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行动中的理性
》
售價:NT$
44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編輯推薦:
探索学科深度、开拓学科视野
理查兹博士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
他的目光不断移向天际
在一个有着巨大贡献和激烈改变的时代,本书提供了对精神分析发展的广泛视角。作者拥有一颗对人类万事万物不屈不挠的好奇心,并且能够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政治的视角寻求答案。
內容簡介:
阿诺德理查兹对精神分析的贡献遵循着整合多元主义这一主旨:如何让迥然相异的各精神分析思想学派(即思想集体),在随着每个新的贡献者的加入而不断增长变化、越来越庞大的精神分析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继续对话。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构想是如何演变的。
關於作者:
阿诺德理查兹(Arnold
Richards)
曾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JAPA)主编、《美国精神分析师》(The American Psychoanalyst,TAP)编辑,同时也是国际精神分析网站(internationalpsychoanalysis.net)和国际精神分析书库(IPBooks)主编。
纽约精神分析学院培训和督导分析师、纽约弗洛伊德协会委员及美国精神分析研究院和新泽西精神分析协会荣誉委员。
目前,他仍在纽约市私人执业。
目錄 :
第一部分多元化与统一
第一篇 成为一名正统的精神分析师 ..............................004
第二篇 布里尔与排外政策 ..................................... 017
第三篇 世纪之交的精神分析谈话:主张一种谦逊的态度 ............037
第二部分以海因茨科胡特的工作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
第四篇 自体理论、冲突理论与疑病症的问题 ......................058
第五篇 精神分析理论和自体心理学中的上位自体 ..................075
第六篇 扩展者、修正者和异端 ................................. 092
第三部分莫顿吉尔和欧文霍夫曼的解释科学
第七篇 移情分析是方法还是目的? ..........................113
第八篇 莫顿吉尔:弗洛伊德学派天空下的脚步 ..................123
第九篇 欧文霍夫曼:精神分析过程中的仪式和自发性
辩证建构主义的观点 ...................................... 139
第十篇 新美国精神分析新在哪里?
以欧文霍夫曼为例 .......................................154
第四部分人际和关系理论
第十一篇评史蒂芬米切尔的《精神分析中的关系思想:
一种整合的观点》 ....................................178
第十二篇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关系模型 ............................210
第十三篇 本杰明沃尔斯坦和我们: 条条大路通罗马 ..............232
第五部分当代冲突理论
第十四篇 精神分析心理冲突的科学 ..........................248
第十五篇 精神分析理论 ........................................280
第十六篇 从自我心理学到当代冲突理论
历史概览 ................................................ 303
第十七篇 里奥兰格尔:发展后的弗洛伊德学派追
随者之旅 .....................................................326
第十八篇 对精神分析理论及其技术结果的一些说明
(附《对回应者的回复》) ......................................360
第六部分结 语
第十九篇 未来展望 ............................................413
致谢............................................................. 419
內容試閱 :
《精神分析:开放性对话》中文版推荐序一
化境:对话到无须对话
主体要了解一个客体,必须建立一个该客体的模型。物理学家是这样表达的:如果人类要去了解宇宙,就先要有一个关于宇宙的模型;如果模型不见了,宇宙就消失了。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大国的领导人,是在很小的村子里长大的。他们后来领导的人口之众、土地之广,跟他们的童年环境很不相称。现在我们知道,小村子是一个人类社会模型,恰恰因为小,所以可以使他们将其烂熟于胸,由此模型演变出的大国,也就能被他们游刃有余地掌控了。
