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极简世界史

書城自編碼: 29783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世界史
作 者: 乔治·威尔斯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358506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6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2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NT$ 398.0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NT$ 296.0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1
《 国史003:极简世界史 》
+

NT$ 346
《 世界简史 》
+

NT$ 287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其实是一本严谨的极简中国史。 》
+

NT$ 778
《 万物起源 》
+

NT$ 259
《 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 》
+

NT$ 302
《 极简亚洲千年史: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
編輯推薦:
1.全球畅销50余年,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一致好评。全球销量200余万册!
2.史学名家乔治威尔斯的经典之作。
3.知名翻译家罗建华历时5年,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翻译而成。
4.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多所知名大学、中学指定教科书。
5.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学识水平的读者,是了解全球历史不可不读之作。
內容簡介:
《极简世界史》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威尔斯撰述的一部世界历史,它被称之为通俗世界史的扛鼎之作,它像小说一样好看、迷人,一定会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威尔斯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文学、科学、历史、社会、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而《极简世界史》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历史书籍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无比开阔的视野、轻快简洁的笔调,将物种起源以来的人类历史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写作角度不拘泥考据,给读者提供一个宏伟、宽广的视野,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
目錄
目录
《极简世界史》
前言
第一章空间中的地球
第二章时间中的地球
第三章生物的产生
第四章最初的鱼类
第五章沼泽时期
第六章早期的爬行动物
第七章原始鸟类和哺乳动物
第八章哺乳动物的发展期
第九章猿人、类人猿、亚人
第十章罗德西亚人、尼安德特人
第十一章真正人类的产生
第十二章早期人类的思想
第十三章农耕时代
第十四章新石器文化
第十五章古埃及文明与文字的出现
第十六章游牧民族登上历史舞台
第十七章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舶和海员
第十八章走进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第十九章雅利安人的原始生活
第二十章巴比伦帝国进入衰退期
第二十一章早期的犹太人
第二十二章犹太的教士与先知
第二十三章希腊文明
第二十四章希波战争
第二十五章繁荣昌盛的希腊帝国
第二十六章亚历山大统治下的帝国
第二十七章亚历山大城的科学
第二十八章佛祖乔达摩
第二十九章佛教与阿育王
第三十章中国的两位伟大导师
第三十一章罗马帝国的出现
第三十二章罗马帝国和迦太基
第三十三章崛起的罗马帝国
第三十四章罗马和中国
第三十五章罗马早期的平民生活
第三十六章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
第三十七章耶稣与基督教
第三十八章基督教的发展
