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NT$
439.0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NT$
1326.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NT$
806.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NT$
806.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NT$
500.0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NT$
347.0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NT$
398.0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在滔滔不息的时代洪流中,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村庄,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农村的变迁正在进行远未停止。古老的农耕文明受到无数赞扬和怀念,终将一去不回,同时消失的还有乡村文化、乡村社会和文人骚客的梦。现代农业、新型农民、新的乡村正在兴起,人们知之不多,未来模糊不清。没有现存的路可走,有希望也有失望,有喜悦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挫折。总结经验概括模式为时过早,不急于评判,不指手划脚,丢掉一切条条框框,让亿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洗涤,在社会变革中奔跑,在时代浪潮中创造吧。
古老的传说中,凤凰是人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就要背负累积于人世的不快和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之中,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来人世的祥和与幸福。
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古老的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经历无数的痛苦和煎熬,终将在烈火中重生,在重生中升华与腾飞。
|
內容簡介: |
一切都在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破裂,靠天吃饭的旧式农民即将终结,千年传统的田园乡村渐行渐远。新的未来悄然而至,呈现轮廓,那么陌生,那么新奇,那么不可确定。这是界岸村民口述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本书以一个生产队为单位,捕捉家家户户的日常琐事,重现底层村民的复杂人生,展示集体记忆的多彩图景,记录社会变迁中普通人的命运沉浮,让沉默的大多数留下历史踪迹。
|
關於作者: |
黄健,江苏省张家港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曾任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江苏省政府、省委研究室主任。著有多部农村题材著作。
|
目錄:
|
前言10
第一章民国旧事19
一、曾经的望族20
二、自耕农的奋斗27
三、贫民的挣扎31
四、地下党39
五、好男不当兵44
六、旧时婚俗49
七、传闻逸事53
第二章公社岁月60
一、土改前后61
二、艰难时世72
三、折痕104
四、当兵126
五、走出农门150
六、新式婚姻169
七、病与痛184
第三章改革年代208
一、出走209
二、打工225
三、苦斗238
四、逐梦258
五、灵与肉295
六、农村干部335
七、家长里短344
第四章陌生未来364
一、土地365
二、进城379
三、子女们好起来了385
四、老年生活403
五、年轻人422
后记
附:界岸村农民的职业流动与阶层分化
参考书目
访谈人物和页码对应表465
注释索引
|
內容試閱:
|
我从小在贫困与焦虑交织、绝望与希望混杂的氛围中长大,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与记忆。这种体验承自于我们的父母人民公社社员,家庭的愁苦时常笼罩着我们。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方面,理想那么诱人,似乎触手可及;另一方面,现实如此无奈,几乎看不到前头的路。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为了生活,为了未来,竭力打开命运的门,走出希望的路。本书展示的,正是普通农民的这种梦想与情怀。本书以村民口述的形式,实录寻常人家的生活变化,分享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探究一个村庄的社会变迁。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经历了什么?历史留下了什么?未来还将发生什么?这些问题是本书的重点。
我的家乡在江南,鱼米之乡好地方。小时候,我家屋后有一条河,贯通南北。河不算宽,直通长江,河水每天随潮汐北来南往,涨潮时河宽也就十多米,木船、水泥船满载货物而过。每到夏天,孩子们下河游泳戏水、摸鱼捉蟹,真是一块快乐之地。这条河叫川港,县志记载,宋代以南、北川港为界,东部西部分别设县,这种行政设置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一条界河,川港已有上千年历史。我家门前有一条路,东西走向。路不算长,二百多米,多年失修部分路段崩塌。路的两边是河,河边长满芦苇和昌蒲。这条小路,周边百姓叫它界岸。查县志图示,界岸是清代先民围垦长江沙洲时修筑的一条圩岸,作为常兴沙与清屏沙的分界线,这条小路也有几百年历史。依傍川港古河、界岸古道,聚居着几十户农民,人民公社时期,这里是一个生产队,尔后几经调整,村名多次变更,当地人一直称这里为界岸人家。
