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名家编曲:感受高超的配器艺术带来的音乐享受;
★曲目丰富:囊括古今中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
★指导详细:配以演奏说明便于理解音乐内涵。
★易于演奏:轻松的技法中富含灵动的韵律和色彩;
★示范音频:便于欣赏,学习及舞台演奏!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取作者精心编订的民族吹管乐竹笛、箫、唢呐曲数十首,配以示范音频。选曲和编配上皆以通俗实用为特色,供广大业余爱好者演奏之用。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民族乐队的演奏、指挥工作,并曾任中国戏曲学院民乐系教授,在舞台演出和理论教学上都有十分丰厚的积累。这些作品大多脱胎于中外明歌名曲,熟悉的旋律,贴近群众的情感和生活,在教学和演奏实践中深受民乐爱好者和演奏者的喜爱。其中,《夜深沉》和《广东音乐四首》最为大众喜爱,成为民族音乐会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本书首次出版这两首乐曲以答谢听众的厚爱。
本书的功能定位于实用,首先是考虑到这套书应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特别是要选择适宜广大民族吹管乐爱好者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演奏要求的乐曲。因此,在选材和编创中,作者着重注意了读者这方面的需求,选择群众喜爱的、旋律又特别适宜的曲目。为了更能凸显出本书实用的特征,为部分乐曲配备了演奏示范,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这些乐曲的实用性,还可以做舞台演出的节目,既是一套实用演奏曲谱,又是一本民族吹管乐学习的辅助教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作为饭店、宾馆、旅游景点等场合的背景音乐,也为小型民族乐队的即兴演奏提供了曲谱依据。
本集中特别精心为每首曲目配备了示范音频,方便广大读者欣赏及演奏!请登录现代出版社官方网站http:www.1980xd.com,至会员中心下载。
|
關於作者: |
吴华,1943年生。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协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乐指挥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京胡研究艺会副会长。
1964年竹笛曲《老工人讲的故事》获全国文艺调演一等奖;1990年京胡曲《夜深沉》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1994年交响组曲《 白蛇传》获全国戏曲音乐大赛一等奖(第一名);1996年《大江东去浪千叠》《渔翁》《人约黄昏后》三首歌曲同时荣获上海第三届全国戏歌大赛金、银、铜三个奖项。1998年在北京剧院和丰台剧院连续举办了5场《吴华京风京味个人作品音乐会》,1999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柏林爱乐音乐厅举办的 新春音乐会中有《霸王别姬》《广东音乐四首》《台湾民谣二首》三首作品同时上演。
代表作《梨园乐魂》交响协奏曲系列在中国乐坛上是为人称道、独树一帜的,其中《虞美人组曲》《白蛇传交响组曲》《天仙配幻想曲》《包龙图传奇》《牡丹亭组曲》《林则徐怀想》等曲目,曾多次选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和各种重大庆典音乐会,近年来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各音乐会上久演不衰。2003年香港世纪名曲揭晓音乐会上共有《 夜深沉》《 天仙配幻想曲》两首入选中国十大协奏曲之列。吴华,1943年生。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协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乐指挥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京胡研究艺会副会长。
