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1.本书收录了原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荒煤致史蜀君的信,高度赞扬了她执导的《女大学生之死》。
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戴光晰作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作跋。
3. 本书收集了史蜀君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著完成的9部电影剧本,印证了史蜀君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以及电影导演生涯的足迹。书前80多幅彩色剧照、工作照、生活照,展示了她作为大陆青春片、女性电影代表人物的风采。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集了史蜀君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著完成的9部电影剧本,共约60多万字,分上卷 电影完成台本、分镜头本及下卷 电影文学剧本,上卷包括《女大学生宿舍》、《夏日的期待》、《燃烧的婚纱》、《小娇妻》;下卷包括《女友》、《孤独者》、《失踪的女中学生》、《庭院深深》、《女大学生之死》。
这本电影剧本集印证了史蜀君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以及电影导演生涯的足迹,展示了她作为大陆青春片、女性电影代表人物的风采。本书既适合具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电影工作者及相关研究者参考。
|
關於作者: |
严明邦,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理事。1939年6月10日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1985年受命筹建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并任主任十二年,后任顾问两年,辅助、组织上海各艺术院团编、导、作曲、美术等主创人员,共同为上海各艺术院团走出低谷、取得突出成果并走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
目錄:
|
缘起:生命的延续 严明邦
代序 战胜腐蚀灵魂的冷漠致史蜀君 陈荒煤
序 她的璀璨人生 戴光晰
上卷 电影完成台本、分镜头本
女大学生宿舍(完成台本 史蜀君)
夏日的期待(完成台本 史蜀君)
燃烧的婚纱(分镜头本 史蜀君)
小娇妻(完成台本 史蜀君)
下卷 电影文学剧本
女友(汪遵熹 严明邦 史蜀君)
孤独者(汪遵熹 史蜀君)
失踪的女中学生(史蜀君)
庭院深深(严明邦 史蜀君)
女大学生之死(东进生 陆星儿 史蜀君)
跋 深深的怀念 周夏
|
內容試閱:
|
缘起:生命的延续
严明邦
蜀君,送别快一年了,总觉得你还在。
做完饭,该坐下一起吃了,可我一个人独坐着,对面没有了你
相识、相爱、结婚,快六十年了,无处不在现又何处在?无限思念,不免伤感。
我们相约过,身后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原想就自己亲属有个告别仪式,没想到送别那天还是惊动了许多朋友。最想瞒着的,是你所有电影的合作者、摄影师赵俊宏,他胰腺癌动了大手术正在康复期,结果他还是打听到并坐着轮椅来了,颤颤巍巍地站起你,激动地诉说他的成就甚至生命离不开你们的友谊和你对他的帮助;美工师、剧本合作者东进生几度哽咽;照明工小顾也说,史导演,如有来世,我还要跟着你拍电影;远在澳洲的辜朗辉在电话里泣不成声一个合作团队没有散过,又保持了终身友谊,彼此视如家人,世所少见。你的晚辈学友、同事松子从北京赶来哭着说,30年的交往和你对她的教诲,30年的美好回忆已融入了她的生命,说你博大的胸襟、超人的智慧、渊博的学识、人格的魅力书写了中国女人令人敬佩的完美、成功的一生,展示了一个坚强、乐观的女人的风采。湖北省歌剧团首席小提琴、退休在上海的蔡敏超说一定要给她十分钟,她接到了湖歌无数电话,都要她代表送别你;在北京的王玉珍说,她唯一无话不谈的你,怎么可以先走了呢?电话里大声哭泣。但平也专程从深圳赶来,诉说你们亲如姐妹的同学之情。我两次劝说俞丽拿不要出席了,可她还是来了,说你只比她大一岁,平时对她的关爱总觉得你像她的母亲退休以后和你一起在APEC、世博会做了许多有影响的博物展示馆的徐建华,特地从澳大利亚赶回来向你告别,他诉说你的大气、才华和为人,对上海的规划还有许多设想,彼此又视如家人。