精神分析是一个模型。获得2000年生物学与医学诺贝尔奖的坎德尔(Kandel)博士,称其为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人类心智模型。但精神分析这个模型好像还是太大了,所以很多人在这个框架下又发展了一些小的模型,形成一些内部的小学派。这些学派之间的差异,成为本书所说的对话的基础。强调一下:没有差异,就没有对话,也无须对话。
尽管成千上万的人声称自己属于某个小的学派(不妨叫作亚模型),但它们之间,其实也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多半来自他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人格是最基本和最强大的学派。所以最终的对话,应该在有着个人风格的分析师之间进行。
理查兹博士以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心胸,讨论了所有精神分析内部学派,集大成者的风采令人神往。昨晚跟德国精神分析师舒尔茨博士饮酒聊天,他说理查兹某次在武汉的一个晚会上的个人节目是唱《国际歌》,让世界大同的理想,如同本书的内容一样英特纳雄耐尔。
这涉及对话的目的。前面说过对话的前提是差异。如果对话的目的是消除差异,那也将最终消除对话本身。这是对话自我毁灭的特性,或者说在这个意义上,对话如同一个人,有着死亡本能。当对话朝着这个方向行进的时候,对话就不是对话,而是战争了。
好在对话还有另外一个对应的本能:生存本能。对话就是对话,它只是呈现,而没有目标。或者说呈现本身就是目标。在不知道多维空间的呈现到底是何等风景之时,这个呈现已经是这个世界最壮美的风景了。相反的情景是,无差异就是无对话的死寂状态。没有人希望这个结局,除了外表强大而内心脆弱的思想独裁者。
在这个星球之上,理查兹的对话也差一个维度:东方的或者说中国的维度。精神分析在理查兹们的背景里,已远不如当年辉煌,在中国却如日东升。一组统计学数据表明,现在在中国从事心理治疗的一线专业人士,其中70%到80%是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在学派林立的现在,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比例,仅稍低于西方国家精神分析顶峰时期的盛况。
如果全部照搬精神分析,那中外就没有对话的土壤了。但是,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从没有完全照搬过什么。佛教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请注意这个用语),共产主义变成了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人特殊的文化和个人特征,注定会为人类集体文明提供更多的差异呈现,也就是对话的可能性。相信这个对话,一定更加宏大美丽。
序言必须简洁,所以只说两点。首先是《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它号称群经之首,可见在这个大模型中的地位。我年轻时出差必带之物就是它。《易经》对中国人,跨模型地说,有太多意义。它是上帝,如果上帝就是造物主,那它就是描述了造物规律的造物主本身,而且可以预知未来;它是理想化的父亲,给你父亲能够给予的一切;它是过渡性客体,在你离开现实的父母后给你一个安全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也许是它就是你自己,你存在于它之中。同样是经这个级别的,《易经》跟《圣经》迥异,前者在呈现,后者在教化。这个巨大的差异,预示着同样巨大的对话。
第二个是中国文化独特的呈现:对生活小情趣成瘾。我今天住的地方,是杭州莫干山的深处,一路上成片的竹林。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在中国古人动辄谈天地的气概之下,也还有俗气的人性需求。这或许是生存本能最极致的表达。小情趣是力比多和攻击性最节制(不是压抑)和最象征性的满足。那种既扩张又内敛的冲突,有着人之所以是人的堕落,同样也有着人之所以是人的升华。这是最完整的对话:对话的双方都强悍地存在着,没有你死我活。
还是在昨天晚上,舒尔茨博士说,量子物理学的很多东西,《易经》和《老子》都说过了。我说理解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善意,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其实是人类集体对父亲的善意,我们把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们的祖先,使我们永远都在他们的成就范围内,以避免幻想层面的彼此抛弃。
文明进步的绝对标准是:我们比父辈懂得更多;我们的后代,一定比我们懂得更多。这不是抛弃,而是对智慧的积累的忠诚,当然也是感情上的忠诚。因为一代不如一代的结果,会使我们的祖先难以安息。
回到这本书的题目:对话的目的,就是要在千百年后,仍有对话,有更有趣、更大规模的对话。
对话就是终极意义,它是所有存在的目的。
曾奇峰
