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钛经济
》
售價:NT$
352.0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NT$
1469.0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NT$
500.0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NT$
808.0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NT$
296.0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NT$
332.0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NT$
1520.0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彼得大帝,这位带领俄国走向富强之路的沙皇,在二十五岁时曾化名随贵族子弟访问德国、荷兰、丹麦和英国等地,除了学习造船、制炮等技术,还注意到这些国家先进的管理和法制经验,认识到使国家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
后来,他以近乎残暴的铁腕手段、独特的人格魅力、彻底西化的改革方式实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大崛起,使得落后的俄罗斯跃而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了世界光荣的舞台。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从彼得大帝致力学习西方至今,三百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开始了新一轮融入西方,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作为样板,全面融入欧洲。但这次不是独裁的彼得大帝为主导,而是俄罗斯人选举产生的总统普京,他领导着俄罗斯继续彼得大帝的梦想。他能否以自己的智慧给俄罗斯带来新的强大和富足,他能否成为另一个彼得大帝
在普京身上,你能看到彼得大帝的影子吗?
|
內容簡介: |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更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正是由于他的先见之明,使得俄国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俄罗斯前进的方向。
本书为长篇历史小说,主要描写彼得大帝一生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作者笔下的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情节紧凑,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非常引人入胜。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以及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以及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按照作家的创作构思,这一、二两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主要的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
|
關於作者: |
阿托尔斯泰(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831945),是一位跨越了沙俄和苏联两个历史时期的俄罗斯作家。出身贵族。一九〇一年进入圣彼得堡工学院,后中途退学,投身文学创作。他早年醉心于象征派诗歌,一九〇七年出版《抒情集》。在第二部诗集《蓝色河流后面》1911之后转向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出版过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1911)和长篇小说《跛老爷》(1912)等。十月革命后,因在内战中支持白党而流亡西欧(19191923),其间著有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3年返回俄国之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及《彼得大帝》。
|
目錄:
|
译本序
主要人名表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
內容試閱:
|
译本序
一
《彼得大帝》是苏联作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
阿托尔斯泰于一八八三年一月十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俄罗斯草原上一个名叫尼古拉耶夫斯克(现名普加乔夫斯克)的小城。他父亲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伯爵是个地主。母亲亚历山德拉列昂季耶芙娜是十九世纪早期著名的俄国金融家、十二月党人的领导者之一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屠格涅夫的侄孙女。他是遗腹子,他的童年是在索斯诺夫卡他继父阿列克谢阿波洛诺维奇博斯特罗姆的农庄上度过的。那里是个边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各样世俗的和教会的逃亡者的避居之薮,流传着许多记述遥远过去的英雄业绩的民间传说和古老谣曲。那时候,俄罗斯的贵族地主已日趋没落,而伏尔加河彼岸的地区则仍然保留着遥远过去的不少残余痕迹。光怪陆离的外省地主,灾荒饥馑的凄凉田园,淳厚质朴的乡村生活,让未来的作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给他提供了触发想象、引起追忆的非常丰富的素材,正像他后来在给青年作家讲话时谈到的:我想,如果我是生长在城市,而不是生长在农村的话,有千百种的事物恐怕我从童年起就一无所知例如像草原上和荒村里的冬天的暴风雪、圣诞节、茅屋、占卜、神话、松明,以及散发着一种特别气味的禾仓;大概我也不可能像那样的去描绘旧莫斯科。旧莫斯科的风光就是根据我童年时代的不可磨灭的回忆表现出来的。对时代的感触和时代的实体,就是从这里呈现出来的。
正是他童年时代的这种生活经历,构成了阿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伏尔加河左岸》,1910;《怪人》,1911;《跛老爷》,1912 )的主要题材。在这些小说里,作者不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刻画,对人物的命运作了深入的分析描绘,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对历史发展的趋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对乡村贵族的没落作了形象的揭露。
为了从回忆的题材转向具体生活的描写,需要了解现实生活的意义,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一个随军记者的身份上了前线。在当时所写的战地通讯中,他一方面如实地报道了硝烟弥漫的战地生活,一方面却也不加掩饰地表示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隐忧。俄罗斯国家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个变革的时期,我又碰上了一九一七年的革命。由于他看不到革命的历史前景,并错误地把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感情对立起来,阿托尔斯泰于一九一八年离开祖国,前往巴黎,一九二一年又移居柏林,在国外度过了四年多的流亡生活。关于这几年的情况,他后来在《我的小传》中写道:侨居国外的这段生活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在那里,我才明白做一个受人鄙视的人,做一个脱离祖国、无足轻重、无所作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人所需要的人,是种什么样的滋味了。在侨居国外的时候,他着手创作了科学幻想小说《阿埃莉塔》(19221923),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191920)、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1922 )以及一些揭露流亡者生活的短篇小说(《不幸的星期五》、《在床底下找到的手稿》等)。在柏林,他曾一度参加流亡知识分子组成的路标转换派的一个集团前夜。一九二二年春跟高尔基的会晤以及他们之间建立的友谊,使他对路标转换派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派别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对祖国俄罗斯的社会主义革命逐渐树立了正确的态度,他理解到:如果不为这个革命事业服务,就会失去与祖国和人民在精神上的联系,也就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正是出于这种对祖国的热爱,想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祖国和它的建设事业的愿望,他发表了《给恰伊科夫斯基的公开信》,信中宣称:我们必须承认,在俄国或在俄国境外,除了布尔什维克政府,决没有任何别的政府。