现,辫子对于辜鸿铭倒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坚持与继承,很多人看到的是辜鸿铭的辫子,而没有看到他弘扬中华文化、扬国学盛名于西方。
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社会人士纷纷提出救国之道,在甲午海战中遭到致命一击后,很多不满中国现状的年轻人片面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全盘西化来改造中国,这股主张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不能平息。对此,辜鸿铭说道:他们都是通过望远镜观察西方文明的,因而使得欧洲一切都变得比实际伟大、卓越。而他们观察自身时,却将望远镜倒过来,这当然把一切都看小了。这一段话可以充分看出辜鸿铭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十多年的国外生活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西方世界的真实面貌,后又重新学习中国文化,让他更加客观,所以辜鸿铭头上的辫子更像是一种警示灯,其意义是很重要的。
后来,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沈从文有幸听过他的课。沈从文回忆过辜鸿铭的样貌:辜先生穿了件缃色小袖绸袍,戴了顶青缎子加珊瑚顶瓜皮小帽,系了根蓝色腰带。最引人注意的是背后拖了一根细小焦黄辫子。老先生一上堂,满座学生即哄堂大笑。辜先生却从容不迫地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骄傲的北大学生全都哑口无言,这段话对沈从文的影响深远,他晚年演讲时仍提到过辜鸿铭的这段话,沈从文称其意义深远。辜鸿铭对那条象征性的发辫确实坚持己见,他曾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的头上有辫,心中无辫的确耐人反思。
1915年4月,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辜鸿铭上课也是信马由缰,经常跑题。周作人回忆说:他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等功课,不能发挥他的正统思想,他就随时想要找机会发泄。
当时还是北大学子的罗家伦对于辜鸿铭的授课风采是最有发言权的。罗家伦回忆道:辜先生虽然是老复辟派的人物,因为他外国文学的特长,也被聘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因此我接连上了三年辜先生主讲的英国诗这门课程辜鸿铭讲课时要备着烟袋和茶水,讲到一定程度就要吧嗒吧嗒抽起烟袋来,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们定了约法三章:一、辜鸿铭进来时要全体起立,离开时要恭候他先离开;二、凡辜鸿铭问话都得站起来回答;三、辜鸿铭任何指定要背的书都要背,否则就不能坐下听课。
辜鸿铭穿着马褂,戴着瓜皮小帽,留着辫子却讲英国诗,实在是太怪。纵然如此,辜鸿铭的学问已经被各国学者认可及追捧。1916年,《春秋大义》的德译本出版,立马在德国掀起一股风潮,丹麦1918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奈尔逊对辜鸿铭极为佩服,在辜鸿铭晚年生活困顿时,还隔着半个地球为辜鸿铭筹款。当时辜鸿铭的众多著作在欧洲多国出版,他的文章屡见报刊,有趣的是这些文章大抵都是痛骂西方人的。越是这样,辜鸿铭越见重于西方,辜鸿铭便更加怪,更加狂傲不羁。
1921年,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来华游历。毛姆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很多人不熟悉毛姆,却熟悉他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当时,毛姆仰慕辜鸿铭大名,派人送了请柬邀请辜鸿铭相会。但是过了好多天,辜鸿铭都没有回信,好像请柬没收到似的。毛姆之后来到辜鸿铭的家,刚一落座,辜鸿铭很不友好地说道:在你们看来,中国人只需招招手,我们就得来。毛姆久闻辜鸿铭性格与众不同,亲眼相见心道果然如此,便跟辜鸿铭说了很多礼貌的话,辜鸿铭却滔滔不绝,大讲西方文明之痛处。在毛姆离开的时候,辜鸿铭还写了一首诗。辜鸿铭说:你来拜访中国的最后一个哲学家,我该送你点什么留作纪念才是。可惜我是一个穷人,我不知道送点什么值得你接受的东西。辜鸿铭挥笔写了一首诗送给了毛姆,也不管毛姆是否看得懂中文。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教学时,他能看得上眼的人除了蔡元培以外一个没有,无论是哪国人他都看不上。当时,北大有很多一流的洋教授,辜鸿铭是看见英国教授就用英文骂,看见德国教授就用德语骂德国不好,看见法国教授又换成法语说法国太烂,这些洋教授都说不过他,又因辜鸿铭确实名气、学问太大,所以只好十分恭敬地对待辜鸿铭。