1964年竹笛曲《老工人讲的故事》获全国文艺调演一等奖;1990年京胡曲《夜深沉》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1994年交响组曲《 白蛇传》获全国戏曲音乐大赛一等奖(第一名);1996年《大江东去浪千叠》《渔翁》《人约黄昏后》三首歌曲同时荣获上海第三届全国戏歌大赛金、银、铜三个奖项。1998年在北京剧院和丰台剧院连续举办了5场《吴华京风京味个人作品音乐会》,1999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柏林爱乐音乐厅举办的 新春音乐会中有《霸王别姬》《广东音乐四首》《台湾民谣二首》三首作品同时上演。
代表作《梨园乐魂》交响协奏曲系列在中国乐坛上是为人称道、独树一帜的,其中《虞美人组曲》《白蛇传交响组曲》《天仙配幻想曲》《包龙图传奇》《牡丹亭组曲》《林则徐怀想》等曲目,曾多次选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和各种重大庆典音乐会,近年来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各音乐会上久演不衰。2003年香港世纪名曲揭晓音乐会上共有《 夜深沉》《 天仙配幻想曲》两首入选中国十大协奏曲之列。
在声乐方面,20年不断致力于写作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曲艺等方面的作品,曾作有《菊苑戏歌》《曲坛新调》《禅林妙音》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千余首。1996年由中国台湾唱片公司出版了两张CD专辑《黄鹤楼》和《 木兰辞》共32首。1997 年为北京电视台《古韵新声》春节晚会创作了16首诗词歌曲。1999年出版了《吴华古典诗词歌曲99首》一书。
在音乐理论方面现已出版发行了《中国歌曲创作实用教程》《箫演奏实用教程》《竹笛演奏实用教程》《 京胡音乐演奏教程》和《竹笛演奏基础》等5本教科书,在音乐教育方面也做出突出的贡献。
近20年来,多次与中央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中央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以及新加坡华乐团、新加坡武装部队华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高雄市立国乐团等乐团合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听众的喜爱。
吴华的民族音乐功底深厚,涉猎广泛,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一定反响,是中国音乐界能集创作、理论、指挥、教学于一身的,并在器乐、声乐、戏曲、曲艺等各艺术门类中都有建树的作曲家。
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巴渝山水情
包龙图传奇(附mp3)
八仙庆寿(附mp3)
|
目錄:
|
京胡篇
西皮小开门
海青歌
庆赏元昇
万年欢
跃龙门(附mp3)
柳青娘(附mp3)
洞房花烛夜
汉宫秋月
行街
娱乐昇平
玉芙蓉
现代京剧下山乡
情韵
心语
我家的表叔
梨花圆舞曲
京华气韵(附mp3)
卢沟醒狮(附mp3)
共产党员
春祭圆明园
翰墨京韵
《虞美人》组曲(附mp3)
《白蛇传》交响组曲(附mp3)
《杨门女将》交响组曲
二胡篇
江南杏花雨(附mp3)
草原节日(四弦胡琴独奏)
怀想为纪念一代伟人
《怀想为纪念一代伟人》
影调随想汉宫恋(附mp3)
《天仙配》幻想曲(附mp3)
高胡篇
步步新高(附mp3)
昭君怨
井冈新绿
虎门烟云
广东音乐四首
双星恨(高胡、椰胡二重奏)
板胡篇
《杨贵妃》组曲(附mp3)
|
內容試閱:
|
忆缘情
(序)
