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

書城自編碼: 301477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 者: 陈进国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108867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460/45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5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NT$ 240.0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不被大风吹倒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NT$ 300.0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40
《 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当代人文学术译丛) 》
+

NT$ 490
《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
+

NT$ 230
《 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 》
+

NT$ 324
《 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 》
+

NT$ 396
《 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道教信仰的观念史视角 》
+

NT$ 490
《 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 》
內容簡介:
近现代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民间教派(道门、教门)运动,并快速地传播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社会。作者深入福建、广东、江西、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长期田野调查,从梳理济度宗教范畴入手,认为在民间教派的存在方式中,以济度(济世度人)为主导的精神传统,是其得以持续成长的关键。讨论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有助于综合地思考华人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及其超越性的意义。
關於作者:
陈进国,男,1970年生,福建永春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1989-1996年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硕士,1998-2002年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2002-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1996-2002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合著《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2002),专著《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2005)、《隔岸观火:泛台海区域的信仰生活》(2008)等。《宗教人类学》辑刊主编。
目錄
导 论 济度宗教与现当代中国的道(教)门运动
一 田野的召唤:为了忘却的记忆
二 家族相似性:何以重思道门或教门
三 类型分析:济度宗教与本土(复兴)运动
四 应世救劫:济度宗教的精神气质
五 盗机化育:济度宗教的创生活力与修行动力
六 济度宗教的内卷化与去过密化
七 本书的分析框架与主体内容
第一章 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以客家罗祖教为例
一 弁言: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的镶嵌性
二 客家地域社会与地域崇拜传统
三 客家地域社会的济度宗教传播史略
四 刻经与灵媒:客家地区罗祖教复兴的动力
五 结语:济度宗教的记忆唤醒和文化再生
第二章 济度宗教与神启权威:以闽东儒教道坛为例
一 弁言:地方儒教形态的弥散性与聚合性
二 地方儒教的传统与济度宗教团体的记忆
三 道(仙)师的治病救劫:儒教道坛之勃兴
四 箭垛式权威:韩雪仙姑的神启故事
五 儒教道坛的道化方式与地方的文治化
六 正统化困境:儒教道坛与知识精英的互动
七 结语:神启权威与济度宗教的生成
第三章 济度宗教与神道设教:以香港金兰观为例
一 弁言:神道设教与新道教(道堂)运动
二 代天宣化:香港金兰观发展简史
三 香港金兰观的综摄主义特质
四 香港金兰观的济世主义情结
五 香港金兰观的神启修行实践
六 结语:神道设教与济度宗教的张力
第四章 济度宗教与位育教育:以台湾一贯道为例
一 弁言:位育教育与一贯道的道化
二 一贯道的发展脉络与信仰特质
三 一贯道的进修班学制与人格位育之道
四 一贯道与巴哈伊教的位育教育之比较
五 结语:位育教育与济度宗教的成长
第五章 济度宗教与区域网络:以南洋空道教为例
一 弁言:空道教与信仰的区域网络建构
二 空道教的区域网络扩张与戒烟治病运动
三 香港的空道教与南洋的信仰区域网络
四 空道教的转型之殇与内卷化困境
五 空道教的合法性危机与跨境性诉求
六 结语:区域网络的修复与济度宗教的去过密化
余 论 意义何在:济度宗教作为方法
一 话语构建:如何走出济度宗教的神话化解释
二 救劫漩涡:济度宗教运动的生成何以可能
三 迁流模式:济度宗教之外延中国的天下
附录 道教人类学的路径反思
评志贺市子《香港道教与扶乩信仰:历史与认同》
主要参考文献
鸣谢
內容試閱
序一 济度宗教的重要性
〔美〕魏乐博
魏乐博(Robert
P.Weller),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教授。
本序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心理学》主编梁恒豪博士翻译。
陈进国教授关于济度宗教的大作在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出版了。大约一个世纪前,济度宗教在中国开始飞速增长。尽管20世纪后半叶它们在中国大陆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但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群体中却得以继续发展,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如今它们的信仰群体再一次显著增长。如果我们非常宽泛地理解济度宗教这一术语,将其作为一种医治时弊、创造人间天国可能性的关切,这一现象与基督教某些派别的主张或人本主义佛教的快速增长都密切相关。换言之,济度宗教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中最有创造性并快速增长的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对于这些济度宗教团体,学界长时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成熟的、视野广阔的综述性研究。欧大年等人开创性的研究,数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另外,陈教授这种基于民族志深度视角对中国济度宗教团体的概览性的综合性研究,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因而,该专著为学界对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非常重要的文献补充。
这本专著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济度宗教的认知,其具有很多意义非凡的洞见。这里我尤其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尽管这些团体的发展和延续不能与中国的全球化割裂开来,但所有的济度宗教团体基本上都是本土原生性的。换言之,它们在中国社会中发展,由中国人自己推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将中国人的思想带入全球化对话的广阔视野。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它们往往要被重新改造,因而,我们看到它们持续地与儒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展开对话就不足为奇了。在很多这类团体中,灵媒的频繁使用进一步激发了新观念的急促的变化及实验,因为与精神力量这样直接的交流支撑了足够的神启能力,从而使得转变成为可能。陈教授用家族相似性的理论体系来辨识这些团体,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看到这些相似的本土力量在民国时期开创人间天国的基督教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此外还包括同时期开始的康有为建立孔教会的期盼和人本主义佛教的期待。因此,中国不仅是全球化和帝国主义野心的牺牲品,还是创建新精神世界尝试的积极推动者。