鉴于其巨大名声,北大请来的外国一流洋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远远地站着,而他走近了,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
当时,辜鸿铭很受追捧,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想一睹辜鸿铭的风采,而辜鸿铭外文又好,所以非常适合搞公开演讲,只不过听他演讲是要钱的。中国人演讲是从来不卖票的,恐怕辜鸿铭是中国人卖票演讲的第一人,不仅如此,而且票价还特别高。要知道当时声名赫赫的梅兰芳,最好的座位也才卖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演讲门票则是两元。
辜鸿铭公开演讲、公开辩论的能力无出其右,而且气势汹汹。据记载,有一次辜鸿铭在某个宴席上突然喊道:恨不能杀二人以谢天下!有人便问那二人是谁,辜鸿铭当即回答是严复和林纾。当时,严复和林纾正在席上,众人的目光便投了过来,严复倒是没做表示,林纾则当即问辜鸿铭何出此言,辜鸿铭拍着桌子振振有词道:严复译出《天演论》,使国人只知道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而不知道尚有公理存在,而今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自林纾译出《茶花女遗事》,国之青年只知道男欢女爱,沉浸其中,而不知尚有礼义存在,以此败坏天下的不是严、林又是谁?一番话下来,严复、林纾缄默不语,众宾客也是面面相觑,无以应对。
辜鸿铭虽然留着辫子,但是对于掌权者却并无谄媚之意。当年慈禧过生日时,辜鸿铭曾当即作诗一首: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后来袁世凯当政,遭到辜鸿铭骂得最狠,他曾骂道: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由于袁世凯出身行伍,便很喜欢说自己没学问却很实干,曾向德国公使吹嘘道:张中堂(张之洞)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办事的。辜鸿铭听了不假思索地开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道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辜鸿铭并非一味地狂傲,也并非一味地骂人,他的心中其实有自己的标准。新文化运动时期,辜鸿铭的同事胡适、学生罗家伦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因为二者提倡白话文,辜鸿铭简直气得不行,而且胡适还在《每周评论》上撰《记辜鸿铭》,认为辜鸿铭是为了故意标新立异才留的辫子。胡适指出辜鸿铭在外国时就剪过辫子,大清灭亡后反倒留起来,戏谑道:当初是立意以为高,如今是久假而不归了。
胡适后来的文章中记述了当时的情况,那是文章发表后不久,在一次碰面中,辜鸿铭一本正经地对胡适说:密斯忒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要不然我要向法庭控告你。胡适当即笑着让辜鸿铭尽管去告,等法庭判决了才决定道不道歉。然而辜鸿铭没有去告,半年后二人再次相遇,胡适道:辜先生,你告我的状子进去了没有?辜鸿铭则回答说:胡先生,我向来看得起你,可是你那段文章实在写得不好!二人都大笑。
胡适的《记辜鸿铭》还记载了一件事情,那是一次二人共同参加宴会。胡适记载道:一会儿,辜鸿铭指着那两位法国客人大发议论了。他说:先生们,不要见怪,我要说你们法国人真有点不害羞,怎么把一个文学博士的名誉学位送给!先生,你的《报》上还登出的照片来,坐在一张书桌边,桌上堆着一大堆书,题作《大总统著书之图!》呃,呃,真羞煞人
两位法国客人当即脸红,辜鸿铭仍然大发议论:我老辜得意的时候,你每天来看我,我开口说一句话,你就说:辜先生,您等一等。然后连忙摸出铅笔和日记本子来,我说一句,你就记一句,一个字也不肯放过。现在我老辜倒霉了,你的影子也不上我门上来了。法国客人的脸更红了。
辜鸿铭操着十几国的语言却推崇一夫多妻;他学贯中西、留洋多年却留着辫子、穿着马褂;他名扬海内外,晚年却孤独终老;他身居时代迅猛发展的潮流中驻足不前,他狂放的姿态是他保护自己的自尊,怪异、狂放都是辜鸿铭的一种富有仪式感的抗争,他不惜以这种不被人理解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他就像一个形单影只的斗士,脑袋后细小的辫子正是他的武器。他的狂更像是一种寄托,美国著名学者、当代汉学家艾恺这样评价:在战时和战后欧洲悲观与幻灭的氛围中,与泰戈尔、冈仓等成为东方著名圣贤者的,是辜鸿铭,而不是梁漱溟或梁启超。辜鸿铭在欧洲大受追捧,在国内却被冠以遗老老顽固,甚至老怪物等词汇,辜鸿铭这个从海外归来赶上满清末尾的人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1930年前后,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在《一个有思想的俗人》里写道: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后可能会更加被神话,其实他跟目前你每天遇见的许多人并非不相同,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辜鸿铭的狂傲不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认可,然而印度圣雄甘地则曾赞他是最尊贵的中国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甘地之言是有道理的。