国内著名心理治疗师、培训师、督导师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中方创始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7年3月19日
于杭州莫干山
中文版推荐序二
继承与发展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给一位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十八岁女孩做了近三个月的精神分析治疗。这位女孩后来在专业文献中被称为杜拉,她因为情绪问题和与家人关系中的某些冲突,在父母的建议下前来寻求帮助,却又在分析逐渐深入时突然终止了治疗。直到今天,对杜拉案例的讨论仍在继续,包括精神分析师和临床精神病学家在内的很多作者从杜拉的诊断、病因、治疗过程及分析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回顾和阐述,这些讨论从一个角度隐喻着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历史感:一方面,弗洛伊德强调的潜意识对人精神活动的重要作用仍然是临床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石;另一方面,对杜拉案例的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开启了后来精神分析的新方向。
阿诺德理查兹的《精神分析:开放性对话》一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他对美国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事件和观点的梳理,从历史脉络的角度阐述了他对美国精神分析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看法。
对任何一个临床精神分析师来说,除开他所置身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历史感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延伸,一个源于他自己成长过程的内在经历,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发展的外部历史。两者共同构成了他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取向的框架,而且都关乎他的自我认同感的连续性。不时有来访者在治疗中问道:回顾以往的成长经历有什么意义?或者他们会在治疗中以过度简略或抽象的方式过滤掉那些饱含情感的鲜活记忆,这样做的代价是让他们在内心的自我成长过程中处境艰难,在有些情形下还会因为自我认同感的断裂而发生危机。理查兹在本书的开篇就讲述了他如何成长为一个正统的精神分析师的历程。他与精神分析的相遇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岁时的一次经历,之后是不断扩展的阅读和思考,精神分析逐渐成为他兴趣的中心。从理查兹简短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精神分析的认同既是内在自我成长的缩影,又是与外部世界建立了现实关联的结果。正因为如此,理查兹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获得了诸多成就和殊荣,而且一直保持着令人钦佩的活力和创造性。在精神分析的学习、应用和探索过程中,了解其历史是一个与掌握理论和技术同样重要的环节。贯穿于精神分析中的分合起伏,既回响着相应的那个时代的声音,又与置身其中的分析师个人的人格及理论取向有关,由此构成的另一幅不同于观念演进的心灵长卷从更为人性的角度书写着精神分析的内涵。
从弗洛伊德时代开始,精神分析的发展就一直伴随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并由此引发了相应团体之间的分歧甚至对抗,这种情形在美国精神分析的开始阶段体现为理查兹所说的布里尔的排外政策,也就是他坚持精神分析师只有成为医疗职业中的一类才能够在美国发扬壮大,这一做法的结果是让一些心理学家离开了精神分析,另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受到排挤。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界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形,冲突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梅兰妮克莱茵和安娜弗洛伊德,双方通过对话最终达成的妥协实际上拓宽了精神分析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疆域,并留给后来者诸多启示。中国的精神分析在最近二十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工作的同时,关于治疗师资质的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随着精神分析培训和行业规范的逐渐完善,我们也会面临某些类似的问题。在这一方面,理查兹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路。