小时候,我家住在北京圆明圆东墙外一个叫七孔闸的地方,距西洋楼大水法残址只有几百米远,我下学后经常去那里玩儿。有一天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听到一阵悲怨之声从废墟乱石丛中传过来,赶上前一看,见一位学者模样的老人在拉一个模样古怪的乐器,那苍凉的旋律,合着那破败的残迹,转暗的夕阳照着孤僻的老人,把一个身影投射到断碑上我一时惊呆了!但我记住了那种音色、那种忧忿、那种情景,这就是二胡。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我的第一位二胡老师,北京海淀镇老虎洞小学的音乐教员陈懋老师。他是一个地道的广东音乐迷,每天下午放学时常有几个乐友前来,用胡琴、洞箫、扬琴组成传统的五架头、秦琴和一个大一点的胡琴五件乐器合奏一番。陈老师是他们的头儿,什么乐器都会,是个多面手,每次排练的第一首曲子总是《步步高》,然后奏《雨打芭蕉》《小桃红》《旱天雷》等曲。事有凑巧,我幼儿时家里有几张老唱片的广东音乐,尤其是《雨打芭蕉》这首曲,旋律我能背下来,但它不是五架头形式,是由小提琴、钢琴、萨克管等乐器演奏的,节奏鲜明,可以跳交际舞。我当时听着陈老师的这些曲子耳熟,放学后不走,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听,久而久之就记住了几首乐曲。一天,小乐队已散去,音乐教室的门敞开着,我大着胆子站在门口问老师是否可以教教我,陈老师惊讶地问:你会吗?,我说我不会,但我拿嘴能唱几句,接着我就哼起了《雨打芭蕉》的旋律,老师更惊讶了,连说:好好,你想学哪件乐器?我指老师手上的乐器说:就是这个。陈老师笑着说:这是什么呀?它叫胡琴,又叫二胡。从此我才知晓二胡这个名称。我至今还记得那把二胡的模样:龙头、长杆、圆筒,码子是钢丝做的翘起两个弹簧须子,煞是有趣。老师把二胡放在我腿上,当时人小琴大 ,我只能坐到门坎上,老师告诉我1~5弦的各指音位之后,我便拉了起来,大约只练20多分钟,我竟能把当天音乐课学的歌儿咿呀咿呀地拉出来了,我还记得那首歌名叫《喂好我的大黄牛》。
参加工作后,1959年我考入北京朝阳艺术学院,半工半读,每周上三天课,并成立了一个小民乐队,我被推选为队长,迎来了第一位专业民乐辅导老师,他就是中国音乐学院二胡教师田保安先生,在他两年多的辅导下,我不仅能指挥乐队,并且逐渐能演奏刘天华先生的作品及《山村变了样》《赶集》等二胡曲。
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办半工半读、开门办学,地点就选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了一个实验班,分声乐、器乐两部分,班主任是安如砺老师。这个班在工厂办学实行的是半日下车间劳动、半日专业学习制,恰巧安老师的劳动地点就在我所在的总装车间电工班,他的工作是为212汽车配制电线。得知安老近在咫尺,我喜出望外,连忙请示党支部书记能否让安老师教教我,并准我和安老师两个小时假,却不料书记竟然答应了!于是我得了上方宝剑,亲自去电工班为安老师请假,然后带着他偷偷溜进工会办公室,为什么说是溜呢?因为工厂上班时间是不准工人随便离开工作岗位的。每次我替安老师请好假,他都得偷偷地左右看几下才敢走,因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是要接受工人阶级改造的,他怕别人看他不干活去搞文艺影响不好。安老师当时忐忑的心情和不安的眼神,至今想起还使我忍俊不禁呢!
文革时期,大力普及样板戏,我又对京胡颇感兴趣,苦于没有老师领入门,更无《京胡伴奏谱》,有时间便趴在收音机旁默听京胡是怎么拉的。1969年底,我去河北邢台市京剧团做了一年多乐队指挥,排的是《沙家浜》,手里有了总谱才知道京胡的分谱,平时拉拉琴给演员吊吊嗓子也挺过瘾。回京后正赶上样板戏进京拍电影,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住在景山后街圆恩寺的河北省驻京办事处,京剧团琴师蒋霭炳老师天天晚上要出来遛弯儿,听见大门对面住家里有人拉京胡唱老旦,便进院询问,原来拉胡琴的是我们在文革时期成立的北京首都职工战旗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京胡手杨孝忠和我,我们正在给老旦演员吊嗓子,于是便认识了这位主动上门的京胡大师蒋老师。
晚上九、十点钟,蒋先生才能从办事处出来到杨家给我们说琴,那时文革时期传统老戏决不能拉出声音,只能说,只有样板戏才能拉出声响来。蒋老师送给了杨先生一把京胡,所不同的是琴面不是蛇皮的,而是蒋老师用尼龙头巾蒙的琴面,由此可见所谓人造皮在文革时已现端倪。之后,蒋老师在琴上夹了一根筷子当弱音器,一段一段地拉起《智取威虎山》的各段唱腔,那时由于我已能作曲配器,记谱很快,几次课之后《智》剧全部胡琴谱我都详细记了下来,蒋老师嘱咐我们这些琴谱保密,决不能外传,要等电影公映和总谱出版后才能传播。那时,手里有样板戏京胡分谱可是个宝,我出去在北京各处去玩票,居然让许多同行甚至专业琴师都羡慕不已哩!