傅大炮
大炮老虎这样的外号听上去并不像一个学者,倒是像梁山好汉的外号,然而这正是众人送给傅斯年的称谓。傅斯年白白净净,戴着眼镜,虽然体胖却有儒者风度,这是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傅斯年骨子里则有山东大汉的气概,路遇不平就要拔刀相助,从不畏惧任何强权,向来敢骂敢言,而且更敢于做斗争,其真性情让人敬佩。
早在学生时代,傅斯年就已经表现出这种才高气傲的性格了,你看他走路都是两眼朝天,有人跟他打招呼,他就爱搭不理的。在北大时,傅斯年经常一头扎进图书馆而不上课,有些教授一看到这节课傅斯年不在,顿时心安了许多。因为傅斯年常常在课堂上跟老师较真,而且常以渊博的知识引经据典,讲出某某地方的错误,然后讲哪本书里有关于此的记载,哪本书里又有另一种记载,常让某些教授哑口无言。
傅斯年跟胡适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五四运动之后,傅斯年还写信给胡适,告诫他要冷静面对出名,学生给老师写信并一副教育的口吻,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傅斯年就这样做了,而且胡适也认真接受了。
1926年,傅斯年回国,在中山大学担任教授。当时北伐战争胜利,傅斯年很是高兴,就去找到老校长蔡元培喝酒,当夜大家都高兴,于是推杯换盏间都喝多了,之后大伙就开始酒后吐豪言,都开始说起狂言来,但是这些人狂来狂去,谁也没有傅斯年狂:我们国家整理好了,不但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从北冰洋到南冰洋南极洲,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这一番话,将傅大炮的本色显露无疑。
傅斯年身体肥胖,即便是这一点都被他当成了资本。有一次,傅斯年、李济和裘善元在重庆参加一个宴会。重庆为山城,有些路需要坐滑竿,宴会结束后主人雇好了六个滑竿工抬他们回家。裘善元首先走出去,裘善元也是个大个子,看起来有些胖,滑竿工一见便互相推让,想抬个体轻一点的省点力气。谁知李济走来后,看起来比裘善元还要胖一些,剩下的四个人于是又是一番推让。等到傅斯年最后走出来,把剩下的两个人吓了一大跳,傅斯年可比刚才的两个人都胖得多,两个人顿时就跑了。
有一次罗家伦问他:你这个大胖子怎么能和人打架?傅斯年答:我以体积乘速度,产生一种伟大的动量,可以压倒一切!调侃间仍不减狂傲本色。罗家伦劝傅斯年不要总是像好斗的蟋蟀一样,被人一引就鼓起翅膀,然而傅斯年哪里听得进去!
1938年,傅斯年在担任国民参政员的时候,因为中医问题,他与孔庚激辩,孔庚辩不过傅斯年,但又不甘拜下风,便当众辱骂了傅斯年,气得傅斯年也说:你侮辱我,会散之后我要和你决斗。散会后,傅斯年果真拦在了门口,但他看到已古来稀的孔庚身体那么瘦弱时,立马将双手垂了下来,说:你这样老,这样瘦,不和你决斗了,让你骂了罢!傅斯年的狂傲不羁更多地体现在自己的主张上面,他并非那种吹牛瞎掰式的目中无人,而是对自己有着很强的信心,在很多需要发声的地方留下他振聋发聩的狮子吼,因此留下国士无双的称赞。
傅斯年敢于批评当时一切的政治人物,也会对朋友做出最真实的告诫。1947年,胡适准备担任国府委员兼考试院长,傅斯年去信给胡适道:你不要看他(蒋介石)表面诚恳。另外在一封给蔡元培的信中也劝蔡千万不要任国府委员,还特意提到蒋最善于毁人。傅斯年的原则是参政而不从政,他关心国家大事以及民生小事,但是不会去具体地做某一职位的官。即便如此,傅斯年当年的事迹真的堪称老虎大炮。不得不提傅斯年拉下两任行政院长的事。
1943年,傅斯年写了一篇著名文章,题目为《盛世危言》,文中言及改革政治。他说道:我作一个小小的建议,我们的官,尤其是大官,可以一律改善其生活如平民如果官员不成为阶级,则中国三千年之弊病当一扫而空矣。言外之意便是对当时社会的官场很是不满,就此傅斯年始终保持着在野的身份与言论自由批评政府的弊端。
同一年,国民参政会成立了宪政实施协进会,协助政府促成宪政,里面的成员都是当时的名士,有黄炎培、章士钊、褚辅成、左舜生、张君劢、傅斯年等十九人。傅斯年的政治特点很明显,他认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最有效的,所以盯上了国民党政府的上层,第一个被他盯上的是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