还有无数国内外的朋友用微信、短信诉说着对你的爱,舍不得你走从小学、中学、学生课余艺术团、农场、中央戏剧学院、湖北省歌剧团、上影集团,到退休以后,各方面的同学、同事、朋友们感人肺腑的即兴发言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几乎概括了你的一生。我知道你舍不得自己的亲人,但你十分坚强,到最后也不说让我们伤感的话,你对妹妹说,我们三姐妹、三连襟,感情至深,世所少见。这是你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两位妹妹送别你时唏嘘不已,泣不成声;女儿更诉说了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你言传身教,给她树立了榜样
时间太长了,最后雪桦还要求说,他说,中国电影史,如果缺了史蜀君,那将是不完整的
感谢所有的朋友们,让蜀君满载着鲜花和爱,告别了人间。
没放哀乐,播放的是我倆恋爱时常一起听的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启正说,我们在这里告别蜀君,我问自己,和蜀君告别得了吗?我确信,和她是告别不了的!和好朋友相处本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逝去的亲切记忆会伴随我们的余年终身。就像现在播放着的《如歌的行板》,并没有因为柴可夫斯基的逝世而消失,它还在陪伴我们
是的,蜀君还在陪伴着我们。
启正的告别词启发了我,与其思念伤感,还不如为她做点什么。
蜀君是电影导演,她的成就是在电影导演艺术方面,作品自有电影博物馆收藏。但她导演的每部作品,剧本阶段都付出了艰辛的创作劳动,显示了独特的个性和写作才华,一切我历历在目。有的是她独立写作的,有的是她有了想法后请朋友一起来写作完成的。电影导演工作贯穿电影制作的全过程,本已十分辛苦,如果剧本都自己写,其艰难和辛苦可想而知,所以这在电影界,恐也不多见。我就从收集她所有拍摄的剧本开始吧。
我要感谢上海电影博物馆,他们除了收藏史蜀君导演的电影,还收藏到了除《小娇妻》之外史蜀君拍摄的所有剧本以及海报,尽管其中《女大学生宿舍》《夏日的期待》《燃烧的婚纱》只有完成台本和分镜头本。而原上影厂的艺术档案我找了几个月仍不知所踪。
唯一在文学剧本上没署名的,只有《女大学生宿舍》,然而这个供拍摄的文学剧本,恰恰是史蜀君极其艰难地自己重写的新文学剧本,八成以上内容都是新的,这是她写得最辛苦的一个剧本。在打印时她仍署两个原作者,据说原作者父亲看了以后曾提出要加上史蜀君的名字,但她那时候只想把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拍好。这里收集到的是史蜀君的导演完成台本。
这儿还收进了两部未拍成电影的文学剧本《女友》和《孤独者》,都是蜀君独立做导演之前与汪遵熹一起合作的。后来史蜀君还写过一部《友情的泉水》剧本,叙述二战时一个与父母逃到上海的犹太姑娘的故事,可惜剧本已无法找到了。当时,是希望剧本如果通过,能早些有独立执导或联合执导的机会。
现在的年轻影视导演也许很难体会到当年像史蜀君这样要独立执导电影有多困难。史蜀君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中戏建校60周年时,给史蜀君颁发了首届导演学院奖),五年的主课老师是著名导演、北京人艺副院长欧阳山尊先生;毕业后分配在湖北省歌剧团,曾复排过《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创作并排演过《下班之后》(由《洪湖赤卫队》作曲张敬安等谱曲)等多部歌剧、话剧、楚剧,她早已是那儿挑大梁的当家导演。为了解决夫妻分居两地的问题,几经艰辛,才于1975年调回上海,18岁离家,回沪时已36岁了。电影对于她是个新课题,她兢兢业业从场记做起,再做副导演,非常注重观摩学习,在看电影现场常常打着小手电记笔记,记着有特点的镜头组接、电影节奏、电影语言等等。快8年了,人生有几个8年?43岁了,比她年轻的副导演有些开始独立执导了,她宣布,可以停发工资,但不再接受副导演任务。一个偶然机会,已接了《女大学生宿舍》的导演宋崇另有重要题材要接,这样,《女大学生宿舍》剧本才交到了史蜀君手上。机会多么难得啊,但,她看了剧本后又十分懊丧为难:剧本简单又手法陈旧。到北京去听取意见,二十几位北大学生看了本子没一个到场座谈,都不屑于谈,北师大的王金陵大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翻译)劝她能不拍吗?中戏的师生都说拍这个本子要砸的如果拍砸了,那一辈子不就坐冷板凳了?可以想见史蜀君此时的心情有多纠结!