理查兹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美国精神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也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中与同行交流和争论,这种争论有时甚至会很激烈,从他收录在书中的对同行的回应这一部分可以窥见一斑。这让人想起精神分析史上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阿德勒、荣格、霍妮、拉康、科胡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继承传统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正是其内在活力的体现。要创新就会有分歧和争论,并时常会有很多其他非专业的因素掺杂其中。我想起科胡特的例子,他在提出自体心理学的观点后,从专业同仁到一般朋友,很多都变得对他冷落,不理不睬,这里包含的就不仅仅只是专业上的分歧了。
但就我们目前的精神分析现状来说,问题还不在于分歧所引发的结果,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争论。回顾精神分析的历史,那些参与到重要争论中的分析师要么自成体系,要么独立阐扬自己的观点,几乎都能依托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框架,甚至形成一个学派。比如理查兹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精神分析界的情形,就涉及当代的驱力学派、新的客体关系范式、人际间理论等诸多分支。他们在彼此争论中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精神分析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诸如心理发展的驱力、心理结构、心理发育的阶段等。提出新的观点并非为了标新立异,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科胡特提出的内疚人和悲剧人的区分,就是对时代变迁的一种感受、思考和回应,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走出他们的心理困扰。且不说我们是否赞同这些观点,如此众多的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本身就是精神分析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就国内的情形来说,经过专业同行们近二三十年不间断的坚持,我们已经从开始的模仿学习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无论在对精神分析各学派理论的理解、探索还是在临床应用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培训体系的日渐规范和临床运用的不断扩展,加上固有文化视角的整合,使我们有可能在对精神分析的探索中形成有创见的思想和方法,找到自己的路子。当然,这里面还涉及一个如理查兹所说的良好的争论氛围的问题,其中重要的是尽量避免非专业的个人或门派因素的卷入,就如同每个精神分析师所熟知的反移情对临床治疗的影响一样。
在校读过程中,我对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各位同道始终怀着深深的感谢。他们以良好的专业素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准确、清晰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同时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具体的分工是:
本书贡献者、原版推荐序一、原版推荐序二、序言、各部分文前文字、第五篇、第六篇、第十五篇、第十七篇、第十九篇:张皓(译),何巧丽(校);
第一篇、第二篇:殷芳(译);
第三篇:季伟华(译),殷芳、张皓(校);
第四篇、第十四篇:张皓、何巧丽(译);
第七篇、第八篇、第九篇、第十篇:缪绍疆(译);
第十一篇、第十二篇、第十三篇:何巧丽(译),张皓(校);
第十六篇:魏宏波(译),张皓、何巧丽(校);
第十八篇正文:季伟华(译),何巧丽(校);
第十八篇附:季伟华(译),张皓(校)。
李小龙
注册心理督导师,心理治疗师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心理医院门诊部主任
武汉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一个案例:关于自体理论、冲突理论与疑病症的问题
案例描述