孔祥熙,字庸之,出于富商之家,早年与孙中山开展民主革命活动,1914年与宋霭龄结婚,后成了蒋介石的连襟,把控国民政府财政十一年,吞下了大量的钱财,军火采购提取回扣,货币改革捞取油水,发行公债进行投机,举办专卖事业,垄断烟草、食盐、火柴、食糖的经营权,等等。这些还不够,孔祥熙渴望更多的财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为了减少太平洋美军的压力,加强中国抗日实力,决定向中国提供五亿美元的借款,超过了历次对华借款的总和。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如同喜从天降,然而孔祥熙夫妇早已计划着切蛋糕了。孔祥熙利用手中权力,通过发行美金债券,调控经济走势,运用多种手段,最终获得暴利一百一十五亿法币,创造出了民国政府最大的贪污案。
傅斯年了解到孔祥熙运作的内幕后,让人大力搜集证据和资料,并联合众多名人要在参政会上公开此事。蒋介石赶紧为孔祥熙说情,于是宴会上出现了以下著名对话:
蒋介石:你相不相信我?
傅斯年:我绝对相信。
蒋介石: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
傅斯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由傅斯年牵头的这股舆论压力实在太大,蒋介石无奈之下派人进行查办,最后只得免去了孔祥熙的一切实际职务。
第二位遭到傅斯年炮轰的是继任的行政院长宋子文。宋子文跟蒋介石的关系更不一般,他是宋美龄的弟弟,也就是蒋介石的小舅子。傅斯年不管这些,照轰不误。宋子文上台后,也利用职务之便,打着抗日救国的幌子,进行非法进口倒卖活动,最终酿成1947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黄金风潮。
对此,傅斯年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傅斯年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样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要求他快走。傅大炮的接连发炮让蒋介石的小舅子也黯然下台。
傅斯年最痛恨手握权力却中饱私囊的官员,傅斯年曾在参政院的会议上毫不避讳地指出:抗战以来,大官每即是大商,专门发国难财。我们本是势力国而非法治国,利益到手全不管一切法律,既经到手则又借法律名词如信用契约等以保护之,这里面实在没有公平!傅斯年主张惩罚贪污要从大官做起除恶务尽。针对孔祥熙和宋子文的事件,傅斯年表露了自己的心迹:我拥护政府,不是拥护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所以我誓死要跟这些败类搏斗,才能真正帮助政府。
在抗日战争时期,傅斯年是坚决的主战派,这一点与胡适正好相反。当时日军入侵华北,傅斯年在北京毫不畏惧,极力主张抗日,提出不屈服的立场,而且还教育学生保持民族气节。傅斯年提出过书生如何救国的问题,道出老百姓的第一愿望是让国家统一若不能看破生死,必为生死所困。傅斯年的口号正跟胡适相反,他提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945年9月,傅斯年出任北大代理校长。走马上任还没几天,他便发表声明: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坚决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一些曾在伪北大任职的教授纷纷托人到傅斯年这里说情,均遭到拒绝。傅斯年毫不客气地表示自古汉贼不两立,声称连握手也不应该,北大若留用伪教授,对那些抛妻舍子奔赴大后方的教授和学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傅斯年正式发表声明称:大学须在礼义廉耻四字上做不折不扣的榜样,给后代青年们看看,让青年正是非、辨忠奸,否则下一代的青年不知所取,今天负教育责任的人将成国家的罪人。而被新北大拒之门外的,就有著名作家周作人。因此,周作人十分痛恨傅斯年,屡次作文骂他,说傅斯年外强中干。
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是别有用心的,他并非有官瘾,而是推荐了胡适担任校长,然而胡适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赴任,他认为胡适这样的老好人是无法驱逐沦陷事情的那些伪教授的,他是来替胡适出头清除障碍的。
到了晚年,傅斯年的身体健康不是太好,但是这头老虎仍旧是当年那头无所畏惧、王者天下的老虎。他在台大担任校长,到任的第一件事是给每位教师发了通知,里面表示本校长说不定哪天就去听课。校长听课无可厚非,但是傅校长听完课后就让有些教师没了工作,这是非常吓人的。
1950年,傅斯年出席一次会议,遭到一个人关于台湾大学的问题的发难,傅斯年情绪有些激动,在台上回复问题,又情绪激昂地讲了许多,走下台后突然面色苍白,神情痛苦,傅斯年说了句:不好!友人搀扶着傅斯年枕在皮包上,傅斯年进入了昏迷状态。傅斯年是突发了脑溢血,再也没有醒过来。
在台湾流行一张照片,照片中蒋介石跟麦克阿瑟、傅斯年坐着,傅斯年的神情非常悠哉,并没有把蒋当作一个大人物。那是在1949年,美国将领、盟军统帅麦克阿瑟访问台湾,当然受到国民党政府的盛大欢迎,所有政要在旁恭迎,唯独受蒋介石之托而来接机、素称自己坐无坐相、立无立相的傅斯年,硬是跷着二郎腿、抽着烟斗,坐在蒋介石与麦克阿瑟旁边的沙发上,以大学校长身份与二人平起平坐。
