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編輯推薦: |
学习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是新时期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对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学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本书就是这样一部系统、全面展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理论500年发展历史的通俗理论读物。
|
內容簡介: |
学习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是新时期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强对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学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本书就是这样一部系统、全面展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理论500年发展历史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准确把握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使读者从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科学。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法阻挡的历史前进趋势。其基本发展规律与特点及其践行理论,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正在指导着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推进这项事业。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闫志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炳林: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贺亚兰:北京市顺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讲师团原团长。
|
目錄:
|
目录
上
序言
第一篇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5161843)
大事记
第二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8441895)
大事记
第三篇社会主义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18961923)
大事记
第四篇世界社会主义的兴盛、曲折与创新(19242016)
大事记
下
第五篇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18991977
|
內容試閱:
|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在比利时卢文城出版,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学说在世界上破土而出。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后漫漫的500年中,社会主义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从乌托邦式的构想,变为科学的理论、革命的运动和现实的社会制度,其影响也从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历史进程,并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展现出了十分壮丽美好的前景。当前,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历史潮流,鼓舞着数以亿计的人们为争取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一、社会主义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 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整个社会充满着由此所造成的罪恶、痛苦和灾难。面对社会所产生的严重不公和深重苦难,不断有思想家发出批判和抗议的声音,并且憧憬替代这种不合理社会的美好未来。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思想;后来又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的文学作品出现。对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的向往,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延续不断,直到近代的康有为和孙中山,仍把自己的社会理想与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联系在一起。在欧洲,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绵延数千年,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早在公元前的奴隶社会,就提出建立公平正义的理想国的构想。古代社会出现的这种进步思潮,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但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等幸福的美好社会,只能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这种社会思潮发展到近代,出现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他们尖锐地批判中世纪欧洲的神权统治和封建制度,称其为违背人性的迷信、专制的黑暗社会,要求建立一个符合人类理性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光明社会。启蒙运动反映了人们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社会的追求,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但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所要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样,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虽然它从法律上赋予人们以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但由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存在,人们所享有的权利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它同样是一个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而社会主义正是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追求更加美好未来社会的思潮。它既和几千年来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脉相承,是这些思潮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又完全克服了这些思潮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它向人们展示的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追求的最先进、最美好的社会理想。 首先提出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设想,如消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全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消灭阶级差别、实现社会和谐,对人的管理将代之以对物的管理,等等。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毕竟是产生在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中,不成熟的社会关系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决定了其思想观念的不成熟性,他们的理论只能借助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理性批判从头脑中构想出来。这就使他们的学说不能不沦为空想,而无法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社会力量。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发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的产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曾经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它又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这就是社会化生产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随着社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这种矛盾越来越深。尽管资本主义可以在私有制的框架内对其基本制度进行某种改良,以缓和这种矛盾和冲突,但只要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这种矛盾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要根本解决这种矛盾就只有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用唯物史观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承担这个社会变革的是什么社会力量呢?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指出,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购买工人劳动力所付出的工资,这多余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利润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都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的这种剥削基础之上的。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社会矛盾,资产阶级尽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缓和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但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仍然存在,这种矛盾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才能获得自身的彻底解放。然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由资产阶级国家维护的,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进行革命斗争,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并找到了担负这个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找到了实现这个历史变革的途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主要包括: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五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些基本原则向人们勾画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二、社会主义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这种生命力和优越性归根结底来源于它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解放的利益。所谓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首先是指代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社会制度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迁的。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可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封建主义,是由于它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在不到100年的时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过去人类社会的总和。但资本主义同过去的封建社会一样,是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愈来愈强烈地要求打破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它的束缚,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这个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谓符合人类解放的利益,是指社会主义将逐步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并创造条件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几乎完全是自然界的奴隶,终日为着自身起码的生存条件而斗争。到了阶级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出现了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成果的现象,产生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这种剥削和压迫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十分完备的程度,而愈来愈充分发展的生产力为取代这种剥削压迫制度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并要求代之以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就是这种没有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的新的社会制度。根据社会主义的这种内在性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代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符合人类解放的根本利益,所以它从诞生以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曾表现为三种历史形态,经历过三次主题变换,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世界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和追求理想社会的社会思潮出现的,虽然当时有过一些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和关于未来社会方案的试验,但从总体来说,最初出现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为思想和理论形态。