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诺兰(Peter Nolan), 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和硕士,伦敦大学博士,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获得者。现为剑桥大学发展学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崇华讲席教授(Chong Hua Professor in Chinese Development),剑桥大学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CELP)主任。
自 2000 年开始出席每年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hina Development Forum) 并 发 表演讲。出版《中国的崛起与俄罗斯的衰落》( China''s Rise, Russias Fall, 1995),《中国与全球商业革命》( China and the Global Business Revolution, 2001),《改造中国》(Transforming China, 2004)等著作。
目錄:
导言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西方殖民主义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共产党宣言》在 21 世纪
class struggle(阶级斗争)在英国演变的启示
內容試閱:
中国正在进入新的复杂的发展阶段。中国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成为国际舞台上强大的一员。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将会继续扩大。如今中国尽管规模庞大,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China)将面临不计其数的政策挑战。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两个关键议题,是其在亚太地区扮演的角色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意识形态遗产。中国共产党正在就这两个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西方如果希望更好地认识中国,就需要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内思考这些问题的深度和正在开展的辩论的广度。
本书所收录的四篇论作,都是关于中国领导人面临的这些核心问题的某个侧面的研究。第一篇探究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在工业革命前两千年间的长期关系。直到 18 世纪时,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许多关键技术,都是由商人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传播到了欧洲。第二篇探究工业革命使西方获得无与伦比的全球经济和军事力量后, 1920 世纪西方工业化国家在亚太地区的渗透。西方通过暴力征服,在全世界广阔的管辖地形成了主权遗产,其中甚至包括亚太地区中国自己的后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将这些权利奉为神圣不可侵犯,为西方国家这些遥远领地周围的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提供了法律保护。第三篇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意识形态议题,即在分析中国未来阶段面临的政策挑战时,以什么方式解释和运用卡尔马克思的智慧遗产。共产主义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现在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和实际的意义。第四篇探究 class struggle的议题。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了普遍的阶级斗争,本质是政治团体之间的派系争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中国已出现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差异。中国领导人对于英国 class struggle发生的方式非常感兴趣,试图了解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何以没有发生阶级战争,而是从议会道路迈向社会主义。
1976 年毛泽东主席去世时,中国正陷于极度贫困,在全球经济中无足轻重。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开始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总体方针。当时中国以外很少有人相信此举能成功。1989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整个东欧崩溃。1990年2月,苏联共产党在苏联70年的统治正式结束; 1991年12月,苏联不复存在,解体成多个主权国家。中国在1989年及东欧、苏联在1989年至1991年发生一系列事件后,西方普遍认为共产党政权在中国存在不了多久。此外西方的一致观点是:从民主德国到越南,这些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历史显示,不可能由共产党领导过渡到市场经济。按照这种反复被提及的观点,政权更换是运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华盛顿共识国际机构的政策建议,还是西方政治家和西方媒体,几乎整个西方都众口一词地认为:共产党在中国的统治不会继续,即便万一存续下来,也建立不起成功的市场经济。
从1989年、1990年到现在已经有四分之一个世纪,看来情形与西方普遍预想和希望的大不相同。苏联解体之后,共产党在中国的统治并未步其后尘。很多人仍抱有希望并为之努力的中国政权更换并未发生。中国共产党现有8700万党员,将在2021年迎来建党一百周年。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了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增长和发展。在政治社会稳定的保护伞下,中国保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政府统筹布局了庞大持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大坝、发电送电设施、电信、供水排水系统和住房;按比例规模远远超过可比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中国的改革将市场竞争逐步扩大到经济的大多数领域。通过谨慎的实验改革路径,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改变制度,使人民慢慢适应从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采取这种渐进实验的过程,也使政策制定者能依次逐个解决问题,同时又保持对制度改革总体路径的把握。这些改革释放出了本土企业的生产力,吸引了大多数国际领先企业的投资,使中国能迅速吸收先进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后发优势 。按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计算,如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全球第一。 中国是世界上国际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居全球之首,比美国多三分之一,超过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的总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贫困率大幅下降,几乎所有社会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准都有显著改善。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在试图从中低收入国家变为高收入国家时,仍然面临巨大的政策挑战。有大量文献论述这些挑战,其中包括人口老龄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枯竭、腐败、环境严重污染、自主创新水平低、本土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地位低下、居民收入和财富差异悬殊、国际环境敌对等等。使用购买力平价还是有许多实际问题,不仅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有差异,还因为要获得商品和服务的全球价格困难重重。尽管统计学家付出了极大努力,但人们普遍认为购买力平价往往会高估发展中国家的GDP。2013年11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指明了这些挑战的全局性质,概述了下一阶段制度改革的路线图(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2013)。