傅斯年的一生是刚硬的一生,他钢硬如铁,从来不会弯曲,做事情也是直来直去,身上既有一种梁山好汉的直爽与豪迈之气,又有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毛子水誉他有浩然之气,或许这就是一个活得真实的傅斯年。
才子变高僧
很多人可能并不很熟悉李叔同这个名字,但是我们可能都听过、唱过这样一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此歌名为《送别》,传唱多年也不曾被遗忘。这首名歌的曲为美国音乐家所写,而词作者便是李叔同。我们都更熟知他的另一个称号:弘一法师。
相传,某年大雪纷飞之际,时局动荡中的旧上海的一座寓所前,一个人久久伫立,屋内的人出来后,那人说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转头便走,而李叔同看着离去的身影,心绪难平,在雪中站立,仿佛仍在送别友人。半晌,李叔同转身回屋,叫人弹琴伴奏,自己则挥毫写下这首著名的词。经典之所以能久传于世并不仅仅是作品创作超于凡人,更多的是背后倾注的感情,《送别》便是这样的情况。与李叔同分别的人叫许幻园,与李叔同均是天涯五友,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新派诗文界领袖之一。许幻园与李叔同相互欣赏,常有诗作往来,并一起在城南文社共同创作,友谊深厚,无奈因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等动荡,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荡然无存,只得匆匆赴京。百感交集中的李叔同创作出这首名词,是对两个人友谊最好的见证吧。
李叔同的人生是分了层次分明的阶段的,二十六岁之前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风流才子,二十六岁到三十九岁之间是求学、教书,而生命的最后阶段则成了一代高僧,其人生可谓传奇。
二十文章惊海内是李叔同的诗中自述,他才华横溢,如此自信也是有其道理的。1905年,李叔同二十六岁,生母病逝,他便放弃了翩翩公子的生活方式,留学日本,写诗作《金缕曲》一首: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我们从李叔同少年时说起,感受这位民国著名才子的人生曲折。
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父亲李筱楼1865年中进士,与李鸿章同年,而李筱楼死后,李鸿章亲自主持发丧,可见交情不浅。李筱楼辞官经商后,在天津做盐业,后又做钱庄,逐渐成为津门巨富,李叔同出生时李筱楼已六十九岁,而其母亲才二十岁。虽然李筱楼在李叔同五岁时便去世,但是李叔同的生活仍是非常优裕,母亲与兄长又极重视他的教育,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李叔同天资过人,七岁便能熟读《文选》,所谓《文选》烂,秀才半,十五岁就有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诗句。李叔同又写得一手好书法,便被人们称为神童,早早地就和津门名士交游。
李叔同成长于传统国学教育环境,而殷实的家业让他接触更多东西。他本人也是兴趣广泛,十八岁便购买了一架德国钢琴,别以为这是富家子弟的玩乐,李叔同是真喜欢这东西,而他也有大才华,接触不久便自己作曲了。十九岁时便开始崭露头角,而那年正赶上戊戌变法,李叔同是支持变法的,写下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句子。随即变法失败,李叔同怕遭牵连便来到了上海。在这片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土地上,李叔同成长为风流倜傥的翩翩公子。
据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回忆,当时的李叔同是这样的: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李叔同可谓富家子弟年少多金,又才华横溢相貌俊朗,过着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参加了很多文学社团,写文章、写诗、绘画等等,而且他的才华逐步显露。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参加者多为一时俊杰,而李叔同应征的文章,屡屡列为第一,从此被上海的名士文人所青睐,被视为才子驰名于上海滩。
也正是在此时,李叔同结识了许幻园等天涯五友,又与名坤伶杨翠喜、谢秋云等过从甚密,还为她们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中不乏与她们的唱和之作。许幻园欣赏李叔同的才华,甚至让李叔同住进自家的城南草堂。上海繁华灿烂,而城南草堂处却是一片安静祥和的风光,这里鸡犬相闻,鸟语花香,又有小河从面前经过,李叔同在这里读书奉母,生活好不安逸!
