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編輯推薦:
实验经济学在国内方兴未艾,这一类著作目前市面上还不多。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要作品,其引进出版无疑会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內容簡介:
弗农史密斯是实验经济学的创始人。这本论文集囊括了1990-1998年间他对议价和市场行为领域作出贡献的独作或合著。这些论文在运用实验室实验检验经济学和博弈论所衍生的命题方面进行了探索。它们也考察了实验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领域的引入,拓宽了解读实验结果的视角。本论文集证明了市场的制度特征对于理解行为和市场表现至关重要,这与史密斯教授的早期论著形成互补。所考察的具体主题则包括理性选择、公平观念、博弈论和扩展式实验室互动、制度和市场行为,以及实验室股票市场研究。
關於作者:
弗农L.史密斯Vernon L. Smith,实验经济学之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度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自2001年起,担任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和法律教授。
目錄 :
主编的话
前言
第一部分 经济学与心理学
导语
第1章 理性选择: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对比
弗农L.史密斯
第2章 禀赋效应的实验检验
罗伯特弗兰乔西 普拉文库亚尔 罗兰米歇利兹 弗农L.史密斯 邓刚
第3章 实验经济学中的货币奖酬与决策成本
弗农L.史密斯 詹姆斯M.沃克
第4章 公平因素对公开竞价市场中暂定价格与均衡价格的影响
罗伯特弗兰乔西 普拉文库亚尔 罗兰米歇利兹 弗农L.史密斯 邓刚
第二部分 议价理论、行为和演化心理学
导语
第5章 议价博弈中的偏好、产权及匿名
伊丽莎白霍夫曼 凯文A.麦凯布 基思Shachat 弗农L.史密斯
第6章 独裁者博弈中的社会距离与利他行为
伊丽莎白霍夫曼 凯文A.麦凯布 弗农L.史密斯
第7章 最后通牒博弈中的预期与货币奖金
伊丽莎白霍夫曼 凯文A.麦凯布 弗农L.史密斯
第8章 扩展式博弈实验中的博弈理论和互惠行为
凯文A.麦凯布 斯蒂芬J.Rassenti 弗农L.史密斯
第9章 互惠的行为基础:实验经济学和演化心理学
伊丽莎白霍夫曼 凯文A.麦凯布 弗农L.史密斯
第三部分 制度与市场
导语
第10章 对古典环境中一些实验市场机制的思考
弗农L.史密斯
第11章 政治经济学中交易制度的实验研究方法
弗农L.史密斯
第12章 个体理性、市场理性与价值评估
彼得克内兹 弗农L.史密斯 阿林顿W.威廉姆斯
第13章 存在沉没进入成本时的市场可竞争性研究
唐库西 R.马克艾萨克 玛格丽特卢克 弗农L.史密斯
第14章 竞争价格边界理论:收敛成本,期望成本,交易成本
弗农L.史密斯 阿林顿W.威廉姆斯
第15章 实验市场中的场外交易、市场崩溃以及买卖价差
约瑟夫坎贝尔 肖恩拉马斯特 弗农L.史密斯 马克范伯宁
第16章 实验市场中的伯特兰-埃奇沃思竞争
杰米布朗克鲁泽 斯蒂芬Rassenti 斯坦利S.雷诺兹 弗农L.史密斯
第17章 瓦尔拉斯均衡机制的实验检验
科琳娜布朗夫曼 凯文A.麦凯布 戴维P.波特 斯蒂芬Rassenti 弗农L.史密斯
第四部分 实验室中的股票市场和泡沫
导语
第18章 实验室中的股市泡沫
戴维P.波特 弗农L.史密斯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拙著《实验经济学论文集》(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的第一卷收集了我1990年之前发表的大部分实验研究论文。现在出版的为该书第二卷,其中收入的文章大多发表于1990年至1998年间,另外还收集了一些恰好符合议价或市场专题的早期论文,几乎所有文章都是我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实验已经成为一种需要多种学科基础结合才能完成的工作,甚至比《实验经济学论文集》中提到的学科还要多,且需要能力相当的学者组成团队,各展其长,方能进行最有效的研究。本部分的某些主题是上一部分相关研究的延续,特别是关于市场体制与实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我和我的合著者发现这类主题是可以进行长期研究的。我们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关注其它主题,例如议价、心理、互惠,并于近十年间开始发表相关论文。
实验经济学虽然面临一些发展的障碍,但作为一门几乎涉及经济学所有领域的重要的方法论学科,我相信这门学科会一直走下去。而且我们对现存的阻碍乐观面对,因为正是它们鼓舞、挑战并激发了实验方法的发展。就我而言,该方法论的价值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广泛地了解经济社会中的人类行为。因此,我们注意到将实验室行为与经济社会的现场数据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也注意到将实验室数据与经济史、考古学、生物学以及史前人种学等数据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如果研究不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广泛知识相结合,那么最后所得只能是一知半解。
