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編輯推薦:
本书视野宽广,运用史料丰富,阐述精当,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探讨了社会建构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社会建构论译丛之一,译丛注重图书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及对国内的实践指导和应用价值,作为丛书联合推出,具有较大影响力。
內容簡介:
本书是社会建构论译丛之一,该译丛是一套反映社会建构论领域较新、较有价值、较具代表性的经典学术著作,涉及社会建构论的理论基础,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社会工作、组织管理、心理咨询等实践领域。本书则是肯尼思?9?9J.格根先生著名的《现实与关系》一书的升级版,也是社会建构论领域较新和较具资深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阐释了当前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发展了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激动人心的关系主义的思想与实践,并试图把这种对人类活动的关系主义理解(心理是一种关系的显现)应用于包括家庭治疗、合作课程和组织心理学等日常专业实践之中。作者在书中揭示了关系过程的重要性,以取代人们长期以来对个体和共同体的过度关注。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切意义皆产生于协调或联合行动;关系并不发生于个体之间,个体的功能产生于关系之中。
關於作者:
本书作者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后现代社会建构论的奠基人与倡导者,其研究涉及自我叙事、社会建构、关系理论、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现任美国斯沃斯摩尔学院资深教授,并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是国际社会建构论研究中心美国陶斯研究院的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格根先生著述颇丰,其中包括著作30余部,被译成十几个国家的文字,论文近400篇。这些成果和著述为他赢得了众多奖项和世界性声誉。
本书译者杨莉萍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质化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筹)理事。长期研究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关注以社会建构论为方法论导向的心理学质化研究,积极倡导和尝试采用质化方法探索社会心理问题,在心理学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多部教材和著作,主持并完成多项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获得省级科研奖多项。
目錄 :
目录
序 言 走向新的启蒙
溯本清源
本书的写作
语言的挑战
展开的叙事
第一部分 从有界存在到关系性存在
第一章 有界存在
滥用的自我
自我和他者
有界存在的文化
变革传统
第二章 一切由关系开始
联合行动与创造
万物的联合创造
从因果到汇流
第三章 关系的自我
无界状态
自知之明的理念
求教于专家
从心理到关系
心理作为关系的行动
第四章 身体作为关系:情感、愉悦和疼痛
历史与文化的情感
情感的舞蹈
关系脚本
阻断危险的舞蹈
情感不是生物性的吗?
身体愉悦:联合行动的礼物
疼痛:最后的挑战
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性存在
第五章 多重存在与日常生活实践
多重存在
协调:飞翔的挑战
日常历险:关系中的关系
协调的艺术
第六章 盟约、路障与超越
缔约的趋力
缔结盟约
盟约与边界
从侵蚀到灭绝
超越路障
热冲突与变革性对话
第三部分 专业实践中的关系性存在
第七章 共同创造的知识
知识作为共同体的建构
学科划分生忧患
超越学科划分的趋势
在关系中写作
为关系服务的写作
研究作为关系
人类研究中的关系视角
第八章 关系型教育
教育目的之审思
关系圈
关系教学法的实践
关系圈之一:师生关系
关系圈之二:同学关系
关系圈之三:课堂与社区
关系圈之四:课堂与世界
永无止境的关系圈
第九章 治疗与关系的修复
关系语境中的治疗
治疗:协调行动的力量
治疗组成部分的扩展
第十章 组织:高难度的平衡
组织活力来自肯定
谨防组织
决策作为关系的协调
从传统型领导到关系型领导
从问题诊断到价值评估
全球化运动中的组织
第四部分 由道德到宗教
第十一章 道德:从相对主义到关系的责任
对于道德行为的挑战
不道德并不是问题
问题出在道德
走向二阶道德
对关系责任的实践
从并存到共同体
超越问题的起点
第十二章 走向神圣
关系的隐喻
关系性存在的神性潜能
走向神圣的实践
后记 关系意识的来临
关系意识的加速扩展
关系启蒙的全球化
索 引
译者后记
內容試閱 :
译丛总序I
