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NT$
467.0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250.0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NT$
374.0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374.0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86.0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NT$
484.0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NT$
2195.0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NT$
308.0
|
編輯推薦: |
★哈佛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你解读美国的学区房政策、大学专业选择、教育与大数据的关联、研究生扩招、小小留学生的困境
★中美两国教育的亲历者、哈佛大学毕业生教育随笔集
|
內容簡介: |
哈佛大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随笔,观察记录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别,具体而微地探讨了美国教育各方面,包括美国学校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水平与美国家庭教育特点等,以作者亲身经验为实例说话,为你全面介绍美国的教育。
|
關於作者: |
申梦晗现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初、高中分别在中国、美国就读,大学毕业于美国七姐妹学院之一的布林茅尔学院,取得了经济与数学双学士学位,后取得哈佛大学国际教育政策专业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东京大学经济系特聘研究员。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她关注的方向。在本书中,她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出发,结合专业知识与zui新研究成果,用讲故事的方式阐释美国大学教育的精华。此外,她也投身于公益活动中,2007年她与朋友创办了毅恒挚友计划,通过举办夏令营等方式,为中国农村学生带来了美国人文与素质教育的课程。
方士心
高中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大学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取得经济学和心理学双学士学位。2010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与人类发展学硕士。哈佛大学毕业后,她在福特汉姆大学的应用发展心理学就读,于2014年取得了应用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该专业博士。方士心多年从事跨文化与跨种族家庭教育的比对研究。参与过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的跨文化家庭教育科研项目,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美幼儿和中小学教育对比研究。申梦晗 现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初、高中分别在中国、美国就读,大学毕业于美国七姐妹学院之一的布林茅尔学院,取得了经济与数学双学士学位,后取得哈佛大学国际教育政策专业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东京大学经济系特聘研究员。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她关注的方向。在本书中,她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出发,结合专业知识与zui新研究成果,用讲故事的方式阐释美国大学教育的精华。此外,她也投身于公益活动中,2007年她与朋友创办了毅恒挚友计划,通过举办夏令营等方式,为中国农村学生带来了美国人文与素质教育的课程。
方士心
|
目錄:
|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教育篇
一流大学的教育
课堂教育:不让卓越落空
同学影响:名校最值钱的是什么?
学校规则:美国大学生为啥不偷懒?
学校使命:责任感的培养
专业选择(1):选择最感兴趣的专业
专业选择(2):从兴趣到工作
专业选择(3):工业机器人的革新
课外教育(1):与前任教育部长的哥伦比亚之行
课外教育(2):各有特色的学生社团
课外活动:十年的挚友
校友管理(1):在校长办公室勤工俭学
校友管理(2):哈佛大学校友会开到寺庙里
硬件设施:情迷图书馆
一流大学的管理
招生录取:面试真的有效吗?
特色定位:大学也有气质
女性教育:女校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学生参与:学生参与的财务管理
危机处理:危机中的换位思考
校际联合:联合就是力量
学校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动了谁的奶酪?
在线课程:未来的教育
研究方法:教育与大数据实践
营利大学:良莠不齐还是兼收并蓄?
教育平等:平民读名校
教育流动:平民读名校
升学思考:平民拼职场
申请准备:信息干预拯救穷孩子
难以跨越:学校中隐形的阶级
课外活动:本科教育与阶级
长远影响:本科教育之后呢?
大学的研究
学生参与:我们来投票选教授
科研定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开研讨会
博士培养: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培养
教授招聘:早稻田大学的国家化
第二部分家庭教育篇
家庭教育:教育政策
学区择校:学区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素质教育:美国学校的德智体美
未来教育:纽约哈林儿童区
女性教育:女性时代的来临
儿童虐待:看不见的儿童杀手
课后辅导:平民子弟的新希望
政府补助:儿童成长的救命稻草
幼儿教育:在美国平民幼儿园实习
体育教育:在运动中成长
独生子女:未来栋梁,还是问题儿童?
家庭教育:教育资源
物质条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新一代
母亲情绪:最容易忽略的家庭危机
父爱缺失:看不到的成长创伤
职业母亲:托儿所的新市场
中学时期出国留学:小小留学生的困境
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弟的挣扎
到美国生子:孩子生在哪里好?
大学毕业:进入职场还是继续深造?
