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NT$
352.0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NT$
968.0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NT$
194.0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NT$
704.0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NT$
510.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NT$
403.0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当下的哲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在理论层面上介绍左翼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进展,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本译丛特别收录两大部分:第壹部分,选取了当代著名的左翼思想家,包括阿甘本、齐泽克、巴迪欧等人的代表性著作;第二部分,选取分析欧陆左翼思想与中国思想互动的研究,包括借助左翼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思想的著作,与当下中国社会结合更紧密。
|
內容簡介: |
《当下的哲学》是巴迪欧与齐泽克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对话的记录,包括两人各自的观点概述,以及一次激烈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与分歧。这既是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也是一份关于两位今天仍在写作的、具争议的哲学巨擘之思想导引。哲学是否应该干预世界?成问题的正是哲学本身,因为根据巴迪欧所言,哲学除了干预与担当外,什么也不是,哲学不会被学术性的学科所限制,它是陌生的、新的,它以“所有”的名义进行言说;齐泽克所相信的却正与人们期待的相反,他认为哲人必须介入,介入时代的诸种关键性问题中,但他无法为这种介入提供任何方向,这表明“问题问得不对”,他认为改变论争所使用的术语、把哲学定格为反常性与溢出会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
關於作者: |
作者:(法国)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斯洛文)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蓝江 吴冠军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前哲学系主任,欧洲研究生院教授,当代欧陆学界“新共产主义”领军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了包括政论集、学术著作和文学剧本在内的大量作品。主要著作有《存在与事件》《世纪》《哲学宣言》《柏拉图的理想国》《元政治学概述》《当前时代的色情》等。
斯拉沃热·齐泽克(1949—),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任纽约大学全球特聘教授、欧洲研究生院教授,擅长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社会文化现象,被同行称为“文化理论的猫王”“危险的西方哲人”。其学术著作有五十余种,代表作包括《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自由的深渊》《幻想的瘟疫》《斜目而视》《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等。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代表学术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维历史轨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另译有《世纪》《哲学宣言》《小万神殿》《元政治学概论》等巴迪欧著作以及《万物的追问》(艾德·米勒与容·延森合著)。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纽约大学双聘教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客座研究员等职位,代表学术著作有《多元的现代性》《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爱与死的幽灵学》《现时代的群学》《第十一论纲》《巨龙幻想》(英文)等,另译有《神圣人》《生于末世》。
|
目錄:
|
总序
导读
序言(彼得·巴迪欧)
上篇 思考事件(阿兰·巴迪欧)
中篇 “哲学并非一场对话”(斯拉沃热·齐泽克)
下篇 讨论(阿兰·巴迪欧 斯拉沃热·齐泽克)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如果我们已经这样提出了问题,那第一个例子已经在哲学上成形了。我们可以从柏拉图的对话《高尔吉亚篇》(Gorgias)中找到这个例子。这篇对话展现了苏格拉底同卡里克勒斯之间粗鲁的遭遇。这次遭遇产生了一个哲学情境,此外,这个哲学情境完全是在戏剧化的样态中设定的。为什么?因为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卡里克勒斯的思想毫无共同之处,他们之间完全不同。柏拉图之所以描写卡里克勒斯同苏格拉底的争论,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两种如同正方形的对角或对边、势不两立的思想对立意味着什么。这次讨论等于是毫无任何关系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卡里克勒斯认为权力即真理,最幸福的人是僭主——那些通过狡黠和暴力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人。相反,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真正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应该是正义(Just)的人,他谈论的是正义的哲学意义。作为暴力的正义和作为思想的正义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也非某种可以借助平常的尺度来处置的东西。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真正的关系。因此,他们之间的争论亦非真正的争论,这是一场遭遇战。在这个文本中,对于读者来说,十分清晰的并非是哪一方会说服另一方,而是有一个胜利者和失败者。毕竟,这解释了在第三次对话中,苏格拉底的方法为何很难胜过卡里克勒斯的方法。希望有一个结果意味着希望有一个意义,这是一场胜负局,尤其是在见证了该场对话的年轻人眼中的胜负局。
最后,卡里克勒斯被击败了。他不承认失败,不过他不再说话,并在角落里默不作声。我们要看到,他是柏拉图对话的舞台上的失败者。但实际上像卡里克勒斯这样的人,是极少成为失败者的。这不过是戏剧的把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