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NT$
347.0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NT$
352.0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聚合物-铁氧体复合材料是一类重要的涂覆型微波吸收材料,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在微波通信,电磁屏蔽,微波暗室和微波吸收材料等领域。目前有关聚苯胺和聚吡咯与纳米铁氧体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的书籍还较少,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结合上述情况,结合作者多年科学研究成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纳米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聚苯胺和聚吡咯的制备及性能,聚苯胺和聚吡咯与纳米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介绍了纳米铁氧体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主要包括纳米镍锌铁氧体、纳米钴锌铁氧体、纳米锶铁氧体,聚苯胺铁氧体复合材料和聚吡咯铁氧体复合材料。
本书可供从事纳米铁氧体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的学者、高等院校师生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目錄:
|
第1章绪论001
1.1纳米材料001
1.1.1小尺寸效应002
1.1.2量子尺寸效应002
1.1.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002
1.1.4表面界面效应003
1.1.5介电限域效应003
1.2尖晶石型纳米铁氧体003
1.2.1尖晶石型铁氧体的晶体结构003
1.2.2纳米晶铁氧体的制备方法006
1.3铁氧体-聚合物复合材料009
1.3.1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009
1.3.2铁氧体-聚吡咯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010
参考文献011
第2章纳米镍锌铁氧体014
2.1实验用品和材料表征014
2.1.1实验试剂和仪器014
2.1.2表征015
2.2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制备纳米镍锌铁氧体及其表征与性能018
2.2.1工艺条件对凝胶性能的影响018
2.2.2纳米镍锌铁氧体的制备019
2.2.3纳米镍锌铁氧体的表征020
2.2.4纳米镍锌铁氧体的电磁性能026
2.2.5纳米镍锌铁氧体的微波吸收性能031
2.2.6纳米晶铁氧体的微波吸收机制分析033
2.3多元醇法制备纳米镍锌铁氧体及其表征与性能035
2.3.1纳米镍锌铁氧体的制备035
2.3.2纳米镍锌铁氧体的表征036
2.3.3纳米镍锌铁氧体的磁性能038
2.3.4纳米镍锌铁氧体的磁热性能040
参考文献042
第3章纳米钴锌铁氧体044
3.1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制备的纳米钴锌铁氧体的表征及性能044
3.1.1结构分析044
3.1.2材料的电磁性能046
3.1.3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050
3.2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钴锌钕铁氧体及其表征与性能051
3.2.1纳米Co0.5Zn0.5NdxFe2-xO4的制备051
3.2.2结构分析052
3.2.3形貌分析053
3.2.4红外吸收光谱分析053
3.2.5粒度检测054
3.3多元醇法制备的纳米钴锌铁氧体的表征及性能056
3.3.1XRD分析056
3.3.2TEM分析057
3.3.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058
3.3.4材料的磁性能060
3.3.5材料的磁热性能062
参考文献063
第4章纳米锶铁氧体064
4.1实验部分064
4.1.1Sr1-xLaxFe12O19铁氧体的制备064
4.1.2表征066
4.2纳米锶铁氧体的表征及性能066
4.2.1结构分析066
4.2.2形貌分析067
4.2.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067
4.2.4材料的磁性能068
4.2.5材料的介电性能069
4.2.6材料的反射损耗071
4.3纳米钴掺杂锶镧铁氧体的表征及性能071
4.3.1结构分析071
4.3.2形貌分析072
4.3.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073
4.3.4材料的磁性能073
4.3.5材料的介电性能074
4.3.6材料的反射损耗075
参考文献076
第5章聚苯胺-铁氧体复合材料078
5.1聚苯胺简介078
5.1.1聚苯胺的结构078
5.1.2聚苯胺的合成方法079
5.2实验部分080
5.2.1样品制备080
5.2.2样品表征081
5.3聚苯胺-钴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082
5.3.1结构分析082
5.3.2形貌分析082
5.3.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083
5.3.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084
5.3.5材料的电磁性能085
5.3.6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086
5.4聚苯胺-钴锌钕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087
5.4.1结构分析087
5.4.2形貌分析087
5.4.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088
5.4.4材料的电磁损耗089
5.4.5材料的反射损耗090
5.5聚苯胺-钴铬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091
