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铁血与面包,纳粹德国的崛起和灭亡。
●本书从希特勒的成长切入,描述了从纳粹起源到灭亡的全过程,填补了长期以来有关希特勒德国及其罪恶体制的研究空白。
●本书既包含纳粹的军事体制,也包含其经济崛起的奇迹及纳粹统治下的文化生活与人民日常活动。是一本纳粹德国的百科全书式书籍。
●从文化、生活等方面更深层次思索探讨纳粹德国。
★原版引进、专业之作
●正版授权中文译著,绝非其他抄袭拼凑图书可比。
●本书作者马修休茲是一位职业历史学家,有数十年二战德国研究经验,克里斯曼为原美国陆军外国军事苏军部分研究办公室主任。两位专业军事作家联手打造纳粹德国社会史。
●本书所收录的 280 张照片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希特勒第三帝国的生活状况。
●专业的军事翻译,严谨校对,流畅的军事历史阅读享受。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较全面的纳粹德国史,它填补了长期以来有关希特勒德国及其罪恶体制的研究空白,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全过程,并且深入探讨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
|
關於作者: |
马修休斯(Matthew Hughes)是一名军事历史学家,致力于研究二战德国军事历史数十年,掌握了大量珍贵资料。
克里斯曼(Chris Mann)上校是原美国陆军外国军事苏军部分研究办公室主任,曾深入研究二战时期东线战场的众多原始档案,井出版了大量关于东线战史的著作,在西方军事界享有盛誉。
|
目錄:
|
第一章 阿道夫.希特勒
第二章 没有希望的民族:1920年代的德国
第三章 纳粹经济奇迹
第四章 纳粹与青年
第五章 妇女与第三帝国
第六章 纳粹统治下的日常生活
第七章 纳粹统治下的文化活动
第八章 恐怖降临
第九章 旋风般的胜利
第十章 厄运的前兆:一九四一至一九四四年
第十一章 本土战线:工业与生产
第十二章 本土战线:德国的生活
第十三章 最后战役
第十四章 反抗
第十五章 种族灭绝
第十六章 战败的德意志
术语表
|
內容試閱: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生于公元1889年4月20日,就像许多纳粹分子一样,他是奥地利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无法适应环境的人。有充足的资料可以说明他的幼年生活。1889年时,他出生在奥地利与德国边境附近茵河(Inn)畔的布拉瑙(Branau),他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Alois Hitler)时年52岁,是奥匈帝国一名税务官员;而希特勒的母亲是农村妇女,小丈夫将近30岁。阿洛伊斯是私生子,他的继父姓希德勒(Hiedler);1876年时,原本姓希克尔古鲁伯(Schicklgruber)的阿洛伊斯认为这个姓听起来既粗俗又土气,因此将其改为希特勒。在奥匈帝国的这个地区,希德勒、西特勒(Hietler)、许特勒(HttlerHtler)和希特勒等姓氏.
希特勒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虽然母亲相当溺爱他,但父亲却极为严厉,难以相处。阿洛伊斯是一位典型的中产阶级省政府民事公务人员,为人节俭、严厉、学究、自负、缺乏幽默感,且具有阶级意识。阿洛伊斯对于经营家庭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而比较喜欢把时间用来在酒吧喝酒和抽烟,或是沉迷于养蜂。阿洛伊斯结过三次婚,是一个冷漠的人,他的体罚也许对儿子阿道夫造成深刻冲击,可能对阿道夫以高人一等的蔑视对待柔顺的女性、想要主导一切的欲望、无法深入经营人际关系和他巨大的憎恨能量产生了影响。从早年开始,阿道夫的坚强意志就与父亲的意志相冲突,这样的冲突总是使年少的阿道夫遭受严重打击,正如阿道夫的妹妹宝拉(Paula)日后所回忆的:尤其是我的哥哥阿道夫挑战父亲严厉态度的底线,因此每天都遭到不折不扣的打击然而每一次我的母亲都会爱抚他、拥抱他,并试着用她的慈爱来获得父亲用严厉所无法达到的成果。
艰苦的童年