蒋老师拉琴是另一套海派风范,他有上海人天生的灵敏聪慧的劲头儿,首先他是那种手拿琴就兴奋的艺术家,弓法扎实利落,指法灵动快捷,尤其是有一绝招儿:他左手五个手指都能连续颤音,俗称打嘟噜,他不像北派琴师在指的一个地方打动,而是能从手指第一节开始到第二节依次打到指尖儿,一连串的打颤如珠落玉盘、清脆不已,最多能打十五六个音,这个技巧在北派琴师中我从未见过,大概应是蒋氏独门绝技吧!陈老师还有一绝:有一次上课我问及《龙江颂》的反二黄唱腔里,1~5弦中何以出现 ?蒋老师笑着拿起京胡拉了起来,果然出了 , 我不解,他又拉几遍之后我看出门道来了,原来是他用左手大指向右紧按琴担,里弦一松即暂时地出现了 ,民间俗称撅担子。哈!我得到了这一诀窍,后来我把它用到《京华气韵》《杨门女将》的慢板乐章里,果然出手不凡,至今还迷惑着许多人呢!
在与蒋老师相处的日子里,说不上是师徒,更像是朋友。当我得知他是左手拉胡琴的著名琴师赵济羹先生的弟子后,更是亲切。说来话巧,我与赵老先生的儿子赵祝安是好友,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同在一个板戏票房玩票,他拉京胡,我拉京二胡,有时弹弹中阮,很是融洽。不久前,已经退休赵老先生从上海返京,我又曾多次拜见赵老,看他给弟子们说琴,老年间的梨园掌故和诙谐谈吐使我得益匪浅!如果从赵氏父子和蒋霭炳老师的渊源和对我京胡的教导算起,我还应该是地道的海派京胡真传弟子呢!
1982年我开始策划《梨园乐魂》交响协奏曲系列的创作。第二首作品京胡与乐队《虞美人组曲》的配器都完成了,苦于在北京还未找到满意的京胡演奏家合作,恰在此时,我在俞逊发笛子独奏专场音乐会上认识了张素英老师,经交流后她愿担此重任,答应试试看,从此我和张老师开始了20余年的漫长合作。经过了半年的准备,我为她找了许多《外国小提琴协奏曲》和《古琴曲》的磁带去听,并告诉她我的乐曲需要小提琴的连贯柔美和古琴的深沉飘逸,改掉传统京胡曲牌的小短弓奏法,张老师深以为然。从1983年《虞美人组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到1987年上海唱片社录制《京胡与北京》发行,尤其是《京华气韵》《跃龙门》《芦沟醒狮》由北京电视台录制成音乐风情片播出后,张素英的京胡器乐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名声鹊起。中国民乐界也惊异不已,因为在她之前,人们从未听到过京胡能拉出那么柔美抒情的慢板和那么激烈狂放的急板。那时京胡独奏还处在曲牌体小开门和板腔体的戏曲唱腔阶段,它们与中国民乐界的拉弦乐经典独奏曲在艺术上还不能媲美,而张老师的演奏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1990年广州音像出版社的《中国乐器大全》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其中张老师的《夜深沉》被收录在拉弦乐部的专碟上,使京胡从此能与《二泉映月》《空山鸟语》《平湖秋月》《月牙五更》等二胡、高胡、板胡等经典作品并驾齐驱,实是张素英老师的功劳!而后,我们又合作了《白蛇传交响组曲》,由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队协奏、胡炳旭指挥,参加了中国首届戏曲交响乐比赛,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此外,中央电视台于1991年和1997年又把《虞美人组曲》推向了当年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塑造了张老师的巾帼形象,把京胡器乐独奏推向了艺术顶点!
