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五: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書城自編碼: 292934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地方史志
作 者: 许倬云
國際書號(ISBN): 9787213077043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44/115000
書度/開本: 18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29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NT$ 347.0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NT$ 281.0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NT$ 1989.0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NT$ 398.0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NT$ 1214.0
留学早规划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NT$ 347.0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NT$ 403.0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NT$ 34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99
《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文明变局的关口(精装珍藏版) 》
+

NT$ 299
《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三:中西文明的对照(精装珍藏版) 》
+

NT$ 299
《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二:现代文明的成坏(精装珍藏版) 》
+

NT$ 299
《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一:大国霸业的兴废(精装珍藏版) 》
+

NT$ 285
《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
+

NT$ 349
《 心路历程(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青年时期的内心剖白与世相评说) 》
編輯推薦:
史学大家许倬云写给两岸同胞的台湾简史,*修订版。一本书读懂台湾的历史与现实,了解过去的台湾,理解现在的台湾。
內容簡介: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讲座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的关怀。
《台湾四百年》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五本,此为最新修订版。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恢弘的史学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变迁: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移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脱离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台湾四百年》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台湾的历史变迁,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的得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關於作者: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先后执教于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2004年荣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先后执教于多所知名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2004年荣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
许倬云先生不仅以其学贯中西的素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他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和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等。
目錄
目录
被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拽进历史
从海盗集团到开台圣王
清政府的移民大开发
五十年的殖民统治
国民党威权统治台湾
走向政治民主、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积患重重,当共建世界新文明
內容試閱
前言
1948年,我们举家迁至台湾。当时我接受的中学教育还有一个学期没有完成,于是,进入台南二中当插班生,读了一个学期后考上了台湾大学。在台湾大学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所,然后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两年后到了美国。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后,我就回到了台湾。从1962年到1970年,我在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服务,1970年来到美国。从那时候到现在,几乎每年我都要回台,短则待上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如此反复,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从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我在台湾的岁月加起来大概占了人生的一半。我固然是在大陆出生,但可以说是在台湾成长,也在台湾逐渐老去。大陆是我的出生之地,台湾是我的成长之地,对这两个地方我都有浓厚的感情。
由于战乱奔走四方,我相信我对中国各地情况的了解,比许多只留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可能更深入也更透彻。因为在逃难期间,各个阶层、各种生活形态我都经历过。在台湾的这几十年,是我人生的一半光阴,所幸我在台湾的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好的朋友,我与他们也有许多日常的接触,因此我觉得自己既可以大陆人的身份观察台湾,也可以本省人的身份理解台湾。内外两层的比较,对我自己而言,都是在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解别人。我对台湾的观察和体验,也是既非完全台湾人的,也非完全大陆人的,而是尝试着两面兼顾,所以看得较为清楚。
尤其是在1970年以后,台湾改革开放的那一段时期,我参与了许多民间的论坛,也参与了许多为了建设台湾而举行的大小会议,加上许多朋友给我提供的资料,所以,对于整个台湾的演变,我都有相当于坐在舞台后面、舞台边缘甚至舞台前面观察的机会。
上面所说的情形,使我在口述台湾发展史七讲的时候,既写下了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我的分析,还写下了我的感想。内心的激荡如波涛汹涌,和我写专业历史论文时候的心情,完全不一样。这一过程,等于是自己解剖自己给别人看。台湾的发展历程,让我刻骨铭心,等于我自己本身经历的过程;我陈述的不是别人,其实就是自己。由于专业的习惯,我尽量保持冷静,但是,我无法避免个人感情上的激荡。在陈述时,我努力控制情绪,才收住一些情感化的词句。这些情形,我必须剖白给我的读者,这样读者才能理解我和原谅我。
我祈求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存同情,而不是把它当作别处或他方的历史看待。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在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因为有许多复杂的心情,他们也不免语多偏差,但很多人都曾经努力于做好该做的事。我希望读者能理解台湾人的这份心情,那么,对于本书所叙述的四百年来辛苦艰难的历程,你们会多一份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
现在,台湾正在一个转变的关口。这个转变的关口,在于世界局势复杂,两岸关系微妙,经济难关必须突破,政治制度必须改进在这种种框架之内,我们要靠一部小书来交代一切,当然非常困难。在本书的结尾,我对于台湾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也有所陈述。正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我才坦白地批评。这些缺失,更可以提供给大陆作为发展的参考。两岸之间,同根同种,彼此的经验相互借鉴,相较于借鉴旁人而言,更为真切。如果各位读者能够以同情之心、以彼此谅解之心来理解台湾,我想这本书,还是可以提供给各位一些背景知识的。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如果读者读完这书,对台湾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许倬云
