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NT$
3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北京电影节策展人奇爱博士、金马奖评委 卫西谛、著名影评人木卫二 联袂推荐;
深焦DeepFocus、奇遇电影、文慧园路三号、巴塞电影等微信热门公众号强力推荐;
电影放映猿、影采臣、观影猎人、猫叔mack等微博大V诚意推荐;
随书附赠经典影片刷卡片单,电影发烧友必备;
双封套四色全彩印刷,高清电影剧照重现。
|
內容簡介: |
资深电影爱好者、著名影评人陆支羽,在这本书中精选23位世界经典导演及其代表作品,142部至爱的电影片单,带你一起体验电影带来的迷影人生。除了我们熟悉的杨德昌、蔡明亮等中国面孔导演,书中还包括伯格曼、阿巴斯、阿莫多瓦、今敏、法斯宾德、费里尼、小津安二郎、帕拉杰诺夫等外国经典导演。
书中还收录了对第53届台湾金马奖*影片《八月》导演张大磊的采访, First西宁青年影展*艺术探索奖《中邪》导演马凯采访,First西宁青年影展*影片《喜丧》导演张涛的采访。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马戏团,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的小丑,而电影给了我们再造幻想、重塑灵魂、直面自我的另一种可能。
|
關於作者: |
陆支羽
资深影评人,电影从业者。自媒体看电影看到死主编及创始人,鲸鱼放映室联合创始人。第十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长期为《看电影》《电影世界》等各大媒体平台撰写影评、影展专题等。坚信活着的影迷是未完成的电影史
|
目錄:
|
序言:雾这么大,你要去哪里
23位导演的吉光片羽
伯格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阿巴斯:大师的眼睛永远是睁开的
松本俊夫:眩晕,从自戳双目开始
阿莫多瓦:万花筒里的欲望迷宫
杨德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塔可夫斯基:书写长镜头的潜行者
今敏:没有梦想才是死期
法斯宾德:无政府主义者的轮舞
寺山修司:抛掉面具上街去
费里尼: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小津安二郎:世界上最伟大的宅男
蔡明亮:郊游者的慢世界
帕拉杰诺夫:诗人是最好的献祭
阿彼察邦:身体里住个老灵魂
洪尚秀:做爱后,动物感伤
帕索里尼:罗马海滩上的伟大尸体
敕使河原宏:我们是准备通奸的陌生人
罗伊安德森:公共场所与死亡群像
大岛渚:浪潮在感官王国之外
哈内克:冰冻的火焰编年史
路易马勒:你看见独角兽了吗
希区柯克:抓住后窗那个偷窥狂
金基德:只做三年阿里郎
独家私人专访
乡愁不分南北
专访《八月》导演张大磊
王家卫眼中的《东京物语》
专访《喜丧》导演张涛
灵异事件与恐怖冒险
专访《中邪》导演马凯
私人推荐片单
我最爱的50场爱情
我最爱的36种死亡
我最爱的60种超现实
|
內容試閱:
|
序言
雾这么大,你要去哪里
谈论爱情时,常有人说,这个夜晚,我们可以做很多,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很多时候,我对电影的感觉,也同样如此。刚刚爱上电影的时候,我曾有过伟大的妄想,恨不得看尽世间所有电影,恨不得把每个导演毕生的作品都细细研究殆尽,恨不得召集全天下所有的影迷围成一圈促膝夜谈。或许,这便是我当初决意将自己的公众号定名为看电影看到死的重要原因,也算是对自己整个青春时代为电影迷狂的一场祭奠。
然而,越长大越觉得,电影变成了另外一种测不准的存在。印象中,文德斯在他的《公路之王》中说:假如没有电影,会比有电影更好。理解文德斯导演的影迷都心知肚明,他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绝非出于对电影恨之入骨,而是对电影太过执迷。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的视线掠过山丘、蹚过河流、落尽人群,看似历经万般神迹,最终却都逃不过生活本身。而我也从来都不信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拨云见日的真相,电影也注定无法带给我们这些。正如有人曾经问我,你觉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说,生活的本质是雾。
看不清,摸不透,抓不着,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生活如此,电影作为生活的某种投射,同样如此。犹记得六年前,我读到祝凤鸣老师的一首诗,里面有一句雾好大,像一堵墙,曾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后来,与好友不流在保罗的口袋书店策划费里尼分享会,翻到《阿玛柯德》中有这么一句台词:雾这么大,你要去哪里?很长一段时间,这句台词伴随着我孤独远游,也成为我生命旅途中艰难寻找灯塔的状态写照。
事到如今,我的生活里没有雾,只有霾。在弗里茨朗去世后,在费里尼去世后,在塔可夫斯基去世后,在安东尼奥尼去世后,甚至在安哲罗普洛斯去世后,似乎再也没有哪个导演能把雾拍得更美了。而北京的霾,则活生生玷污了雾。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成文于雾霾暗涌的北京。对于我这样一个长居北京吸霾的南方人,很多故乡的朋友或许并不十分理解。但在我心目中,北京,并非一夜建成的梦想虚无之地。电影的手把我牵引到这里,就像马戏团牵引小丑。马戏团到哪里,小丑就义无反顾地跟到哪里。执迷一点说,北京之于我,就像罗马之于费里尼。即便终将一事无成,但我内心饱有满足。当然,冷酷的北京也从来不曾给过我任何故乡感。对于我这样自恃痴狂的影迷而言,真正的故乡恐怕依旧要像毛姆的认故乡一样指向电影的王国。
遗憾的是,北京的生活永远都那么沸反盈天,全然没有真正静谧的时刻。在这个电影大师们纷纷落幕的时代,我们依然庸庸碌碌地浸泡在电影的光束里,即便再也没有比过去更好的电影诞生,即便我们火热的心被一次次浇灭。
接天连月的电影节,几乎全年无休的首映礼,以及我们试图标榜档次的鲸鱼放映室。在这样的马不停蹄中,我也终究无法像隐士般活着,以至于在书写这些我心爱的导演时,往往也只能仓促成文。假如你还能从这些多少带着些许真诚的文字中认出我真实的模样,那请不妨原谅我这个尚且年轻的、沉不住气的、怀揣马戏团梦想的影迷。因为事到如今,除了继续奔向电影尽头,我别无他途。
遗憾的是,本书只收录了23位导演的吉光片羽,而值得书写的导演还有太多。所幸终究还是凑齐了圣三位一体的伯格曼、费里尼和塔可夫斯基;近两年去世的阿巴斯、松本俊夫、大岛渚等大师也都收录其中;还有电影史上极具个人风格的阿莫多瓦、法斯宾德、寺山修司、阿彼察邦,等等。当整本书的目录被打印出来的那一刻,我看着这些闪耀的大师们的名字,突然有些恍惚,他们每个人都足以被书写成厚厚的一本,而我却妄图将他们塞进同一本书中,或许只有我这种野蛮生长的影迷才会这么做吧。
而在独家私人采访部分,我特别挑选了三位当代中国青年导演的访谈,张大磊的《八月》、张涛的《喜丧》和马凯的《中邪》。或许会有人觉得,将身为后辈的他们与电影大师们置放于同一本书中,会有点违和。在此我想引用一句伯格曼《野草莓》中的经典台词:你们已功成名就,而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即便如今已然不再是大师辈出的美好时代,但希望终归是有的,因为爱电影的人永远都生生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