5.5.1结构分析091
5.5.2红外吸收光谱分析093
5.5.3材料的磁性能093
5.5.4材料的介电性能094
5.5.5材料的反射损耗095
5.6聚苯胺-镍铬锌铈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096
5.6.1结构分析096
5.6.2形貌分析097
5.6.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097
5.6.4紫外-可见光谱分析098
5.6.5材料的磁性能099
5.6.6材料的介电性能100
5.6.7材料的反射损耗101
参考文献103
第6章聚吡咯-铁氧体复合材料105
6.1聚吡咯简介105
6.1.1聚吡咯的结构105
6.1.2聚吡咯的制备方法106
6.2实验部分108
6.2.1聚吡咯的制备过程108
6.2.2制备条件对导电聚吡咯形貌的影响109
6.2.3制备条件对聚吡咯的电导率影响110
6.2.4聚吡咯-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111
6.2.5实验表征112
6.3聚吡咯-镍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112
6.3.1结构分析112
6.3.2形貌分析113
6.3.3材料的电导率113
6.3.4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114
6.4聚吡咯-钴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115
6.4.1结构分析115
6.4.2形貌分析116
6.4.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117
6.4.4粒度检测118
6.4.5材料的电导率119
6.4.6材料的磁性能119
6.4.7材料的介电性能120
6.4.8材料的反射损耗121
6.5聚吡咯-钴铜锌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122
6.5.1结构分析122
6.5.2形貌分析123
6.5.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124
6.5.4材料的磁性能124
6.5.5材料的介电性能125
6.5.6材料的反射损耗126
6.6聚吡咯-钴铜锌铈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128
6.6.1结构分析128
6.6.2形貌分析129
6.6.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129
6.6.4材料的磁性能130
6.6.5材料的介电性能131
6.6.6材料的反射损耗132
6.7聚吡咯-镧掺杂锶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133
6.7.1结构分析133
6.7.2形貌分析133
6.7.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134
6.7.4材料的磁性能135
6.7.5材料的介电性能136
6.7.6材料的反射损耗138
6.8聚吡咯-镧钴锶铁氧体复合材料的表征及性能139
6.8.1结构分析139
6.8.2形貌分析140
6.8.3红外吸收光谱分析140
6.8.4材料的磁性能140
6.8.5材料的介电性能142
参考文献143
|
內容試閱:
|
聚合物-铁氧体复合材料是一类重要的涂覆型微波吸收材料,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在微波通信、电磁屏蔽、微波暗室和微波吸收材料等领域。在众多的聚合物中,导电聚苯胺和聚吡咯具有质量轻、抗腐蚀性强、环境稳定性好、介电损耗大等特性;但聚苯胺和聚吡咯仅属于介电材料,它的磁损耗几乎是零,因此难以作为单一的微波吸收材料使用。尖晶石型纳米铁氧体是一种非金属磁性材料,又称磁性陶瓷,具有较高的电阻系数、较低的涡旋电流损耗和高饱和磁化强度,但其电磁参数较小,密度较大,作为微波吸收材料难以满足涂层薄、质量轻、微波吸收效率高和微波吸收频带宽等要求。近年来,导电聚苯胺和聚吡咯与纳米铁氧体复合形成的复合材料,因其不仅具有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性、柔韧性和机械加工性,还具有铁氧体的磁性能、机械强度和硬度,同时,聚苯胺和聚吡咯与铁氧体复合材料在两相界面上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兼具聚合物和铁氧体的特性,已经成为材料工作者的一个研究热点,微波吸收材料将由单一型向有机无机复合型材料发展。
运用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将纳米介电损耗型材料和磁损耗型材料进行复合,可得到质量轻、微波吸收性能强和微波吸收频带宽的复合吸波材料。复合吸波材料因其综合了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目前有关聚苯胺和聚吡咯与纳米铁氧体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的书籍还较少,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结合上述情况,结合作者多年科学研究成果,全书共6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纳米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聚苯胺和聚吡咯的制备及性能,聚苯胺和聚吡咯与纳米铁氧体的制备及性能。
参与本书编写的沈阳理工大学的赵海涛教授(编写第1章和第2章)有着多年微波吸收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的丰富经验,对本书的编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书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叙述从简,着重用实验数据和实例说明问题。注重循序渐进,语言简练,结构层次清晰,数据可靠。面向从事或有兴趣致力于纳米微波吸收材料研究或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由于水平有限,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