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NT$
500.0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NT$
254.0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NT$
612.0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NT$
356.0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NT$
296.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NT$
439.0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NT$
490.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NT$
436.0
|
編輯推薦: |
启功先生不但工于书画,在诗词、学问、教育等诸领域也堪为一代大师,而先生的为人也足垂范后世。陈垣:写、作俱佳。他是专家嘛!
叶恭绰:贵胄天潢之后常出一些聪明绝代的人才。
钟敬文: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
黄苗子:国宝。稀有活人。启老其宜为文通先生乎?
刘乃和:真是奇人。
|
內容簡介: |
全书共七章。*章《三部曲启功》传其生平,第二章《坚净翁启功》叙其人品,第三章《书画家启功》、第四章《鉴定家启功》、第五章《诗词家启功》、第六章《学问家启功》、第七章《教育家启功》,分别评其在书画艺术、书画鉴定、诗词创作、学术研究、教书育人诸方面的成就及特点。其目的是为读者展现一个全的启功、活的启功、真的启功,进而揭示他在振兴传统文化的当今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
關於作者: |
赵仁珪,男,1942年生于北京。启功先生第一批研究生之一,师从启先生研习古典文学。后致力于启功研究。曾出版《启功研究丛稿》,协助启先生整理、注释、出版了《启功口述历史》(与人合作)《启功韵语集(注释本)》《论书绝句一百首(注释本)》《启功讲学录》(与人合作)《启功隽语》(与人合作)《启功诗文选赏析》等著作,并主编《启功悼挽录》《启功追思录》等纪念文集。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
|
目錄:
|
导言001
第一章三部曲启功
第一节早岁已识世事艰
一、幼时孤露
二、求学投师
三、三进辅仁
第二节中年益觉行路难
一、反右风波
二、遭遇文革
三、书局校史
第三节晚来逢春天下知
一、重回讲堂
二、服务社会
第二章坚净翁启功
第一节坚与净
第二节仁与爱
第三节才与智
第四节谐与达
第三章书画家启功
第一节绘画创作
一、绘画生涯及代表作品
二、风格定位与总体成就
第二节书法创作
一、转益多师与自成一家
二、基本特点及作品赏析
三、总体风格与诗意借喻
第三节书法理论
一、理论建构的基本点
二、书法技艺的辩证法
三、破除迷信的自觉性
四、书法文化的价值观
五、《论书绝句》的创新体
第四节历史地位
第四章鉴定家启功
第一节渊源与生涯
第二节论文与成就
一、书画鉴定论文的代表作
二、书画鉴定文章的总成就
第三节实例与经验
一、鉴定实例举隅
二、鉴定经验总结
第五章诗词家启功
第一节三分人事七分天:天赋与学力
一、启先生背诗
二、启先生论诗
三、启先生作诗
四、启先生解诗
第二节生面果然开一代:探索与创新
一、谐谑风趣,自成一家
二、语言创新,自如表达
第三节为有源头活水来:继往与传承
一、雅语数典,对仗工巧
二、格调神韵,意在言外
第四节独向毫端抉性情:境界与情智
一、融合与互补
二、性情与智慧
第五节诗笔常因画笔开:题画与艺论
一、诗画关系的精见
二、传神达意的体认
三、独到深刻的品评
第六章学问家启功
第一节几部代表性单行论著
一、《古代字体论稿》
二、《诗文声律论稿》
三、《汉语现象论丛》
第二节《说八股》、论《红楼》、子弟书
一、《说八股》
二、论《红楼》
三、子弟书
第三节《启功讲学录》内容概述
一、论历代诗歌
二、论古籍整理
三、论学术思想
第四节艺术学术的融通互化
一、艺术的学术化
二、学术的艺术化
第七章教育家启功
第一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启先生教学风范点滴
一、师道的传承
二、生动的教法
三、因材的施教
四、通识的培养
第二节师范事业之光大者
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教师节和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二、校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在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史中,随着时势变迁、人事代谢,总有若干卓尔不群者脱颖而出,组成历史天空中为万众瞩目的璀璨星座。就现当代而言,启功先生无疑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启功先生(1912-2005),字元白,又作元伯,满族,属正蓝旗,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文物鉴定家、诗人、学者,也是资深的教育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顾问、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启功全集》(二十卷)。
放眼历史长河,像启功先生这样的文化领军人物也并不多见。毫不夸张地说,启功先生是一位不世出或曰间世之翘楚。前人评价赵孟頫,曾使用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这样的字眼,而启功先生的价值与影响,其实同样不限于当代以及中国大陆,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作为文化大师,启先生在文化领域的独特创造与全面贡献令后来者仰之弥高。一般来说,一个人如能在文化领域中专精某一项,即足以名家。启先生则不仅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超越同伦、直追前贤的成就,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涉足众多学科,并在每一学科中都取得重量级的创获,达到顶级水平。尤为难得的是,启先生不但横跨学术与艺术两大领域,而且以其过人的智慧,将学术艺术化与艺术学术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所谓八面受敌,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博涉无碍,此方足为大家。
就艺术领域而言,众所周知,启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书画家。启先生从小立志要成为画家,青少年时于绘画用力甚勤,得众多名家之亲传。启先生的绘画恪守传统,接续了水墨画的正脉,延续了文人画的精神,笔触精微,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启先生对色彩的使用,画面的布局也有很多创新。令人痛惜的是,反右运动中,启先生在北京画院被打成右派,令他黯然封笔,直到文革后期才偶拾零纸,小泼丹青。世人心目中启先生的书名要远盖过其画名,与此关系甚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启先生书名日盛,直至如日中天,这主要得益于他在多方吸纳传统书法的成就上,能自辟蹊径,独创启体之一格。启体深具文人的才情气质以及书卷的文化内涵,清新雅正,刚柔相济。总之,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启先生都坚守了它们应具有的美学原则:雅俗共赏,赏心悦目。这在浮躁气充斥书坛画界,出现大量以标新立异、粗头乱服、东倒西歪、以怪为美、甚至以丑为美的当今,尤具拨乱返正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并将对中国书法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书画创作之外,启先生还是一个卓越的书法理论家,论述的广度与深度都超越前代任何一位学者,许多创见,都已被奉为不刊之论。