阿道夫也未能接受完善的教育。他的父亲因为工作的缘故而迁居,使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断,最后阿道夫在1900年从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就读。希特勒的父亲给他选择了一般中学,而非高级文科中学。一般中学较注重职业训练,不太重视传统的教育,这反映出阿道夫的父亲抱持的观点,认为古典和人文主义科目对于将来谋职维生并没有太大用处。在一般中学求学期间,希特勒的表现并不突出,课业成绩乏善可陈,平常不守规矩,时时和试图管教他的师长们起冲突,为自己惹来麻烦。由于希特勒对于学校教育和师长们厌恶万分,他因此中断了学业。希特勒对学术研究和有关知识分子的一切事物的蔑视,都可以在纳粹主义中找到最强烈的表达。他评论道:我的老师大部分在心智上都有些问题,而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终其一生都是货真价实的傻子。在求学期间和往后的日子里,希特勒唯一感兴趣的主题就是德国,凡是公共图书馆里内容与德国各个方面相关的书籍,他都会加以研读。
1907年,希特勒前往维也纳,想要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读,不过却无法通过入学考试,这对他来说是另一次打击,也是他憎恨教师和知识分子更深一层的根源。他的母亲在第二年过逝,因此从这时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就待在维也纳勉强糊口(1913年至1914年时则是在慕尼黑)。这位德国未来的总理沦落到睡在廉价旅馆里,整天穿着长大衣,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其他同样贫困潦倒的朋友们就给他取了个绰号欧姆保罗克吕格(Ohm Paul Krger),这是当时波尔人(Boer)首领的名字。然而希特勒可不是那种愿意安于贫困的人,他的姑母把他母亲的一些遗产施舍给他,而且再加上帮人画素描的收入,一幅画可以卖5克朗,他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收入偶尔还能达到年轻教师的水准,但是在其他时候仍为缺钱所苦。说实在的,从整体角度来看,希特勒在维也纳的这6年生活确实不怎么好过。
传统的观点认为,希特勒在维也纳的时候培养出反犹太人的态度,不过这样的观点还不算明确。希特勒把画作贩卖给许多犹太人画商,也认为犹太人是比较精明的商人,比基督教徒画商更可靠,他甚至与一名犹太画商约瑟夫诺伊曼(Josef Neumann)建立了良好友谊。但是后来他在《我的奋斗》(Mein Kampf)一书中宣称,他从林兹(Linz)来到维也纳之后就成为反犹太分子。希特勒在一个特别的章节中谈道:当我在贫民区中辗转流浪时,突然间碰上一个穿着黑色长袖上衣、有着黑色头发的幽灵。他是一个犹太人吗?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不过他们在林兹看起来并不像这样,为了确认,我偷偷摸摸、小心翼翼地观察这个人,但我盯着他的外国面孔愈久,细看一个又一个的特征,就会冒出一个新问题:是一个日耳曼人吗?随着这次的偶遇,希特勒开始以另一种观点来审视维也纳:
不论我到哪里,我开始去注意犹太人,而且只要我看到愈多,他们在我眼里与其他人类的区别也就益发鲜明。渐渐地,希特勒把怨恨有关奥匈帝国衰败的一切事务都与犹太人的阴谋诡计联想在一起,他也通过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犹太教条,把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联结在一块。
不过我们很难确认希特勒在这段时间内的反犹态度,而他和一些犹太人的友谊实际上则反映出其他方向,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同僚们也证实他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反犹太人观点,因此现在学界对希特勒的看法是,他宣称在战前的维也纳成形的激进反犹态度,事实上主要是在1918年后的德国产生。希特勒强调在维也纳所过的生活,更能强化他所自诩的从贫困中白手起家的形象。事实上,他对犹太人(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病态憎恶,看起来更像是从德国于1918年战败中的经历,还有在魏玛德国(Weimar Germany)中身为暴民煽动者的生活里产生,而非在衰败的奥匈帝国的战前岁月中。
1914年8月,随着法兰兹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大公遭暗杀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这场战争震撼了旧世界,并且证明对被卷入冲突的人们来说是塑造人格的体验,例如希特勒和意大利的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都是退伍士兵成为战后法西斯运动的骨干分子。如果大战没有在1914年爆发的话,希特勒很可能就会以二流无名画家的身份勉强地度过余生,但是他命中注定要踏上另外一条路。