她赶到武汉大学,放下一切,深入到80年代大学生中,收集素材,感受那个年代大学生思想特别活跃的氛围,也调动了自己大学时代的积累,花了将近两个月时间,重新写出了剧本,而且改变了原线型结构,采用了她擅长的散文化板块结构,增强了诗意和青春气息,而即将毕业的多学科学生与校长一起探讨人生和中国未来命运的场景以及穿牛仔裤的指导员等等内容,极富思想解放年代的特点和超前意识。写作过程其实极其艰苦,她几次跟我说,当时真想从窗口跳下去。而在这个过程中,她还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两位南下干部出身的副导演向党委书记告状,说厂长徐桑楚让出身不好的史蜀君拍戏是立场问题,为此还有领导到家来劝说她暂时不要到厂里去,免得别人议论!史蜀君是背负着剧本、政治这样的双重压力走上电影导演之路的。
这里,我不得不说说她的家庭。是的,她父亲曾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文职少将专员。但他在北大法学院求学期间是北大学生会主席、北京学联常委,九一八事变 爆发,他是大批学生卧轨南下抗议政府不积极抗日活动的组织、领导人之一,后被宪兵从南京押回北京;还曾冒着高压水龙头的冲击,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毕业后到国民政府工作不久,即告别在重庆的妻女(史蜀君刚出生),冒着危险穿越日伪封锁线,到达太行山抗日前线,险遭日机炸死。抗战胜利后,他厌恶内战,曾为和谈、交换战俘等做过工作,后因在天津保释了一名中共地下党员被军统盯上。他迅速回到南京,辞去了所有国民政府的工作,于1947年改了名字,举家搬到上海,过着平民生活。史蜀君的姨夫是空军将领,1949年从福建驾着空飞机,专程到上海来接史蜀君全家去台湾。父亲和姨夫彻夜长谈,认为国民党腐败,没有前途,选择了留在大陆。这就是她父亲从政和弃政的经过。1950年,为全家生计,当时国家也鼓励,父亲和同乡合股开厂,他既是股东又是技师和厂校教导主任。这就是史蜀君长期背负的出身不好的内容。父亲弃政前后家境、地位的巨大落差,以及正在读小学、中学时,父亲正在接受审查,青少年时期,惶恐不安等等对她心理当然会有影响,但父母的安之若素、泰然应对,从不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每天家里欢声笑语、互相关爱,充满暖暖的氛围,期间她参加了上海市学生课余艺术团,结识了许多气质相近、十分阳光的伙伴们,这些都培养了她乐观向上的品格。经过几年审查,父亲被上海市政府聘请为上海市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委员,做了不少团结联络工作。正是从青少年开始经历过的种种变故和压力,在人生道路上几经风雨,文化大革命中家庭更遭劫难,这一切,铸就了她的性格和作风,反而使她更坚韧豁达、善于思考、不卑不亢、乐观直率、更敢于直面人生。
我叙述这些,不仅想告诉读者已43岁的史蜀君走上电影导演道路的艰难,也想帮助人们理解她的电影,以及她塑造的所有作品主要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有熟悉蜀君又熟悉她电影的朋友曾笑言,史所拍电影的主要人物都像史蜀君自己,真是这样,她自己也笑了:文如其人嘛!
《女大学生宿舍》放映后,观众反应热烈,曾影响、鼓舞了一代大、中学生们。此片得到了当年政府最佳影片奖,还被选送第2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导演处女作奖,电影节主席及苏联大导演格拉西莫夫(《托尔斯泰》的导演)给她颁了奖杯和奖状。
《失踪的女中学生》的灵感来源于我干预14岁女儿早恋后的僵持状态。史蜀君是我国最早把早恋这个敏感题材写成并拍成电影的导演。放映后反响强烈,有骂她是教唆犯的,也有高呼万岁的,共收到几千封来信,其中一封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是贵州某地一位母亲请求史蜀君救她女儿的求救信。她14岁的女儿恋上了老师,写了不少情书,老师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做工作,却宣布不久将结婚,女学生知道后不思茶饭,决定15岁生日那天先杀死老师,然后自杀,谁的话都听不进,母亲求史导演救救她的女儿。蜀君给女孩写了一封不短的信,我在前不久整理遗物时看到那孩子在87年底用明信片形式写给蜀君的一封信,信中说,旧的时日已经永远逝去,新的一年即将来到。请您放心吧,我会永远珍惜这个本来已经不属于我拥有的日子。史蜀君十分欣慰,一直珍藏着这张明信片。
这一件事,加上王安忆与她讲起,现在的学生很脆弱,碰到很小的事都会自杀,希望她拍一部这样的电影。于是,她邀请东进生一起完成了这个使命,这就是后来她拍成的《夏日的期待》,呼唤了年轻人生命之树不该落叶,即使遭到挫折,也应该是健壮和伟岸的!