儿童之家:ikidz悦芽
|
內容試閱:
|
前言一
我在美国黑人区读过初中。记得自己对美国初中学校的第一印象,就是发现坐我旁边的那个初一女生已经怀孕七个月了。我班上的同学,大部分是来自墨西哥的偷渡者与阿尔巴尼亚的难民。初一读了半个学期,一节课上有三十多个人,数学课上还在教加减乘除法。在英语课上,老师天天聊天,吃比萨饼。于是我问我妈妈,我能不能换一个学校,这个学校太差了。我妈妈说:那怎么可以,换一个学区,房租很贵的。于是,我第二天就写了张条子,自己签字,回到学校跟校长说,我们要搬家了,明天让老师不用登记我的名字了。然后我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回到家里跟爸妈说:我已经退学了,你们赶紧搬家吧。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贫穷,不知道这就是教育资源不平等,我只知道这不是我想继续待的社区和学校。在我的坚持下,家里人无奈地搬到了一个白人居住的郊区,学校为了照顾我的学习进度,专门给我配了一个老师,给我补习英语。我记得我们一起读了很多英文原著小说,读累了,我可以从课室的落地玻璃窗望出去,可以看到野外的小鹿在嬉戏。
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之后我还有机会在中国最好的高中之一的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美国的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就读。我在求学过程中,课堂里的学生很少有超过20个的,而教授中有任里根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的马丁菲尔德斯坦,也有拉丁美洲首位女性教育部长威来斯。在这些课上,我经常会想以前在那个黑人区学校的同学们现在在哪里,他们是不是早已经为人父母,他们的小孩现在又在什么样的学校读书。
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经常组织几个对教育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在周末一起讨论如何有效地为弱势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很兴奋,积极地讨论科技是否能够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等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争辩一些问题吵起来,比如,大学录取增加面试环节对农村学生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有的时候还会绝望:是不是通过家庭与学校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决定了一个人的机会?而不是个人努力。
打破绝望的最好的方法则是自己采取行动。我本科的时候创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叫作毅恒挚友,我们为中国县城与农村的高中生提供素质教育的夏令营活动。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以夏令营为载体,把我们在中国和美国最好的大学里感受到的好的教育,带给没有机会享受到这些教育资源的学生们。
现在我也希望以书的形式,把我在学校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最好的教育通过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我希望通过记录学校管理的细节,带来更多的对于教育平等、教育创新的思考与讨论。此外,我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学,即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减少教育资源贫困。我希望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最好的教育,并把它献给那些希望了解教育以及想要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人。
其实,有的时候,我还会怀疑、犹豫。这时,往往是一线的教育者们的行动感染、鼓励了我。今年五月,我跟着斯坦福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的调研员们在农村学校进行调研。吃饭的时候,每个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排队到一长排水龙头前洗手,洗完手才能去吃饭。校长在吃饭的时候告诉我们,他觉得卫生习惯很重要,所以,他就坚持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这么做。看着他的学校与学校门口挂着朴素的横幅让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享受一样的优质教育,我想,每一个人只要愿意为自己改变,为自己的孩子改变,为自己的社区改变,都是会变得足智多谋、充满力量的。
最后,这本书要特别感谢一直在一线坚持实践教育创新与平等的刘泓与其他毅恒挚友的伙伴们,以及支持我写作的麦可思编辑团队。
《学校教育篇》作者申梦晗
前言二
我和梦晗相识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记得我第一次和她说话是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开学典礼的午餐宴上。那时候,因为我和梦晗同是在美国的学校本科毕业的,所以我们之间多了一些共同语言。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身材娇小却侃侃而谈,并言之有物,对于非营利性组织活动和教育改革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想法。我俩毕业后,相继来到纽约读博士,因此,我们的交往也更加密切了。她就读的是教育经济学专业,所做的研究与宏观经济教育政策环境紧密相关。而我读的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具体微观的亲子互动行为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在梦晗决定整理出版她的稿件时,她邀请我与她一起完成这本书。