如果承认这个事实,那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帮助俄国十月革命这个最后阶段朝着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人民生活更加丰富,从革命中得到一切美好和正确的东西这个方向发展。就这样,他以这封信作为护照,于翌年春天回到了苏维埃俄罗斯,而作家的创作生活,从此也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月革命给阿托尔斯泰的创作打开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二十年代后半期,苏联在革命和建设方面的光辉成就更对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一面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一面努力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认真吸取无产阶级作家的创作经验,深入思考如何表现革命主题、塑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从那时候起,他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长篇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第二部《一九一八年》(19251927)、第三部《阴暗的早晨》(19401941 )相继问世,第一部《两姊妹》又作了重大的修改。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以达莎、卡嘉两姊妹和她们的爱人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复杂的道路最后走向革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自己的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中篇小说《粮食》(一译《保卫察里津》,1937 )描写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保卫察里津的英勇战斗,作家把它看作是《一九一八年》至《阴暗的早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也是在这个时期写作的。
在卫国战争时期,阿托尔斯泰写了许多政论和别的文章,向全国发出爱国主义的号召:为保卫祖国、保卫自由与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向法西斯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其中反响最大的有《我们在保卫什么?》、《祖国》、《人民的血》等。他一面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进行写作,一面继续发掘历史题材,完成了戏剧故事《伊凡雷帝》(包括《雌雄鹰》,1942;《艰难的年代》,1943),同时还发表了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伊万苏达廖夫的故事》(19421944)。
阿托尔斯泰正在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时候,不幸于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逝世了。他勤奋地写作了一生,留给我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政论等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其中有一部小说没有来得及完成,那就是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
二
关于彼得大帝的题材,阿托尔斯泰从二月革命的最初几天起就开始注意了。他后来告诉读者:也许,这与其说是出于一种有意识的活动,还不如说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本能。我在这个题材里找到了关于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国家的谜底。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写了一个中篇小说《彼得的日子》,在这里作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彼得大帝活动的宏大规模以及进行改革的坚强毅力,但是彼得这个形象却被塑造成为专制、残酷、孤独的悲剧性人物,完全抹杀了他在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方面所起的历史积极作用,以及俄罗斯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时候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崇高牺牲。这是因为阿托尔斯泰在写作这篇小说的当时还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用他后来对另一个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剧本《在刑台上》的自我分析的话来说,就是对于时代的描写,我还没有完全摆脱某些传统的窠臼,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深刻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矛盾,没有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虽然彼得坎肩上的一切污痕我都看到了,但是他仍然像一个谜似的屹立在历史的浓雾中。直到后来作家认识到写作《彼得大帝》,这首先是通过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理解的现实去认识历史。这就意味着,首先得改造自己的艺术家的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分析光芒的照射下,历史复苏过来了,显示出全部丰富多彩的面貌和阶级斗争的全部辩证规律。从这里,作家得出结论说:艺术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是得到了活水。正是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阿托尔斯泰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彪炳俄国文学史册的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发表于一九三〇年,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描写了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描写了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描写了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按照作家的创作构思,这一、二两卷仅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长篇小说最主要的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作家原来打算以波尔塔瓦战役或普鲁特远征作为全书的结束,但是一九四五年作家的逝世,使这个计划没有能完成,小说只写到一七〇四年收复纳尔瓦城为止。这自然是个无法弥补的损失。然而从小说的主题来看,照目前这个样子,也仍不失为一部相当完整的作品,因为体现在彼得这个人物形象身上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特征已经充分显示出来,而旨在表现伟大的俄罗斯人民的威力,表现人民的不可抑止的创造精神的创作意图也已经完全达到了。
阿托尔斯泰是以一个艺术家兼历史学家的身份来写这部长篇小说的。动笔以前,他对彼得时代的有关历史文献进行了长时期的认真的研究。他广泛研读了本国和外国的同时代人的回忆记录,翻阅了沙皇的律令诏书和彼得本人的信简文札,并查看了当时的历史档案材料乃至刑讯犯人的口供笔录。这一切不仅有助于作家掌握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俄罗斯人民的性格特征,而且也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为了追求艺术上的高度精确,阿托尔斯泰还十分重视反映彼得时代的旧版画、雕塑以及当时的日用器皿等文物。在写《彼得大帝》的最后一卷之前,作家曾多方搜求叶卡捷琳娜的画像,结果终于让他找到了。于是他把这幅油画像和卡拉瓦克所作的彼得大帝像一起悬挂在书室里,朝夕相处,成为他触发遐想、孕育灵感的催化剂。