能够同中国的研究者、学生和实践者分享有关这套丛书的想法,我深感荣幸和快乐。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提供这个机会。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致力于有关知识的性质、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深远对话。这些对话质疑所有为长期受推崇的传统理念辩护或提供基础的那样一类尝试。对话产生于不同族群长期争斗而充满血腥味的人类历史,人们纷纷主张自己对知识、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话语权。因为,承认某一种现实、理性和道德,意味着不赞成这种观点的那些人被踢出局;声称某些人在这些方面具有优越性,意味着其他声音被定义为低劣。一部血雨腥风的人类史几乎就是由对真实、理性和道德的不同信念与分歧写就的。对话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这样一种意识的扩展,即我们的信念是由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内部发展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关于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信念是在社会中被建构出来的。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基础。正是这种认识促使人们开始尝试从过去各种对真理的诉求中解放出来。事实上,一切被我们视为真理、事实和正确的东西都具有可选择性,都可以是另外一种样子。更重要的是,这种建构的意识促使人们广泛探索,共同开发创造未来的潜能。共同这个词非常重要,我们在此所说的并不是个体的而是在社会中被创造出来的现实。
这样的对话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不再是西方价值向世界其他区域的传播,而是到处都面临着同样紧迫的难题,即怎样才能在这样一个充满分歧的世界中顺利前行。当代科学技术让世界大大缩小,我们发觉自己越来越多地需要面对那些信守与我们不一样的现实、理性和价值的人。这些分歧不仅造成对异己者的冷漠,也是滋生仇恨和掳掠的温床。在这样一个任何个体都有能力创造出毁灭性武器的星 球上,我们有可能要面对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未来。那么,至少我们应该了解建构了我们的信念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以及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更进一步,我们必须找到弥合分歧的途径和办法。如果加上足够的创造性,我们甚至可以开展新的建设性的合作。
这场对话的全球性,参与部分地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文化本身就包含着或推崇某些与建构论相一致的传统。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来自中国文化。我们发现,儒教、道教和佛教传统都可能丰富当代建构论的对话,它们都意识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有关社会建构论的对话与这些传统完全相同,你甚至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冲突,这一点都不奇怪。从建构论的立场看,重要的不是分辨谁真谁假,或评价谁对谁错,而是分享和成长。我们可以基于彼此的相似性,越来越多地领会我们之间的不同。基于任何一种分歧都有可能发展出拓展行动潜能的可能性。在这种意义上,建构论的对话不服从任何个人,而是归属于所有的人。对话的目的不是要把建构论奉为新的真理,而是接受各种思想的涌现,但不再把它们视为自然规律,只是视它们为被建构出来的可能性。建构论并不是某种依据传统标准判断事物真假对错的信念系统,而是通过不断对话或以对话为工具,各种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的美好事物由此创生。
这样的结果如今发生在世界各地:从挪威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系统到巴西的社区平安建设;从加拿大小镇的管理到南非的调停努力;从澳大利亚新的治疗实践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妇女的职业化,等等。因此,对于我来说,能够参与有关建构论的中国对话,了解与当地文化和历史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实践,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我在中国遇见许多研究者、学生和专业人士,他们为建构论的对话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样也发出质疑的声音;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关切、希望和价值;他们将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敏锐鉴赏力融入对话。通过与他们讨论,我看到激动人心的新的实践已经出现。所有这些都是加入全球共享的重要开端。就个人而言,我愿意充当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发展的推进者。
与此同时,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朋友,他们促成了这一重要的交流,将这套书由英文转化为中文出版。我和莉萍教授一起工作,并得到她的和我的同事们的帮助,到目前为止,我们共选择了10部重要著作组成这一丛书系列,未来有可能再增添新的书目。对这些书的选择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希望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著作能够向中国读者传达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介绍某些符合建构论特点的重要研究形式,展现建构论思想的一系列实践成果。其中一些著作还反映出建构论思想如何引导了新的写作方式。策划这套丛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中国未来的工作提供模板或一系列行动指南,而是希望这套从书能在中国引发更多的讨论、研究和实践。因为一旦建构论的思想和意象植根于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全人类都将受益于即将发生的观念创新。我热切地期盼着收获季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