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84.0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NT$
352.0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NT$
760.0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NT$
653.0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NT$
638.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NT$
1520.0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NT$
454.0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确的保护方法是在民众使用中,而不是将它们与世隔离。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了陈勤建教授十多年来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对非遗保护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也有针对某一特定非遗项目保护的深入研究;既有对非遗保护方法的精辟缕析,也有对某一非遗项目保护的具体策划。兼具理论价值与实际运用的双重价值。
|
關於作者: |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
目錄:
|
上篇 理论研究
寻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原则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场的恢复整合和重建上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活态保护传承再论现实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系
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文字文化保护
定位分层、核心传承、创意重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若干思考
当代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回归和营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暨生产性方式保护探讨
共荣:古今城市文化的繁盛之路
古村落(镇)原住民生活流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试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略论国家名录民间传说的风物保护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元素和百姓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中华智慧
中国过年日子的历史轨迹兼论《豳风七月》折射的春节法定节假日的历史传承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若干问题
民俗学者与当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篇 实践探索
保护、利用、创意、重构上海市大都市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孕育现代化和活态遗产和谐共荣的生活世界以上海为例的城市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思考
苏州河生态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动和共同发展
蚕桑民俗:中国人特有的地方性知识智慧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大会总结
略论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端午节俗的生态情缘及其精神魂脉
梁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
古傩与旅游文化刍议
构建有地域文化业态特色的诗意小镇
下篇 个案研究
当代语境下庙会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及重构以上海龙华庙会及宁波梁祝庙会等为研究对象现有乡村戏剧生存空间功能探析以中国浙江象山东门岛及泰顺地域为例
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互动联系以黄道婆、王元暐地方神灵为例
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
都市更新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以上海川沙古镇为例
关注地域民俗圈非遗项目的联动综合保护以苏浙沪吴歌非遗项目为例
设立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区的思考以2006 年周庄年俗生态区的策划构想为例
民俗记忆:新型城镇化进程文化遗产承续的重要路径以浦东三林镇《三林民俗》记录、保护为例
黄道婆精神对当今社区教育的启示开掘社区教育中民俗传承的传统范式
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双重的遗产 立体的保护 关于名人故宅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点思考
构建具有原住民神韵的诗意家居
|
內容試閱:
|
从民众生活出发(代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矫正了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中的贵族化眼光和等级化偏见。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何特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表现为:(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形态学视阈,对精神文明确立的一个新的文化理念。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其一,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破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人为屏障,消解了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界线。
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展示了人类现行文化知识体系的学科分类的重新勾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尽管千姿百态,但它归根结底展现了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我国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要让保护对象在一地传统生活文化根基上原真性或原生性地沿袭传承。根据近年来参与多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体验和国际相关的经验,我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但在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是与民众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要从民众生活出发,坚持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的立场、观念和方法,贯彻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防止出现片面的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要注意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它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文化表现,但是又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不是孤立存在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生活场。其中非物质文化促生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口头的和非物质的形态,而且是口头与行为,物质与非物质,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在保护中,要有科学完整的文化生活场空间理念来指导这些工作。
要注意防止单纯文化碎片式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是文化的碎片。缺乏文化整体性的理念,人为地把它撕裂开来,单独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一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上实现了保护,实际上却破坏了文化固有的整体风貌和遗产的价值。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传承中,已成了碎片,而我们在保护时,由于缺乏对其整体性的认识,丝毫不考虑到对其失却的完整性的修复,从而形成了碎片式的保护,如同珍稀动物进动物园一样。这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颇为常见的问题。民间文化遗产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要关注生产技艺秘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而言,既有精细复杂的艺术形式,也包括久远传承的生产生活层面的艺术技巧。它的存在、延续和发展,维系着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人类生存技艺智慧,是文化遗产生活场空间的重要内涵,是重要的人类记忆遗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此的认识和保护显然是不够的。
对技艺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要有对民间自发性传承方式的尊重,要全力挖掘现存生活中尚存的传承地和传承人。对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的艺人进行调查、登记,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国家遵从优先原则给这些艺人发给特别补助金,以提高他们的技能,要求其每年展示技艺,使之得到利用。并要求他们进行技艺的传授,鼓励他们多招收徒弟,传于后代。在学校的课程中也可以加入传统艺术和技能的内容。
努力恢复生活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世态代代相续的生活样式,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恢复和保持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采取动态的、生活化、开放式的保护方式,在居民现实生活流中自然流溢。即使是馆藏的形式,也不应排除其他生活化再现的手段,给人有直接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创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核心原住民,在现存社会的生活流中得到真正的保护。
|
|