当有人问到他写作《彼得大帝》利用了哪些历史文献时,阿托尔斯泰曾直率地回答道:就拿念过的这一章a 来说,它就完全是文献性的。乌克兰采夫的那几封信,就是真正的文献。在这里,从苏丹的妻妾起一直到向莫斯科的海军中将兜售咖啡这样的事情为止,这一切都是历史地真实的。b 其实何止是这几封信而已,便是一七〇〇年十二月五日,即纳尔瓦战败以后两星期,彼得给鲍里斯彼得罗维奇舍列梅季耶夫的信也录自业已成为国家档案材料的原件。其他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但是作家对这些文献性材料都运用得那么娴熟自如,浑然一体,已经成为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了。
三
历史小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阿托尔斯泰看来,是塑造人物塑造时代的人物,并通过人物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在《彼得大帝》这部历史小说里,中心就是彼得大帝这个人物,通过这个人物,展现了俄国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小说从彼得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写起,依次写到沙皇费多尔的晏驾,彼得的继位,索菲娅的摄政,对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进军,射击军的叛乱,索菲娅的垮台,远征亚速的胜利,彼得随大使团出国,改革活动的开始,圣彼得堡的兴建,一直到对付瑞典的战争和收复纳尔瓦城的胜利。从古老阴森的皇宫到荒僻简陋的农舍,从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到清新整洁的外侨区,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艨艟凑集的海域,从风光绮丽的荷兰港口到制表造船的英国工厂,都是情节展开的场所。从宫廷朝臣到市廛商贾,从东正教主教到分裂派信徒,从逃亡的农奴到落草的匪盗,从外国王侯到异邦工匠,都是故事涉及的人物。在这幅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中,为众星所环拱的北辰便是彼得大帝。对彼得这个人物形象,作家进行了精心的刻画,创造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典型,用阿托尔斯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既没有想到要把那个陈旧的、文选课本上的木匠皇帝的形象复活过来,也不愿贬抑那处在时代顶峰上的个人的意义,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现了处在重要历史转折点的一个伟大改革者的历史功绩,揭示了体现在彼得身上的俄罗斯人的坚强性格和创造精神。
在阿托尔斯泰的笔下,彼得大帝首先是一个改革者,一个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使俄罗斯跻身于西方先进国家之林的伟大改革者。在小说里,彼得不止一次地痛斥俄罗斯的落后。有一次在国外,看到了汉诺威附近科本布吕格小镇上的清静整洁的市容,他对缅希科夫说:这种生活才可爱呢真是个乐园一想起莫斯科,我就恨不得把它烧个光!在莫斯科,人们总是墨守陈规,直到屁股发烂一千年了,他们还没学会种地后来他在勃兰登堡选帝侯夫人家里做客的时候,更加激动、更加坦率地告诉她们:我们的领主和贵族都是笨头笨脑的庄稼人,只是睡觉,塞饱肚子,做做祷告我们的国家死气沉沉。你们在那儿,恐怕连一天也不敢住光是莫斯科一地,就有三千土匪即便是他所倚重的商人,彼得也认为十足道地是野蛮人我们在阿尔汉格尔斯克不知跟他们斗过多少回了!在他们看来,主要的事就是要出卖霉烂的货物一连三年,他们会撒谎,起誓,哭泣,偷偷地塞出去霉烂的东西,直到新鲜的也都霉烂了才罢当时缅希科夫就指出:的确是这样,明赫尔茨愚昧无知嘛。愚昧,落后,野蛮,这就是彼得所面临的俄罗斯。要消除我们的蒙昧和愚蠢,也就成了彼得唯一的一件心事,用他对选帝侯夫人索菲娅母女所说的话来表达,就是在俄罗斯,样样东西都应当被粉碎,样样东西都得重新改造过。
因此,彼得大帝所进行的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仿效西方主义(列宁语),走上西欧化的道路,以克服和改变它千百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的落后状态。在小说里,阿托尔斯泰正是从这一理解出发,着重描写了彼得如何学习西欧,在发展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所做出的贡献。一六九八年八月,彼得从维也纳回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就在皇宫里把所有前来朝觐的领主、公爵、将军们的大胡子统统给剪掉了。这个改变俄国人外貌的措施,乍看起来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因为留须的习尚是由正教教会造成的,所以强迫剪掉大胡子也就成为革除旧习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活动。一六九九年二月,彼得又下了一道诏书,规定领主、朝臣、官吏、录事与商人,今后一律须穿匈牙利服饰,概无例外,春天来临,寒意减退以后,应穿萨克森长襟衣。这一措施又从衣着上改变了俄罗斯人世代相传的古老习惯。同年十二月,彼得又进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革:计算年代不以创世之日,而以基督降生八日以后开始,因此新年不始于九月一日,而始于一七〇〇年一月一日。这一敕令,连同所规定的举国上下必须参加新年庆祝活动的各项具体办法,标志着在年代的计算上俄国也开始采用了欧洲许多国家通行的历法。当然,作为一位真正的伟人(恩格斯语),彼得大帝最重大的改革乃是使落后的俄国完成了工业上的跃进。
十七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这个依旧处于农奴制秩序统治下的国家,虽然在经济方面已经出现了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六十年代在莫斯科郊区已建立了一家造船厂,也造了几艘海船,但是即使仅仅用以保护来往于黑海的俄国商人的贸易利益,这样的数量和质量在当时也已显得很不够,更何况这已经是九十年代,而彼得也完全相信没有黑海和亚速海,你没法儿过日子你没有波罗的海也不成。他需要出海口,而这就需要有海船,需要有海军,需要有战舰。阿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里描写了彼得在沃罗涅什造船厂亲自指挥造船,又描写了彼得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参观学习,到造船厂干一冬天木匠活,随后又去英国伦敦郊外一家造船厂,花了两个半月工夫,学习了数学和船舶设计制图。为了要在莫斯科创办一所航海学校,他聘请了一位学问渊博的数学教授安德鲁法夸尔森,另外他还邀约了一位水闸专家约翰佩列上尉去指导开凿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于是一大批外国的指挥官、领航员、水手长、医生、水手、船上的厨工、造船的和炮术的专家们,绕道阿尔汉格尔斯克和诺夫戈罗德到达莫斯科。不久,从俄国自己的造船厂里,不仅造出了一艘艘商船,而且还建成了一支舰队:一溜儿十八艘有两层甲板的大海船,前面后面还有二十条平底帆船和二十条两桅帆船,还有侦察船、快艇和帆桨大船:八十六艘战船和五百条驳船,在浑浊的、涨水的顿河里往下驶,远远地伸展在弯弯曲曲的河面上。就靠这一支阵容堂堂的海军舰队,彼得取得了远征亚速的胜利;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发展,在正规陆军的密切配合下,后来又取得了战胜瑞典军队、收复纳尔瓦城的伟大胜利。
造船事业只是彼得发展工业的一端,从这部小说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俄国商人在雅乌扎河和莫斯科河边开办呢绒、麻布和丝绸织造厂,造纸作坊和搓绳厂。有些呢绒和麻布织造厂用水轮带动织机;有名的锻铁工匠库兹马热莫夫在索科利尼基的锯木厂里还安装了一架靠蒸汽锅炉发动的奇妙的发动机。所有这些都加速了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仿效西方主义的进程,首先在经济上有效地改变了俄国长期来停滞不前、愚昧落后的面貌。当然,发展工业,振兴商业,无非是为了提高地主阶级和发展新兴商人阶级,而其最终目的,也无非在于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彼得的改革正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于民族的利益,因而在俄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阿托尔斯泰对彼得和彼得时代的这种正确理解,用生动的形象在长篇小说里充分体现出来了。
四
列宁在论及彼得大帝时指出,他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仿效西方主义,曾不惜采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a 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b。在这部小说里,阿托尔斯泰正是在肯定彼得的历史功绩,描写他作为一个伟大改革者的才艺出众、热情奔放、坚毅果断等特点的同时,也表现他作为一个专制君王的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残酷无情的个性,从而揭示出阶级和时代的矛盾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彼得在反对野蛮势力,具体地说在反对社会上的因循守旧势力和宫廷内部的宗族敌对势力时,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蛮的,有时甚至是极端残忍的。作为改革的开始,在西欧化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彼得强迫领主、贵族们剪胡子、戴假发、吸烟草、喝咖啡、穿外国服装,并要妇女们社交、跳舞等等,那个做法可就十分粗暴,因此弄得人心惶惶,许多领主便巴不得彼得出国远行。他们觉得哪怕只有这么片刻的宁静,心里也很高兴,沙皇眼下不在莫斯科,就不会再强迫他抽烟,剃胡子,或是要他穿那种裹到膝盖的白长袜,戴那种直垂到肚脐的、用女人头发制成的假发,旋转蹦跳了。一六九八年九、十月间,彼得处决那批参加叛乱的射击军,其手段之野蛮,方式之专断,更是旷古未有,骇人听闻。阿托尔斯泰在小说中用摘引皇家大使馆一位秘书的日记的形式,描叙了从严刑审讯到执行死刑彼得都亲自参加的详情细节,其中如:
