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智能汽车:先进传感与控制

書城自編碼: 292323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汽車/交通運輸
作 者: 李力,王飞跃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551072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41/41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浪潮将至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NT$ 840.0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35
《 全球化与法制现代化 》
+

NT$ 435
《 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 》
+

NT$ 441
《 妇产科实验室诊断 》
+

NT$ 1026
《 实用生殖医学 》
編輯推薦:
郑南宁院士 | 孙优贤院士 | 柴天佑院士 | 贺汉根教授倾情推荐详解未来汽车的梦想,迎接无人驾驶时代的来临系统分析加速智能汽车产业化的前沿核心技术深入阐述使车辆实现自动识别道路、路况感知以及自动驾驶功能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通信技术
內容簡介:
为了更好地服务对智能汽车和先进交通系统有兴趣的专业群体的迫切需求,作者撰写此书,以便为研究者和工程师们提供有关智能汽车运动控制和相应传感技术的新进展和信息。此外,本书也旨在帮助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来学习有关汽车和交通系统的一些发展近况。本书也总结了作者对于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当前趋势和未来发展的理解与感悟。
關於作者:
李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IEEE会士。研究兴趣包括智能汽车、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传感和控制。目前担任IEEE智能交通系统汇刊副主编。王飞跃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计算与平行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任IEEE ITS 学会主席, I E E E 智能交通系统汇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 Systems以及IEEE智能系统 IEEE IntelligentSystems主编,并主导创办IEEE ITS 杂志、IEEE计算社会系统汇刊和IEEE智能汽车汇刊。
目錄
前言第1章引言1.1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智能汽车1.2智能汽车研究与发展的问题1.3本书结构1.4超出本书讨论范围的内容1.5参考文献第2章轮胎摩擦的先进建模与监测2.1引言2.2纵向胎路摩擦建模2.2.1纵向胎路摩擦特性2.2.2典型的纵向胎路摩擦模型2.3横向胎路摩擦建模2.3.1横向胎路摩擦模型2.3.2自行车模型2.4集成的胎路摩擦建模2.4.1集成的胎路摩擦特性2.4.2经验和半经验集成模型2.4.3解析集成模型2.5胎路摩擦监测器2.5.1胎路摩擦监测器架构2.5.2经验纵向胎路摩擦模型辨识2.5.3解析的纵向胎路摩擦模型的观测器2.5.4经验横向胎路摩擦模型辨识2.6本章小结2.7参考文献第3章汽车横向的先进运动控制623.1引言633.2线控转向系统3.3车辆横向运动建模与控制策略3.4车辆横向运动检测器3.5车辆转向控制器设计3.5.1车辆横向运动控制目标3.5.2鲁棒车辆转向控制器3.5.3滑模转向控制器3.5.4自适应转向控制器3.5.5模糊转向控制器3.6本章小结3.7参考文献第4章汽车纵向的先进运动控制4.1引言4.2先进的车辆传动系统控制4.2.1先进的汽车发动机控制4.2.2先进的汽车变速器控制4.3汽车空气动力学4.4先进的车辆跟踪与制动控制4.4.1先进的汽车追踪与制动控制4.4.2防抱死制动系统设计4.5自适应巡航控制4.6本章小结4.7参考文献第5章汽车垂向的先进运动控制5.1引言5.2道路粗糙度建模5.3先进的车辆悬架系统5.3.1线性时不变悬架控制器5.3.2鲁棒悬架控制器5.3.3模糊悬架控制器5.4悬架系统的参数估计与故障检测5.5防侧翻控制5.6本章小结5.7参考文献第6章单车的先进运动控制6.1引言6.2车辆路径、轨迹规划6.3车辆泊车问题6.4纵向、横向、垂向车辆运动控制综合6.5参考文献第7章多车的先进运动控制7.1引言7.2车间通信技术7.3车队控制7.4换道和并道控制7.4.1车辆换道控制7.4.2车辆并道控制7.5交叉口协同驾驶7.5.1交叉口无协同驾驶7.5.2交叉口有协同驾驶7.6本章小结7.7参考文献第8章智能车辆视觉系统8.1概述8.2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车道、路面检测的优势8.2.1使用CMOSCCD摄像头和雷达的车道、路面检测8.2.2使用激光雷达和激光传感器的车道、路面检测8.2.3车道和车道偏离的同时检测和定位8.3基于视觉信息进行车辆检测的优势8.3.1基于CMOSCCD的车辆检测8.3.2使用调频连续波雷达的车辆检测8.3.3使用激光雷达或激光传感器进行车辆检测8.4基于视觉信息进行行人识别的优势8.4.1使用CCDCMOS摄像头的行人检测8.4.2使用红外摄像头的行人检测8.5基于视觉进行交通标志检测的优势8.6基于视觉的驾驶人监测器的优势8.6.1驾驶人、乘客位置和姿势检测8.6.2疲劳驾驶分析8.6.3驾驶行为分析8.7智能视觉系统的进一步讨论8.7.1多视觉传感器融合8.7.2视觉共享8.7.3交通基础设施和车辆视觉系统8.7.4视觉传感器设计、校准和故障检测8.7.5基于视觉的环境检测和视觉系统的灵活性8.8参考文献第9章智能汽车轮胎检查及监测9.1引言9.2离线轮胎检查技术进展9.2.1轮胎胎面检查9.2.2轮胎布帘层、束带层检查9.2.3轮胎轴承检查9.3在线实时轮胎监测技术的发展9.3.1 SAW轮胎传感器9.3.2轮胎滚动、旋转分析及气压监测9.3.3其他的轮胎形变、压强监测传感器9.4进一步讨论9.5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安全、节能省时、环境友好以及舒适的交通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汽车及其相关工业随之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许多新兴的概念和技术得以不断研发并应用到汽车工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对智能汽车和先进交通系统有兴趣的专业群体并满足他们的迫切需求,我们撰写此书,以便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提供有关智能汽车运动控制和相应传感技术的最新进展和信息。