男性患者,27岁,已婚,有一个孩子。他接受治疗是因为强烈地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他叙述了一些奇怪的躯体症状,坚信他正在经历一些性别方面的变化。他坚信他的外表、腋窝、脸部的汗毛以一种极微小但又肯定存在的方式在缩减,他正在经历女性化的生理改变产生女性的脂肪分布、隆起的胸部、大肚子及声音的改变。他经历过胸痛,这使他害怕自己会心脏病发作,尤其在性交之后。他坚信他的阴茎的状况和形状有问题,这种担心只有通过手淫验证后才能缓解,并且他经常在镜子前这么做。他担心他正在经历过早的衰老,这将会让他中风。他把这些担心一个接一个联系起来,并据此解释为他患有广泛性动脉硬化,这种病切断了他心脏和脑的供血。事实上,医生根本找不到任何能够证实他所说疾病的证据,他解释说这种改变的临床症状是不显著的,如果早一天或者晚一天做脑电图或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他承认他的想法是不合逻辑的,并且尽管他疑病的症状很严重,他仍然坚持着非常高强度的工作。
这些症状最早出现于4年多前,每当他准备走向独立的重要时刻,包括出国学习和准备结婚的时候。在一次因轻微生病而进行的检查中,一位医生认为他可能有微小的心脏杂音,这引起了他对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关注。当他在国外的时候,他出现了腹痛的症状,起初他以为是食物变质引起的。一系列诊断性的胃肠钡餐造影排除了溃疡,但他担心X射线已经对他的生殖器官造成损害。他的一位精神科医生给他使用了镇静类药物,另一位和他每周进行两次的心理治疗,持续约一年。之后他被建议进行精神分析,他同意这么做,并不全是因为他相信他的问题不是躯体问题,而是因为他愿意为恢复健康做任何努力。
他对他童年的描述是田园诗般的:他的母亲很宠爱他,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被动、小心并且温和,默默地保持着足够的仁慈亲切。只有在分析进程中,更加生动的细节才显现出来。患者所认识的全知全能的母亲却充满恐惧和迷信。她害怕应付她新出生的儿子,担心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他学步的时候可能会摔倒,自己吃饭的时候可能会噎着,睡觉的时候可能会从儿童床上掉下来。当他成年后,她会建议他的衣着、饮食,警告他有危险的运动、其他男孩、与女孩的邂逅、性行为或其他。在他5岁那年,他的妹妹出生了,从此他田园诗般的童年生活就这样被意外地打破了。母亲的怀孕、妹妹的出生对他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他几乎记不起那年与此相关的事。他听说那时候他因为失去母亲的关注而绝食,直到医生建议父母多关注他一些。他还听说他的父亲有了女儿后有多么高兴。分析表明,当他的父亲关注新出生的孩子时,患者尤其感到沮丧。
患者从小在只有一间屋子的公寓里长大,屋里有一对单人床,他和父母在同一间屋里睡觉。当妹妹出生后,他的儿童床就给了妹妹,他睡了其中一张单人床,父母则睡另一张单人床。在他8岁的时候搬家了,他和妹妹共享一间卧室,直到他12岁。从那时起,他和父亲共用一间卧室,妹妹自己独享一间,母亲则睡在客厅。患者描述他的父亲是一个安静且被动、强壮但不敏捷、并不是特别有生气的人。他的母亲鼓励他,认为他在智力上比他的父亲优越,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有了专注于自己的想法。他早期的记忆也证明他是个表现狂,这一点同样在可以在他的幻想中看出:当他的祖母快去世时,他说,不要死,奶奶,看看穿着新水手装的我。
当他还是个孩子时,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对他的性行为进行过严厉的劝阻。尽管他记不起母亲禁止他手淫,但是他通过观察到母亲发现他玩弄阴茎后的反应,感觉到母亲当年确实有可能禁止过他。他记起母亲是如何取笑他喜欢的女孩。当患者还是处于潜伏期的青少年时,母亲患了严重疾病并进行了手术,许多细节都在他的躯体症状中重现。
当他上大学时,他仍然住在家里,他直到大四才和他的女朋友搬到一间公寓里这是他的第一个女友,也是几年后和他结婚的人。我还想补充说明,这个女孩是第一个和他发生性行为的人,她并没有发现他的性功能有缺陷,并且显然有足够的经历能够证明这一点。
来自分析师
我这里先转向一段简短的、对分析的部分解释,这与我的论点相关。尽管患者在许多个月里坚持认为我帮不到他,因为他的症状是躯体而不是心理的,很快一种特殊的移情形式出现了。他把我看成一个危险的、对他的什么都有兴趣的人,抢夺他的时间、金钱,剥夺他的独立自主,把他的躯体症状当作心理症状,并且以这种方式将他置于躯体疾病的危险之中。在他的梦中和幻想中,经常出现水蛭吸他血的表象。在他看来,我比他强壮,他很弱小、脆弱,需要被小心照顾。他花了很多次治疗的时间反复思考我的阴茎,在想象中把它当作乳头一样吮吸。接着他幻想可以通过这样的行为从我这儿获得力量,这会让他在与女性的关系中变得强有力,而且不会遭到男性竞争对手的暴怒,因为他也可以用这种方式给竞争对手带来快乐。在治疗情境中,他也体验到其他关于我的同性恋幻想,尤其是一种肛穿,即我的阴茎可以穿过他的肛门并延伸进他的阴茎中,这会把他的阴茎变得更硬更粗壮,让他变得更加强而有力。