我们两个人试图从不同视角(包括政策、学校、家庭),结合中美文化的差异,把教育作为一个流动的、长期的过程来探讨。我们这本书能更加深入地探讨中美儿童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可以让读者在宏观动态的情况下看待儿童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并且可以站在中美两国这个角度重新审视学校和家庭在儿童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市面上与教育相关的书籍非常多,可是对于教育政策尤其是美国教育政策的介绍非常少。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并不是成为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可以使对微观的家庭教育到宏观的学校教育和教育政策感兴趣的人,对于美国的教育现状有所了解。我和梦晗试图通过我们的个人经历,结合学术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介绍教育政策以及学校和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让家长、老师、校长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都可以了解不同层面的教育对于儿童和高等教育的影响。我们也希望这本书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在介绍教育政策的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与教育政策的相关产物教育差异。当很多人都把地方性或者收入性教育差异看作一个自然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希望这本书可以让不了解教育差异的读者,可以对教育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有更多的思考。关于地方性的收入差异和教育差异的新闻报道很多,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样的报道都只停留在是因为当地学校缺乏师资和物质条件,或者某些新建希望小区的落成等因素。在我们把收入差异和教育差异画等号的时候,就同时也把其他因素导致的教育差异排除掉了。在提高个人收入之外,作为一个教育学家、老师或者家长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丧失了。这本书希望通过介绍我和梦晗在美国的自身经历和我们对于儿童教育的研究成果,来解释造成教育差异的更复杂、更深层的社会原因,并全方位地讨论家庭、学校和政策对于教育差异形成的影响。
中国和美国虽然在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是在教育政策和形势方面,两国却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比如,在美国,非洲裔的美国人普遍属于低收入阶层,同时也遭受着教育不平等的待遇。因为低收入、种族歧视、社区安全、父母教育等一系列原因,他们无法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进而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和社会地位。这样的恶性循环模式并不仅仅适用于在美国生活的非洲裔美国人,在中国也一样存在类似的教育不平等并和其他社会因素相互牵扯而造成跨代贫困的恶性循环。这样的阶层或者种族差异,常常被看作是非常宏观的社会问题。所以具体思考到每个学校或者家庭的因素时,很多人会感到手足无措。我想通过这本书向读者介绍更多的经验和研究发现,带给读者一些个性化的启发,同时把教育差异这种社会现象,更加生动、具体地阐述给读者。
在这本书里,我们希望把自己多年的经历和研究成果倾囊而出,更希望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关于教育政策和教育差异的思考。如果更多的对于儿童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探讨与课题因此而应运而生,那么,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家庭教育篇》作者方士心
学校使命:责任感的培养
美国的大学从招生到培养都注重学生的社会服务经历,它们为什么要投入人力、财力去选拔和支持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呢?
在2011年的一期《非诚勿扰》(婚恋交友电视节目)中,来自哈佛大学的男生安田在择偶标准里提出对方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他的言论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赞扬说这是新雷锋精神,有人则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作秀,也有人指出这是因为中美两国经济情况有差异,中国人民还处在温饱和小康的过渡阶段,而美国人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质追求,两国的人的价值取向不同而已。
作为安田的校友,我相信他是真心认为责任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尽管哈佛大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宗教背景,但是,对他们而言,社会责任感确实是一个普及价值观。在此,我来谈谈美国的大学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而这种价值教育观又如何影响学生对职业和生活的抉择。
社会服务经历是进入精英大学的敲门砖
精英大学一般会在本科录取标准中要求申请者具有服务社会的经历。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达到的。只有经过长期锻炼,学生才能在写申请材料时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其实,不仅仅是本科录取,学生服务社会的经历也是法学院和商学院在录取时所需的必备条件之一。一些顶尖的法学院甚至还会为长期服务社会的学生免去15万美元以上的学费。
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在上中学时在放学后往往需要勤工俭学,怎么会有时间做义工呢?其实,在美国社会中,服务社会的定义是广泛的,而富有社会责任感才是最重要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尽自己的能力去关心、帮助父母和兄弟姐妹也是服务社会的表现之一。
这个录取标准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标准,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于希望能读精英大学的学生的价值导向的培养。父母和中小学校也会注意从小就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大多奔波于课外活动和做义工之间。因此,学生在没有被录取之前,就已经对社会责任感这一价值观有所实践和很深的体会了。
课程的力量与以身作则的大学教师
通常美国的大学会要求所有的专业的学生必须上一定数量的社科和人文学科课程。在哈佛大学著名的哲学课正义论(Justice)这是哈佛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由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1980年一进入哈佛就开始讲授,连续多年名列哈佛课程注册人数的榜首。上,教授会带领学生读经典的哲学名作,并且思考:人是自由的吗?如果是自由的,我们为什么要交税呢?所交的税为什么要用来重新分配财富?重新分配财富之后,社会就变得公平而且具有实力了吗?个人和政府还需要对社会担负什么责任呢?