第三十九章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章匈奴人,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第四十一章萨桑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发展
第四十二章中国的隋唐时代
第四十三章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第四十四章阿拉伯的文明
第四十五章拉丁语基督教的发展
第四十六章十字军东征与教皇
第四十七章教皇的弊端和教会的分裂
第四十八章蒙古人的兴起和武力
第四十九章欧洲人的理性复苏
第五十章拉丁教会进行改革
第五十一章皇帝查理五世的一生
第五十二章欧洲对新的治国政策的探索
第五十三章欧洲新帝国的扩张
第五十四章美国独立战争
第五十五章法国革命和君主制的复辟
第五十六章欧洲不稳定的和平
第五十七章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五十八章工业革命
第五十九章现代政治与社会思想的进程
第六十章美国势力的不断增大
第六十一章德国的复苏与对欧洲的控制
第六十二章进入轮船、铁路时代的新海外帝国
第六十三章对亚洲的掠夺和日本的复兴
第六十四章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
第六十五章军备阶段与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六十六章俄国的十月革命
第六十七章全世界重建政治经济秩序
附录:世界大事年表
內容試閱
第一章 空间中的地球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大在约200多年之前,我们才刚刚知道人类近3000年的历史。而对于之前的历史,我们却只能依靠想象力和历代传说加以叙述说明。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创造出来的,这样的思想被人们一代一代地灌输下去。
然而,即使大家都认同世界是突然被创造出来的的这一观点,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突然被创造出来的时间是发生在春天还是秋天,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并为此争论不休。而用来佐证他们观点的论据也十分荒谬,或是猜臆,或是生硬阐释了希伯来人的《旧约》。显而易见,这种争论毫无意义。
如今,我们早已摒弃了这种不科学的观点。大部分人都认为,如果客观的用自然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地球上的各种现象,我们的世界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观察推测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就像房子的两端都放着镜子,我们就看不到房间的尽头一样。但如果认为人类所生存的宇宙只存在六七千年的历史,这种理念也是不科学的,也不值得相信,应该被推翻。
如今,众所周知,地球的直径为8000英里(1.28万公里),是一个两端稍扁的橘状球体。在大约2500 年以前,少数科学权威就己经知道地球是球形的。然而在此之前,人类社会的普遍认知是:地球是一个平面。现在看来,那时的理论是相当荒诞的,尽管当时人们还用地球与恒星、行星、天空彼此的关系做出了各种解释。现在人们知道,地球以地轴(比赤道直径短24英里)为中心,每24小时自转一周,由此形成了昼夜更替;与此同时,顺着略微不规则且稍有变化的椭圆形轨道,地球每年都绕着太阳公转一周,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9150万英里时,便是两者之间的最近距离,当距离为9450万英里则是最远的距离。月球的体积比地球要小一些,它距离地球239000英里,并且绕着地球运行。不要以为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和月球围绕太阳转动。事实上,水星距离太阳3600万英里,金星距离太阳6700万英里,它们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在地球公转的轨道之外,有无数的小星体、小行星,它们呈带状分布,几乎可以被忽略,除此之外还有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分别是 279300万英里、178200万英里、88600万英里、48300万英里和14100万英里。对于这些动辄百万的数字,人们很难想象其究竟有多大。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直观地理解,我们将太阳和其他行星的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人们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尺寸对比。