新圣母修道院前面立着三十个绞刑架,排成一个四方形,有二百三十名射击军士兵就在那上面被绞死了。向索菲娅长公主呈递劝进书的三个主犯给绞死在修道院墙上,正对着索菲娅的修道室的窗口。吊在中间的那个人,死僵僵的手上还系着那份劝进书。
三百三十个人同时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红场。这种大规模执行死刑之所以能够做到,只是因为所有的领主、杜马议员、秘书官都奉旨担任了刽子手的工作这些出身高贵的缙绅统统赶到了广场,一看那面临着他们的考验,早已在索索打抖了。他们每个人面前放着一个死囚。每个人必须向自己面前的罪犯宣读罪状,随后执行死刑,亲手砍下他的脑袋。
彼得行事的野蛮与残酷,在他整个的改革过程之中是屡见不鲜的。彼得的改革虽然使俄国社会前进了一步,然而它是在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奴的基础上实现的,小说并没有掩饰彼得的改革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就拿确曾使俄国摆脱野蛮落后状态的发展工业、兴建工厂来说吧,它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就是不可想象的。阿托尔斯泰用简洁明净的语言,进行了愤怒的控诉:
在那些拨给工厂的村子里,很多人都从新的奴役下逃出来,到了荒僻的边区。在村子里服劳役是够苦的,有些牲口过得还比农民轻松些。可是在这些工厂中过的奴隶生活看来更加使人绝望对犯人也好,对雇工也好,都比牢狱还糟。四面围着高高的板墙,大门口守着比狗还凶悍的警卫。在黑魆魆的车间里,朝隆隆作响的机器伛着身子,人连歌也不能唱外国工头会用手杖抽他的肩膀,会用地牢威胁他。在村子里,每逢冬天,农民至少还可以在暖炕上睡一个够。可是在这儿,不论冬天,不论夏天,不论白昼,不论黑夜,他不能不一直射着手里的梭子。他的工钱,他的衣服,早已预先花用在喝酒上头了。这是奴役啊。
他们把他装上大车,要是反抗,就把枷锁加在他身上,送到一千俄里以外,送到伏尔加河对岸,送到野草丛生的基尔吉斯草原后面,送到林木茂盛的高山那一边到了涅维扬斯克工厂,到了矿场上。
从那边回来的人是不大有的。那些人都被锁住在铁砧上,锁住在铸造熔炉上。倔强的还要用藤条来抽。
逃是逃不了的哥萨克人骑着马,带着绳索,守在所有的大路和林间小道上。至于那些企图暴动的人,都被投进很深的矿井,或是被淹死在池塘里。
阿托尔斯泰对彼得大帝形象的刻画,总的来说也完全符合斯大林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彼得大帝为了提高地主阶级和发展新兴商人阶级是做了许多事情的。彼得为了建立并巩固地主和商人的民族国家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同时也应该说,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五
彼得大帝作为一个改革者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如才艺出众,热情奔放,坚毅果断,阿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里也作了酣畅的描绘。在作家的笔下,彼得始终是一个精力旺盛、体格壮健、思想敏锐的人,他对自己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总是身体力行,躬自参与体察。他隐姓埋名,跟大使团一起去荷兰、英国学习造船技术,也亲自操刀弄斧,像一个普通工人那样勤奋干活,曾使外国人大为惊奇。小说作者摘引一个名叫雅科夫诺门的荷兰人的日记,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彼得在国外的生活断片:
这时候,有一个木匠,身长差不多有七英尺,衣服上沾着焦油,鬈发潮滋滋地粘在额头上,把斧子一搁,驯驯顺顺地奔过去,用肩膀扛起木头,帮助别人搬运,那个商人看了大吃一惊
工作完毕以后,他就走进码头附近一家破烂的小饭馆去,要了一杯啤酒,坐在那里,抽着烟斗,跟最粗野的工人高高兴兴地聊天,听了他们的笑话而大声欢笑,在这种情况下毫不在乎人家对他一点不尊敬。他常常去访问那些眼下在莫斯科干活的工人们的妻子,跟她们一起喝杜松子酒,拍拍她们,说说笑话
回国以后,在建造要塞号战舰的过程中,彼得除了亲自指挥,还亲自参加最后一个部件的焊接工作。阿托尔斯泰描写他在锻铁场里穿着肮脏的衬衫,系着帆布围裙,瘦削的脸上沾着油烟的污斑,嘴像鸡屁眼似的紧闭着,正在用长铁钳小心翼翼地翻动熔炉里的锚爪。这是一项责任重大、手艺高强的工作焊接这样一个大件
在跟瑞典军队作战的时候,彼得大帝又常常亲临前线,每天总要骑着马,到一处处防御工事去巡视。有时他还像一个普通的士兵那样参加战斗,他会把斗篷和长襟衣一脱,卷起袖管,从一个炮手那里拿过来一个炮刷,用劲地擦着给煤烟熏黑的炮筒装火药!在纳尔瓦战役最紧张的时刻,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没离开过炮垒。他给火药弄得乌黑,也不盥洗,有什么就急匆匆吃一点什么,他还亲自把伏特加分给炮手们。在大炮的隆隆声中,他就地在炮车底下一躺,打这么一小时的盹。通过这些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彼得的一些性格特点便都生动地显示出来了。
然而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伟人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他具有远见卓识,在于他能够忍辱负重,败而不馁,并善于把失败变成胜利的武器(马克思语)。
为了要征服波罗的海,俄罗斯军队于一七〇〇年九月向纳尔瓦发动进攻,遇到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精锐部队的顽强抵抗。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彼得发现虽然为这件事我们已经准备了两年可是一样东西也没准备好比在亚速的时候还要糟。比在瓦西里戈利岑的军队里还要坏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与查理的部队交锋?于是他当机立断,把指挥权交给冯克鲁伊公爵,自己离开了纳尔瓦。他知道这是一种奇耻大辱,人家总以为我被查理吓倒了我把军队丢弃了我像好久以前奔往圣三一修道院一样,逃到诺夫戈罗德去了但是为了拯救俄罗斯国家,这个耻辱以及估计此后还会发生的许多事情,他都忍受下来了。他承认我们还没有学会战争。我们从头就错了如果我们要在这儿发射一门大炮,那我们就得在莫斯科把炮弹装上。也就是说,我们应当从后方着手,从辎重车队着手。从这次纳尔瓦的惨败中,彼得着实吸取了不少教训:纳尔瓦的丢丑对我们好处很大。经过打击,铁会变得更加坚实,人会变得更加强壮。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不少甚至是不曾预想到的。他相信一个吃过败仗的人,抵得上两个没吃过败仗的。尽管他们还会打败我们十次,到后来我们总是会胜利的。历史证明,在一七〇四年的一次战斗中,俄罗斯军队果然把当时号称无敌于天下的查理十二世打败,把纳尔瓦收复了。
关于一七〇〇年的纳尔瓦会战,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纳尔瓦会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所遭到的第一次严重的失败,这个民族的果敢精神使它甚至在失败中学习如何取得胜利。
阿托尔斯泰正是把这种体现在彼得身上的果敢、坚强的民族精神在长篇小说里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当他描写到一七〇四年彼得再次前往纳尔瓦城下的时候,通过回顾让他说出了这样的话:我的军队就是在这里毁灭的。就是在这个地方,查理国王找到了极大的光荣,我们却找到了力量。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学到了该从哪一头着手,而且永远埋葬了那一切僵化了的老古董,正是这种老古董差一点把我们彻底弄垮了接着,作家还用诗意浓郁的语言,无限深情地谱写了一曲他对彼得大帝的赞歌:
毁灭之前那不眠的一夜,他怎么会不记得呢?那时候,他就坐在这所小房子里,瞅住那支淌着蜡泪的蜡烛;阿列克萨什卡躺在一条毡毯上,悄没声儿地哭着。那时候,好不容易才克制了心头的绝望,羞耻,无能为力的愤怒,而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到明天,查理就会不可避免地把他打垮好不容易使他作出了那么不可置信、不能忍受的决定就在这个时刻离开他的军队,跳进雪橇,飞也似的赶到诺夫戈罗德去,让一切都从头做起把钱、面包、铁弄到手抓住一切机会,将所有的东西,哪怕是贴身衣服,统统卖给外国商人,以便买进武器。铸造大炮,炮弹而最最重要的是人,人,人!把人们从年深月久的沼泽里拖出来,扳开他们的眼睛,搡搡他们的肋下打他们,扭他们,教他们,使他
们成材。千里迢迢的穿行雪地,跋涉泥泞摧毁,兴建在欧洲的政局中跳过上千次的灾祸。回顾之下,他着实有点毛骨悚然:嘿,那是什么样的一座大山还没有给搬掉啊!