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这种思想和理论还是空想的,世界社会主义要向前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全面展开和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经过这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找到了得以实现的现实的物质力量,走上了与日益兴起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这样社会主义就不仅表现为一种批判资本主义和追求美好社会的理论,而且开始表现为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和争取建立新社会的革命运动。这时世界社会主义的主题由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转向运用这种理论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都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在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艰难曲折地不断向前发展,经过1848年的法国工人六月起义、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1905年的俄国革命等无数次的革命斗争,终于在1917年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后来又先后在东欧、亚洲、拉丁美洲等一系列国家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从科学理论到社会制度的历史性飞跃。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形成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时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和革命运动,而且出现了第三种形态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以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逐步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尚不具备取得胜利的条件,世界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在已经取得革命胜利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以后,显示出了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的二三十年间,就由欧洲最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变成了可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打败德国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也成就斐然。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不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尚在探索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仍然极为曲折艰难,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甚至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了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到建设具有各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现在才刚刚开始,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已经表现出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我们在观察世界社会主义形势的时候,如果不是局限在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事件,而是纵观整个的发展进程,就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同时又必须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够最终实现。三、社会主义是在探索中前进,遭受暂时的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 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比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困难得多、深刻得多,要完成这样的伟大变革,必然要经历无数的风险和困难。社会主义又是史无前例的崭新事业,要由小发展到大,由不成熟达到成熟,面对着无数未知的领域,需要解决一个接一个的新课题,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认识,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必须在摸索中前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这样和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我们就会发现,社会主义的成功与挫折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个历史时代都会提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个主要问题获得解决之前,必然要经过反复的探索,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的失误,其中包括重大的挫折和失败。而正是这些挫折和失败,促使人们深刻地思索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去努力寻求正确的道路和方法。一旦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和方法,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出现历史性的飞跃。世界社会主义发生的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都是在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出现的。 在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了追求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曾经从头脑中构想出关于社会主义的种种美好蓝图和方案,并且进行过一次又一次乌托邦式的试验,结果都遭到了失败。而这些恰恰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他们正是在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总结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沦为空想的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明确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 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以无产阶级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曾经历过高潮和低潮的交替,发生过多次起义和革命,结果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失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第二国际和绝大多数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对无产阶级革命丧失信心,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纷纷沦为社会沙文主义者,使社会主义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挫折。恰恰在这个时候,列宁总结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二国际的社会改良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俄国的实际情况,为无产阶级革命制定了正确的理论和策略,指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把世界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以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时代以后,由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些国家的建设曾经取得重大的成就,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及其历史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也愈来愈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逐步减缓,社会政治矛盾和国家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一些国家试图通过改革解决这些矛盾,也出现了重重的困难和重大失误。于是,这些国家党和政府的某些领导人对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框架内解决问题丧失信心,在这个关键时刻转向了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与此同时,中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在中国却处于高潮。正像十月革命的胜利虽然是一国的胜利,但却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到来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尽管主要还是在一国的范围之内,但由于它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样也会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出现某些暂时的挫折和失败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如果像第二国际领袖和一些国家的某些领导人那样,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悲观失望,在社会主义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放弃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那就要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如果像列宁和邓小平这样,认真分析困难和挫折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积极探索解决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就会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大踏步地推向前进。四、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前进中遭受的重大挫折 苏东社会主义的挫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苏东国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且最后走上了斜路,从而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出现严重的挫折。这个问题恰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得到或正在得到解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它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出,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最重大和最基本的问题,能不能正确地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是在当时的俄国和中国这样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比在西方发达国家困难得多。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立即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西方发达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困难而建设社会主义容易,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容易而建设社会主义困难。列宁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十月革命以后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两大难题:一个是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个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在前一个难题的解决至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后一个问题是在遭受了严重曲折和付出了高昂代价之后,才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从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出发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的,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社会制度的变革方面。而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面对的是落后的经济文化和较低的社会发展水平。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原来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这样的实际出发,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地位,并且根据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要求,调节社会生产关系。但是这些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估计不足,普遍对本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估计过高,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够,而且脱离本国的生产力实际和社会发展水平,追求社会制度的变革,犯了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错误。这就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