我们假设地球是一个小球,它的直径为1英寸,而太阳是一个大球,直径为9英寸,距离地球大约是 323码,相当于五分之一英里,步行约四五分钟就能到达。与之相比,月球就好像一颗小豌豆,距离地球二英尺半。水星和金星两颗内行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它们分别与地球相距125码和250码。在这些星体周围是茫茫无垠的宇宙空间,一直向外延伸,到达了距离地球175英尺的火星。而木星的直径为1英尺,它与地球相距约1英里。体积稍小的土星距离地球2英里;其次是距离地球4英里天王星,距离地球6英里的海王星。海王星以外的数千里,是一片悬浮的稀薄气体和细微的尘埃。恒星离地球比较近,可是就算是按缩小后的比例,它们也远在40万英里之外。
面对以上的这些数字,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上演生命剧目的舞台多么的浩渺空旷啊---。
宇宙空间如此广阔无边,我们了解的仅仅是那些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而已。地球的半径为4000英里,生活在地底下的生物最深不超过3英里,而生活在地面以上的生物,距离地面的高度不超过5英里。其余的宇宙空间广阔无垠,却是深邃空洞的,是没有生命的空间。
勘探最深的海洋,其深度不过5英里,而目前飞机创下的最高飞行纪录也只有4英里。曾经,有人借助气球上升高度达到了7 英里,但是遭受到了巨大的自然力阻碍。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没有任何一种鸟可以飞到5英里的高空,那些被带到飞机上的小鸟和昆虫,在还没达到5英里时就已经失去了知觉。
第二章 时间中的地球
在距今50年的时间里,对于地球的年龄和起源,一些科学家做出了一些富有价值并且有趣的推测。这些推测涉及到高深的数学和物理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不能做简单的概括性描述。就天文学和物理学现在的发展程度而言,使这些科学研究成果摆脱主观的猜想和臆断还不太可能。就目前来看,人们推断的地球年龄在不断变长。20亿年前,地球是一个独立旋转的星球,它很早就围绕太阳转了,地球在这之前可能已经存在了。不过,这也只是目前的一个推测,或许有一天科学可以证明,地球存活的时间远比这悠久,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很久之前,地球和一些行星就已经独立存在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了,在地球独立出来之前,这些星体也许只是太空中团旋而成的一些弥散物。借助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发光的东西呈螺旋状悬浮在天空中,并且围绕一个中心旋转,这就是涡状星云。天文学家推测,太阳和其他行星也像这些涡旋物质一样,不断凝聚,才逐渐有了今天的模样。这个聚结所经历的时间,就是我们所谓的亘古时期,在这一时期,地球和月球有了最初形状。那时,它们离太阳很近,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也比较快,太阳是宇宙中的一个巨大火球,所以那些行星很可能都处在表面燃烧熔解的状态。
如果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我们可以目睹地球的原本状态,那景象和现在完全不同:那时, 地球表层岩浆滚动,或者更像是熔炉的炉膛,炙热难耐。当时,水是混杂在硫磺蒸汽和金属蒸汽之中的,因此那时没有水存在的迹象。气雾弥漫之下是沸腾的熔岩海洋。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穿过天边的赤云,就像飞掠而过的赤热焰火。
经过数百万年的磨砺,太阳和月亮的火焰发出的热度逐渐消退。蒸汽在空中凝结成雨洒落下来,空中的气体也变得稀薄了;岩浆的海洋中,凝固的熔岩起伏不定,和其他漂浮物碰撞后就消失不见了。太阳和月亮与地球的距离逐渐变远,看上去也越来越小,在宇宙中运行的速度逐渐变慢。月球的体积比较小,所以它之前带有的炙热感已经消失了,并且逐渐冷却。日食和满月现象的出现则是因为月球交替遮挡反射了太阳的光线。
在之后几百万年的岁月里,地球缓慢经历各种变化,最终演变成现在的模样。随着温度的降低,蒸汽冷却并且凝结成云,所以在最初的岩石上,都有一层薄薄的雨水。在后来的岁月中,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依旧以蒸汽的形式存在着;直到有一天,在慢慢凝固的岩石上,滚烫奔腾的的溪流出现,冲刷形成了池沼湖泊,岩屑和沉淀物随着洪流进入了湖底。
最后,人类生存的家园就形成了。如果我们能看到那时的地球,它应该是这样的:狂风暴雨在空中肆虐,脚下都是熔岩,没有土壤也没有草木。我们如今认为最可怕的飓风,远没有那时灼热的风暴来得凶猛和狂暴,如今我们生活在温和的地球上,根本想象不到当时的暴雨是怎样地倾盆而下。暴雨夹杂着撞碎的岩石粉末倾泻而下,汇集成洪流,在地面上冲刷出了巨大的沟壑和峡谷,那些冲刷出的沉积物被带进了原始的海洋。倾盆暴雨夹杂着岩石碎屑,逐渐汇聚成洪流,冲刷地球表面,形成了沟壑和峡谷。与此同时,地球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不断爆发,而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作用,又加剧了这种运动的激烈程度。