李叔同还组织了上海书画公会,上海名画家皆来入会。他创办的《书画公会报》是上海书画界最初出版的报纸。他又发表诸多诗作文章,平时便与友人聚会,诗作唱和,促膝长谈,风流才子四字评价非虚。
1901年,李叔同奉母命读书,入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南洋公学在蔡元培的带领下全部采用新式教育,鼓励学生自由读书、写日记、记笔记,又教英文和数学等科目,蔡元培亲自教授日文,旨在培养学生日后学习世界知识。
黄炎培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中说:我和叔同是190l、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后来先后改名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特班同学他刚二十一二岁,书、画、篆刻、诗歌、音乐都有过人的天资和素养。南洋公学特班宿舍有一人一室的,有二人一室的。他独居一室,四壁都是书画,同学们很乐意和他亲近他的风度一贯地很温和,很静穆。李叔同在这段时期接受了非常多的新式教育,大大开拓了眼界,思想也逐渐新颖,这一时期于他是非常重要的。晚年的李叔同还曾回忆这一时期道:我从二十岁至二十六岁间的五六年,是生平最幸福的时候。
青年李叔同才华初露锋芒,生活安逸富足。他一生悲苦,而这一时期却如李叔同所说是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幸福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1905年,李叔同二十六岁,母亲却在此时病逝。前面提到李叔同的父亲与母亲是老夫少妻,母亲为妾,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母子二人颇有些相依为命的意味,母亲于李叔同而言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母亲的逝世对李叔同刺激很大,他甚至认为自己幸福时期已经过去,甚至改名哀,决心放下翩翩公子的生活,东渡日本留学,也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为母亲操办的葬礼,李叔同扶柩回津,后便主持葬礼。李叔同尽除一切繁文缛节,要求来宾们不要送钱、幛,只送挽联、花圈。李叔同也不穿孝服、不下跪,而是致悼词,他在四百多位中外来宾面前自弹钢琴、唱悼歌,以这样的新式方式寄托哀思,由此可以看出李叔同性格里的放荡不羁。此事被当时的天津卫引以为奇,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出国前的李叔同便留下了那首《金缕曲》,跟过去的生活作别。这是李叔同的一次人生转折,他虽然才华横溢却不能停止学习,如果真的过一辈子安逸生活的话,根本成就不了后来的李叔同,他的才华也不会得到更深的挖掘。
在日本,李叔同跟日本名师学习绘画,又在音乐学院研究音乐,业余还研究戏剧。李叔同作为中国第一代美术留学生,在日本也很受关注,日本的《国民新闻》曾专访过他,文中也给这位年轻学子很高的评价。这一期间,李叔同创作了大量油画、水彩画、国画和版画,回国时仅油画作品就有数十幅,但不幸的是大都失散。虽然李叔同出家前将这些珍品都捐给了北京美术学院做资料,但最终还是遗失了许多。1940年,泰戈尔邀请李叔同将他的作品送到欧洲参加世界美术展,临时居然一幅都找不到,实在是一件憾事。现存的李叔同画作不超过十幅,均为艺术瑰宝,价值连城。
李叔同在日本遇到了一位美丽的日本女子,她是李叔同房东的女儿,叫作诚子(该名有多种说法)。李叔同此时已有妻子,并有了孩子,乃是母亲包办,李叔同很反对这门婚事,却也无可奈何。当他见到诚子,油然而生的爱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与诚子熟识之后,李叔同不好意思地想邀请诚子做他的裸体模特,诚子应允。现流传着一幅疑似以诚子为原型的画作,如今为中央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这次绘画开启了两个人的感情之路。诚子也知道李叔同在中国有妻有子,但是她仍义无反顾地与李叔同恋爱了。
除绘画外,李叔同自创《音乐小杂志》,为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在现代音乐史上有极高的地位。《音乐小杂志》是李叔同自行编纂的,在日本印刷,然后运回上海发行,文章短小精悍,里面有图画、乐史、乐典、词府等,堪称精致。
李叔同的日文由蔡元培亲授,而他的英文也是极好,曾细读原本的《莎士比亚全集》,对西洋戏剧很是倾心。来到日本的第二年,李叔同与友人便创办了春柳社,为我国最早研究话剧的团体,成为我国话剧的发端。在李叔同等人的带领下,春柳社先后演出《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在日本声名鹊起,其中《黑奴吁天录》在日本的影响力甚至要超过国内。