是的,彼得大帝确实是一个真正的伟人,然而他企图征服世界(马克思语)的野心和片面醉心西方文化的不良后果,作者在长篇小说已完成的部分中却并没有提到。
六
而最最重要的是人,人,人!《彼得大帝》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便是人,人民,俄罗斯的人民。作者在概括第三部要写的内容时指出:彼得这个人原本就是非常不同凡响的,他在影响着时代时代需要一个人,人们也在寻找这样的人,同时他自己也在寻求如何使用自己身上的力量。在这方面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当然,靠他单人匹马那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
长篇小说尽管对彼得大帝进行了精雕细琢的刻画,对他的改革作了酣畅淋漓的描绘,从而突出地表现了这个伟大历史人物在俄罗斯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但是作家并没有忘记,甚至同样有力地指出:如果没有人民群众为摆脱民族的落后状态而在工厂里从事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如果没有他们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平而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舍身忘我的英雄气概,彼得的改革计划是怎么也不可能实现的。人民群众为彼得的改革所承受的沉重负担以及所做出的重大牺牲,在长篇小说中虽然着墨不多,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是十分深刻的。为此而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日益增长着的愤怒情绪和反抗行动,在小说中也有非常感人的反映。一六九五年彼得第一次进军亚速失败以后,作者写道:
那年冬天,气候特别寒冷。样样东西都缺少。人成百成百地死去。这样的奴役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逃跑的人给抓住了,戴上镣铐被押回来。雪风吹动着吊在绞刑架上冻着冰的尸体。亡命之徒把沃罗涅什周围的森林放上一把火。赶辎重大车的农民,杀死押运的兵士,抢走能够抢到的东西,便往碰巧摸到的地方逃去了村子里,人们把自己弄成残废,砍掉手指,免得被送到沃罗涅什去。整个俄罗斯都在反抗反基督的时代确实已经来到了:从前那种征敛、奴役和徭役,比起现在这种强加在他们头上的新的莫名其妙的劳役来,简直算不了什么。
农民们在谈话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起义领袖斯捷潘拉辛的名字,有人认为那样一个时候还是会回来,更有人问起:暴动是不是快要开始了?这都决不是偶然的。
在长篇小说里,阿托尔斯泰不仅描写了人民群众所承受的负担和所做出的牺牲,也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愤怒和反抗,而且还表现了他们的惊人智慧和卓越才能,生动地塑造了一些具有巨大生命力的人物。
库兹马热莫夫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铁匠,可是他有理想、有抱负,他相信人是可以飞的,因而想制作一种美妙而奇异的机械,靠着杠杆,它们会像蝙蝠翅膀似的扑动,而人就会像仙鹤一样飞翔。这样的理想,在当时自然不可能实现。他有能耐,有技术,作家让他自己介绍说:热莫夫铁匠!我做的锁,还不曾有一个偷儿把它弄开过我打的镰刀,一直销到了梁赞省。谁打的镰刀?热莫夫打的我家作坊里制的胸甲,子弹打不进去谁替牲口钉蹄铁?谁为男人和女人们拔牙齿?热莫夫!可是这个人却被诬为邪教徒,挨了两百记木棍,还被逼变卖了铁匠作坊,后来沦落为逃亡犯和盗匪。在监狱里度过了多年的苦难生活以后,他终于被调到锻铁场,当了总工头,还把手艺传授给彼得,成为一位著名的锻铁能手。
孔德拉季沃罗比耶夫也是一名铁匠。这个精壮结实的庄稼人,另有一手高超的技艺。他跟他兄弟铸造的铃铛会发出悦耳的响声;他们铸造的宝剑,剑身只会弯曲,不会折断;他们造的手枪打起来比别的手枪远二十步,而且不会不发火。这样高超的技艺,使彼得发生了兴趣。他亲自询问他那是什么原因,还激励他说:这该是时候了,你不妨考虑考虑大事业,你总不能一辈子老在大路旁边钉蹄铁啊要是你没有创业的本钱,我可以给你一点,虽然我自己手头也很紧。先办一个兵工厂,在莫斯科,或者,最好是在彼得堡。这沃罗比耶夫当场没有答应他,可是后来却托人捎了个口信给沙皇,恳求他不要生气,你说孔德拉季沃罗比耶夫不会比别人更愚蠢我的回答皇上会懂的。未完的小说没有写到他后来的情况,但是这样的人才,起用后肯定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安德烈戈利科夫是帕列赫的圣像画师,他有天赋,有才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身上有种神奇的力量,我能画人像,跟活生生的人脸一模一样,不会老也不会死,精神永远会在那里活着我能画大海的波浪和在波浪上面扬帆前进、笼罩在大炮硝烟里的海船。可他生活坎坷,受辱挨打,被折磨,给处以饿死与冻死的刑罚。他进过修道院,原指望在那里可以摆脱尘俗的烦扰,谁料想结果只看到虚伪和背叛。后来他被征发到建筑工地干活,正好遇到彼得沙皇。沙皇看到他用木炭画在泥棚墙壁上的一幅海上作战图,便大为赞赏,觉得这样一位天才干这种搬运木材的活不合适,应当发挥他的专长,送到莫斯科去给卡捷琳娜画一张肖像,然后派他到荷兰去学习绘画。对这个来自底层的人,阿托尔斯泰不仅工细地描塑了他的外形,而且还深情地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那种顽强而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精神:
他在二十四年中忍受的一切,对十个人来说也是够呛的。可是他不容易死使他富有生命力的还不只是那瘦弱的身体,而是他那想从黑暗中走出去的、永不熄灭的愿望好像他爬呀爬的,衣衫破烂,饥肠辘辘,穿过一片片被暴风吹倒的树木,穿过一处处可怕的地方,一年又一年,一里又一里,心里相信哪里总有一块乐土,只要一生坚持着走去,反正一定会走到。这块乐土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呢?