经过数百万年,地球年龄越来越大。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逐渐拉远,它开始变得温和平静起来。月球的运动也与之变慢;慢慢的,暴雨不再那么地凶猛,海水不断地增加,汇集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大海自此形成。
但是,那时地球上依旧没有生命,大海中也没有生命,岩石更是一片荒芜,毫无生机。

第三章 生物的产生
如今,我们都知道,在人类有记载和传说之前,那些生物知识是根据层岩中遗留下来的生命体痕迹和化石得到的。在岩层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骨骼、纤维、贝壳、果实、根茎、爪印、足迹等远古遗留下来的痕迹,它们依附在页岩、砂岩、板岩、石灰岩中,原始雨水冲刷而成的洼坑和原始的潮汐波痕也被保存下来了。众所周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不懈地研究这些岩石记录,地球上的古生物史才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成就。沉积岩就像受到了多次焚烧仍然保留在图书馆的书页一样,经过毁坏变得混乱不堪,失去了原来的样子,所以我们看到的沉积岩并不是分层排列的。很多学者将毕生精力倾注在这些研究上,我们把这些记录进行了整理以供大家参考。科学家们推断,这些岩层记录了大约16亿年的历史。
地质学家把这些岩石中最古老的岩石叫作原生岩,因为这些岩石中没有任何生命痕迹。北美洲有大量裸露的原生岩,根据它们的厚度,地质学家推测它们至少有8亿年历史了,这几乎占到整个纪录的一半。我一再重申,这个事实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海洋陆地形成到现在的上半期,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在这些原生岩中虽然有潮汐和暴雨遗留下来的痕迹,但却没有任何生命体的迹象。
当我们进一步探究岩石记录时,慢慢发现了生命的印记,并且不断增加。地质学家把最先出现生命印记的时期称为古生代早期。生命出现的第一个证据,是发现了一些像小贝壳,植形动物的躯干和花状头、海虫、甲壳虫以及海藻等相对简单的低等生物印记。三叶虫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它很像蚜虫,并且和蚜虫一样会蜷成球状。之后的几百年,海蝎子在地球上出现,它较之以前的生物更加强壮灵活,而且适应性更强。
在生命刚诞生之时,动物的躯体都比较小。身长大约只有9英寸的海蝎子算是最大。这个时期没有看到任何动植物的生命痕迹,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生存迹象也没出现,只有浅水以及潮汐涨落留下的生物痕迹被保存下来。从岩屑、岩洼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就能知道古代早期的生物模样,我们惊讶地看到,这滴水中的小贝壳、小海蝎、海藻以及植形动物除了体积之外,与地球上曾经出现的巨大笨拙的被称为生物之王的古生物竟是出奇的相似。
然而,我们要清楚,虽然古生代早期的岩石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存在,但是其却无法告诉我们生命的起源。一个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生物有骨骼,或者有像硬壳一样僵硬的部位,并且有巨大的身躯和体重能够在泥土上留下痕迹。否则,生物体就无法形成和留下化石,也就不能证明它们曾在地球上生存过。现在也是一样,虽然地球上生存着无数小型软体动物,但因为它们没有能力留下印记,就不能给未来的科学家留下它们存在过的证据。由此推断,过去也许有无数类似的动物存在,它们曾经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直至消亡也没留下任何迹象。也许有许多低等、无壳无骨、软体的生物曾经在我们所说的无生代的湖泊以及温暖的海洋浅水域里生存过,而绿色浮藻也曾在有阳光的岩石海滩上大量的繁殖过。岩石上的记录就像无法显示他人生活记录的银行存折,所以不能把它看做是过去生物的完整记录。生物只有进化到有了坚硬部位或者有了支撑的茎,可以留下痕迹了,才能被写进史册。石墨是一种分离状态的碳,它出现在比化石岩更古老的岩石中。一些专家推测,或许这种物质,是通过其自身旺盛的活动,在化合状态中分离出来的。
第三章 生物的产生
