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NT$
295.0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NT$
690.0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NT$
340.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編輯推薦: |
香港才子马家辉,台湾文青张家瑜
浪漫携手描画慢慢重叠的人生轨迹
用幸福诠释了什么是用前半生择其所爱,用余生爱其所择
张大春 温情推荐
|
內容簡介: |
漫漫人生路,马家辉始终是那个*真实的自己。从前半生择其所爱,到用余生爱其所择,他活得恣意,也爱得真切。《马家辉家行散记》记录了他在时光旅程上的自由而真实的行走状态,以及对自己、对家人自由而深切的爱意。
《你走过的和我走过的不同的路》心念是的再不同你远行,我们就老了。文中分含马家辉的学子生涯琐记与爱人张家瑜的散行游记,两条不同轨迹的慢慢汇集,再后来小女孩儿的身影也显露出来。一家三口在地球上终于相遇了。
|
關於作者: |
马家辉,有料、有趣、有型的香港作家,专业书虫,非典型背包客,未遂古惑仔。怕黑,怕冷,怕饿,怕飞,怕人,心灵娇嫩,充满矛盾。被读者爱称为小马哥文坛梁朝伟,亦被称为多情仗义的散文家。
1963年生于香港,湾仔长大。台湾大学心理学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博士。作为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文章散见于港台及内地报刊,首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获2017台北国际书展小说大奖、第十届香港书奖。
张家瑜,原名林美枝,旅美数年后定居香港,专栏文章散见于《印刻生活志》《晶报》《大家》《明报》等处。热爱电影与文学,也嗜咖啡。代表作品为《我开始轻视语言》和《告别式由明天开始》。
|
目錄:
|
序一 卑微的伟大 马家辉
序二 我们都在路上 张家瑜
[辑一] 他 异乡留学的琐碎日常
窗前见雪 第一场雪 洋学堂文化 天国胃肠 独立苍茫自咏诗 昨日名字 美丽的魂魄 我愿一生无债 艾柯与巴特 捉迷藏的孩子 夏宇,只有夏宇 智成愁予迷路偶遇 十五年号外 幻日手记
午后课室 金钱太少,牢骚太多 恐惧考古 读写絮语 脂肪敌人 除死无大事 轻轻的启示 遗失的夜 爵士鸡脚 购课周 课堂善事 如果可以 衣冠自我 遗憾应该是这样的 我不晓得AdamSmith 欣赏不败 无名书劫 不欲振雄风 上瘾者言 也许该走了 收笔仪式 浮过风雪海 表演者言 怪人与浪人 冰河期 生活如是 求其放心 尸横遍野 尚未不仁却已麻木 亲密焦虑 末代拾遗故事
缓步拾级漂浮历史 飞机,和我的第一次费里尼与高度现实 独看俗情风雨 小心孔子 观点与角度 马氏家训 伪装得太久 吃蟹记 四季这调调儿 我的七十年代 御医之子 华西经验 离婚时间表 拥抱艺术 看流星 厨房性别演义 她们曾在面前哭得凄凉 四大娱乐各显神通 因为这叫爱情 晕眩与呕吐之间 亲爱的王八蛋先生
[辑二] 她 异域旅途的卑微闪念
远望 埃及挽歌 巴黎 一杯咖啡 北海道牛奶的温度 罗马之夏 曼谷非常泰
迷途 家与旅途 找路 封闭现场 火车火车你要去哪里 一个人飞行 移动的路线
|
內容試閱:
|
"卑微的伟大
马家辉
这是一个二十八年的书名宿愿。
那年头,我才廿六,她才廿七,都是一份地理杂志的记者,我的动线是东南亚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地,那年头,刚开放让旅客入境,我和法籍摄影师隐瞒记者身份前赴探索,有冒险的性质。她负责的则是到欧洲和中国大陆的采访工作,虽亦辛苦,却有规有矩,适合她的规矩性格。
我们的出差日子经常重叠,我在地球的这方,她在地球的那方,那年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甚至不容易打到长途电话,也因都在途上,没有固定的通信地址,有的便只是彼此之间的牵挂了。她在哪里? 他那边现在几点? 她安全吗? 他此刻在做什么? 奇怪,遥远的思念反而令彼此更觉亲近,时时刻刻在心上,便似时时刻刻在眼前,不离不弃,彷彿没有距离。
采访结束,写文章,刊在杂志上,自己读了再读,对方更把自己的文章读了再读再读再读再读,彷彿连标点符号都是文学佳作。我笑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里更出经典。有个夜里,她又在重读我的文章,我忽发奇想,有朝一日不如合出一本书,收集两人的采访文章,书名叫作《你走过的和我走过的不同的路》。她没说好或不好,只放下杂志,拥抱我。
出书计划一直搁着,日子过得忙乱,台北、香港、芝加哥、麦迪逊、台北、香港。在不同的城市住着、生活着,又有了女儿马雯,父职母职像一场漫无止境的旅行采访,或有惊喜,亦常迷路,马雯便是我们的作品,却比任何文章都更立体,更纠缠,更不容易创作得好。
大概四年前,我和她终于合出了一本散文集《小妹》,谈父职母职和女儿成长,尽管书名和内容皆跟昔日意念相差甚远,但总算是联名出书,完成了半个心愿。四年后的今天,有机会跟中信合作,修订重刊三本旅途之书(原《死在这里也不错》、原《日月》、原《温柔的路途》),我忽发奇想,提出建议,《日月》一书 (原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所出,2009年),不如删去一些我的旧文章,再补入张家瑜的一些新文章,变成一本比较有意思的新书。 既是新书,书名当然要改一改,索性用了二十八年前的想法:你走过的,我走过的,不同的路。
乃有此书。
书内的我的部分,取自旧版《日月》的第一辑,主要是我在美国芝加哥和麦迪逊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时的生活札记。琐碎,却真实,文字和意念皆是,出自质朴时代的马家辉,不妨姑且视为人在异乡的留学心情。
书内的张家瑜的部分,是她近年在旅途上的速写行记,这其实亦是采访,但采访对象是她自己,她的内心,她的感官,她的喜怒与哀乐。她是自己的记者也是自己的受访者。
二十八年了,这么久,又那么快,两人之间的距离亦是这么近,又那么远。不同的路,展现在同一本书上,重读起来竟觉有几分陌生。但至少圆了书名之愿,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愿望,却因从未放弃,初心不忘,故又自觉有几分伟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