阿托尔斯泰还意义深长地塑造了绰号叫泥洗脸的费季卡的形象。那个阴郁愁闷的农民,泥洗脸费季卡,额头上给打着一个鲜红的新烙印,带着镣链的光脚跨立在高高的叉形支架上,手里抓着一把槲木大槌的长柄,正在打一根木桩。这个受苦受难的庄稼汉,曾经是修道院里的农奴,由于忍受不了繁重的劳役,他逃到顿河一带去落草为寇,后来被政府缉获,戴上枷锁,送到沃罗涅什工厂去干苦活。当俄罗斯军队打通了从拉多加湖到大海去的通商航路的出口,在涅瓦河右岸兴建彼得堡要塞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工人和犯人,从几千里以外源源不绝地运来,吃草根,嚼树皮,疾病流行,一批又一批地死去。而正是这个
泥洗脸费季卡让头发披在灼热、潮湿的额角上,用槲木大槌一记又一记地打着那根木桩为俄罗斯未来的首都奠基。小说作者用这个形象的这样的场景来结束长篇的第二卷,无疑是寓有深意的。
这些来自底层的人物,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有与统治者的彼得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对改革者的彼得支持拥护的一面。为了祖国,他们能够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表现出无坚不摧、无敌不克的强大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彼得大帝对建设的成功和战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有一次,在与瑞典军队对垒的前线,俄军总司令舍列梅季耶夫元帅启奏彼得:陛下,南边的一带城墙,还有大家叫做俄罗斯门的望楼门固然很旧,但那是难以攻破的,因为只有穿过沼泽才能走近去可那片沼泽却是穿越不过的。彼得马上声色俱厉地喝道:对谁来说那片沼泽是穿越不过的?对一个俄罗斯士兵来说,什么地方都穿越得过去。又有一次,奥地利军事家、俄军元帅奥吉尔维在彼得面前诋毁俄罗斯士兵眼下还不能算是士兵,而只能算是拿着火枪的农民。他们还一点没有秩序和纪律的观念。你还得在他们背上敲断好几根棍子,才能使他们不假思索地服从,像一个士兵应当做到的那样。彼得一听,火冒三丈,他马上搐动嘴角,瞪大眼睛,喘着粗气,尖着嗓子说道:原来是那样吗那我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好嘛俄罗斯农民既聪明,又机智,又勇敢一旦拿起枪,就会使敌人心惊胆战你总不能因为这样而用棍子来打啊!你说他们不懂得秩序?他们懂得!如果他们不懂,那也不是他们不好,而是他们的军官不好再说,如果我的士兵需要用棍子来打的时候,我会去打他们,也轮不到你去打。这种对人民力量的信任,这种爱国的热诚,也是彼得大帝的个性特点之一。对彼得这个历史人物,阿托尔斯泰既描写他对人民群众残酷压榨的一面,又指出他对人民群众充分信任的一面。正由于正确地揭示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长篇小说《彼得大帝》才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显示出全部丰富多彩的面貌和阶级斗争的全部辩证规律。
七
阿托尔斯泰是一位历史小说的杰出作家。他除了创作以《彼得大帝》为代表的一些历史小说之外,还在许多文章里谈到他对历史小说创作的看法以及在创作历史小说方面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学习。
首先,阿托尔斯泰认为历史小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塑造人物,它与一般反映历史时代的历史著作不同。历史学家必须把所研究的各种事件串连起来,而历史小说作者则根据甚至是不重要的零星的资料,通过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直觉,就大胆地和坚定地来描绘时代。历史小说不必拘泥于这一人物或这一事件的一切细节,它容许虚构(阿托尔斯泰还曾说过: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a),甚至按照作家的说法,还可以给历史人物臆造一部传记。不过,历史小说所容许的虚构,须得做到这种地步,即这在过去大概是可能有的;须得做到这样:如果这(指编出来的事情)过去不曾有过,但却是应该有过的。与此有关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他认为有些日期是受历史事件的逻辑和历史辩证法制约的。这些日期就如同是打在历史上的纽结。可是,也有一些日期是偶然性的,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并无什么意义。对于这样的日期,艺术家看怎样方便,就可以怎样处理。
在《彼得大帝》里,绝大部分人物,包括从彼得大帝起,他的朝臣、将领,外国的君王、使节,同龄的游伴、战友,乃至来自人民底层的农奴、逃犯等等,都是实有其人其事的。但是其间也有一些虚构的人物和虚构的事件。在小说中起着很大作用的布罗夫金一家人,包括老布罗夫金和他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就都是虚构的。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一家人的生活,那时老布罗夫金只是贵族瓦西里沃尔科夫家的一个农奴,后来因为大儿子阿列克谢认识了少年彼得,进了皇宫,逐渐长大成人,在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团里当上了军官,父亲也就跟着一步步飞黄腾达,从农奴一跃而成为企业主和大商人,成为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的二儿子雅科夫在沃罗涅什舰队里供职,三儿子加夫里拉在荷兰造船厂学习,回国后担任海军工程师,小儿子阿尔塔蒙在家里帮助父亲操持商务,因为通晓德语,后来又进了使节政厅当翻译官。女儿亚历山德拉由彼得做媒嫁给了她父亲原来的主人沃尔科夫,夫妇俩一起奉使出国,先去波兰,后到荷兰。阿尔塔蒙娶了大贵族罗曼布伊诺索夫公爵的女儿纳塔利娅为妻,加夫里拉准备与皇妹纳塔利娅公主结为夫妇。在这里,布罗夫金一家人既然都是虚构的,那么与这些人物有关的事件自然也都不是真实的。何况罗曼布伊诺索夫公爵本身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以上是一种情况。也还有一些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既确有其人,或又确有其事,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或完全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直觉,把细节加以改变了。例如彼得的第一个宠姬,德国酒商的女儿安娜蒙斯,因为对沙皇不忠实,她另有所欢,后来被彼得离弃了。这是史实。但据有些传记材料,安娜蒙斯的追求者是普鲁士公使凯泽林,他曾向彼得请求允许他娶蒙斯为妻,被缅希科夫的仆人狠狠地揍了一顿。一七一一年,他们终于结婚了,但半年后凯泽林就去世,蒙斯不久也因抑郁寡欢而死于肺病。阿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里,却把安娜的恋人改成萨克森大使柯尼泽克,这个大使在一七〇二年九、十月间俄军攻克诺捷堡的那天晚上,跟彼得他们一起在战地营帐里祝捷狂饮后落水而死,从他胸口找到一个有小孩手掌那么大的颈饰,里面放着一张安娜蒙斯的肖像,周围盘着一绺她的浅褐色头发,盖子上刺着爱情和忠实几个德国字;从他口袋里还搜出一叠安娜蒙斯写给他的情书。从这以后,彼得再也没有提起过她,她写信给他,他一封也没有回,只是吩咐缅希科夫转告蒙斯:她仍然可以住在原来的地方,只是绝对不得出门,不得在任何地方露脸。这就同原来的史实出入颇大了。