如今,我们都知道,在人类有记载和传说之前,那些生物知识是根据层岩中遗留下来的生命体痕迹和化石得到的。在岩层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骨骼、纤维、贝壳、果实、根茎、爪印、足迹等远古遗留下来的痕迹,它们依附在页岩、砂岩、板岩、石灰岩中,原始雨水冲刷而成的洼坑和原始的潮汐波痕也被保存下来了。众所周知,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不懈地研究这些岩石记录,地球上的古生物史才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成就。沉积岩就像受到了多次焚烧仍然保留在图书馆的书页一样,经过毁坏变得混乱不堪,失去了原来的样子,所以我们看到的沉积岩并不是分层排列的。很多学者将毕生精力倾注在这些研究上,我们把这些记录进行了整理以供大家参考。科学家们推断,这些岩层记录了大约16亿年的历史。
地质学家把这些岩石中最古老的岩石叫作原生岩,因为这些岩石中没有任何生命痕迹。北美洲有大量裸露的原生岩,根据它们的厚度,地质学家推测它们至少有8亿年历史了,这几乎占到整个纪录的一半。我一再重申,这个事实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海洋陆地形成到现在的上半期,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在这些原生岩中虽然有潮汐和暴雨遗留下来的痕迹,但却没有任何生命体的迹象。
当我们进一步探究岩石记录时,慢慢发现了生命的印记,并且不断增加。地质学家把最先出现生命印记的时期称为古生代早期。生命出现的第一个证据,是发现了一些像小贝壳,植形动物的躯干和花状头、海虫、甲壳虫以及海藻等相对简单的低等生物印记。三叶虫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它很像蚜虫,并且和蚜虫一样会蜷成球状。之后的几百年,海蝎子在地球上出现,它较之以前的生物更加强壮灵活,而且适应性更强。
起先出现的动物的躯体都比较小。海蝎子算是最大的,身长也大约只有9英寸。这个时期陆地上没有其他任何动植物的生命痕迹,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生存迹象也没出现,只有浅水以及潮汐涨落留下的生物痕迹被保存下来。从岩屑、岩洼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就能知道古代早期的生物模样,我们惊讶地看到,这滴水中的小贝壳、小海蝎、海藻以及植形动物除了体积之外,与地球上曾经出现的巨大笨拙的被称为生物之王的古生物竟是出奇的相似。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古生代早期的岩石上,并没有任何痕迹可以证明地球生命的开端。除非一个生物有骨骼,或者有像硬壳一样僵硬的部位,并且有巨大的身躯和体重能够在泥土上留下痕迹,形成化石,否则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们曾在地球上生存过。现在也是一样,虽然地球上生存着无数小型软体动物,但因为它们没有能力留下印记,就不能给未来的科学家留下它们存在过的证据。由此推断,过去也许有无数类似的动物存在,它们曾经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直至消亡也没留下任何迹象。也许有许多低等、无壳无骨、软体的生物曾经在我们所说的无生代的湖泊以及温暖的海洋浅水域里生存过,而绿色浮藻也曾在有阳光的岩石海滩上大量的繁殖过。岩石上的记录就像无法显示他人生活记录的银行存折,所以不能把它看做是过去生物的完整记录。生物只有进化到有了坚硬部位或者有了支撑的茎,可以留下痕迹了,才能被写进史册。石墨是一种分离状态的碳,它出现在比化石岩更古老的岩石中。科学家推断,这种物质可能是凭借它自身频繁的活动在化合状态中独立出来的。
第四章 最初的鱼类
世界历史只有几千年-----人们有过这样错误的见解,与此同时,他们还认为动植物创造出来就是没有变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慢慢丢掉了这种错误看法,因为人们发现并研究了岩石记录。人们开始对漫长岁月中是否有着缓慢的进化和变化表示质疑,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生物进化学说,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从无生代海洋中一些非常简单的原始生物逐渐进化演变而来的。
生物的进化问题就像地球的年龄问题一样,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主题。生物进化论思想曾经因为某些原因,被正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看作异端邪说。欣慰地是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教徒坦然接受了开阔新颖的万物同源说。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突然出现的生物根本不存在。经过悠久的岁月沟渠,当我们的想象力还很混沌的时候,生命迹象开始出现在潮汐涨落的泥土之中,它们逐渐变得强壮自由,成为有意识的生物。