在我熟悉的经济学课上,一群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建立了减少贫困问题的研究中心。他们用微观经济学寻找最有效的扶贫方式,并且用严谨的学术方法分析和评估非营利组织是否真的为当地的社区提供了有效服务。在已写成的学术论文和商学院的社会企业案例中,最有名的一个案例便是给非洲贫困地区的学生免费驱除蛔虫。教授通过严格的评估发现,这种干预非常有效,打了蛔虫针的学生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受到这篇学术论文的影响,一些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加入到这个非营利组织中工作,到印度和非洲各国继续运行和推广驱除蛔虫项目,收集学生健康标准和学习成绩的数据。他们不懈的努力使这个项目成为了联合国首推的国际扶贫项目之一,成功地说服了当地的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合作,给千万名学生送去了驱除蛔虫的健康措施。
在工科生的培养中,教授也会不断地启发学生设计和制作对人类有积极价值的工具。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人一台电脑的活动,针对儿童的需要设计了专门的廉价电脑,为秘鲁和墨西哥等国贫困山区的每名学生提供一台电脑,并在电脑中存入大量阅读资料和数学题目,让贫困山区的学生利用高科技进行自学。在这位教授的影响下,工科的学生们也开始思考如何用科技改变山区教育资源贫乏的状况,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在自己设计廉价电脑硬件的基础上,考虑到教授并没有针对贫困学生的需要为他们设计专门的辅导软件,因此,他们决定在中国发起硬件和软件一条龙的一人一台电脑行动阳光书屋计划。他们与北京四中的网校达成合作协议,借用其教学资源,再根据教材开发适用于农村学生的软件。团队里当然还有其他非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也没
有闲着:学神经生物学专业的学生负责设计课程,学政治专业的学生就进行筹款活动和联系农村的学校等。这个项目的团队成员在读大学时就已经规划蓝图,他们毕业后为了实现用新技术改变农村教育资源贫乏的梦想,有些人毅然选择在北京全职继续开发此项目,有些人则扎根于农村的学校,推进项目进程。
不怕没资源,只怕没想法
除了在课堂上,美国的大学也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活动和寒暑假时间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基本上,在美国的大学里只怕你没有想法,不怕学校没有资源支持你去实现想法。
学校会考虑到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平时需要勤工俭学而不能参加或者组织社团活动,因而专门设立相关基金,供有资金需要的学生在假期开展活动。这些基金的运用很有针对性,有的是从地域上支持本地的义工活动,如加州的基金支持加州当地的活动,华盛顿州的基金支持华盛顿州当地的活动; 有的是从类型上支持学生从事卫生或者教育等义工活动。从大一暑假开始,我就组织身边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回国给县城和农村的学生提供关于素质扩展课程的挚友夏令营项目。身边的美国同学和教授都非常支持这项活动,我也成功申请到4 500美元作为组织国际义工活动的实习基金。
除了保证学生自己的基本开销之外,学校也会给学生提供单独的运营项目的资金,有些数额高达上万美元。当然,申请者的项目都非常有意思。我的一个朋友希望利用暑假时间给费城的单亲儿童开设舞蹈课程,希望他们能够在跳舞时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和宣泄情绪。她便利用学校提供的运营项目资金,在费城租一个舞蹈教室,并为学生购买练习舞蹈所需的服装和鞋子。
此外,学校的一些教授和研究中心还会和学生联合举办活动。我们开展的挚友夏令营在进行到第四年时成为哈佛大学寒假拓展活动的一部分。哈佛大学给予了我们高度的自由,并提供了丰厚的资助,让每个志愿者、研究者及当地的农村学生都免费参加活动。教授们也免费给我们的志愿者当指导教师,与我们一起讨论和研究活动方案。
精英大学的学生更需要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活只有四年,学生很快要面临选择工作。我身边优秀的同龄人作出的选择非常多样化:有人选择去孟加拉国新开的亚洲女子大学(Asian University for Women)当老师,有人选择到石油行业工作为以后进入新能源行业积累经验。
当然,有一些学生还是选择了在工程和银行等传统领域就业。但即便在这些行业里,他们也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我的好友在参加甲骨文公司面试时,考完基本的编程后,面试人员感兴趣的便是他在大一时参加挚友夏令营这个项目是我在布林茅尔学院读本科时就开始做的,后来到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开始与哈佛大学展开合作。教授中学生用软件编程机器人的经历。老板说这不但体现了他是一个有趣的人,也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领导力这些是在今后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学校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去选拔和支持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呢?因为非营利性的大学不同于商业组织,它需要最大化地追求社会影响力。社会责任感是学校影响力的体现之一,也是学校毕业生中追求政治和商业上的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的附加值。如此,毕业生在今后的社会岗位上,不管是作为一名律师、医生还是政治家,不管面对怎样的利益诱惑,他们也不会只想着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会时刻思考并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