李叔同在这两次演出中均出演主角,甚至为扮演茶花女,不惜将小胡子剃去,花重金做了好几身女西装,长期节食使身材像剧中苗条的女人。从最后热烈的反响来看,李叔同的男扮女装非常成功。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六年,做出了许多开创之举,他个人艺术创作上也逐步成熟,又收获了爱情,可谓收获颇丰。
1911年,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带着日本妻子回到中国,将其安排在上海居住。李叔同开始在各地任教并主持报纸杂志,因为此时已经家道中落。同年加入南社,被聘为《太平洋报》主笔,并编辑广告及文艺副刊。又与柳亚子创办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一年后来到浙江杭州,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音乐与图画课。正是在这里,李叔同开创了中国用男性裸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先河。起初,学校和学生们都不大重视音乐课与图画课,但是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这位新来的李先生国文比国文老师好,英语比英语老师好,在方方面面都似乎有无穷的知识,所以李叔同的课常常是挤满了人。
而李叔同授课的方式又与平常教师大不一样,他总是早早地等候在教室里,教学器具早已摆放妥当,同学们大吵大嚷着跑进教室,猛一见李叔同一脸严肃地站在那里,只好一声不吭地回到座位上。有意思的是,李叔同每节课倒要给学生们鞠躬,然后才讲课,这样的举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与众不同的,这一鞠躬体现的是对学生们的尊重。
李叔同还在西泠印社参与金石研究与创作,这一阶段李叔同的艺术创作日趋成熟深厚,而他也成为当时公认的通才和全才,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李叔同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连鲁迅也想求得一幅。作为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三十九岁那年出家为僧了。消息一出,众人皆震惊不已。1918年,李叔同便在虎跑寺度过,成为了悟和尚的在家弟子,取法名演音,号弘一;农历七月十三,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
所有人都大惑不解,正值盛年的创作高峰,李叔同为什么突然出家为僧呢?他的家庭、事业都不要了吗?难道他打算下半辈子就与青灯古佛为伴了吗?不过,李叔同去意已决,将所藏印章赠给西泠印社,将所藏其他珍品悉数交给弟子与友人,只留一身青布衣裳。
李叔同自带着日本妻子回国后,便将她安置于上海,每周至少能相见一次。她正满怀期待着与李叔同携手变老,却接到了李叔同的一封信,上面的字让她悲痛欲绝: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信中还直言道: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有传说几个星期后,诚子携孩子来到杭州求见李叔同,想知道他为什么出家,想挽回他的心,却被李叔同关在门外。诚子在门外苦苦哀求,呼唤道:叔同
他回答:请叫我弘一。
她忍着泪水:弘一法师,你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回答道:爱,就是慈悲。
半晌,诚子的泪水掉了下来,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没有得到回答,诚子黯然踏上了回日本的路,再也没有出现过。目前,并没有李叔同辞别中国妻子的记载,连传说都几乎没有,倒是有辞别学生的记载,都出自几位当事学生的记录。丰子恺、刘质平等弟子都曾跑到虎跑寺询问李叔同缘何出家,而李叔同的回答则是:阿弥陀佛。
青年时进出名利场,李叔同是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芒鞋布衲,李叔同是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一个传奇。就像赵朴初先生所题的诗一样: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或许无人能知晓李叔同缘何出家,但李叔同终究不是无缘无故就出家,从上面那封信中便可以看出李叔同已经考虑良久,那么他出家有何渊源,我们又是否能窥知一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