生命之中包含多个个体。它们不像没有边际静止的结晶体,也不像团状和块状的非生物体,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它们具有非生物体所没有的两种特征:一是它们可以摄入其它物质,并且使其变成自身的物质;二是它们能够生存繁殖。这些繁殖出来的新个体与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每种生命体和他的后代都有着一些特殊的种族相似性,同时,又有着个体之间的差异。由此看出,不同时段不同种类的生物都有相似之处。
新生生物与母体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也没做出合理的解释。把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看成是常识,似乎比把它看成是科学知识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个生物的生存环境一旦改变,此种生物的特征就会有相应的变化。不论哪一代的生物,总有大量的个体因为其自身的差异,使得它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当然,也会有一些生物个体,因为自身差异而不能在新环境中生存。总之,两者相比,适应环境的生物寿命更长,繁殖力相对较强,因此它们的种族更加旺盛。如果能像这样世代传承,那么这个物种的平均适应性会变得更好。这种过程被称作自然选择。和科学的推测相比,人们更愿意接受这个过程是根据生物繁衍和个体差异而做出的必然推论这种说法。有很多力量可能在物种的生存演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现在为止,这其中的奥妙科学都很难去解释。但是从生物出现以来就存在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否则他不是缺乏最本能的思维能力,就是忽视生命的本质事实。
许多学者都对生物起源做过假设,他们的设想都十分有趣,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令人完全信服的生命起源学说。不过有一个观点获得多数权威的认可:在有阳光和海水的泥沙中出现了生命,后来,这些初生的生命被涨落的潮汐带到了潮间区、海岸和大海深处。
在原始世界,潮水活动很剧烈。致命地拍击那些脆弱的生命,它们有些因为被潮水卷进没有阳光和空气的深海而死去,有的则被海岸上的阳光烤焦。在这种险恶的生存环境下,生命体不得不生根固定身体,甚至长出外壳避免被阳光烤焦。一开始,生物依靠灵敏的味觉寻找食物,依靠灵敏的光感走出黑暗的洞穴和深海,甚至凭借刺目的光线,从环境恶劣的浅滩中逃走。
开始的时候,生物长出甲胄和硬壳只是为了防止光照脱水,并不是为了御敌。在地球历史的早期,生物就己经有了爪子和牙齿。
之前,我们提到过远古时期海蝎子的大小,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称为生物界的霸王。接着,地质学家认为大约5亿年以前,在古生代岩中出现了一种有眼睛、牙齿、会游泳、生命力更强的物种。这种新物种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是鱼类的雏形。
志留纪时代之后是泥盆纪时代,脊椎鱼类的数量显著增加。因为鱼类在这一时期极为繁盛,所以岩石记录将这一时期称作鱼类时代。而这些和现在的鲟鱼、鲨鱼形状相似的鱼类在地球上早已经消亡了。当时它们喜欢在广袤的海水中自由穿梭,或在海藻间觅食,或跳跃出水面,又或追逐捕食,因此远古的海洋生机盎然。就现在来看,当时的那些鱼体积不大,二三英尺长的都很少见,当然偶尔也会有长达20英尺的特例。
就地质学而言,我们无法获得丝毫关于这种鱼起源的信息,就好像它们和其他物种毫无联系似的。尽管动物学家对于它们的祖先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但这些结论都源自于那些保留下来的与它们有着血缘关系的鱼卵的研究,还有些源自于其他渠道的考察。根据学者们的猜测,脊椎动物的祖先也许就是那些软体动物,又或许是在嘴巴及其四周都长有牙齿般硬物的小型水生动物。鳐鱼和角鲨的牙齿很长,遮住了它们的上下腭,而且从它们的嘴边开始,它们全身都长满了齿状的鱗片。根据地质学的记录,最早的脊椎动物出现在地质纪录中开端,是鱼类的齿状鱗片成形,它们脱离了黑暗,向着光亮游去。
第五章 沼泽时期
在鱼类时期,陆地上还没有生命存在,裸露的岩石和高峰地带受到烈日和雨水的侵蚀。那时,由于那些可以把岩石分解成肥沃土壤的植物和那些帮助土壤生成的蚯蚓还未出现,所以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土壤,连苔藓和地衣在大地上也毫无痕迹。当时依然只有海洋之中才有生命。