此外,本书也旨在帮助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了解有关汽车和交通系统的一些发展近况。本书也总结了作者对于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的当前趋势和未来发展的理解与感悟。我们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研究要追溯至差不多20年前,那时我还在RPINASA空间探索智能机器人系统的中心做研究员。从那以后,人们对于智能汽车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在陆海空范围的科技、民事及军事等多领域都有诸多成功的应用。我们在智能汽车上的研究范围从有专门应用的机器人车辆到通用的智能车辆。1994年,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合作,我们建立了SPIDER车辆系统,旨在针对原位火星月球资源的利用,以及制造一个用于UANASA空间工程研究中心本地行星资源利用项目中火星造氧的原型机器。从1996年到1999年,我们修正了Caterpillar 98T轮式装载机来实现自动挖掘和装载操作,而这有助于高效地挖掘土壤和岩石。2000年,我们制造了我们的第一个自动驾驶的客运车辆VISTAVehicles with Intelligent Systems for Transport Automation,并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51号公路展示了该车辆的功能。2002年,我们完成了基于自动驾驶和无线通信的自动化测试场的设计。在2005年,与西安交通大学和山东科学院合作,我们研发了针对vASOSvehicular Application Specific Operating Systems的CASIC移动平台。该平台能够对驾驶安全性、效率和舒适性等各种嵌入式电子和软件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本书的主要内容来自我们近期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本书的一些内容选自多位学者,但其主要内容是基于我2001年到2005年指导的学生李力的博士论文。本书包含九章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引言(第1章)、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第2~7章),以及相关的汽车传感技术(第8~9章)。第1章主要讨论了智能汽车技术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研究背景。其为当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做了详尽的总结。本章同样也讨论了智能汽车、先进交通(公路)系统和辅助驾驶之间的相互关系。第2章仔细研究了胎路摩擦现象并综述了一些常用的胎路摩擦模型。这些内容为第3~5章研究的单车运动控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知识,因为研究车辆和地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车辆驾驶性能的研究至关重要。第3章的主题就是车辆横向动力学与转向控制,主要分析了一些转向控制器的设计方法。第4章阐述了内外部的车辆纵向动力学特性并重点讨论了车辆追踪、制动控制。第5章主要解决车辆横向与纵向运动控制的分解与合成问题。第6章主要研究车辆垂向动力学特征及车辆悬架控制器。最后,第7章研究了多车运动控制,主要讨论了该研究方向在通信和协同方面面临的新技术挑战。第8~9章分别综述了应用在车辆视觉传感和轮胎状况检查方面的已有方法和一些新兴技术;也罗列了一些在相关研究领域,诸如材料和设备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供对车辆运动控制和传感研究现有水平的调查,同时为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崭新视角。考虑到本书可能有广泛的受众,尽管我们均标明了参考文献,但在一些地方省略了具体的技术细节,而只阐述那些关键的发现和趋势。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所有对于智能汽车研究项目有所贡献的同事和同学们。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伦斯勒理工学院的George NSaridis教授,是他将我领入智能机器人系统、智能汽车和一般智能系统的智能控制领域。我也要感谢我以前的同事Paul JLever教授、Pitu BMirchandani教授和KCKuo教授一直以来在Caterpillar项目和VISTA项目中给予的合作与支持。19962001年间,许多来自中日韩并参与我的项目的访问学者们,尤其是Tang Nan教授、Guihe Qin教授和Wenxue Liu教授在VISTA项目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我要感谢我在亚利桑那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学生的辛勤工作以及他们对于智能汽车项目所做的贡献,特别是Xiaobo Shi、Hungman Kim、Yijia Xu、Yuetong Lin、Zhixue Wang、Shuming Tang博士和Deqian Chen、Hongyu Xie、Michael Williams、Javier Cortez、Pingzhong Li、Darko Babic、Chris Yao、Michael Do、Qunzhi Zhou等。最后,也要感谢中美两国的相关政府机构数年来给予我们研究的不断支持。王飞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中国亚利桑那大学系统与工业工程系,图森,亚利桑那州,美国