张老师不仅是位优秀的京胡演奏家,更是一代宗师。从1998年到2013年20年间,她的学生如姜克美、王彩云、吴汝俊、王一婧、艾兵等陆续推出了他们的专场音乐会,在后半场纯器乐演出时都使用我的京胡作品。1999年央视戏曲春晚,将《白蛇传》改为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京剧乐舞白蛇情》,播出后大受欢迎。2011春节,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兔年新春音乐会推出了我的《夜深沉》,算是京胡器乐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吧!在1999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千僖乐舞中国十大名曲》和2003年香港中乐团主办的世纪之选中国经典十大名曲的评选中,《夜深沉》都被评入中国十大名曲。之后我为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的《杨门女将交响组曲》,由魏冠华、陆云霞独奏,卡祖善指挥,经多次演出,现已成为该团的保留曲目。
张素英老师,这位我的京胡作品的二度创作者及传播者,没有她的演奏,京胡器乐的发展也许会迟了许多。无论是被评为中国第一部戏曲组曲的《虞美人》、中国首届金唱奖的《夜深沉》,还是1994年中国首届戏曲交响乐比赛的一等奖第一名《白蛇传》,这一连串的中国第一,都是张老师杰出的演奏和不懈的追求得来的。30年过后我们再听她的CD,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细节上,对音乐表达都十分得体,至今很少有人能超越她。在我们合作20余年,我对她的印象是说话直爽,不会客套,不善交际,只爱拉琴这16个字。她谦虚好学,从不故步自封,她深知京胡器乐若与二胡、小提琴比较应该怎样去努力,怎样去吸收与借鉴小提琴与古琴的气韵及演奏方法。把传统功底与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恰恰是她成功的诀窍。她忍受着多年风湿病痛的折磨,创造出那么多的原创京胡作品,流传30年而久演不衰,培养出那么多的学生在继承她的事业,真可谓是京胡独奏领域中的一代大家!只可惜2003年8月,突闻噩耗、盛夏惊魂,我曾作一首《念奴娇》词咏我们合作之缘:
悼京胡女杰张素英
调寄《念奴娇》
惊闻仙逝,弦聚断,
华夏痛失知音。
廿年合作,去不料,
高台弃命纵身!
遥想当年,苦寻大师,
解我《虞姬恨》。
琴艺惊世,金唱片,《夜深沉》。
女将轻揉烈马,
冲出九龙口,声名远振。
《芦沟醒狮》,奋国心,再造《鱼跃龙门》。
白蛇许仙,西湖表情愫,人妖苦恋。
《京华气韵》,从此魂断芳馨
2003年8月26日于北京
我的第一首二胡大型作品是由双二胡演奏的协奏曲《天仙配幻想曲》,1995年首演于台湾高雄市立国乐团,由蒋明坤、杨斯雄独奏、闫惠昌指挥,由于它是国人熟悉的黄梅戏风格,演出后大受欢迎。闫先生几年后去香港中乐团任艺术总监后,不忍割爱,又委约我改成二胡与革胡双协奏曲,效果更加精彩生动。2003年香港中乐团联合中国八大乐团,主办了20世纪最受欢迎的十大名曲的世纪之选,《天仙配幻想曲》和《夜深沉》被双双选入十大协奏曲之列。2009年春节,安徽省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柏林爱乐音乐厅公演了《天仙配幻想曲》,受到了国际乐友们的喜爱与好评。
不久,二胡大师王国潼先生从香港来电,邀请我去香港演艺学院开个人作品音乐会,并嘱咐我在全部曲目一定要为他的两个学生改编成一个小编制10多分钟长度的《小天仙配》。承蒙王老师相邀,2003年12月我赴港以《梨园乐魂》为题,带去了全部是中国各大剧种戏曲风格的民族音乐会,演出很是成功。
为了拓展《梨园乐魂》交响协奏曲系列的多剧种及多风格,我选定了河北唐山皮影戏,于2001年创作了《影调随想汉宫恋》。因乐曲中颇多泛音,不易演奏,许久没有找到演奏家合作,后来遇到中国音乐学院第一位二胡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的青年二胡演奏家梁聆聆,她非常喜爱这首乐曲,经她进行了充分地有关泛音与风格的准备,于200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那天,老一辈的二胡大家如张韶、陈朝儒、蒋巽风、安如砺等老先生都到了,由于梁聆聆老师的演奏弓弦细腻、挥洒大方,把汉武帝与李夫人的凄美爱情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致深。演毕集体留影的时候,张韶老师握着我的手说:写得好!拉得好!这是真正的中国式的二胡协奏曲,我有几十年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作品啦!