当时的世界到处是裸岩,气候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时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如今对这些原因我们只能做些简单的推测。使地球多数地区进入冰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地球自转的两极在慢慢移动,地球运行的轨迹也有了变化,陆地形状改变,还有太阳温度不断变化,地球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开始温暖宜人了。就世界的历史来看,地球内部也发生了几次剧烈的变动。地壳隆起、火山喷发,陆地的轮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是因为积聚了数百万年的上冲力,加剧了气候变化,海洋更深了,山势抬高了。随后地球进入了漫长的稳定期。在无限悠远的岁月里,因为风霜雨雪的剧烈侵蚀和河流的大量冲刷,山峰开始变得低矮平缓,大量的泥土被洪流带进海里,海底抬高了,海水也变浅了,海平面不断地扩大,许多近海陆地慢慢地变成了浅海,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高而深时期和低而平时期了。大家一定不要以为地球外壳凝固了之后,地表温度将会逐渐下降。事实上,虽然经过了无数次极为漫长的降温期,但地壳内部温度没有影响到地表。就算在无生代时期,也随处可见在冰河时代冰雪肆虐的痕迹。
到了鱼类时代的后期,浅海和潟湖水域才开始呈现在地球上,各种生物才能够从水域转移到陆地上生活。所以,那些曾经大量涌现的早期生物都是经过了数千万年的演变的。如今,这些生物终于盼来了自己的时代。
植物在陆地上出现的时间早于动物是毋庸置疑的,之后不久,动物也登上了陆地。但是,植物如何在落潮之后获得坚硬的支撑物支撑叶子得到阳光的照耀?便成了登上陆地的植物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有就是登陆之后水不再唾手可得了,怎样从湿地里摄取水分?然而木质纤维既可以输送水分又可以支撑叶子,它同时解决了两个难题。通过地质纪录我们了解到,那时各种各样的的木质沼泽植物数量迅速增加,大多数体积很大,例如木质蕨类、木质苔藓、杉叶藻等。随着植物生长,更多种类的动物也开始慢慢登陆,其中包括百脚纲和倍足纲动物、原始的昆虫、海蝎和古代蜘蛛蟹的近亲,之后陆地上最早的蝎和蜘蛛就是它们演变的。久而久之,脊椎动物也出现了。
出现在地球早期的昆虫体积庞大,一种长达29英寸的蜻蜓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这些新型生物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呼吸陆地上的新鲜空气。在此之前,动物呼吸的是溶于水的空气,到达陆地之后呼吸就成了每种动物都必备的功能;同时,它们也要用尽一切办法去汲取水分。即使是在今天,如果一个人的肺完全没有水分的话,也会马上窒息死亡。人的肺的表面只有保持有一定量的水分,空气才可以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登陆后的动物想要适应陆地呼吸,要么通过一个器官的进化来防止水分的蒸发,要么进化出深藏在体内有分泌液滋润的管状器官,再要么就要长出新的可供呼吸的器官。在远古时候,脊椎鱼类的腮在陆地上无法呼吸,所以它们在不断进化中形成了深藏于身体内部的新型器官一一肺,也就是鱼鳔。像青蛙和蝾螈这样的水陆两栖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时用鳃呼吸,但是到陆地以后,它们的呼吸器官就会像鱼鳔一样演变成一个位于咽喉上方的肺,这个肺像袋子一样,用它来进行呼吸它们就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了。之后,它们的鳃退化了,腮裂也跟着消失了(其中一个鳃进化成耳朵与鼓膜的通道)。如今,这些动物变得只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了,只有在产卵繁殖后代时它们才会回到水里去。
沼泽时代,所有能够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和植物都属于两栖类物种,现在的蝾螈形态就很像那时的脊椎动物,只是那时它们的躯干大些而已。虽然那时它们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陆地动物了,但它们仍然生活在沼泽和潮湿地带。与它们同一时期的大树也自然而然的具有两栖的习性。那个时候,大树的种子和果实还没进化到可以只靠雨水滋养就能生根发芽的地步,要将它们的孢子洒在水中才能繁殖。
比较解剖学被认为是一门完美的学科,而生物生存所具备的深奥奇妙的的适应能力也是极具魅力和极其美妙的。所有的生物,不论动物还是植物,最初都生活在水中。如连人在内的所有比鱼类高级的脊椎动物,在胚胎出生之前都要经历一个发育的阶段,即鳃裂消失的阶段。再比如,鱼类在水中为了保持湿润而裸露着眼睛。而比鱼类高级的动物则长出了眼睑和分泌水分的腺体来保持眼睛的湿润。感知空气中声音的微弱震动的耳膜也是不能缺少的器官。我们发现,为了更好的在陆地上生存,动物身上的所有器官都有都相似的演变进化过程。
石炭纪两栖类时期,生物都生活在沼泽、潟湖以及浅滩的水中。此时,各种生物的生活范围都扩大了,可是,高地和山峰依旧一片死寂,毫无生机。生物虽然学会了陆地呼吸,但它们依旧要扎根在水中,要在繁殖时回到水里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