至于事件发生的日期,在《彼得大帝》里也有种种的变通处理之处。例如小说写到一六九七年彼得还在英国的时候,从欧洲买回来很多东西:一长列一长列的辎重大车,装着武器、篷布、木材和钢铁的加工工具、鲸须、包皮纸、软木、铁锚、黄杨树和白蜡树、大理石、一盒盒用酒精保存起来的婴儿和畸形人、烘干的鳄鱼和剥制的鸟类其实,在历史上,这些东西都是彼得于一七一七年第二次出国时买回的。又如小说写到一六九七年四月,彼得随大使团到了里加,接到贵族杜马秘书官维尼乌斯写给他的复信,里面提到黑人汉尼拔,谢天谢地,现在总算驯顺了,镣铐已经撤去,他正在学习俄文这个汉尼拔,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生于一六九六年,七岁时为奴隶贩子所诱拐,两年后被彼得手下的一名外交官带到了俄国,作为礼物送给了沙皇。但维尼乌斯的这封信是一六九七年写的,推算一下,那时汉尼拔仅只一岁,还在家乡过着自由愉快的生活,怎么能来到俄国,更怎么能学习俄文呢?像这种年岁上的任意改动,自由处理,最突出的例子要算是皇妹纳塔利娅公主。根据史书记载,她生于一六七三年,比彼得小一岁半,可是在长篇小说里,作者写到一六九四年太后纳塔利娅基里洛芙娜逝世的时候,守灵的除沙皇外,还有皇帝的姐姐纳塔利娅阿列克谢耶芙娜公主,她比彼得大三岁,是一个温柔而快乐的姑娘。这已经跟实际的情况不一样了,而也许是出于作者的疏忽,他后来写到一七〇四年这位纳塔利娅公主在故太后住过的寝宫里,又亲口对卡捷琳娜说:可是我,你知道我已经几岁了?我比我哥哥彼得鲁沙只差五岁算算那有多大了。纳塔利娅公主死的时候是四十三岁,一生没有结过婚。彼得最爱替人家做媒,可就是没有给自己的胞妹找一位妹婿,而阿托尔斯泰却在小说里让她跟一个虚构的人物加夫里拉布罗夫金演出了一场纯洁的恋爱剧。
历史人物和虚构的人物,历史事件和虚构的事件,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作家却通过丰富的想象,把这些人物和事件,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一样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丝丝入扣,真实可信。虚构的布罗夫金家神话般的发迹,与历史人物缅希科夫的真实事业相比,并不显得荒谬无稽;而虚构的布伊诺索夫公爵的保守顽固的性格,也正是当时许多领主和贵族们共有的特点。在长篇小说中,这些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无论对整个作品主题的突出或是对彼得大帝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烘云托月、甚至铺张扬厉的作用。彼得的某些性格特征,乃至某些改革活动,就是通过这些虚构的人物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布罗夫金一家人的发迹,说明彼得在起用人才方面自有他一套新的原则:加官晋爵,主要应看他个人的功绩,而不是看他出身的门第。这种试图打破传统观念的做法,使一大批新人从下层群众中涌现出来,直接参与和实施彼得所制订的改革计划。历史人物缅希科夫出身于马夫的家庭,幼年时贩卖过兔肉馅饼,后来在彼得身边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红人:权倾天下,位极人臣。现在又虚构了布罗夫金一家人的飞黄腾达,这就使彼得大帝这种不拘一格起用人才的重要特性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阿托尔斯泰对此曾作了非常概括的描述:
这儿,在俄罗斯国土的边缘地区,被夺回的海湾旁边,一批新的人物坐在缅希科夫家的餐桌上:这些人物,按照沙皇彼得的敕令(今后将根据各人的能耐给以相应的显贵地位),完全依靠个人的才能,从没有烟囱的农舍里蹿出来,脱下树皮鞋,换上有扣子的、方头的黑色软皮鞋,而且抛开了辛酸的想法(老天爷,你为什么注定我非要在阴冷的房子里饿着肚子哀号呢?),像现在这样,坐在丰盛的菜肴前面,不管愿意不愿意,开始考虑和谈论国家大事了。这儿有布罗夫金三兄弟
至于布伊诺索夫公爵这个虚构人物的顽固保守,直至他最后被贬黜为宫廷弄臣的种种细节,都说明彼得的改革活动是在重重阻碍中进行的,但这些阻碍历史前进的人物,最后终将归于失败。在阿托尔斯泰的笔下,布伊诺索夫公爵是个对改革怀有抵触情绪的领主,他觉得如果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那么所有的世家、公爵和贵族都要毁掉。但他认为要消灭领主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国家的中坚消灭了我们,就没有了国家,没有了生活的目的。他一直在心里嘀咕:皇上,难道你打算跟农奴一起来统治吗?真是胡说八道!你还年轻,理智薄弱,而你仅有的那点儿灵性也给你在库奎外侨区喝酒喝掉了而沙皇呢,对这种人就是毫不留情地加以嘲弄,加以凌辱。小说描写了圣诞节前夜,彼得带领了一大伙人到一家家名门望族的府邸去胡闹,去辱弄,搞得那些贵族领主都惶惶不安,许多人简直好像准备死亡一样为这些日子作着准备。围绕布伊诺索夫公爵展开的这些情节,一方面显示出彼得对付顽固领主们的手段之野蛮,另一方面也说明彼得对腐朽落后势力的仇恨之深切。从塑造彼得大帝这个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说,所有这些虚构的事件以及布伊诺索夫公爵这个虚构的人物所起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八
阿托尔斯泰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除了从《彼得大帝》中可以看到他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卓越技巧以外,在不少文章里他还谈到过一些语言艺术的理论。金刚石般的语言,也就是他所谓的手势语言,在他看来是一种最适宜于塑造形象、因而也是作家们应该掌握和运用的语言。这种手势语言不仅能够描绘出人物的外在动作,包括他的举止行动和面部表情,而且还能够揭示出人物的内在动作,包括他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在《彼得大帝》中,阿托尔斯泰正是运用了这种手势语言,出色地塑造了为数众多的人物,展现了一条璀璨夺目的人物画廊。虽然作者声称除了彼得大帝这个中心人物,对其余那些伴随他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用墨递减,刻画也逐渐粗疏,然而读者都会看出,即使在那众多的次要人物身上,作者也一样运用了手势语言,描绘出各自鲜明的个性。例如当俄罗斯增援部队开到达索卡尔,奥古斯特又突然向华沙进军的消息传到瑞典军营的时候,阿托尔斯泰写道:
皮佩尔伯爵意乱心慌,便走去唤醒国王,因为那时天也在亮了。查理平静地睡在行军床上,双手交叉着按在胸口。一盏铜灯的微弱的火光,照亮了他那很大的凸骨鼻子,禁欲主义的瘦瘪的腮帮,闭得紧紧的嘴唇甚至在睡梦中他也想不同凡响呢。他看去仿佛是石椁上一座中世纪骑士的雕像。
起初,皮佩尔伯爵把希望寄托在国王的公鸡身上,这本来已经是它大声啼叫的时候了。可是那公鸡不得不跟国王一起过着修道者的生活,这会儿只是在帆布帐篷后面那个笼子里走动一阵,沙着嗓子逼出那么一声:哎喝喝!