第二,这些团体完全是现代化的。这些团体往往假借古代的宗教思想体系,经常利用诸如邪灵附体或者其他神圣启示机制的情况,这一观点似乎非常奇怪。尽管如此,它们的现代性恰恰符合了马克斯韦伯和其他学者所谓现代性标志的那些特点:将自主个体的思想作为行动的基本单位,将世界看作普遍原则而非公共原则的主体,建立更宽容的官僚架构,并且努力培育理性的、有秩序的知识形式。这些观点与哲学家埃里克沃格林所谓的现代诺斯替教有一定的相似性,他所指的是那些基于直接与真理相联系的思想运动,强调特权精神领袖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完善的人间天国的可能性。尽管这一术语唤起了更早期基督教运动的记忆,但沃格林将这些运动看作完全现代的,并且确实认为它们影响了20世纪某些最重要全球运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济度宗教团体为全球性对话提供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回应。
第三,我发现陈教授关于宗教内卷化的思想是极其有价值的。针对这些济度宗教团体中如此广泛的现象,这一思想有助于阐释那些我们所见的越来越复杂的精神系统的发展(诸如冥想和宇宙学),对神秘知识的强调以及成员关系的清晰边界(与更多传统的中国人的宗教性形式相比较而言)等问题的成因。他已经指出了广泛存在于济度宗教团体发展中的一个现象,并允许我们将其看作是一种明智的适应。
世界范围的很多宗教人类学的近期发展都在关注西方之外的基督教,这是一个先前被该领域学界大大忽视的主题。陈教授的专著赋予我们一种超越基督教的更宽阔的视野,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宗教如何在不放弃自身本土化根基的情况下适应现代社会。
魏乐博
波士顿大学
2016年6月
Preface
Ⅰ Significance of Salvationistreligions
Robert
P.Weller
Professor Chen Jinguos book on salvationist
religions comes at an important time.Such religions began growing rapidly in
China roughly a century ago.Even though they lost much ground on the mainlan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y continued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among overseas Chinese, especially in Southeast Asia.Today they are once
again growing significantly.If we take the term salvationist religion very
broadly, as a concern with curing the ills of the present and cre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kind of heaven on earth, the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ertain kinds of Christianity and to the rapid rise of humanistic Buddhism.That
is, it constitutes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and rapidly growing cultural
developments in modern Chinese lifesomething that is important for all of us to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 have had
any sophisticated broad overview of these groups, and much has changed in the
years since the pioneering work of Daniel Overmyer and others.In addition, we
have never had a general study of general range of Chinese salvationist groups
based on the kind of ethnographic depth that Professor Chen offers here.This
book thus offers a very welcome and important addition to our
literature.
Of the many significant insights that this book offer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salvationist religion, there are three that I would
particularly highlight here.
First, although the rise and success of
these groups cannot be understood apart from Chinas contact with global forces,
all of them are fundamentally indigenous.That is, they developed in Chinese
societies, at the hands of Chinese people, in part as ways of bringing Chinese
thought into dialogue with broader global events.It is thus no surprise that we
see a constant dialogue of Confucian, Buddhist, and Daoist ideas as they are
reworked to face new problems.The frequent use of spirit mediums in many of
these groups further encouraged rapid change and experimentation with new ideas,
because such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spiritual powers carries enough charisma
to make change possible.We can look even more broadlyextending the set of
family resemblances that Professor Chen uses to identify these groupsto see
some of the same indigenizing forces at work in some Chinese Christian movements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Kang Youweis hope for a 孔教会, or in the humanistic
Buddhist hope, beginning at around the same time, to create a Pure Land on
earth. China was thus not simply a victim of globalization and imperialist
ambition, but an active player in the attempt to create a new spiritual
world.
Second, these groups are completely modern.Such a claim may
seem odd given how these groups recall ancient systems of religious thought, and
how they make use of mechanisms like spirit possession or other forms of divine
revelation.In spite of this, their modernity consists in just those traits that