2012年7月2日序于匹兹堡


第一章
被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拽进历史
那时,新大陆、澳洲等地已被西洋人占有。这时,全球才结为一个共同的贸易网,台湾进入了世界性的文化交换网络。
今天是这一系列的第一讲,是关于台湾近代的发展。由于所有的发展都有前因后果,其根源可以埋藏得很深,所以这一讲我们先谈谈台湾的起源。
美丽岛台湾的传说
话说当年(1957)我第一次离开台湾,赴美求学。船从基隆出海,已经是下午了,绕航过台湾的东北角,然后往东南方向行驶。那整个下午,我一直在瞭望台湾岛,船渐行渐远,到了一定距离之后,台湾岛看上去已经不像一个岛,而像一个翡翠的盆景:苍翠的山林,起伏的轮廓。渐渐地,台湾岛从翠绿变成苍色,再从苍色变成墨色,后边衬着的是落日余晖,一圈光环照在山上。当时,我就感觉,哦,这就是葡萄牙人叫她福尔摩莎的原因。人在岛内,无法想象到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这岛屿的印象,只有在远距离,看到那一个大岛成为海上盆景,像翡翠玉雕的时候,才知道美丽岛(Formosa)三个字,为什么是那些葡萄牙水手见到台湾岛时的适时反应。
台湾岛在中国的沿海,自古到今都存在。台湾逐步进入历史,可以远从南宋活跃的海外贸易开始追溯。南宋王朝将这些沿海地区和远近岛屿,次第吸入中国的文化圈,成为中华民族汉人开拓的东南疆土。但是,台湾岛正式进入历史,却是在16世纪。它进入中国历史的同时,也进入了世界历史。葡萄牙人走过台湾外海的时候,正是世界大航海兴起的时代。欧洲人本来的企图是寻找东亚古老的国家,求取广大的市场,也求取东亚国家的货币和资源。他们无意中发现了美洲,也找到了东西之间的航道。16世纪,台湾正是在这一跨洋航道上进入世界史,也在中国与西方接触的场合,成为中国海洋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地理上看,台湾岛和大陆的距离并没改变。距今七万年以前,台湾岛是东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北端经由浙江外海的列岛把台湾连接在东亚大陆上。今天的台湾海峡,在当时其实是一个海湾。七万年前,海平面上升,那一连接的部分断了,于是台湾成为被海峡隔离的一个大岛。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记载说,在东方某个岛屿上有人居住;也有记载说,远征的船队到达了一个大岛。历史学家们认为,从东汉到宋朝,这些有限的记载,所指的就是台湾。
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猖獗的东亚沿海
台湾紧密地和大陆历史联系在一起,应是从16世纪开始的,如前所述,就是在西洋人进入东方,开拓市场和寻求资源的时候,葡萄牙人首先在东方活动,取得了澳门,也在日本取得了贸易据点。荷兰人后来居上,成为在东亚地区活动的主要势力。在这个时候,中国历史上记载了不少所谓倭寇的活动。直到今天的教科书上,都认为倭寇就是日本的海盗。倭寇的崛起,是和葡萄牙人进入东南亚同步发生的。中国史书上的记载,称西洋人为红毛番,称日本人为倭寇。在明朝下半期发生的这些事情,都应当被看作是全球性海上活动的一部分。
西方势力东来,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海上贸易和海上掠夺。那时候的日本,正处于锁国1时期,日本的官方政策不许民间百姓擅自出海。在中国的明朝初期,曾经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在永乐以后,明朝的官方并没有再继续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活动。东亚的两个大的国家日本和中国,就官方政策而言,都没有正式的海上活动。但是,这个时候,因西洋人在东方的活动,民间出现了一些海上活动集团。在日本,九州岛的地方诸侯参与了海上活动;在中国,却是许多私家资本投入海上贸易。
如前所述,明代初期,曾经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虽然后来政府不再从事海上活动,但造船的技术、海上航行的知识,还保留在民间那是唐、宋、元三代逐渐累积的科学知识。其实,唐、宋、元以来,南海诸国沿着马来西亚半岛的海岸,和中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在民间并没有中断。只是西洋人到东方之后,民间海上活动又受到了新的刺激,变得更为活跃。虽然官方不允许百姓私自下海,但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投资,从海上的国际贸易中牟取厚利。
这些没有得到国家许可而在海上活动的船队,并不单纯是来自某一个国家。这些专业的海上活动分子,纵横捭阖,既合作又竞争。中国和日本的沿海地区,也都有和海上集团合作的商人,他们提供外销商品,也接纳运来的货物。这种海上贸易,因此具有显著的国际性。官私记录上常常提到,明朝称为倭寇的集团之中,夹杂了许多中国人,也常常牵涉西洋海上力量。倭寇这个名词,实际上是一个国际集团的总称,他们分分合合,没有一定的归属,组织上并不严密。中国沿海有许多小商贩,可能利用渔船,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转运给海上的贸易集团。中国的富人,譬如安徽的徽商,富有资金,也会投资造船,雇用专人参加海上的贸易。