陛下,请醒醒吧!皮佩尔伯爵尽可能温和地说道,拨亮了那个灯盏的火苗。陛下,传来一个不太愉快的消息(查理没有动弹,只是把眼睛睁开了)奥古斯特趁我们没有防备溜跑了
查理马上拔出两条穿着粗麻布内裤的腿,一骨碌把一双穿着羊毛袜的脚甩在地毯上,用两个拳头撑在那儿坐着,瞅住皮佩尔。皮佩尔便以朝臣们的小心谨慎态度,启奏那关于奥古斯特的命运已经有所改变的情况。
我的骑兵长靴,还有裤子!查理慢条斯理地说,那双一眨也不眨的眼睛睁大得越发吓人了它们甚至好像在闪烁,如果那不是开始冒烟的灯火的反光。皮佩尔跑出帐篷,随即跟贝尔根海尔姆一同进来了,那人的假发匆忙地歪扣在额头上。将领们陆续走进了营帐。查理跷起两腿,穿上了裤子,着好了骑兵长靴,扣齐了常礼服上的纽扣,弄得两个指甲都给折裂了,直到这时候他才发作他的狂暴。
在这里,作者把查理十二世的表情、行动等外在动作细致地描绘出来了,而通过这些外在动作,也把他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等内在动作生动地揭示了出来。在这里,作者不仅描写了查理十二世,也写到了皮佩尔伯爵和贝尔根海尔姆,甚至还写到了国王的公鸡,尽管用墨递减,但是用笔之神,仍然会使有心的读者拍案叫绝。
至于那文字通篇的文字,可说是完全达到了优美、生动、简洁、洗练的极致。特别是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对话,不仅按各人的身份来说是贴切的,而且就语言的运用来说也是恰如其分的。为了表现历史时代的特色,小说自然不能不采用一些十七、十八世纪时流行的词语,但却并不显得古奥奇僻,陈腐费解。当时正值俄国加速西欧化的初期,因而在对话或是叙述中间,有时还插入一些外来用语,乃至直接使用原文,这也有助于真实地再现历史时代的风貌。
阿托尔斯泰又是一位讲述故事的能手。他最初写的那几本回忆性题材的作品如《伏尔加河左岸》、《怪人》和《跛老爷》,就已显示出作者在这方面的高明技巧和卓越才华。时隔二三十年,作者在《彼得大帝》里,无论就情节的选择还是层次的安排,都更臻于得心应手的娴熟地步。就拿人物的塑造来说吧,有时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有时也用间接描写的手法。前面那一段引文里的查理十二世,是从作者的角度直接进行描写的,可是在这以前,作者曾从波兰将军卡尔洛维茨的角度,作为向彼得面奏的内容,对查理十二世进行了间接的描写,其刻画之生动,与前面那段直接描写是无分轩轾的。
卡尔洛维茨把脖颈在领子里伸了几下,开腔了:
我在那里待过,一点不错那个城市并不大,可是从海上和陆上都不容易攻破是一个十足的狮子窝。我从船上起岸,用的是化名,穿的是便服。我走到市场上,可就觉得奇怪了:倒像敌人已经进了城似的商店和住家正在关上护窗板,女人们正在抓住她们的孩子。我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他摆了摆手,撒腿就跑了:国王来啦!
我在几次行军中以及许多驻扎过的城市里,看的也多了,可就是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光景,老百姓竟会像逃避瘟神一样昏头昏脑地逃避自己的国王我望着,看见百来个猎人骑着马从林木森森的小山上冲下来,号角挎在脊背上,猎狗牵在带子上他们穿过石桥,驰进了城里。市场上早已鬼也没有一个了。打头的一匹黑色公马上骑着一个十七岁左右的青年,脚登一双士兵的过膝长统靴,身上光穿一件衬衫。他放松了缰绳,纵马飞驰:国王查理十二世!那只狮崽子!跟在他背后的是那些猎人,他们打着唿哨,哈哈大笑着。如同一批魔鬼,他们驰过了市场。幸亏大家都逃避了,可是有时候也会有人被踩倒
再拿事件的叙述来说吧,有时候铺叙得非常周详,有时候却又描述得十分简略。阿托尔斯泰是以擅长描写群众场面著称的,《彼得大帝》中关于射击军的叛乱以及俄军远征亚速、进军纳尔瓦的战斗,都被描写得气势奔腾,雄伟遒劲,而又雕琢细密,刻画入微。其他如沙皇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晏驾,彼得皇帝的大婚以及母后纳塔利娅的丧礼,乃至征服亚速后的祝捷游行,命定号战舰的下水典礼等等,作家都以浓重的笔墨,作了酣畅淋漓的描绘,其规模之宏大,形象之逼真,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阿托尔斯泰在对工人作家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指出:文学这是一门艺术,通过语言把原来在你们脑子里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再现出来,你们所看到的,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东西,读者读了之后,在他们的心中就会油然地出现一幅你们所看到的那些形象组成的图画,而且这些形象还被涂上了读者的个性色彩。读了《彼得大帝》,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正是这样一幅有声有色的形象的图画。
然而对于各种事件的叙述,也还有详略的不同,这就使得长篇小说的整幅画面,更显得疏密相间,浓淡异趣。例如写远征亚速这一重大的军事行动,作家对作战的过程,战斗的场景,乃至俄军的惨败,都花了很多的篇幅,不厌其详地进行了多层次的刻画,后来对俄军取得胜利后的祝捷活动,也细致地描写了队列的阵容,观看的盛况和典礼的排场,可就是对制胜敌人、占领亚速的经过,却只用了寥寥几百字作了简单的交代:
新的世纪艰难地开始了。到了春天,舰队毕竟都建成了。从荷兰招来了一批工程师和团队指挥官。在潘申和切尔卡斯克,积储了大量的给养。兵员的缺额也都补充了。于是在五月里,彼得乘着新造的帆桨大船普林基皮乌姆号,领着舰队,出现在亚速城下。土耳其人受到海陆两路的围攻,拼死抵抗,打退每一次的冲锋。可是当所有的粮食和弹药统统用完以后,他们便无条件地投降了。三千名土耳其帝国精兵连同哈桑阿拉斯拉诺夫总督离开了那遭到破坏的亚速城。
再如彼得以米哈伊洛夫的化名随大使团出国访问,先后在波兰、荷兰、英国等地住了一年,小说作者只详细地描叙了他同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的秘密会谈,以及另一次他同汉诺威选帝侯夫人索菲娅和她的女儿索菲娅夏洛特的亲切会见,而对彼得在欧洲的其他活动,出访的整个过程,却以沙皇与公爵皇帝的几次通信就这样简略地带过了。
塑造人物也好,描叙事件也好,或直接或间接,或详尽或简略,错落有致,绚丽多姿,阿托尔斯泰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卓越技巧,在《彼得大帝》中,以上这些都还仅仅是一个方面或者一种方式的表现罢了。高尔基高度评价阿托尔斯泰的艺术才华。早在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七日读到《彼得大帝》第二卷的一些片断以后,他就写信给作者:
您知道,我非常喜爱和重视您那了不起的天才,明达而又欢乐的天才。是的,我正是这样来领会您的天才的,欢乐的、带着火花和机警讪笑的天才,可是在我看来,天才的这种品质还是次要的,而首要的是,您的天才简直是了不起的真正的俄罗斯天才,是俄罗斯式的明达的天才《彼得大帝》是我们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可以长期留传的书。最近我读了小说第二部中的片断好极了!您真会写壮丽华美的作品。
朱雯
1985 年10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