近20年来,智能汽车(Intelligent Vehicles,IV)的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并应用于海陆空运、军民两用及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智能汽车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主要源于其在提升驾驶安全性、效率以及改善人们现代化生活品质方面的潜在优势。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汽车利用先进的传感、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来获悉驾驶环境与状态,用以辅助车辆运行、交通控制、服务管理及其他相关事项。此外,诸如普适计算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智能空间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最新进展也为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们深信:智能汽车行驶在智能道路上,甚至更为广阔的智能空间中,将是未来智能汽车领域发展的新浪潮。智能汽车的相关技术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地面智能交通工具(指智能汽车)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普及的。诚如Little所述,自本世纪初,伴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革命浪潮,无论从用户交互体验还是车辆保有量等方面,机动车都在经历最深刻的变革。认识到智能汽车的重要性以及不将人因因素作为汽车设计核心将会带来意外的不良后果,美国交通部(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DOT)展开了智能汽车先导(Intelligent Vehicles Initiative,IVI)计划。该先导计划旨在加强集成车载系统的发展、普及与应用,帮助货车、公交车、小轿车的驾驶员提升驾驶安全性与效率。不久之后,1998年颁布的21世纪交通效率法案授权IVI计划正式成为美国交通部智能交通项目的重要部分。过去十年,智能汽车领域相关研究由于政府、公众、车企及车辆产品供应商的高度关注而持续推进。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消费者相信智能汽车正是满足人们对于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的交通服务日益增长需求的关键要素。然而,对于智能汽车应具备哪些功能、呈现何种形态的问题仍然没有形成共识。总之,对于智能汽车的定义标准,即何种汽车应当称为智能汽车,研究者们仍然存在争论。美国交通部认为IVI计划应当至少在以下三种驾驶条件下提升安全性:正常驾驶条件、退化驾驶条件和迫近事故条件。为了实现该目标,联邦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组给出了智能汽车必须具备的三大系统:冲突避让系统、碰撞通报系统和辅助驾驶系统。更精确地说,IVI计划重点在以下八大功能领域实施:追尾碰撞避让、换并道冲突避让、车道偏离冲突避让、交叉口冲突避让、驾车视野提升、车辆稳定性、驾驶员状态预警和安全警示服务。全世界范围内在上述领域的研究已经获得了诸多成果。Bishop根据智能汽车具备功能的多寡将正在研发的智能汽车分成以下三个等级:a)车内系统可为驾驶员提供辅助或警示服务的功能(冲突预警系统);b)车内系统可获取车辆的部分控制权,如在平稳状态下的辅助驾驶或在冲突迫近下的紧急干预(冲突避让系统);c)车内系统获取车辆的全部控制权(车辆自动化)。一般而言,由于冲突避让的重要性,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一辆所谓的智能汽车应用具备等级a)的功能。根据Dravidam和Tosunoglu的估计,15%~20%的交通事故涉及追尾碰撞。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NHTSA)的数据显示,美国88%的追尾碰撞事故是由于驾驶人精力不集中或后车跟车过近造成的。因此,冲突预警系统被认为是智能汽车最基本的功能。然而,Bishop同样指出,所谓的冲突预警系统本身也是由部分重叠的子功能系统构成的,包括前车冲突预警、障碍冲突预警、追尾冲突预警、自行车行人冲突预警等。迄今为止,大多数实验车辆仅能实现上述这些子功能的一部分。图1.1所示为丰田AHS项目早期设计的智能汽车系统。但一般来说,这些早期的设计方案仍然被称为智能汽车。有些研究者却认为汽车不会实现自动驾驶,Jones将他们的观点总结如下:虽然汽车将会很快实现像驾驶人驾驶一样引导汽车驶入道路,但完全没有驾驶人介入的全自动驾驶车辆可能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商业生产。新技术是为了辅助而不是取代驾驶人,爱荷华市爱荷华大学公共政策中心人因研究项目组首席专家Daniel McGehee如是说。他提到给予汽车完全的自身控制权,将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程度类似于谁应该对一起交通事故负责,是驾驶人还是汽车制造商的法律纠纷问题。其余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传感和人因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则强调智能汽车系统的制造商和经销商可能需要面临承担严重赔偿责任的潜在危险。这种潜在的危险还使得那些曾出现在电影电视中的汽车只需要询问驾驶人目的地就可到达的场景也仅可能局限在电影镜头之中。他们的论断不无道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全自动驾驶的商业车辆在短期内很难出现在城市道路中。但智能汽车绝不仅是智能商业汽车。尽管全自动驾驶的车辆很难进入一般领域,但其在特殊领域的制造与应用则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为了响应美国国会和国防部有关加强智能汽车的研发用以在战场上挽救美国士兵生命的呼吁,DARPA智能车辆挑战赛应运而生。数十组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高校和企业的代表队积极参与其中。图12所示为在2004年DARPA挑战赛上由奥本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