他感到当他告诉我更多有关自己的事时,他会更觉得处于我的力量和控制之下,只有通过我的死亡才能让他重获自由。他梦中和幻想中的我是一个贪婪的形象,这是对他潜意识中童年母亲表象的复制,那时他体验到母亲剥夺了他的自主性和躯体管辖权,通过过度保护和过度担心剥夺了他独立的权利。他逐渐发现,成功的独立行为会引起他症状的增加,这种独立行为象征着他离开母亲。他在变得独立和取得成功方面的无能,部分源于对他弱小的、被动的父亲的认同,更多来自他感到需要遵从母亲对他的想法,她觉得他不能胜任、需要依赖别人。他害怕成年后就会失去母亲,后来母亲告诉他,她总是害怕,如果他学会自己做事,她就会失去他。他发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即他只能在雄心壮志和疾病之间、自主和幼稚之间的路上前行。
当他有机会去批评一个比他年长的男人时,他会立即被焦虑耗竭,因为他担心这种攻击性会让他失去那个男人对他的爱和友谊。关于他的上司,他是这样考虑的:如果他们不退休,我又怎么能得到提升呢?如果他们死了,又有谁来照顾我呢?当这些问题中的攻击性逐渐变得意识化后,他能够表达出更多对上司的不满。
患者超过父亲的冲突感受也在移情中获得了解释,当他出现他在智力上高于我的想法后,他感到焦虑。随着这些出现的是他反复考虑患脑动脉硬化的想法,这样想的结果是:一方面,他感到比分析师聪明,另一方面,他的大脑在恶化对躯体疾病的担心掩盖了他强烈的竞争愿望。他回想起在他青少年阶段乒乓球打得多么好,但是他会故意输给父亲,因为他不想让他觉得尴尬。
在分析的开始阶段,他的回忆里没有观察到或者听到父母的性交过程。他只能想象他们整个晚上一动不动地躺在一起。当他明白性交的详细过程后,他对此感到深深的怀疑。与他对相关原始场景(primalscene)的否认相对的是,他报告了这样一个梦:我在一个巨大的空房间里,靠墙坐着。一对夫妻正在隔壁性交。我可以看到那个男人的后背但看不到他的阴茎,这让我觉得宽慰。他示意我让我和我的妻子也性交。我觉得宽慰是因为他不能看到我,正像我看不到他一样。后来我醒了,感觉自己好像睡在那成对的单人床中的一张上,而我的妻子睡在旁边的另一张上。这个梦与患者小时候睡眠安排之间的联系足够清晰,因为事实上他和他的妻子是睡在同一张双人床上的。对原始场景的澄清显示出,他把性交体验为一种女人对男人的攻击。他的疾病可以保护他避免与一个可怕的女人有性关系的危险。在性交上的成功与在工作上的成功一样可怕:他在性交之后反复感到腹股沟疼痛,为此他咨询了一位医生,因为那时他感到有极大的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他还可以记起母亲阻碍他性行为的程度,因为她将这看成一个自己不能控制的领域。他认识到,对母亲而言他的性成熟意味着他将不可避免地离开她而去寻找其他女人。腹部内陷或出现阴道的幻想表明,他为了取悦母亲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阴茎。这种幻想包含积极和消极的俄狄浦斯决定因素,同样也可以在他自愿放弃他的器官的情景中得到理解,因为这个器官将导致他从母亲那里独立。他回想起他逐渐胖起来的肚子和她逐渐增大的腹部是类似的过程。我问他当他感觉自己像孕妇的时候,在脑海中出现了什么,他回应说:一个长着阴茎的女人。
变成女人和他全神贯注地妄想自己女性化的改变,都是退行性地解决他的积极和消极俄狄浦斯冲突,避免和他前俄狄浦斯的母亲分离的方法就是与她认同。在他所有的冲突之间,患病是最适合的,因为患病不但意味着女子气、弱小和被阉割,同时也意味着怀孕和强大。怀疑患肿瘤而对身体持续仔细检查,就像他其他疑病的担心一样,都可以和怀孕相联系,尤其可以和他5岁时母亲的怀孕相联系。那时被压抑了的经历直接以他担心的症状群的形式出现,并且形成了他的疾病。举例来说,他对失去毛发的担心是与光滑的、没有毛发的婴儿时期的妹妹相联系的。对他而言,他经历中让他感到烦恼的本质不仅与失去母亲全心全意的关注有关,而且也与想要把父亲排除在母亲的爱之外有关。从那时起他绝食,直到母亲因为过分担心他的健康而重新关注他。
当这些冲突被修通后,患者提出一个在我看来非常深刻的见解:当我担心身体健康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是正在被细心照顾的,另一个是细心照顾我的。我事实上变成了孩子和母亲两个人。我是我的母亲,我的身体就是那个婴儿时的我。我关注我身体上的每一根毛发,我关注自己的疼痛。没有人照顾我,没有人仔细照顾我,所以我只好自己做。我害怕失去这些。当没有人照顾我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有什么可怕的事会发生。
尽管伴随领悟的是他症状的显著改善,以及对我和分析更加积极的情感,这样的移情还是会对结束分析产生阻抗。他希望分析可以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仿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和母亲结合的愿望。考虑结束向独立迈出一步使得前几年中已经减轻很多的症状又加重了。事实上,在上一个心理失调阶段他也受到症状复发的折磨。他出现腹痛,并且坚信他有溃疡。然而这次,也是他第一次能够在没有担心后果的情况下完成一系列胃肠钡餐造影检查。让他有如此改变的最重要原因是,他获得了能够把担心与即将结束治疗和对独立的恐惧联系起来的能力。他能够接受内科医生阴性的检查结果,疼痛感也逐渐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