三部电影,使她成了青春片的代表人物。
在 中国新时期十佳电影导演评选中,史蜀君被评上全国十佳电影导演,成为唯一被选上十佳的女电影导演。
史蜀君自己曾说过,她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改革开放、思想活跃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女导演,她也受惠于这个好时代,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她是大陆最早拍摄琼瑶作品的导演。当年大陆是买不到琼瑶小说的,她任总导演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月朦胧 鸟朦胧》(和辜朗辉联合执导),是凭着托朋友从香港买回来的小说(没写剧本)直接拍摄的,播放后很受欢迎,在台湾的琼瑶看到后十分满意,给蜀君寄来了《庭院深深》和《烟雨蒙蒙》两大摞电视剧本,希望史蜀君拍成大陆版连续剧,她选择了《庭院深深》,后因于本正厂长要求拍成电影,最后才改成了现在的上下两部电影。放映后创造了年票房记录并获得金鸡、 百花等多个奖项。琼瑶夫妇也拍来电报祝贺。
在这期间,她曾分别在巴黎、加拿大参加过两届女剧作家国际会议,也许国情的不同,参会的女权主义者们情绪十分激烈,史蜀君本已注意女性题材,这以后就更有意识关注女性问题了,《燃烧的婚纱》就是这样诞生的。
她自己非常看重的电影是《女大学生之死》。这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拍摄的。事情发生在上海,一位大学女生因轻度烫伤到某医院就医,结果由于医生的失责而导致死亡。珍爱生命又嫉恶如仇的史蜀君,流着眼泪,决心把这一事件搬上银幕。她是个充满激情的人,她要让人们惊醒:改革开放了,但道德底线是不能突破、人是不能没有责任感的。她敏锐地感到了这至今仍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于是她约请了东进生、陆星儿一起写出了剧本,拍成了电影。北京审片机构通过并给予了很高评价。在北京试映时,协和医院领导要求全院医护人员一个不落地轮流观看;一位医学博士郑重地对史导演说,这部电影将伴随他整个医疗生涯;首钢的一位部门经理向她三鞠躬,感谢她呼唤了良知。但在上海有关方面的干预下却历经磨难。幸好,中宣部在中南海再次放映并讨论,于蓝、田华等一批专家高度评价,终于,在全国(1977年-1993年)新时期人道主义精神优秀电影评奖活动中,《女大学生之死》获得了第一名,金奖颁给了导演史蜀君。她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代表获奖者讲话时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商品是要进行交换的,但,人的良知、道德、人格、正义不是商品,是绝不能交换的!她的讲话在中央电视台新闻台连播了四次。
史蜀君的电影获得人道主义精神优秀电影金奖并非偶然,是她人格外化的自然结果。生活中的她充满爱心、满怀感恩之情。她外公是长老,母亲毕业于教会学校,她自己就读的市八女学前身清心女中也是教会学校。她慷慨,乐善好施,同事、邻居遇到困难她都会悄悄施以援手,给予精神、物质上的帮助。我们家并不很富裕,她自己也还节俭,但我不知道她生前帮助过多少人。她去世后我想起她帮困的两个郊区学生,我得替她延续下去,找到慈善基金会的有关部门,才知道史蜀君生病期间已在那儿放了两万,可以让这两个困难学生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史蜀君曾和我一起回到武汉她工作过的湖北省歌剧团,她称那是感恩之旅。文革中工宣队批判过她、把她拉下导演工作去打字幕的年代,她一个人在武汉带着女儿,没有其他亲人,但大家给了她温暖,她常讲谁送来过热稀饭、谁教她做西瓜酱和八宝饭、谁送来自己做的腊豆腐到了武汉,我们跑了三家养老院,看望了年迈老同事,又请了许多同龄人聚餐,欢歌笑语好不亲热。在她临终前一个多月,还应慈善基金会之邀出席公益活动,她没告诉邀请的举办者她已病重,仍热情地为老年影迷介绍贾樟柯的新电影;她走路都已无力了,由我陪着最后一次到上影集团找有关领导,为的是推荐一位年轻女导演的剧本。