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被误会的孔子
》
售價:NT$
203.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編輯推薦: |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是20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研究,对德国的伟大作家著述颇多。这本《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是她的代表作,也是她很有影响力的著作。
巴尔特以极为瑰丽的方式,揭示了一段极为诡异的、微妙的、决定性的德意志民族灵魂之历程。在德意志灵魂中一直有着一种强烈的哲学冲动,巴尔特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从而展开了本书的研究。在她看来,德意志灵魂当中缺失了悲剧性和诗性,因而哲学篡取了对人类生活和族群生活的立法权能,这就是本书的书名所说的希腊的暴政。研究希腊对德意志作家的影响,这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主题,但巴尔特非常成功地进行了论述,深入而不庞杂。这本书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这并不影响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巴尔特高屋建瓴,对几位德国伟大作家的解读颇具启发性。
|
內容簡介: |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一书研究了希腊的艺术与诗歌对德国18世纪以来的伟大作家的影响。全书依次论述了希腊在艺术、心理、哲学、文化上对温克尔曼、莱辛与赫尔德、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施里曼、尼采、斯皮特勒、斯蒂芬乔治的影响。
此外,作者着力分析了德国伟大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温克尔曼对后来的作家的影响,歌德对其之后的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这些作家身上随处可见。从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巴尔特读出了他们对德意志的身份认同,挖掘了其中复杂之处。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Eliza Marian Butler,18851959),毕业于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德意志问题专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位于俄国和马其顿前线的苏格兰阵营的翻译及医护人员,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是其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初版于1934年,曾遭纳粹毁禁,战后成为英语世界的经典。
译者简介
林国荣,哲学博士,宜春学院公法与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海国图志丛书编委。
|
目錄:
|
第一章 概要
第二章 发现者:温克尔曼(1717~1768)
希腊今生
罗马
爱欲
宿命
拉奥孔神话
第三章 阐释者们:莱辛(1729~1781)与赫尔德(1744~1803)
莱辛现身
拉奥孔再现
赫尔德回应“拉奥孔”
入侵
第四章 创造者:歌德(1749~1832)
普罗米修斯
伊菲革涅亚
意大利
温克尔曼的罗马
荷马家族
海伦娜
恶灵
第五章 敌对者:席勒(1759~1805)
战败的“巨人”
青年剧
希腊诸神
滚蛋吧!
命运
第六章 殉道者:荷尔德林(1770~1843)
伊卡路斯
着魔
狄俄迪玛
苍白的加利利人
斯卡达内利
第七章 反叛者:海涅(1797~1856)
路西法
作为鬼魂的诸神
作为魔鬼的诸神
流亡中的诸神
欢迎你,酒神巴克斯!
第八章 余波 温克尔曼再生: 海因里希·施里曼(1822~1890)
酒神: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
神话家:卡尔·斯皮特勒(1845~1924)
秘法家: 斯蒂凡·乔治(1868~1933)
结论
原始资料选
索引
附论 暴政都是人类自己建立起来的
|
內容試閱:
|
可以说,希腊艺术、希腊诗歌以及希腊诸神,乃是温克尔曼挖掘出来,莱辛和赫尔德予以复生的。此后,基本的情况便一直就那么维持着,直到海涅出现。歌德、席勒和荷尔德林为温克尔曼的希腊做了太多事情,也承受了不少苦楚,这一切在他们的生命和作品中有着极大分量,此一分量远远胜过温克尔曼的希腊能够为他们做的一切。他们对温克尔曼的黄金时代实施了再造,并予以理想化或者精神化,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不曾在很大程度上改造温克尔曼的希腊。海涅则是相反的情形。海涅的感受力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任何单一元素肯定不可能令这样一个人发生根本改变,毕竟,海涅对一切元素都秉持开放态度。部分地因为海涅禀性当中蕴含了毁灭性的力量,部分地因为海涅具备极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反而会令他碰触的任何事物发生变化,希腊自然也不例外。海涅彻底改变了流行的希腊观念。奥林匹斯王朝一直享受着俗成箴言——“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所提供的力量,海涅则将这种力量彻底剥夺,因为海涅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解释成没有生命且僵硬。德意志古典主义那虚幻的理想主义,在歌德的海伦娜身上道成肉身,最终在海涅之常识感的光照之下,归于消散,为此,海涅还对荷马群神实施了现实主义的呈现,同样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处理了同性恋问题。歌德、席勒和荷尔德林以各自的方式坚持认为,古代希腊人乃是阳光的、欢快的、天真的、光彩四溢的,揭示古希腊人之悲剧性的悲观主义的工作尚需留待尼采。尽管如此,海涅已然在尼采之前就将整个这一主题扭转成一出悲剧了,因为海涅眼中的希腊群神不再是黄金时代的希腊群神,而是基督征服奥林匹斯王朝之后的希腊群神:海涅眼中的希腊群神已经沦落为哀伤的幽灵,充满痛楚的大理石雕像,毁灭性的魔鬼,要不就是四处逃窜的难民。海涅令相对性以雷霆之势爆发出来,由此将奥林匹斯山夷为平地,接着便用狄奥尼索斯取代了那荣耀的太阳神。自温克尔曼就望楼上的阿波罗展开那番描述之后,太阳神便一直就是奥林 匹斯王朝派驻德意志的代表,狄奥尼索斯则是迷醉和灵感之神,是真正意义上的魔性神灵,正是这个狄奥尼索斯,最终在歌德心中征服了阿波罗,并对荷尔德林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困扰。狄奥尼索斯,乃是希腊的晚到者,在德意志也是一样。是海涅真正地将狄奥尼索斯引入德意志,并将这个神灵留给尼采,让尼采去见证狄奥尼索斯是如何获取自己的权能的。
荷尔德林毕生都在渴望侧身群神行列并获得不朽。海涅尽管也曾有过犹疑时刻,不过最终还是抵制了不朽观念并在临死 之际极为强劲地否决了此一观念。如果说荷尔德林乃是被奥林匹斯王朝放逐之人,那么海涅则是被永恒地贬入地狱了。奥林匹斯主义,或者说绝对的完美,无论置身何处,肯定跟海涅无缘。1856年2月17日,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海涅谢世而去,卡米莉·塞尔登见证了那一刻:
早晨八点的光景,我听到房间里有一阵奇怪的响动;像是蝴蝶飞进窗户并努力寻找出路之时震动羽翼的扑打之声,这声音在夏日的夜晚常常能够听到。我睁开眼睛,不过马上又闭上了眼睛。在晨曦的映照之下,我看到一个黑色的身影,像是一只巨大的昆虫,正在竭力飞向空中…… 死神……就在那个早晨,来到了诗人的床前;在这个曾经爱过她、曾经歌颂过她的人的面前现身;就是在这个人身上,死神创造出那大理石般的苍白面容,那样的面容不禁令人联想起最为纯粹的希腊艺术杰作。
也许,这正是海涅之精神在脱离自己躯体之时所做的最后努力;这个因爱而生的人也令自己所爱之人体味到了这最后的努力。他身上的能量直到最后一刻都是那么高昂,令人们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然而,若真是如此,那就要问一问,究竟是怎样的邪恶力量,竟然比爱更为强大,竟然能够征服海涅?又是怎样的讽刺,令死神将那大理石般苍白且冷硬的完美雕刻在他那冰冻的面庞之上?可不要忘记,他毕生都对那大理石般苍白且冷静的完美抱持着极度的憎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