在此,我十分乐意向我的几位合著者致敬,并就他们为本书所做的重要贡献致谢,他们中有几位多年来一直在参与我的许多课题。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行政助理、也是我的老搭档Patricia Kiser,她与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并在研究记录及课题经费的管理方面承担着不断增加的任务,对本书的出版功不可没。
Vernon L. Smith
图森,亚利桑那
1999年7月
经济理论家和认知(决策行为)心理学家对人类决策行为持有几点重要共识:(1)社会经济情景中的理性,直接源自个体决策者的理性若单独个体皆行事荒唐,则事实上市场和其他群体互动决策体系就会是非理性的;(2)个体的理性是自觉的认知过程如果人们干得好做得对,那是因为他们三思而后行;(3)人类大脑的构造,就像一台通用的目标问题求解器,它支配人的推理、学习、记忆以及决策等能力,但并不具有处理某些特定问题的特殊功能(Gigerenzer,1996, p.329)。因此,在所有的不确定决策情形中,经济学家的模型是期望效用最大化。Kahneman 和 Vesey 1979的模型是加权价值函数最大化,该函数修正了客观概率(判断)和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对不确定情形的决策行为做出了描述性解释。
实验经济学家更明确地将研究重心放在市场行为和其他相互作用的规则性制度机制之上,这些制度机制下个体决策行为彼此牵连。这一视角使实验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在方法论上产生了差异,导致了二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程序上的分歧。
第一部分各章仔细讨论了上述议题的部分内容。其中一个问题是:一旦考虑到市场中的行为、实实在在的货币报酬以及制度背景,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还能否站得住脚?当然,制度背景可能与心理学中的框架效应研究有所重叠。另一个问题是,理论与现实观察之差异,是否可以通过适当地修改现有理论以一种可检验的方式予以消减?第一部分涉及检验此举是否可行的例子,而第二部分则涉及双人议价的实验结果,并提出有必要系统地重新定位、特别是解读相关理论,[4]尽管我认为理论再定位的概念基础已经存在于博弈论之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第二部分引入了进化心理学视角。我和我的合作者都深信,这一研究视角将前景斐然,相对于完全基于非合作博弈理论的苦心孤诣,这是催生替代性假说良方,非常值得实验经济学家们密切关注。
第一章就经济和认知的相关主题提供了一个概述。在我看来,这其实是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围绕决策行为进行的一些争论,特别是来自实验经济学视角的争论。实验市场研究比较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即便被试subjects对其行为的无意识后果无甚认识和了解,竞争性均衡的效率和收敛也依然会出现。这个现象从未被主流经济学论及(当然,Hayek和奥地利学派是存在已久的例外),也不被主流的行为认知心理学认可,倒是进化心理学课程对此毫不隐讳(见第二部分第9章)。
禀赋效应
前景理论中一条重要的行为原理指出,依照给定现状(status quo)衡量,损失的边际效用会超过获益的边际效用。Thaler提出,上述基本原理意味着,较之放弃赚钱,人们对白白赔钱有更高的认知权重,这就是他所谓的禀赋效应。这个原理也意味着,在个人现有的资产状态下,个人的需求表是不连续的,这正好能解释一个著名的倾向:在调查中,人们对某一商品愿意接受的最低售价往往远高于他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买价。结果,就出现交易不足。倘若对2N个人中一半的人员随即赋予某物品(比如一只马克杯),另一半人员赋予数量相当的金钱,那么N个卖家和N个买家构成的交易市场有N2的杯子被交易。在第2章,利用众所周知的可以产生高度有效和竞争结果的市场机制,我们找到了支持交易不足的证据。
上述检验中的研究难题之一是,[5]实验结果表明的供给表和需求表仅轻微倾斜,因此供求的一点点误差都会使交易量产生成倍的变化。
决策成本模型、理性理论预测以及模型扩展
第三章提出的观点是:决策的认知成本十分高昂,个体会无意识地权衡这种成本和决策成果之价值,决策结果乃是这种权衡的产物。言下之意,这就是大脑的运行方式:大脑在回路正常的状态下,会根据决策质量是否具有较高或较低的价值,更加积极或更不积极地去达成决策。因此,理性模型之所以失灵,部分地在于它未能考虑所有的成本(或价值,因为决策过程可以带来刺激和享受等等)。当结果无甚价值,无须在决策难题上徒耗精力,这岂能是非理性?
