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NT$
240.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NT$
30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編輯推薦: |
大谷幸夫所著的《城市空间设计12讲:历史中的建筑与城市》从历史的角度全面阐述了有关城市设计的概念、原理或构造方面的知识,详细解读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演变特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城市设计方法论。本书讲述的内容基于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大谷幸夫在东京大学城市工学专业和千叶大学建筑学专业授课的内容,包含了人类文明史上各个典型城市发展的案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有利于为城市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思路与方法。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城市空间体系论出发,以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大谷幸夫在东京大学城市工学专业和千叶大学建筑学专业授课的内容为基础,系统梳理与解读东西方古往今来经过历史洗涤的城市与建筑的关系,通过对城市变迁与发展的原理和规律的探索,力求构筑以市民为主体的基于建筑构建城市的城市设计理论,为城市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了独特的视点和方法。书中还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与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如何使现代城市空间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提出宝贵建言。
|
關於作者: |
大谷幸夫(19242013),日本著名建筑师。1946年东京大学第yi工学部建筑专业毕业。就读于该校研究生院,师从丹下健三。历任东京大学工学部都市工学专业教授、千叶大学教授等职务。1967年,开设大谷研究室。1968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泛太平洋建筑奖,1983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设计作品:天照皇大神宫教大道场,京都国际会馆,金泽工业大学,川崎市河原町住宅区,环境研究所,冲绳会议中心,千叶市美术馆及中央区政府大楼。主要著作:《岩波讲座现代城市政策Ⅸ 城市的空间》(合著,岩波书店,1973),《空地的思想》(北斗社,1979),《大谷幸夫建筑与城市论集》(劲草书房,1986),《对城市来说土地是什么》(合著,筑摩书房,1988),《都市的特质 大谷幸夫作品集》(建筑资料研究社,2006)等。
|
目錄:
|
第 1 讲 如何看待城市
1.1 城市设计的领域
1.2 设计行为
1.3 城市的类型
第 2 讲 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筑空间体系化庭院型住宅的诞生与建立
2.1 哈苏纳住宅
2.2 中央大厅型:高拉丘住宅
2.3 庭院型中庭型住宅
2.4 庭院型的发展、统一与复合
第 3 讲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空间的形成国家的成立与城市的空间
3.1 高拉丘的村落变迁
3.2 原始城邦的空间构成
3.3 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城市空间原理上的变化
第 4 讲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住宅空间单位中央大厅的形成与复合化
4.1 中央大厅:空间单位的形成
4.2 两种设计过程:古希腊与美索不达米亚
4.3 高密度化与中庭的形态变化:古罗马
第 5 讲 城市住宅的基本特征
5.1 欧洲城市的住宅
5.2 城市住宅的基本特征
5.3 日本的住宅
第 6 讲 古希腊的城市空间突出设施的古希腊广场
6.1 古希腊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6.2 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和组成要素
6.3 城市的核心广场
第 7 讲 古希腊的规划思想整合并表现自然生成的变化
7.1 规划城市
7.2 古希腊的规划思想
第 8 讲 古罗马的城市空间背离的构造与组成要素
8.1 首都和地方城市
8.2 首都罗马
8.3 古罗马的广场和设施
8.4 地方城市
第 9 讲 都城与城下町城市规划的形式与实质
9.1 日本的城市:都城与城下町
9.2 都城的规划理论
9.3 城下町
9.4 从规划论的角度解读都城与城下町的意义
第 10 讲 城下町之前的村落和城市实现独立与结合的条件
10.1 城下町出现之前的两种村落类型
10.2 城下町之前出现的城市
10.3 近代的城市和村落
第 11 讲 欧洲中世纪城市及其近现代的发展作为有机体的城市及其解体
11.1 中世纪城市的成立
11.2 中世纪城市的规划论
11.3 中世纪城市的局限性
11.4 近代城市的发展
第 12 讲 品读现代城市
12.1 组成、体系与构造
12.2 组成单位的集合与城市空间的体系
12.3 组成单位的相互关系与媒介
12.4 空间体系化与组成单位的改变
解 说
年 谱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注视着人烟稀少的灾区,不禁想到 60 多年前的战争废墟。发生阪神大地震时,也曾有同样的感觉。现如今的整体局势并没有什么进展,令人遗憾。战后的复兴是在化为焦土的城市废墟中进行建筑活动,有着将人类及城市复活的含义。建筑师们为了追求近 代建筑而倾注全力设计建成的一件件作品,为日本近代建筑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大规模建设大体量的建筑,建筑成为部件和材料的集合体,城市中填满了各种形态与装饰各不相同的建筑物。同时,将建筑放在场所环境或城市中去理解的观点也不复存在了。由于建筑的多样化,在由繁杂多样的事 物聚集而形成的现代城市中,街区的秩序和个性也在消失。随着建筑物的建设,过大的 建筑密度与环境的无差别化逐渐变得十分显著。不仅如此,每当灾害发生,还会反复出 现连低限度的安全保障都无法确保的情况。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忘记了秩序和特征,以及安全问题。恰恰相反,为了追求秩序,积极进行城市开发,并提高安全性,我们建立了城市与建筑的相关制度。广泛认可建筑自由性的同时,也坚守单体的自身特征。不过,追求秩序所带来的标准化,会将追求自身特征的核心城市和地方的自身特征破坏殆尽。
基于上述认识,面对现代的城市与建筑的时候,眼前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与街道,则提供了使秩序和自身特征的关系相协调的精彩解答。或者说,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后像被清除过的市区与战后扩张的市区相比,具有悠久历史的市中心受灾程度较低。
我们必须提出建筑如何才能成为城市的关键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根据建筑的理想状态的改变,对城市空间建设中更好更有用的建筑的思考非常必要。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上述问题。就以我所参与过的设计为例说明。例如,在金泽工业大学主楼的设计方案中,在阶梯教室引入空中景观,在多雪之地加入不可或缺的连廊,即以建筑的样貌作为塑造城市 空间的基本依据。大阪世博会的住友童画馆,则是在空中飘浮的球体下方形成了半户外的空间。在阳光强烈的世博会场,这样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可以聚集的阴凉处。此外配以自动扶梯,以此实现这个建筑物的城市化的理想状态。对于传统住宅,邻居会从走廊进入,饮茶叙谈,这正是为城市提供的被称为住宅的个人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决定这种理想化私人空间的,正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因此,人们通过对住宅,也就是自己生活场所的整理,来达成参与建立更好城市的构想。
建筑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日常据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