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編輯推薦:
在《魅感的表面》中,乔迅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从个人物品到整体住宅室内布置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装饰背后一个松散变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连贯的体系。*部分玩好之物,首先介绍了生产和消费奢侈物品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表域资源,考察了单个器物所利用的表面处理的主要形式资源。第三部分从表域到物境,描绘了单个器物的表面组合在一起时营造出的室内整体物境。本书关注的时间段跨越了将近三个世纪,主要侧重于重建装饰艺术不断变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不会忽略讨论时代的差异。
奢侈物品物质地与我们同思,是为了让观者产生愉悦感,完成它们作为装饰的*基本的功能。这一功能从视觉上和物理上将我们与周边的世界联系起来。意识反馈了感知的体验,如果读者观察得足够细致的话,将会从而获得对装饰品的崭新的、感官性的体验。当人们在装饰物品中获得愉悦时,到底与其发生了什么样的精神和身体的互动?本书有志于成为读者在体验明清时期的玩好之物时用来参考的系统工具书。书中约有280幅彩图,将带给任何对装饰艺术、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士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
內容簡介:
在《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中,乔迅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从个人物品到整体住宅室内布置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装饰背后一个松散变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连贯的体系。*部分玩好之物,首先介绍了生产和消费奢侈物品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表域资源,考察了单个器物所利用的表面处理的主要形式资源。第三部分从表域到物境,描绘了单个器物的表面组合在一起时营造出的室内整体物境。本书关注的时间段跨越了将近三个世纪,主要侧重于重建装饰艺术不断变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不会忽略讨论时代的差异。书中约有280幅彩图,将带给任何对装饰艺术、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士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
關於作者:
乔迅(Jonathan Hay 1956年出生于苏格兰。197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考古学学士;1981年入美国耶鲁大学,随班宗华教授(Richard Barnhart学习中国艺术史,专攻晚期中国绘画史、物质文化史。1989年以论文《石涛晚期的作品(1697-1707);一副主题的地图》]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史研究所艾尔萨梅隆布鲁斯讲座教授,艺术史期刊《人类学与美学》特邀顾问(1990-1999)。乔迅的写作主要讨论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主体性与世界性等问题;研究领域设计艺术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明清艺术、唐代墓室壁画、宋画及当代中国艺术
目錄 :
本书目录:
序言7
第一部分 玩好之物 19
1 装饰就是奢侈 21 品位的政治 23
生产的地理 43
显示奢侈 51
2 与我们同思的器物61
器物身体和表域62
超越结构纹饰二元对立69
装饰品如何与我们同思77
关联的思考 85
3 表面,触动,隐喻91
表面的体验 91
触动和隐喻 96
表域的资源 99
第二部分 表域资源107
4 单色的光滑 109
内显的色调 110
外显的色调 114
5 物质的纹理 129
天然纹理 131 人造纹理 136
6 特意设计的纹样143
借鉴于纺织品的纹样146
石制品的纹样 153
仿古156
跨文化的纹样 164
7 图绘169
图像173
浮雕雕刻和模制180
造型的图绘 185
图绘和主体性 192
8 铭文201
文人性的铭文 205
非文人性的铭文211
9 虚拟的表面 215
戏剧化的虚幻 217
错视225
10 多元化的表面237
压缩238
分配251
所有者对于表面的转化260
第三部分 从表域到物境269
11 重叠的层次 271
房间的功能 276
等级的区分 279
共鸣的层次 295
12 器物的景观 309
景观的展示 309
景观性单元 317
作为景观的室内布置335
13 表面的氛围 341
有生命的物品 343
时间、温度、光照353
香味和声音 361
特殊的场合 364
14 装饰的魅惑机制381
注释 397
参考书目 417 术语表 423 致谢425
致谢图片提供者426
索引428
內容試閱 :
序言
中国艺术品是西方收藏家最为熟悉的异域风情之一,上至稀有的成窑瓷,下至唐人街贩卖的造型陶器,都可以被涵盖在这一概念之内。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中国艺术品并不具有历史性维度,他们所看到的每一件器物都代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中国。然而事实上,中国装饰品的基本模式进入西方视觉文化并不早,大约发生在1570年至1840年间。本书将主要讨论这一时期。在这绵延近三个世纪的时期内(直到1800年),中国是全球奢侈手工艺品进出口贸易的主导力量。这一过程也最终促成了西方所熟知的中国装饰艺术这一概念的形成。自17世纪早期开始,中国装饰品逐渐成为西方视觉文化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起初是进口的奢侈物品或少数访华者的旅行纪念品,在时移世易中慢慢变成了古董。18世纪,西方在想象中的中国的刺激下发展出了所谓的中国风这一艺术风格(chinoiserie,直到今天,中国风的装饰仍是西方室内装饰的标志性元素),再此之上加上对一些具体的中国装饰观念的借鉴,拓展了其装饰艺术的理论和实践。
我们生活在一个设计已经取代了装饰艺术的时代。现代对于设计的概念是作为机械化的副产品出现的;机械化产生了设计者,设计者替代传统工匠(传统工匠的生存本身正被机器所替代)负责构思和执行。在我们今天对设计这个术语的使用中(如室内设计、产品设计),设计是设计师的工作。在器物被投入机器生产的状态下,现代设计有着特定的特征执行是从属于构思的。当然,机械化在工业生产的历史上是非常晚近的发明,肇始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普及于19世纪。装饰品的工业化生产在中国和其他地方则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机械化之前,这种生产是基于工匠的分工。虽然在工业的环境下,执行与构思是分开的,但二者都是出自工匠之手。从西汉的第一个手工业作坊直到17世纪,中国将近两千年都是如此。甚至当明代宫廷要求坐班匠为瓷器设计图样时,这些坐班匠仍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师,而是作为高水平的工匠被纳入整个生产过程的。然而,18世纪前半叶,一批优秀人才被任命负责清代宫廷装饰品的生产。尽管机械化并没有开始,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人对于工匠生产的熟练控制使他们的角色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师。他们所处的情境与现代设计师所处的情境的区别在于他们追求的不是经济效应,而是创造奢侈、新奇和精致之物,是为了具体呈现王朝的威权。总而言之,清代宫廷的装饰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设计,而且现代设计这一概念与1570年至1840年间生产的99%的奢侈装饰无论是手工的单个生产还是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的关联更小。在所有这些手工艺品中,构思和执行都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