Max Weber and others consider the hallmarks of modernity: placing the idea of an
autonomous individual as the basic unit of action, seeing the world as subject
to universal principles rather than communal ones, creating broad bureaucratic
structures, and striving to foster rationalized and orderly forms of
knowledge.They bear a certain amount of resemblance to what the philosopher Erik
Voegelin called modern Gnosticism, by which he meant movements based around
the idea of a direct access to truth, the important role of a privileged
spiritual elit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a perfected realm on earth.Even
though the term recalls a far earlier Christian movement, Voegelin saw these
movements as absolutely modern, and indeed as having influenced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lobal movemen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this sense too, these
salvationist groups offer a uniquely Chinese response to a global
conversation.
Finally, I find Professor Chens idea of religious
involution 内卷化 extremely useful.It helps to explain why, with so many of
these groups, we see the development of ever more elaborate spiritual systems of
meditation and cosmology, the emphasis on secret knowledge, and the clear
demarcations of membership in contrast to 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forms of
religiosity. He has identified a phenomenon that occur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salvationist group and allowed us to see it as a sensible
adaptation.
Many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world-wid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have concerned Christianity outside the Westa topic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much neglected by the field.With Professor Chens book
we have a widening of perspective beyond Christianity, which offers us a greatly
enhanced view of how religion can adapt itself to modern times without simply
giving up its indigenous
roots.
序二 济度宗教的过化现象与类家族主义形态
庄孔韶
庄孔韶,人类学博士,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宗教人类学专委会主任。
为了深入了解作为民间教派的精神传统,进国君行走闽粤赣、港澳台,以及更大范围的东南亚华人地区做田野工作,侧重于诸种教门济世度人的主导理念,使读者把握了一个巨大地理范围的华人民间信仰实况与特征。这在学术上已经颇具建树。
单纯从信仰本身而言,人类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相信民间信众精神需求与布道的真诚,随后才会有对教门与信众的长久传统的理解。尤其是在基层社会,民间信奉大体无权所依,他们的内心却真挚如一。我们看到近年来为数不少的人类学著作,总是无限扩充权力原本范畴的外延,把权力看作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包。然而,当我们换一个视角,就不得不思考人类精神、情感、意义与信仰的感染性的动力源泉,并不是仅仅一个权力使然。
我在几年前阅读了早期儒学的一些文献,思考尚在弱势时期的儒学重在自我教化与为仁由己,导致了非强力推进型的、如墨渍弥散式的过化现象。当时,从国学中抽取过化一词推陈出新,原是为了和文化过程中常见的濡化教化德化以及涵化等术语及其含义进行比较。其中,早期圣贤儒者过化之所以感人而获得认同,还关乎他们出使布扬和讲学的态度、德行和内容。这些方式还借助文字刻印交互传布,而最终成为中原儒学得到大面积认同与成功过化的主要特点。从《孟子?尽心》提炼出的成语过化存神便是参与者被由衷感化的整体性动力。如果我们从公安派袁氏三兄弟提出的性灵、真和趣之关联含义进一步思考,无论是文学、诗歌、音乐和宗教,都连接着由衷感染和被感染的过化佳境。
当我捧读进国君的这本用心之作时,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于是,我们讨论了各种教门同样呈现的如墨渍般洇开的过化与信仰感染现象,并尽可能在宗教内外加以比对。
我们在电话里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华人教门的组织人类学观察视角。进国君著作中的海内外多种教门组织,实际上展示了作为文化的组织的存在特征与意义。台湾学者早年提及的泛家族主义和笔者团队十余年前做流动人口和公共卫生项目中涉及的汉人社会多类类家族主义的组织惯习,甚至可以推及历史上的捻军、四川的袍哥、中原的红灯区,直至今日进城打工的民工组合,等等,都显示了大体意义上的华人社会习惯采纳的家族主义模拟框架。
进国君告诉我,他的下一本宗教人类学专著,就准备扩充本书第五章的南洋真空教研究专题,以其布道环境、组织、信条、理念与实践过程,展示民间教门的信仰意义、类家族主义形态与现代变迁,以及心所存主之处何以神妙莫测之原委解说,或许是宗教学与人类学相结合最为期待的产品,尽管我们已经从这本书中预见了某些端倪。
进国君这本大书中的诸多教门信仰、组织与实践框架的类同性与多样性,文化的惯性与现代性影响,也许是当今信仰过化过程的变通与转换现象。然而在这其间,书中的善男信女既完成了个体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与价值追求,也实现了整合外在社会秩序的夙愿。
庄孔韶
2016年6月17日北京景山住家
序三 万水归宗,普济群黎
林美容
林美容,人类学博士,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
陈进国博士的这本新书,有幸先睹为快,不禁赞叹。其实这本有关教派宗教的著作,并非我的专长领域所能擅自美言,不过因为我做过台湾斋教的研究,也写过高雄县的教派宗教,勉强算是沾得上边。过去有关教派宗教研究的多是历史学者,人类学者David
Jordan(焦大卫)跟宗教学者Daniel
L.Overmyer(欧大年)合作,写过有关台湾的鸾堂的研究。陈进国博士有关教派宗教的研究师承马西沙,自然在教派宗教的研究上是名门正宗。
而他这本书,广泛地调查了福建、广东、江西、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人的教派宗教,这本书主要便是他的有关教派田野的呈现。对于教派宗教这样某种程度具有秘密性,跟民间信仰相对照,有许多不公开的仪轨、神圣空间等,也背负着许多历史的原罪或阴影,教派宗教的调查并不容易。但是,陈进国博士的书引领我们了解了客家长汀的罗祖教、闽东的儒教道坛、香港金兰观新道教、台湾一贯道和南洋的真空教,特别是在东南亚有关真空教的踏查,戮力于珍贵的基础资料的搜集,极为难得。如果宗教人类学旨在对宗教人与宗教场所的田野考察,本书呈现的田野幅度之广,堪称一绝。
本书的特色是以济度宗教的概念来统整所调查的诸教派宗教。教派宗教自来有三期末劫的思想,三曹普度,济度众生,以济度宗教来综摄之,自不为过。不过我个人浅见,救赎或是济度几乎是所有宗教必然有,也是共通的思想,不仅教派宗教为然。佛教的自度度人,道教的拔度,民间信仰的救世,基督宗教的救赎,可说任何宗教都有它的救赎观。何以要用济度宗教名之,似无法凸显教派宗教的特性。所幸书名主标救劫,点睛式地化解了读者这样的疑问。