从16世纪开始,中国东南沿海,一时之间,忽然热闹起来,西洋、东洋和中国的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彼此合作,也互相争斗。一些民间海上集团上岸后,平时进行不经官方许可的贸易,但需要供应的时候,也许就以强盗的手段,掠夺当地的商户和粮食。这些亦商亦盗的海上团体,引发了中国官方的镇压和清剿。戚继光、俞大猷这些人物,都在平定倭寇上立了大功。
作为海上集团活动据点的台湾
国际海上集团必须建立基地。澳门就是葡萄牙人以半借半占的形式从中国取得的海港。中国民间的海上集团,也会建立活动的基地。例如,在浙江宁波附近的双屿一个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海港,曾经有过海上集团的基地,有码头、街市、仓库,甚至还有教堂。16世纪海上活动的主要人物有王直、徐海、许氏兄弟,这些人物都在双屿活动过。后来,双屿的存在,引起了中国官方的注意,于是胡宗宪2发动大量渔船,协助官兵踩平了双屿。双屿的存在,是因为见于史乘,我们才知道那些细节。
其实,在那个时候,许多沿海小岛都有海上集团在活动。台湾的南北两端都有过这种基地。我们知道得比较清楚的,就是荷兰人曾在今天的台南和高雄地区,建立了一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据点。他们的城堡,就是今天的安平古堡。在基隆,西班牙人也曾经建立据点,只是为时不久就被荷兰人驱逐走了。
中国的海上活动集团之中,颜思齐3的集团也曾经在嘉义的海边,建立了一个休息的补给据点。据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经是颜氏的部下,他们不仅在那里取得淡水、在那里停泊,而且还从福建招募壮丁,运送牛只,开垦农田,生产自己的粮食。
这些历史事件说明,台湾在这个非常活跃的海商活动时期,在纷纷扰扰的海战之中,进入了中国的历史。荷兰人本来想要夺取澎湖作为基地,但被中国的驻军挡住了。中国驻军将领派遣翻译告诉荷兰人,在不远之处,有一个叫作大员4的地方,那里已经有人居住,从事种种海上活动,你们可以在那里停泊休息,不必到澎湖来骚扰。
这个担任翻译的人员名叫何斌,可能既能说西方语言,也通晓台湾南部原住民的语言。他自己在大员就有住所,也有相当的海上活动。也就是这位何斌,后来带领郑成功的舰队,进入台南的鹿耳门,从荷兰人手上夺取了台湾。可见,荷兰人到达台湾大员,也就是今天的安平古堡一带时,中国的海上活动团体已经在那里居住,并形成聚落。荷兰人在那里建设基地,将台湾拉入了西洋人的海上活动之中。
那一个时期,活跃的大航道、海上贸易圈和探险的工作,正是今天我们所谓完成全球化的最后一步。那时,新大陆、澳洲等地已被西洋人占有。这时,全球才结为一个共同的贸易网,台湾进入了世界性的文化交换网络。
台湾和大陆关系疏远的原因
当然,我们立刻就有问题:为什么台湾离大陆如此近,而大陆跟台湾居然没有非常紧密而持续的关系?这个问题,有许多人寻求答案。有人说,因为台湾海峡的水流速度太快,不容易横渡;也有人说,中国的船不利于沿海航行。但这些在今天看来都不是理由。
我在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从考古学上来看,几千年来,一直到16世纪,台湾岛上的人口都不多。台湾地形复杂,丛林、湖沼、河川、山林、山谷和台地,将台湾割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加上台湾是亚热带气候,岛上树木生长非常迅速,榛莽遍地,不容易开辟道路。所以在考古学上呈现的现象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古代文化,都显得相当独立,并没有明确可以整理的承袭关系或是融合的现象。
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台湾
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603年陈第的《东番记》,全文一千四百余字,应当算是短文。和一百年后康熙年间郁永河5的《裨海纪游》相比,《东番记》算是非常短的著作,但其记录的内容却非常扼要。陈第跟着澎湖的水师将领在1602年追逐倭寇,追到了台湾,在大员登陆。因此,他有机会亲眼目睹了台湾原住民的生活。他的记载是从今天嘉义的布袋开始的,显然,布袋就是他们登陆的第一站。从嘉义往南,一直说到今天的高雄旗津、屏东、东港,然后又往回追溯到台南,最后提到的是台北的淡水河八里。他认为这些地方有数十个聚落,这些都是当地原住民的居住点。据他描述,每一个居民点或每一个社,人口最多不过千把人,没有酋长,谁家的人丁多,谁家就是当地的领袖。这些聚落各有名称,语言也并不完全一样。他们没有文字,也不知道天文历法,连年代都记不清楚。
当时台湾土著的农业,还是粗放的刀耕火种。放火烧了植被,然后耕种,收割也只是用手来撸稻穗。陈第不知道原住民在种植小米,他只提到原住民种植稻米。可是,他居然提到了番薯。番薯原生地是美洲新大陆,大洋航道开通之后,番薯才逐渐跟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足迹,传到东方来。因此,当地原住民取得这种新大陆的植物,应当是比刚才所说的海上活动更早。原住民用原始耕种方式,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除农耕之外,他们也打猎。台湾当时有很多水鹿,鹿是他们相当重要的肉食来源。他们也有薏仁、小豆、胡麻、大豆这些都是和中国其他沿海地区一样生产的农作物。
