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NT$
245.0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NT$
449.0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NT$
352.0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NT$
352.0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NT$
25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作者为吴江七都镇地方官员,在南怀瑾先生定居吴江期间,作者曾多次与南师交流想法,并主动向南师请益解惑。他眼中的南师是什么样子的?南师*后六年定居七都,创办太湖大学堂、教书育人、重修太庙,这期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这里了!
|
內容簡介: |
南师晚年居住在苏州吴江七都镇,本书是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如实描述其与南师交集的岁月,记录南师晚年的言行教化。七都是太湖之滨的一个江南小镇,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人生的*后六年定居于此,创办太湖大学堂,结庐授课、湖畔讲学,成就了一段文人佳话。全书共七章,囊括了査先生与南师交往的种种细节和动人故事,值得一参再参。
|
關於作者: |
查旭东,1970年生,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党委书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南怀瑾先生在吴江时与其有较多交往。曾编著有《明月依旧:南怀瑾先生与太湖七都》一书,于2014年出版。
|
目錄:
|
序
前言 南师与七都
一、魂归太湖
悼念词文
永远的缺憾
三梦南师
最后一份报告
二、文化太庙
南师的决定
南师与汝留根
老太庙和18亩地
意外的惊人之举
老太庙文化广场
七都孝贤
三、不老的老顽童
记忆力超凡
情人节的礼物
从父母官到小老弟
南师讲笑话
跌倒的学问
四、中国的南怀瑾
南南北赵
只买票不入场
南师评蒋介石
资助潜伏者
访日的故事
战败的奋起
佛门楹联
大家是怎样炼成的
五、传统文化的力量
当代孔子的故事
中医药的价值
生日是母难日
汉字的魅力
风水相面之说
三家店
做一个搬运工
史学与文学哪个更可信
文化是千年的事业
学问与作人
英雄与圣人
专才与通才
书是要读的
南师的宇宙观、生命观
一件憾事
六、出世入世的教导
尹衍樑的一碗肉丝面
修一条人间的大道
缺水是个大问题
女性的教育
廿一世纪的不治之症
做可传承的事业
不能犯的三个错
谋一域与谋全局
南师的人情世故
会花钱才是本事
批评别人要加上自己
如何纠正领导的错
七、音容宛在,师道常存
无门无派无弟子
南师的编辑
最后一课
设立文保单位
两岸交流基地
老太庙文化广场落成
太湖国学讲坛
南公堤文化长廊
庐墓三年
重走南师路
后记
|
內容試閱:
|
记忆力超凡
我初见南师,是2004年秋,太湖大学堂尚在建设,南师借七都的一个酒店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专题研讨会。那时的我,是一名随行的机关干部,对南师的认识也仅限于他的名字。此后虽又见过几次,但作为陪同人员,从未与南师单独交流过。
2010年8月,是我新调任七都后的第一次拜望。走近一号楼,见南师已经站在大门口等着了,我受宠若惊。后来得知,南师不轻易在一号楼会客,我得此礼遇,实在是南师出于对这一方土地和地方父母官的尊重。
宾主入座,南师习惯性地掏出香烟,递给我一支。出于礼貌,我推让了。南师却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不用客气。你上次来不是抽烟的吗?听闻此言,我吃了一惊。如果说我的身份背景,南师事先做了了解那是情理之中,但记得我抽烟这个小细节,却真真意料之外。况且上次见南师在三年前,我是末座的一位随从,当时觉得好玩,才接了南师递来的香烟抽过。事隔那么久,南师却记得。
我珍藏在案头的照片,就是那天拍的。按大学堂同仁所说,与南师单独坐着留影的已不太多见,还各自夹着香烟,就更显特别。此后与南师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单独合影却再不曾有过。正是这张独一无二的合照,成了我对南师念想的一个寄托。
说起南师超凡的记忆力,有一件事令我惭愧不已。
2012年5月4日晚,我陪同苏州市级机关某位领导去拜访南师,照例的吃饭聊天、赠书合影。当南师在一套《列子臆说》上题名时,我也提出要求,希望沾光:南老师,见者有份,我也要一套。南师答应了,却在低头签字的同时,淡淡地说道:
我知道,你们有些人啊,拿了我的书去当摆设、撑门面,却从来也不看。
南师声音不高,却明显带着批评的意味,似有所指。我当下无话,待回家站在书柜前,一套《列子臆说》跳入眼帘,打开扉页,蓦见南师的签名,落款时间是2011年秋。是的,这书我从来没看过!我呆坐在书桌前,羞愧万分,也又一次被南师超凡的记忆力折服。从此以后,我便认真地研读南师的书了。
当然,最凸显南师惊人记忆力的,是他在讲课、闲谈时展现出来的广博不可测的见闻学识。这也是得益于他从小在家塾里阅读和背诵的童子功吧。按南师的话说:你们的书都摆在书架上了,而我的全印在脑子里、12岁以前是记忆的最佳年龄,我的大部分传统经典文字的记忆,是在这个年龄段完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