陈进国博士的文笔精湛有创意,常发新词,不仅能创词(济度宗教一词可见一斑),而且能把人们记忆中的过去惯用名词,不管是庶民的或是学术的,均能朗朗上口,添增不少历史感。我特别在阅读导论的时候,感受到他描绘的田野场景,历历在目,看来他记忆力好,田野笔记记得细,田野的功夫了得。即便如此,书中对学术典籍文献的充分利用与掌握,也是不可多得的。一般而言,长于田野的,常常拙于文献。或许是历史学专业的背景训练,以及他本身阅读广泛,帮助匪浅。

当今的教派宗教,自明代罗祖以来,迭经变化,主张三教合一,唱言三教同源,甚至也产生了五教合一的说词。无论如何,民间教派有浓厚的中华思想,万法归一,一归于中,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思想。在这点意义上,如同书中所言,是一种本土运动或是本土复振运动,并不为过。我个人觉得,这种创新性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活水灵脉,却因为过去的历史而无端背负了秘密宗教或秘密结社的色彩,在发展过程中屡遭跌宕。
我在读本书的导论时,感受到作者以中国为中心,走访教派祖庭,横跨海峡两岸,纵横港澳与东南亚,踏查教派道场,从各个面向探讨民间教派的相关课题,莫非一念至诚,中国本土理当是中华思想最能存续的所在。所以他思量再三,勇振文毫,大有再兴教派祖庭文化之气慨。
林美容
2016年5月写于台湾花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