据陈第的记载,原住民曾经和倭寇有过严重的冲突,他们被倭寇打败了,不得不躲到深山里面去。陈第曾经跟随中国水师追逐倭寇,登陆驱逐敌人。为此,原住民的领袖带了许多礼物向他们致谢。他同时还提到,有些漳州、泉州等处的老百姓,因为经常来往于台湾和大陆之间,已经懂得台湾原住民的语言。他们带来陶瓷、纺织品、盐、铁,与台湾原住民交换鹿皮、鹿角等当地物产。
他所描述的海外伊甸园,没有很复杂的组织,也没有太大的生产能力,人们过着相当自然而简单的生活。这样一个岛屿,总人口也不过十几二十万人,无法构成一个广大的市场,因此不会吸引很多大陆人去贸易。他们的物产非常有限,能够用来贸易的商品,也不过就是些鹿角、鹿皮,可能还有树藤和樟脑。这个既不能提供资源,又不具备交易市场的岛屿,当然就不会吸引大陆的商贩经常往来了。东亚沿海的洋流往南流,沿着南海,经过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婆尼罗(文莱)和菲律宾等地,一直到马六甲。这一路上有足够的南方居民和南方聚落、足够的资源和商机。南方的香料、珠宝、玉石,都是贵重的商品。既然往南的道路是有利可图的商道,大陆的商人就犯不着跨过黑水洋到台湾寻找微小的利润了。
台湾的宿命:本土的、中国的、世界的
台湾不进入中国历史,并不表示大陆沿海的老百姓不知道台湾,只是说,台湾当时的资源和人口,并不足以吸引大陆人和台湾进行经常性的贸易。实际上,在1603年利玛窦绘制的地图上,已经有台湾岛屿的形象,但并没有给她取名,她只是作为一个岛屿被放在大琉球的南方大琉球就是今天的琉球。这个地图上的记录充分说明,大陆沿海居民很清楚有这个岛屿,甚至也有人在那里进出。当时台湾不是不为大陆人所知,而是中国的官方记录中,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海岛。
陈第到台湾后约一百年的康熙时代出了本《裨海纪游》。该书作者郁永河笔下的台湾,和《东番记》所说的台湾相差不远。郁永河从台南登岸,从台北出海,回到福建。这一段道路的艰苦,聚落的分散,道路上种种障碍,包括河川、沙丘、湖泊和繁密的树林竹丛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即使台湾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跟大陆的关系也更紧密了,但台湾能够提供的贸易商机仍然不大。台湾除了南部有较多聚落,北部和中部都只有几个州县据点。同时,台湾在大洋航道上的国际商贸地位也始终存在,汉人移民开发台湾,其生产的物资,不少就是以外销为主的。
1锁国:指日本江户时代幕府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从16世纪中期开始,葡、西、荷、英等国的传教士和商人至日本传教与贸易。为巩固统治,幕府颁布法令,限制外商活动并禁止国人信仰天主教。1633年前后,幕府多次颁布《锁国令》,严禁与外国通商,仅允许与中国和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日本锁国两百余年,直至19世纪中期《安政条约》订立时方废止。
2胡宗宪(约15121565)明代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代政治军事人物。任上八年,全力抗倭。后被言官弹劾为严嵩一党,下狱死。
3颜思齐(?1625)字振泉,一字枢泉,福建漳州登海人。17世纪东亚海上知名的海盗。曾将台湾作为基地,是台湾岛最早的一批开拓者之一,可能是大倭寇海商中国船长李旦的副手。
4大员:旧地名。即今台湾台南市西安平区一带。大员本为当地平埔族番社名,大陆沿海居民来岛上,常在此登陆。至明末崇祯年间始以之代称台湾。
5郁永河字沧浪,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中国清代地理学家。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至十月为采集硫磺矿,从福建去台湾,以日记形式写成《采硫日记》(又称《裨海纪游》)。此书记述了台湾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地质(火山、地震和矿产)以及台湾海峡的水文、气象等情况,是研究台湾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1570年葡萄牙人绘制的亚洲地图?这张地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绘出台湾的一张。葡萄牙人是最早发现台湾的西方人,他们将这座岛屿命名为福尔摩莎。
台湾安平古堡版画?安平古堡古称奥伦治城(Orange)、热兰遮城(Zeelandia)、安平城、台湾城,最早建于1624年,是台湾地区最古老的城堡。自建城以来,先后成为荷兰人统治台湾的中枢,以及郑氏王朝三代的宅第。
台湾泰雅人男子?17世纪意大利印制的以台湾原住民为主题的图片。当时台湾原住民的农业,还是粗放的刀耕火种。农耕之外,他们也打猎。
1640年荷兰占领台湾岛时绘制的地图?此时的台湾岛并非不为大陆人所知,而是中国的官方记录中,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海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