上述从结果出发的模型预测,在实验中若结果存在差异,增加金钱利益或者降低决策难度都有助于降低结果的变异性,并使之向报酬最大化所预测的均衡逼近。当均衡刚好在决策约束集的边缘时,这种情况会更容易发生。大量的实验观测使得这些预测是蛮有说服力的,虽然数据干扰也总是在所难免。上述模型还预测,如果被试的经验(学习)可以降低认知努力,那么结果也会向报酬最大化均衡靠近。第3章报告了与此相关的实验证据。
不过,相反的情况也的确存在,因为无论多么准确可信的理论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例如,在某个版本的最后通牒博弈中(见第7章),当利益从10美元增加到100美元时,提议金额会下降(但在无论在经济意义上还是统计意义上都不显著),但拒绝率却显著的上升了。
这表明,决策成本模型可能需要明确地将策略性考量纳入,以便可以解释反常情况。事实上,第3章的局限在于,它把策略上相互影响的被试当作置身于与老天爷(Nature)对抗的博弈中,这是一个更适合于n人市场而不太适合于二人议价博弈的假设。[6]这一局限已由Smith和Szidarovszky 1999予以弥补,他们证明了第3章的结论如何可以扩展到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均衡议价。
市场公平
公平在人际效用考量或公平分配标准感知的意义上已由Kahneman等1986, 1987阐述过。他们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证实,公平会在短期内会影响人们对零售市场上涨价之可接受性程度的看法。他们并未主张在长期内公平对市场行为必定产生影响,但公平却可以解释市场对外部条件的反应何以迟钝。这是第1章简要讨论过的问题,但第4章通过明确的市场实验对此给予了严格的检验。研究此问题的具体实验框架,改编自Kachelmier及其同事Kachelmier and Shehata, 1991; Kachelmier等, 1991a,b。第4章的大致内容是,对公平的考量的确限制了短期内的价格上涨,这与不考虑公平的控制组实验结果不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价格仍然会逐渐逼近公开报价零售市场下标准的竞争均衡模型所预测的均衡。这意味着,公平行为主体短期期望方面的特性,而不是行为主体效用函数方面的特性:买方认为并希望价格上涨应源于外部市场条件,而不是为了给卖方制造更高的(额外的)的利润,而卖方也会暂时接受这一规范。这就形成了一个暂时的不涨价的期望均衡。但该价格下存在超额需求,在随后的市场交易期间,卖家为了超额需求展开竞争,导致价格逐渐升至竞争均衡。受外部参数变化影响的市场为何不会一下子跳到新的静态均衡?经济理论对此未能给予原理上的说明。而心理学利用一条可检验的解释性假说(当然,也许还有别的假说),填补了这一缺口。因此,在静态均衡中,行为可能习惯成自然。要想改变这个均衡,人们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来重新审视昔日的行为反应并加以调整,而这是一个劳心耗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