启先生尝自称平生用力最勤者是书画鉴定,他将书画艺术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在书画领域将艺术学术化、学术艺术化,因此取得了一般鉴定家难以企及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经眼广。他自幼即饱览故宫书画馆的藏品;后一直担任与书画鉴定相关的工作;文革后又先后任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一生经眼的古书画当以十万计。而启先生天资聪颖,凡一经眼,即过目不忘。二是以书画艺术家的身份进行书画鉴定。先生对古代著名书画家的风格、构图、着色、以至笔墨特征皆了如指掌,不像有的人或只会创作却不懂理论,或懂些理论却不会创作。三是兼以学者的身份搞鉴定,即不仅靠眼力,还能靠学力,能从墨迹之外,发现很多一般鉴定家发现不了的问题。这是将艺术学术化最典型的体现,也是他能居于当代鉴定大师前列的主要原因。
启先生的诗名与画名一样,常被书名所掩,但他绝对是当今古典诗词创作的重镇之一。正如启先生的好友钟敬文先生所评:诗思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先生自富千秋业,世论徒将墨法夸。(《致元白》)从题材上看,启先生最擅长的是题画论书诗,以生病或其他坎坷经历为题的、充满自我嘲讽的感怀诗,咏史怀古诗,论诗论词诗,亲友之间的投赠诗,以及充满现实关怀的抒情诗。高度的文学修养,深厚的学问功底,深刻的史识,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聪颖的智慧与哲思,都在这些诗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他最重要的贡献则是能在当代诗词创作的大背景下,走出自己独具一格的、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突破的创作之路。
在充分肯定启先生的书画艺术、诗词创作的文化价值时,更应强调的是启先生还是一个全能型的学者。他兼擅古典文学、文献学、考据学、史学、小学(包括文字、训诂、音韵等诸学)、红学、敦煌学、佛学、民俗学,以至对小说、占卜、三教九流之学皆有广泛的涉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杂家,他也欣然以此自诩。他的古典文学、文献学、考据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中华书局四卷本的《启功丛稿》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启功讲学录》及三联书店的《论书绝句》一百首中。他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华书局校点的《二十四史》的《清史稿》与人合作一书,他的小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文物出版社的《古代字体论稿》、中华书局的《诗文声律论稿》、商务印书馆的《汉语现象论丛》等专著中。他的红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红楼梦》注释及几篇《红楼梦》的论文中。启先生的敦煌学成就则主要体现在他与几位学者合作编著的《敦煌变文集》中。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里,通过创作、著述等成一家之言的立言虽然足以不朽,但远非最高境界。太上立德,启先生之所以成为人所共仰的文化大师,是因为他在学术、艺术上达到极高造诣;而他之所以成为近乎人人乐道、愿意亲近的文化大师,则是因为他具有近乎完美的道德品格,极富感召力和亲和力。热爱他的人们甚至发出这样的赞叹:人无完人,启老例外。
因为时代及出身缘故,启先生一生历经诸多动荡起伏,但他以其过人的学识和智慧,早早将人生的荣辱穷达看透,既不汲汲于富贵,亦不戚戚于贫贱,而是以旷达的胸怀泰然处之,甚至以其特有的诙谐幽默对此加以调侃,在风趣中令人深思而起敬。启先生淡泊名利,自奉极薄,但待人极厚。对亲人,他侍母至孝,敬妻如宾,那些纪念妻子、母亲的诗词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为之堕泪。对师长,他敬爱有加,以继承发扬他们的学术和艺术为己任。对学生,他润物无声,以恩师的励耘精神教育他们,倾心栽培。对一天到晚轮番轰炸般的来访者,他以礼相待,立迎亲送。对为他服务过的司机、厨师、修理工等,他从不高高在上,而是极力善待,亲近有加。
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启先生同样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即使在仅为一介布衣之时,启先生也心系国家前途,及至后来身为多届全国政协常委、书协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之时,则更是积极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言献策,并多次到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访问、考察、进行学术交流,堪称中国文化的形象大使。而为了帮助贫困学子,他不顾年迈体弱,赶制100多幅书画作品到香港义卖,将全部收入捐给学校,并且坚持不以自己的名字,而是以恩师陈老校长的书屋励耘来命名这笔基金。凡此种种,足见启先生对社会、国家尽心尽力的担当。
纵观启先生一生,他虽出身皇族,有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但又生于衰败之家,自幼过着平民生活,本身的经历即有传奇的色彩和鲜明的历史印记。作为一个世纪老人、皇族子孙,他既经历过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巨变,也目睹亲历过连绵的战乱,更长期生活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和平年代。而不论什么时期,他始终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一生和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他既具有以家学为主的旧学功底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接受过新式教育,并在这一环境中终身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其知识结构、文化积淀,可谓兼收新旧,统摄今古,是二十世纪老学者的典型代表,而他又以杰出的成就成为这批学者中的佼佼者。因此,启先生既有时代的普遍性,又有时代的特殊性,是二十世纪文化现象中很有意义的个例。也正因为这样,为启先生作评传,不但可以系统地总结他的一生,也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触及到一个时代的文化脉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影响所及,绝不仅限于当代,且必将泽被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