《决定》重申,需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强调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应该大幅度减少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应该继续研究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决定》强调中国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强调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同时坚持党的领导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决定》形容中国正进入新阶段,改革处于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中国面临艰难的抉择,需要涉险滩。为了克服多重挑战,党需要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需要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逐渐恢复到工业革命前的位置,给中国的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的议题。从汉代(公元前202220)直到18世纪后期的两千年间,中国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地方。那个时期大部分时间内,中国都与中亚及东部、南部沿海各国有深厚的商业和文化关系。朝贡制度是这些关系的外交象征,本书第一篇就探讨了这些关系的历史证据。通过与周围地区深入的商业往来,中国的技术不仅传播到这些地区,还传播到欧洲。工业革命的许多关键技术都起源于中国。而在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与亚太地区的关系发生了剧变。英国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坊。这场经济革命为陆军和海军革命奠定了基础,使西方国家能建立起辽阔的殖民帝国。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确定为中国下一阶段国际关系的核心战略。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为中亚和东南亚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不仅为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的和谐关系带来了巨大希望,实际上还给欧洲复兴提供了前景,因为中国可以利用丰富的金融和人力资本储备,参与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广大地区的发展。
本书第二篇分析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形成过程中西方殖民历史遗留的影响。按照该公约规定,每个国家都可以在其领土200海里范围内建立起专属经济区,区内及海下资源归该国独有。中国无争议的专属经济区约有90万平方公里,而且围绕南海专属经济区与好几个国家有争端。即便在这些纠纷中全都获胜,中国拥有的专属经济区仍然不到300万平方公里。这跟西方国家(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太平洋及其周围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法控制的专属经济区相比,还不足十分之一。西方国家之所以拥有这些专属经济区,就是因为它们过去在中国后院的殖民统治。2014年12月,丹麦对北极9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提出领土主张,称之为丹麦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丹麦的专属经济区包括丹麦周围 14.9万平方公里、法罗群岛周围 26.2万平方公里,以及远离丹麦大陆的庞大自治海外领地格陵兰岛周围至少 440万平方公里。丹麦宣称拥有北极领土所凭借的主要事实,是从加拿大延伸到西伯利亚海域、与格陵兰岛连接的长达 1800 公里的罗蒙诺索夫海岭。〔Financial Times( 《金融时报》),2014年12月16日〕西方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法拥有广阔的海外领地,为保卫这些领地,西方国家不惜发动战争。 这些因素给中国在南海争取主权带来了不同的着眼点,若把中国与该区域两千年的关系结合起来考虑则尤其如此。
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起就领导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领导这个国家。 2013年11月党中央的《决定》意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并且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努力的一部分,共产党人一直在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Engels)的原著,从而思考这些著作原文对于中国渡过深水区有何现实意义。在这项工作中,没有什么著作比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所写的《共产党宣言》更重要了。本书第三篇专门结合21世纪初期的情况,重新研究这些文字。恩格斯期待在英国发生暴力阶级战争,但是并未发生。而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革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资本主义产生的阶级将反过来控制诞生它的制度。少数先锋党通过政变的思想暴力夺取政权,表明工人阶级还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成熟。工人阶级通过什么过程在政治上夺取控制权,涉及多大程度的冲突,都无法预测。英国是资本主义的典型例子,也是马克思最熟悉的国家;他认为就英国的情况而言,走和平演进的路径使工人阶级成为主导的政治力量是可行的。马克思1883年去世时,英国已经在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例如工会运动发展,选举权扩大,以及产生了改善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各种议会法案。这个过程的确是和平的,但是革命或共产主义的性质却不少一分一毫。
要尽力确保稳定和谐的发展,中国的领导层强烈意识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所谓的阶级斗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市场力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经济之中,收入、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已加剧到令人警惕的地步。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过,阶级不平等有可能变为暴力的阶级战争。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集中在如何使社会更公平、更公正,实现共同富裕和无论收入高低都均等享受公共服务。
《决定》有大量篇幅涉及政府、法律、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酝酿针对的是从基层到省级和中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法律制度的基础是宪法,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决定》承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这个目标雄心勃勃,要确保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决定》中还包括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例如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以及实施学生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度。收入分配将主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进行再分配调节,目标是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并且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政府计划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并且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诞生地,在这里能在所有各种关系之中全面地研究无产阶级(Engels, 1845: 50)。马克思和恩格斯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英国生活并且都逝世于此。在马、恩对于历史变革推动力的认识中, class struggle处于中心,而将这个短语翻译成中文实属不易。中文的标准译法是阶级斗争,这个字眼是用来形容文革期间发生在中国的暴力破坏的政治争斗。正如本书第四篇阐明的,实际上英国 class struggle的历史很少接近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预言的英国会发生暴力阶级战争,也没有发生相比之下,法国大革命和 1794 年(即大恐怖)不过是一场儿戏那样的革命(Engels, 1845: 64)。事实上,英国历经的是一条通过工会组织解决 class struggle,从议会道路迈向社会主义的长期缓慢的演进路径。中国正在认真研究英国的这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