身为奥地利人(而且还是一个逃避奥匈帝国陆军兵役的人),他向巴伐利亚(Bavaria)统治者路德维希三世(Ludwig III)国王提出申请,要求加入德国陆军中的巴伐利亚部队。从整体来看,这场战争对希特勒而言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这代表他在1907年离家后失业闲散生活的结束;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有了目标、同志和纪律,也是第一份真正的工作。希特勒不顾一切地坚持留在巴伐利亚第16后备步兵团[也因为团长的关系而被称为李斯特(List)团],即使负伤也一样,日后希特勒在提到这段战争岁月时,称之为我世俗一生当中最伟大也最无法忘怀的日子。
希特勒在大战期间担任传令兵,勇气过人,总是在战况最激烈的时候出任务,冒了许许多多风险,然而长官们认为他缺乏领导潜能,所以他从未晋升到下士以上的阶层,但希特勒看起来对晋升也无兴趣。1914年11月,一枚法军炮弹命中了该团的前进指挥所,参谋人员非死即伤,那时希特勒才刚离开没几分钟而已。1914年12月2日,希特勒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一天。除此之外,希特勒非常严肃,缺乏幽默感。有一次,希特勒的同僚们暗示他是否会想要跟一名法国女孩约会,他反感地回应:要是我跟法国女孩上床的话,我会羞愤而死。这是希特勒在战后与女性关系不佳的前兆。不过他却对同僚十分忠实,与希特勒一起服役的人在战后通常受到良好照顾。然而另一方面,例如1934年长刀之夜(Night of the Long Knives)这类的行动(可参见第1章)可以证明,如果希特勒认为战争中的老兵,或是往昔的纳粹运动同志成为威胁的话,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杀害他们。
在壕沟中,希特勒曾收到几个从家乡寄来的包裹,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也从未嫖妓,反而把时间花在沉思上,或是用来阅读,成为同僚们冷嘲热讽的笑柄。在前线时,希特勒喜欢一只白色的小猎犬,在恐怖的壕沟战当中,希特勒若是付出了什么感情,都是花在这只猎犬身上,因此当这只狗走失时,希特勒就这么一次动了情,他对这只狗的喜爱可以在之后宠爱阿尔萨斯狗布隆迪(Blondi)身上看得出来。希特勒对狗比对人还要亲昵,可能是因为它们对人类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忠诚和顺从。希特勒钦点的建筑师和战争计划者阿尔贝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就曾回忆说,希特勒对狗的宠爱看起来像是他唯一具备的人类情感。
虽然身为奥地利人,但希特勒极度地爱国,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德意志帝国的战斗。1914年时,他厌恶圣诞节欢乐友善的气氛,并且容易被同僚认为战争会失利的失败主义者观点而激怒。有趣的是,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希特勒的同僚们还记得他没有太多敌视犹太人的批评,但一些即席的反犹太人演说却是未来大屠杀主使者的本质。
1916年,希特勒被一枚英军炮弹炸伤,因而被送往柏林附近的一个医院接受治疗。当他目睹前线后方士气低落、装病逃兵事件层出不穷时大为震惊,而此一印象之后就变成纳粹主张德国之所以会战败的暗箭说法。希特勒非常渴望再度返回战场,因此于1917年3月在维米(Vimy)附近重新加入李斯特团。1918年8月4日,希特勒获颁一级铁十字勋章(Eisernes Kreuz﹐ EK1),这对德意志帝国陆军的一般士兵来说是个相当罕见的殊荣。但讽刺的是,希特勒是被一名犹太军官胡果古特曼(Hugo Gutmann)少尉提名而得到这枚勋章。据说希特勒是因为单枪匹马俘虏15名敌军士兵才获颁勋章,但实际上是因为他在猛烈敌火中英勇地传递一道命令而建功。古特曼向两名传令兵做出承诺,其中一名就是希特勒,如果他们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勋章。如果传令兵勇敢的行动在当时没有那样引人注目,那么意味着古特曼在授奖获得同意之前就已经提前几个星期的时间向师部申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