2008年,我为重庆民族乐团创作,当我参观了重庆红岩村和曾家岩周公馆之后,深深地为抗战时期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和无数革命先烈的抗战历程及斗争精神所感动。我想到了二胡这件乐器,纵观过去的二胡作品,其风格更多的是民间音乐、民歌与戏曲创编的,好像除了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之外,具有现代音乐语言的二胡曲并不多。因此我想到了《怀想,献给一代伟人》这首二胡协奏的音乐构思,并想用《国际歌》作为主题音调。第二天我就来到了重庆曾加岩广场,坐在了周总理塑像前,几乎是一挥而就地完成了主题乐段的旋律稿。应该说,我们这代人都是经历并追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过来的,尽管风风雨雨,生生死死,起起落落,但他们的英明伟大和勇敢无私是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敬仰与怀念的,当前信仰暂时缺失的时代,这首乐曲强烈的现实意义更应引起我们的深思。2011年重庆民族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的时候,青年二胡演奏家王亚利出色的演奏,曲终时听众的掌声迅速而热烈,可见中国人对信仰回归的渴望。
我与高胡演奏家余其伟先生相识于1977年中国首届赴美艺术团。他那弓弦自如、音色华美、灵动脱俗的广东音乐风格使我多年为之倾倒,尤其是他具有的文学功底及音乐评论能力,更使他的高胡艺术在理性层面上更上一层楼。他接任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后,于2009年12月为我策划了《八方来仪》吴华个人中乐作品音乐会,演出如约举行,大获成功。事后,他在《中国民乐报》121期上评论道:关于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建设,大型民乐作品的创作,中西作曲技法的相互借鉴与融会等各方面问题,吴华先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吴先生在创作中如何利用、提炼民间音乐素材的作法。吴先生最坚持的是在他所有的创作中,牢牢地扎根传统和民族民间,将最优美生动、最有生命力的民间元素经过现代审美意识的冼礼,经受中西优秀技法的梳理与整合,以最地道的风格、最浓郁的韵味,最优美而深刻的感情,献给听众。这一创作道路无疑是一条比较坚实、且具有科学性的道路,它对当代的民族创作极具启示性。
高胡作品历年来我写的不多。因为除广东音乐之外,纯粹为高胡独奏写作品很难超越粤乐经典。余其伟先生曾委约我写一首由高胡、椰胡二重协奏作品,题材是中国四大神话的牛郎织女,办法是将《双星恨》和《银河会》作为素材来创编,我动笔写了多次都因不满意而放弃,因为要将经典乐曲进行改编,把原曲已自天成的旋律拆开重写或改几个音,大概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因此书中收录的高胡、椰胡二重奏《双星恨》,算是我为余老师交的一个白卷吧!此外,1993年我写《林则徐怀想》时,本来想写高胡协奏曲,主题旋律一出来后,觉得高胡的女性化太强烈了,不符合林则徐这个人的形象与气质,所以我改弦更张,把此曲改成了古筝协奏曲,但原始的高胡素材版本还在,又觉得百年粤乐曲目中缺乏一些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这次编集则不忍割爱,依然将《虎门烟云》拿出来,以期得到粤乐名家的喜爱及演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