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她一心想找到高中时期的一位冯志远老师。她是市八女中的,冯老师是市南中学的,当年排话剧缺男同学,带着对面市南中学男生一起来排话剧的就是这位冯志远老师。吉林师大毕业的冯老师并没有教过她课,但他曾朗诵过《致恰雅尔达耶夫》这首普希金的诗,给史蜀君留下了很深印象。1959年,当她从湖北务农的农场赶到武汉投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时,朗诵的就是这首诗,最后,中戏在中南地区唯一录取了她一个人,她不能忘记给过她重要启发的人。当得知冯老师支教甘肃某县城几十年,眼瞎又瘫痪,晚景凄凉,被妹妹接回老家吉林卧病不起,工资菲薄、医药费无法报销,身处困境后,史蜀君约了当年话剧队的同学凑了些钱汇给冯老师,并和他通了电话,慰问老师;她又向时任上海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汇报,陈会长当即决定派人携款到吉林慰问上海支教老师,还要组织新闻报道,希望史蜀君一起去,但蜀君听说有新闻媒体一起去便谢绝了,但答应去远郊考察基金会为冯老师准备的养老院。冯老师的境况得到当年上海学生史蜀君等资助的消息在吉林省媒体报道后,事情发生陡转,吉林师大毕业又是吉林人的冯老师事迹广为传播后,最终被评上了当年年度感动吉林省人物和上海2006年真情和谐年度人物,此事写成了内参,最后竟惊动了总书记胡锦涛,总书记作了批示,甘肃省委、吉林省委主要领导便都到冯老师妹妹家慰问冯老师,冯老师不仅被定为特级教师涨了工资,多少年的医药费也都得到报销,他的事迹还被拍成了电影。冯老师刚接到史蜀君电话时曾说,史蜀君还记得我,我有救了。一语成真,挺富传奇色彩!
史蜀君善于反思,她认为抨击社会时弊应该有激情,可以用激烈的形式,也可以用柔软的方式讽刺、警诫社会,用幽默给人以启示。由周迅第一部出任主演的电影《小娇妻》,是史蜀君幽默喜剧电影的重要探索,有意拍得很美,同时,仍然关注了女性的命运:只有依靠自己去拼搏,女人才能获得独立和生存。她和好友、幽默而富才华的徐银华一起完成了文学剧本。像《小娇妻》这样的喜剧电影,既讲究品位又幽默夸张,其实是不易的追求。周迅曾问蜀君,史老师,我将来唱歌好还是拍电影好?蜀君斩钉截铁地告诉她:拍电影!蜀君曾多次指着她对人说,这是个大明星的料。蜀君给了周迅自信和勇气,并一直关注着她的成功,为她高兴,彼此保持着联系,说着悄悄话。直至蜀君去世,周迅还在微信里说,她一直在为史导念经祈祷。真是有情有义。文学剧本徐银华也找不到了,还好,我们在网上买到了完成台本,一并发表于此。
蜀君拍摄每部电影的辛苦仿佛都还在眼前。她的摄制组特别团结和谐,她也善于调节气氛,欢声笑语不断,但毕竟是太累了,每次从外景地回来,总是又黑又瘦,在上海拍摄能回家了,但回家以后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必须躺下,脚搁得高高的,睡一会儿才能起来吃晚饭,一直到后期制作仍经常工作到半夜一两点,甚至三四点,大冷天,那时没手机、没出租车,公交早已没了,早期摄制组也没车,马路上只她一人骑着自行车回家我抱着她冻得冰冷的身体,还没帮她暖和过来,她又要起床去摄制组了每当回想到这些,我至今还心疼不已,她真是太不易了!蜀君说,她是用心和生命去完成每部作品的,有时像是在掏空自己
蜀君已满载着鲜花和爱离去了,但她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的作品、她对人们的爱和希望还留在人间,留在了人们心里。
这本书是撒在人间的一些种子,蜀君的生命还在延续,她还在陪伴着我们。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生前的贡献和为人,赢得了如玉的人生。
你灿烂生动,豁达大气,坚韧睿智,嫉恶如仇,善良美丽。蜀君,你永远在我心里。
谨以此书告慰我的蜀君。
2017年2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