我对农村的记忆始于童年的饥饿。7岁时吃食堂,一家5口,每顿定量,老秤13两,400多克,每人一碗粥,实在吃不饱,直到20岁参军之前,就没有过放开肚子吃饱饭的时候。13岁,闹文革停课辍学,到生产队挣工分,挑河泥,搞双抢,漫长的劳动时间,繁重的体力劳动,远远超出一个少年的承受极限,劳动使我突然长大懂事,知道父母的艰辛、种田人的苦。17岁那年冬天,队里翻地种麦子,会计说分配预算已经出来,4户人家分到红,其余都是透支户。有个姑娘春节要结婚,原指望分红后做件新衣服,结果落了空,忍不住当场大哭,那辛酸情景至今犹在眼前。
1972年底,我离开家乡去当兵。1979年退伍返乡,高考后到北京上学,后来进国家机关,从事政策研究工作。几十年来,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情,我念念不忘,萦怀在心;作为一个经济工作者,我对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从宏观上加以关注与思考。近几年,有微博发文写春节回乡见闻,谈农村的变化及冲突。我想换一个角度,听听农民是什么看法,以我的生产队为样本,请村民口述个人的变化、家庭的变化、村子的变化,以鲜活的、具体的、平凡的个体实例,来透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
在老家做村民口述史,我有一些天然优势。其一,语言上无障碍,土话乡音,分外亲近,可以随意交谈。其二,情感上无隔阂,生产队是曾经的命运共同体,大家一口锅里吃过饭,感情上有共鸣,村民不把你当外人,愿意把家中的事、心中的话讲出来。其三,文化上无冲突,有共同的生活背景,熟悉当地民风习俗、农民心理心态、相关礼节忌讳,访谈可以无拘束进行。时间上弹性大,主要看他们是否方便,大部分白天进行,不少是晚上。地点随意,上门家访为主,有些到工作场所边上班边聊,有的请到家里谈,也有的在旅馆进行。访谈对象没有严格设定,60岁以上老人全都访谈过,30岁左右的也有几个,有些家庭访问三代、四代,便于考察代际更替关系。对村里的情况比较熟悉,事先没有访谈提纲,没有文本设计,没有预设观点,坐下来,自由谈,每次一人或者夫妻俩,手机录音。请他们谈家庭历史、个人经历、子女情况,谈亲历亲为、所见所闻,这些问题不难不深,无论男女老少、文化高低,都有话讲,能讲出来。面对面拉家常,轻松地聊天,尽量让口述者不间断回忆,自然地流露,无保留表达。
访谈从2014年9月开始,一年半时间里,陆续访问了四十多人,占村里常住人口的一半多。我边访问边整理录音,对文本梳理拆解,分类归纳,尽量保留生活细节,保持口述特点,保持原生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分列四章:第一章,民国旧事;第二章,公社岁月;第三章,改革年代;第四章,陌生未来。每章开头有摘自县志的大事记,各节有少许说明性文字,作为界岸村民口述史必要的背景。在此基础上,以村民们的集体记忆为出发点,把它们放到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中考察,阅读有关历史文献,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对不同时期农村情况进行分析。
20世纪以来,中国各个阶段的革命与建设,都与农民问题相关。这不仅因为农民人数最多,而且农民最苦,农民最穷。农民问题的背后是土地,土地问题的焦点是人多田少,这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也是改革变迁的源头。人均耕地长期处于临界线之下,农民普遍贫困,农村积贫积弱,从资本积累与市场发育两个方面,制约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核心是减少农民致富农民,路径是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动力是打破城乡壁垒,放手让农民求变求富。改革开放以来,几亿农民陆续走出家门,从事非农产业,小农经济正在解体,旧式农民即将终结,现代三农破篇起步,这是中国历史上及至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巨变。我们用三十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这个过程仓促、急剧、动人,变革中产生的震荡、冲突、失序、痛苦不可避免。农村的变革变迁远未停止,新的未来轮廓初现。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允许农民大胆创新,鼓励基层实践创造,中国农业实现第二次飞跃大有希望。以上这些,是我考察界岸村民集体记忆时得到的初步结论。一个生产队,几十个农民的经历,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口述历史又有一定的选择性,个别样本的普遍意义不能无限放大。然而,正因为其普通、平凡、随机,才显得真实、具体、可信,可以为后人留下社会变革中的历史细节。
岁月悠悠,少年时代的家乡变了模样。川港还在,多年没有疏浚,河水不再欢快地流淌,千年河道几成凝固的河。残缺的川港,横卧在大地上,顽强地展现出自己的落寞之意、苍凉之美。界岸尚存,作为陆路已经废弃,岸基沉入河心,很少有人关注它的前世今生。无言的界岸,在五彩斑斓的阳光下,默默地见证着这块土地的世事沧桑。倾听村民口述,跟踪百姓身影,打开社会变迁之窗,为古老家园唱一首怀旧的歌,不仅是为了留下乡愁,更多的是对陌生未来的向往与祈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